导图社区 第三章学生心理的发展
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心理发展及其主要特点、顺序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不可拔苗助长,不压抑学生发展。
导论基本知识点梳理,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指引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知识学习概述:是指学生在学习时能将媒体传递的信息在头脑中真正建立起的料学的概念;把知识的运用方法和运用条件结合起来储存。
教育心理学期末梳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概念:学习:一定情景,基于经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较为持久改变的历程;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三章 学生的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心理发展及其主要特点
心理发展的含义
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本质特征
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
乳儿期0~1岁
婴儿期1~3岁
幼儿期3~6,七岁
童年期6,7~11,12岁
少年期11,12~14,15岁
青年期14,15~25岁
成年期25~65岁
老年期65岁以后
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连续性和阶段性
方向性和顺序性
不平衡性
普遍性与差异性
发展的关键期
教育启示:
顺序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不可拔苗助长,不压抑学生发展
阶段性:分阶段教学,不能一刀切,注意衔接和引导工作
不均衡性:抓住关键期,发挥最好效果
个别差异性: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发挥最大潜能
互补性:树立信心,科学教育来扬长避短
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物质前提)
遗传因素是人类心理发展的生理前提
遗传素质,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以及阶段
遗传素质奠定了人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性的最初基础
遗传对人的心理发展影响,不能被片面夸大
环境因素(必要条件)
家庭
双高型,权威型父母
双低型,忽视型父母
高要求,低反应,专制型父母
低要求,高反应,溺爱型父母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因素(主导作用)
人的活动表现,将外部环境的客观要求转化为个体自身的需要
学校教育
社会性规范,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生的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成熟,具体的成长,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练习和经验,物理经验,逻辑数理经验
社会性经验,人环境相互作用,社会文化传递
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命题之间关系
假设演绎推理
抽象逻辑思维
可逆与补偿
思维的活跃性
教育价值
教学要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
教学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维果斯基
心理发展观
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抽象概括技能的提高
机能变化,重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内化学说
最近发展区
儿童现有水平和他人帮助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教学价值
积极自主学徒式学习者
学习受背景影响
提供挑战性任务
教学动态系统
中小学认知发展
注意的发展
注意广度
注意稳定性
注意分配能力
注意转移能力
发展总趋势,无意注意,小学占优势,中学无意注意,仍有作用
感知能力发展
感觉能力发展,视觉,听觉,运动觉
知觉能力发展,小学目的性,笼统性,粗略性
记忆的发展
无意记忆为→有意记忆
机械记忆→意义记忆
形象记忆→抽象记忆
思维的发展
婴儿期,动作思维
幼儿期,具体形象思维
小学,抽象逻辑思维开始
初中,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优势,
高中,理论型抽象思维
情绪,情感发展
小学生情绪特点
稳定性增强
丰富性扩展
深刻性增加
高级情感深化,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道德感:无原则向有原则发展,浅显冲动到深刻稳定,小及大,近及远 美感:小学→外在美为主,中高年级小学→感受美丑 理智感:与具体,直观的事物相联系
中学生情绪特点
丰富性和细腻性
爆发性和冲动性
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外露性和内隐性
心境化和持久化
情绪问题
焦虑:恐惧,不安,烦躁,惊慌,神经性焦虑。性格脆弱,敏感,缺乏自信,心过分紧张,平时温顺,自制力强,认真
恐惧:害怕,惧怕, 身体损伤的恐惧, 自然世界的恐惧, 社交的恐惧
抑郁:持久的忧伤,情绪恶劣,敏感行为障碍,睡眠障碍,食欲低,下周身疼痛
人格发展
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
内容
婴儿期0~2岁,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儿童期2~4岁,自主对害羞和怀疑
学龄初期4~7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学龄期7~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感对孤独感
成年期25~65岁,繁殖对停滞
老年期65岁以上,自我整合对绝望感
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各种冲突对应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小学第四阶段,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初高中,建立自我同一性
自我意识的发展
小学生
自我概念的发展
经验积累基础
自我评价的发展
顺从→独立见解 笼统→优缺点 内心品质评价 具体→抽象,外显→内部世界 稳定性增强
自我体验的发展
自尊
中学生
独立性和自主性增强
逻辑性和现实性增强
开始趋向于内心世界:镜子
自我开始分化:主我与客我
人格特征
独特性
社会学
稳定性
整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