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历史必修二
这是一张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思维导图,内容清晰实用,非常适合大家作为复习提纲。希望有不对的可以指出。
编辑于2022-02-18 21:48:17历史必修二
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特点
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
农业:1、方式:石器、锄耕 2、产量增加:酿酒业 3、粮食种类:“五谷”
原因
土地制度:今天制度
性质:土地国有制
内容:1所有土地都属于周天子 2受田者可拥有土地的使用权,可世代世袭 3诸侯贵族强迫大量农民在土地上实行大量集体耕作(今天正式分封制在经济上的体现)
发展历史:始于商,兴盛于西周,春秋瓦解,战国废除
手工业
青铜制造业“青铜时代”
原因:
权力和秩序
兵器的需要
特点
规模的政府垄断经营
产品供王室贵族使用
商周是青铜器,开始铸有铭文或金文,青铜器承担着历史传承的功能
产品质量高,品种多,数量大(代表当时生产技术的最高水平)
陶瓷业
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出现了原始瓷器
纺织业
麻、葛
养蚕缫丝
管理制度:工商食官制度
含义:西周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由政府来统一管理,按相应的行业来设工商管理工匠 使用官府提供的原料,制作加工指定的产品,所有工匠职业相习,世代相传(体现政府对人身控制)
特点
代表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水平
具有强烈的封闭性
影响手工业技术的革新
商业:
商民善于经商,已被作为货币
邮驿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一,农业
工具:铁梨和刘根的推广
影响
小农经济(主导地位)
小农经济是整个自然,封建经济的主要模式,是整个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 要来源和财政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概念:以家庭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组织形式,采取精耕细作,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
特点:封闭性,分散性,不稳定性,脆弱性,相对落后性,顽强性,基础性
租佃关系
赋税制度
初税亩(赋税先和土地占有多少)
齐,“相地而衰征”
精耕细作:回报最少,投入最多
1、提高土地利用率 2、提高土地的生长效率 3、掌握农时适时发展 4、总结生产经验
二手工业
私营手工业
1、原因
2、表现:打破政府的垄断经营,逐渐形成民营官营家庭手工业的三种经营模式
三,商业:繁荣发展
原因
重商政策
物质条件
交通条件的改进
表现
私商兴起,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
中原市场的形成,各地的土特产品相互交流——品牌意识的萌芽
推动城市规模的扩大
货币的变化
货币的量的增加
各地的生产生活面貌
货币质地的发生变化
由于货币交易量增多,市场的繁荣
经济政策
秦汉时期的经济
秦
全国范围内确定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统一货币度量衡
加强中央集权
利于各地地区文化交流
利于促进民族融合
统一修石道
汉
一农业
耕种技术:不断革新发展
汉武帝时期采取二牛三人形式耕地 西汉时期二牛抬杠
东汉时期,铁犁牛耕推广到珠江流域,并出现一牛挽犁
汉以后普遍全国小农经济封闭,性传播慢
生产工具:耧车
水利工程
关中地区井渠
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农作物:葡萄,胡桃,石榴,胡麻
庄园经济:东汉不承担赋税和徭役
田庄:东汉时期地方割据存在基础
含义: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社会单位内部的自然经济模式(自给自足)
特点:自给自足
手工业
纺织业
冶铁业
陶瓷业
赋税制度:编户齐民
含义
特点
作用
商业:艰难发展
表现
汉初时商运十分活跃
市作为全国性商业中心形式
抑商
对工商业者征收重税
对市进行严格监管,并收治官员
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汉武帝抑商政策
盐铁官营
均输平准
算缗告缗
对外贸易:丝绸之路
路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宋元时期的经济
一农具
农业工具的革新
高转筒车
水转翻车
农作物种植“南稻北粟”格局
经济作物的种植:棉花,茶叶的种植
农业产量的进步增加
土地政策:不抑制土地兼并
手工业
制瓷业
纺织业
冶金业:煤
商业:第一次商业革命
原因
表现
市场制度的打破
变化趋势
人生自由流动增强
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向市场化城市转变
商业意识增强,广告品牌宣传
城市管理方式的革新:户籍制度“住户”与“客户”
法律:契约意识观念增强 好事:已经具有完备的饮食服务措施
商品货币关系发展:交子
原因
商品经济发展,货币需求增加
由于铜钱短缺,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便于携带,成本低,流通方便
唐朝金融领域的进步提供了借鉴
海外贸易发达
榷场贸易:宋代官办的贸易场所
水路交通相当发达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历史悠久
西汉:丝绸之路的开辟
糖:广州——对外贸易的港口
送:中国同周边几个国家发展对贸易商税
元:海外贸易规模调控扩大—是薄丝泉州
古代重心南移
原因
由于北方战乱,经济受到破坏,南风则相对稳定,吸引了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 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
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采取政兼支持
南方优势
交通条件的改善和进步,带动发展进步
魏晋南北朝时期(奠定基础,出现南移趋势)
隋唐时期(开始的南移)
五代十国(继续南移)
南宋(城南一)
明清(巩固和发展)
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
农业
进一步发展
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粮食产量提高
农田灌溉农具改进
农产品商品化的提高:农业生产与商业的联系逐渐加深
赋税制度
租庸调制
含义
租:成年男子每年交给官府一定的谷物
调:交一定的成币
庸:纳捐代役
作用
两税法
背景
唐朝中期,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难以维持,导致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安史之乱,赋税制度混乱
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
含义两种标准,按资产多少缴纳户税,按田亩多少缴纳地税两种时间分为夏秋两季
作用
手工业
丝织业
制瓷业
造船业:世界第一
商业
原因
表现
市场制度的形成
将住宅区(坊)和商业的贸易区(市)严格区分开来,将商业固定在专门的交易场所——市
逐渐演变的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设置官府,对商业进行严格的直接管理
统一货币范式
金融机构的兴起
全国商业城市的兴起,扬一益二
官商分利现象
含义:官僚阶级与商人之间的关系十分突出
措施:茶引,盐引
原因
对外贸易:丝绸之路的兴盛
原因
隋唐时期国力强盛,经济文化领先世界
隋唐时期疆域辽阔,有利于经济交流
统治者采取积极开明的对外政策
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开辟了四通八达的海陆交通条件
商人,留学生的促进
变化
范围,路线
内容复杂
交通条件
海陆并重
新收优秀的外来文化城
形成中华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朝之间的经济差异逐渐缩小
农业
江南地区的开发
北方经济总体还在恢复和发展
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
手工业
冶铁业
制瓷业
造纸术
商业:商品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较低
原因
表现
各民族地区经济交流加强
表现,由于各民族融合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逐渐融合一起
作用
明清时期经济辉煌与迟滞
农业
原因
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的突出,粮食危机的出现
新航路开辟使中外间经济交流增强
农产品商品化加深,市场扩大,经济作物种植扩大
政府鼓励人口发展
影响
租佃关系新发展:永佃制
含义
原因
土地兼并和租佃关系
社会矛盾,市场斗争的结果
双方之间的依附关系的弱化
商品经济市政繁荣
影响
调动人民积极性
有利于农村商品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佃农不在依附于地主
冲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生产关系
农业著作
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商业——明清第二次商业革命
原因
社会环境: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租佃关系的新变化
交通条件:京杭大运河的改善
新航路开辟以后,东西方贸易加强
表现
金融领域:
白银货币化
含义
原因
历程:铜器——纸币——白银
票号
晋商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农产品商品化
工商,市政的大量新
白银内流
统一了全国市场和区域间的长途贸易心情
商帮
文化与商业的结合密切活跃经
影响
对内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含义
发展历程
对外经济政策
明
明清时期,统治者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和限制外国人来华经商政策
原因
措施
明:推行海禁,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演变为了朝贡贸易
隆庆开关
含义:隆庆年间统治者解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
原因
商品经济繁荣发展,推动政策改变
海禁政策加剧了倭患问题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统治问题加重
统治者面临严重的财政问题
影响
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经济因素的发展
进一步加载了白银内流现象,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问题的缓解,缓解倭患问题
缓解了财政问题
清朝:闭关锁国,只保留极少的口岸来对外通商,只允许商行来统一进行对外贸易
资本主义萌芽:新兴力量和历史发展趋势
含义
表现
特征
有利条件
中国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会对他产生有利
市场需求增加
充足的货币会推动发展和进步
赋税制度的调整,减少了人身控制
科技优势
不利条件
市场因素:农民贫困,购买力低;闭关锁国很难形成海外市场;自然经济封闭性和顽固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
资金因素:中融易商政策使得地处商人往往把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
原因
明清时期的赋税制度
明:一条鞭法
背景
内容
作用
清:摊丁入亩——第一亩
背景
内容
意义
明清为什么逐渐落后世界
封建制度
以自然经济为主导,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海禁与闭关锁国
科技传统科技总结阶段
宋元时期的经济
一农具
农业工具的革新
高转筒车
水转翻车
农作物种植“南稻北粟”格局
经济作物的种植:棉花,茶叶的种植
农业产量的进步增加
土地政策:不抑制土地兼并
手工业
制瓷业
纺织业
冶金业:煤
商业:第一次商业革命
原因
表现
市场制度的打破
变化趋势
人生自由流动增强
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向市场化城市转变
商业意识增强,广告品牌宣传
城市管理方式的革新:户籍制度“住户”与“客户”
法律:契约意识观念增强 好事:已经具有完备的饮食服务措施
商品货币关系发展:交子
原因
商品经济发展,货币需求增加
由于铜钱短缺,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便于携带,成本低,流通方便
唐朝金融领域的进步提供了借鉴
海外贸易发达
榷场贸易:宋代官办的贸易场所
水路交通相当发达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历史悠久
西汉:丝绸之路的开辟
糖:广州——对外贸易的港口
送:中国同周边几个国家发展对贸易商税
元:海外贸易规模调控扩大—是薄丝泉州
古代重心南移
原因
由于北方战乱,经济受到破坏,南风则相对稳定,吸引了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 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
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采取政兼支持
南方优势
交通条件的改善和进步,带动发展进步
魏晋南北朝时期(奠定基础,出现南移趋势)
隋唐时期(开始的南移)
五代十国(继续南移)
南宋(城南一)
明清(巩固和发展)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自然经济解体,
背景
含义
性质
不利:这个阶层由此成为西方列强在政治和经济上控制和侵略中国的工具
有力:把西方的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传入中国,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发展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背景
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
主导力量:掌握实权的一些地方汉族官僚地主积极学习西方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1861年总理衙门的成立,便成为推动洋务运动领导机构是外交近代化的起点
政治条件: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外暂时和好局面的形成,为后面洋务运动引进先进技术提供有利条
统治者:慈禧暂时放宽洋务的态度
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含义:中体,中国的封建制度和思想作为主体;西用,以西方的先进技术为辅助
必然失败的结局
主要内容
19世纪60年代,以自强为口号兴办军事工业
1861年曾国潘安庆内军械
1865年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
1866年左宗棠福州船政局
1867年崇厚天津机械制造厂
特点
作用
创办民用企业19世纪70年代
背景
代表企业
1973年李鸿章轮船招商局
1887年,李鸿章开平矿务局
1890年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形成
特点
作用
兴办新式教育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
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
培养留学生
培养了大批军事教育人才
新办海军,仇报海芳(19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至90年代)
背景:19世纪80年代后,中国新疆西北地区出现边疆问题
内容:创建海军
作用:提升军事实力和军事能力现代化
结局:失败
原因
根本
客观
主观
评价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
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原因
自然经济的解体
洋务运动的诱导
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
传统观念的转变
概况
时间
地点
自然经济
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
思想相对开放
特地
总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双重性
资金少,力量小,资本力量薄弱
后天畸形
1928年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公共的主要形式
初步发展(甲午战后,)
原因
西方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加剧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为了扩大税源,放宽民间办厂限制,没有放弃重农抑商
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企业家们纷纷办厂,实业救国,设厂自救
表现
时间
企业
影响
推动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扩大,并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新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基
带动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带动中国共产党的产生
积极作用
不能完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进一步发展:短暂的春天:1912年~1920年
原因
主要:一战的爆发为他提供有利时机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和清王朝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政治上的障碍,革命提高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激发了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规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群众性的反帝斗争,推动民族资产阶级发展
表现
影响
迅速发展(1927年~1936年)
原因
国民政府基本统一,全国社会环境有所稳定
国民政府进行经济政策调整
关税自主运
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
表现
国民经济建设(1927年~1936年)
背景
国际
日本清华也严重破坏了中国经济
这一时期国共内战以及严重的自然灾害破坏了中国的经济
这一时期政局相对稳定,国民政府完成形式上的统一
内容
作用
遭受打击,陷入困境(1937年~1949年)
全民族抗战时期(1937年~1945年)
原因
结果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1949年)面临崩溃和绝境
原因
内因
外因
结果
走向新生(1949年~1956年)
恢复发展时间(1953年~1956年)(三大改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过渡时期的经济
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1949年~1952年)
背景
意义
措施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稳定市场,平抑物价
统一国家财经,由中央统一管理国家财政经济
合理调整私营工商业
土地改革
作用
结果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1952年~1956年)
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
影响
特点
三大改造(1953~1956年)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956年~1966年)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中共八大
曲折发展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
大跃进
人民公社运动
调整(1960年~1965年)
改革开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改革经济体制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背景
内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含义
邓小平南方谈话——国内国际形势的突变
计划和市场没有制度
社会主义本质
改革开放
三次经济体制改革和所有制结构的变动
第一次: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56年以后
第二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8年以后~90年代)
第三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男子:长袍马褂到西装和中山装,列宁装,干部服
女子:宽松肥大的就是服装到旗袍连衣裙
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居室建筑的演进:建筑风格和居士承受的西化
习俗风尚的变革
婚嫁习俗的变迁
丧葬礼俗的变化
其他社会风俗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交通工具的更新
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
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
新中国成立后,交通工具快速发展
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步完善
邮政通信建设
电信事业
电报
电话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大众报业的发展
西人办报:在华传教士兴起办报
国人办报:新闻伤情,政论性报刊,通俗性报刊
广播影视的普及
广播室
电影
电视
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西方世界(15世纪~18世纪中)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13世纪~15世纪)
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16世纪初)
背景
必要条件
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
经过
葡萄牙
西班牙
影响
对世界
对欧洲
对亚,非,拉地区
对中国的影响
其他方面
资本主义的扩张(16世纪~18世纪)
西葡两国的殖民扩张(15世纪~16世纪)
原因
概况
结果
海上马车夫——荷兰
原因
过程
结果
日不落帝国——英国
原因
政治
经济
重商主义
含义
作用
圈地运动(14世纪~18世纪)
含义
本质
影响
局限性
军事
地理
优势
过程
英西战争
英荷战争
三次战争
英法战争
世界市场的开拓
原因
新航路的开辟
早期殖民扩张
黑奴贸易(三角贸易)
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
工业革命的含义:是工业化的起点,社会生产从手工劳作转变为机器大生产。既是技术革命,又是社会关系的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表现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工厂制度的推行
能源动力革命:真奇迹的发明
交通运输业的突破
机器零部件:有利于推动机器的普及和工业化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扩展
特点
英国打造世界工厂——19世纪中叶
过程
政治
经济
表现
历史影响: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同时也是一场社会革命
政治
工业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并占据主导地位,推动欧洲政治革命与改革进行,推动了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普遍确立
欧洲各国政府部门行政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经济
推动社会生产力的飞跃,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思想文化
三大思潮: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
冲击的传统思想和等级秩序,形成了许多新观念
社会生活
改善人们生活条件,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
出现了新的休闲娱乐方式和群众体育活动的兴起
传统的家庭结构
书籍,报刊类的发行量大大增加
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
教育和科技
推动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推动欧洲社会教育的普及
科技日益重视,科技水平不断发展和提高
国际关系
形成条件
总体影响
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
带来的环境污染,水污染等
阶级矛盾尖锐,贫富差距过大,建立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
公共卫生问题突出,城市布局混乱
由于工业化的进程,对传统文化与建筑进行破坏冲突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
产生的原因
政治
资金
市场
科学技术
劳动力
社会环境
中心:美,德
成就
电力的广泛运用
内燃机的创造和使用
石油化工的发展
通信行业的发明和电信行业的发展
钢铁工业和传统工业的进步
特征
对生产关系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工厂制度的变化
英法衰落的原因
英国:1、过分依赖殖民地广阔的市场,大量资本输出海外殖民地,而不用于本国的工业建设 2、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不重视
法国:1、法国的金融资本发达,用于技术改进的资金不足,法国市场分散,小农经济的大量存在
美德崛起的原因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条件:
标志:19世纪末,20世纪,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标志着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
实质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经济大危机
原因
表现
特点: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范围特别广
影响
经济
政治
国际
美国应对经济危机
胡佛反危机措施
人们对经济危机的认识
胡佛危机措施的失败
罗斯福新政:1933年~1939年
背景
目的
主要内容
罗斯福新政新在哪里
新的模式
新特点
新的理论和政策
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945年~50年代初:恢复时期
50年代至70年代: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
70年代的危机和“滞涨”
背景
表现
你想
90年代以后的恢复和发展
90年代的新经济——美国
含义
原因
时间
经济现代化模式
当代以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原因
变化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国内战争形势严峻
内容: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食物配给制,义务劳动制
评价:利于集中人力物力保障军事胜利,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新经济政策
背景:经济危机,政治危机
内容:固定的粮食税,租让制和租借至自由贸易按劳取酬
评价: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
苏联模式
表现
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全盘集体化
评价
成就
国民经济发展成为工业强国
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失误
政治:高度集权,个人崇拜,民主和法治受到践踏
经济:造成经济效益低下,阻碍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改革与挫折
赫鲁晓夫改革:农业、工业就个人崇拜到开创性,总体成效不大
勃列日涅夫改革:“新经济体制”到综合国力有所提升,后期逐渐停滞
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领域“加速发展战略”政治领域“公开性”、多元化到苏联解体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布雷顿森林体系
世界贸易体系形成
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从“欧共体到欧洲联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济合组织
东南亚国家联盟
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世界经济全球化
世界四大区域集团
美国主导
苏联模式形成
经济:高度集中指令性计划
政治:高度集权,个人崇拜
文化高度集中,行政干预
世界市场形成过程
新航路开辟(开始形成15世纪末~16世纪初)
早期殖民扩张(扩展16世纪~18世纪)
工业革命(初步形成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三四十年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形成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
社会经济决定社会文化发展的高低
中国古代经济
古代农业
古代手工业
古代经济政策
古代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