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历史上重大改革(下)
高中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下篇思维导图,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改革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了我国政治制度,可以参考学习一下。
编辑于2022-02-20 17:32:06历史上重大改革(下)
五、俄国农奴制改革
1.背景
经济
落后的农奴制使俄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欧洲主要国家。
政治
俄国农奴主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激起农奴的反抗,阶级矛盾激化。
思想
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激进派积极宣传资本主义新思想,反对沙皇专制,主张废除农奴制。
军事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激化了国内矛盾,加剧了社会危机,推动农奴制改革。
沙皇的抉择
2.措施
解放法令:废除农奴制
内容:农奴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 农民可通过赎买获得一块土地。
影响:农奴制获得了解放,但同时也付出了沉重代价,引发了严重暴动。
司法改革:全面建立近代司法体系
内容:废除旧的等级审判制度。 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
影响:政府官员法律意识有所增强,实际进展缓慢。
地方自治改革
内容:建立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但有严格的财产限制。
影响:保证资产阶级在地方自治机关中占主导地位;促进发展。
3.性质
是由封建地主实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评价
客观积极性
是俄国历史的转折点,使俄国走上近代化道路的标志,有利于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
局限性
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如政治上的沙皇专制制度和经济上的地主土地所有制,这是俄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落后的重要原因;改革也践踏了农民的利益。
5.改革时间
1861年
1861年3月3日(俄历2月19日),沙皇压力山大二世签署了《1861年2月19日宣言》和《农民改革法令》,3月5日,上述“宣言”和“法令”正式公布。
六、明治维新
1.背景——幕府统治的危机
政治上:幕藩体制,等级制度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经济上:封建领土土地所有制下,农民负担沉重;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政策,西方列强逐渐入侵。
思想上:吉田松阴等推动了日本由锁国到开国思想的转变。
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建立
面对外国势力的入侵,民族危机的加剧,一批中下级武士相继进行了“尊王攘夷”运动和武装倒幕运动。
1868年,倒幕派发动了政变,成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新政府,为变法提供了政治保证。
2.措施
政治:废除旧的政治体制:“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实现国家统一; 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权。
经济:实行“殖产兴业”政策:先是大力创办官营企业,后又扶植、保护私人资本主义发展,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军事:发展军事力量,实现富国强兵;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军;对官兵灌输武士道精神和忠君爱国思想;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在国内建立军工企业,仿制先进武器,大力改进军事装备。
文化教育:实行“文明开化”,用西方文明改造日本封建文化
教育改革:整顿旧的教育机构,建立三级教育体制;创立专业技术学校;推行军国主义教育。
传播改革思想和西方启蒙思想,提倡自由主义和欧化主义
改变社会风俗和生活方式的陈规陋习,进行“欧化”运动。
3.影响
积极性: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是日本走上近代化(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
经济: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由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的转变。
政治:结束了封建割据状态,在自由民权运动的推动下,实现了由早期中央集权向后期立宪政体的过渡,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文化:传播了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国际影响:摆脱了民族危机,跻身世界强国行列;为亚洲近邻提供了启迪和经验,对中国的戊戌变法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局限性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形成带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日本近代天皇制。
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给亚洲邻国带来了巨大灾难。
4.改革时间
1868年开始
七、戊戌变法
1.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
“救亡图存”成为当时的主要呼声。
早期维新派的产生和维新思想的形成。
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进一步发展了维新思想,奠定了变法的思想基础。
2.措施
颁布新法
政治:鼓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经济:a.中央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b.创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 c.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
文化教育:a.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 b.设立译书局、报馆、学会。 c.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军事:精炼陆军、扩建海军。
改革旧制
政治: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
经济:改革财政;裁撤驿站;等。
文化教育: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军事:裁汰旧军。
3.特点
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下至经济基础上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改革(即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民众中间,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
从推行过程来看,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
从性质上来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从目的上来看,是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从作用上来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4.结果
失败。
标志: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原因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主观原因:既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寄希望于无实权的光绪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对帝国主义列强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5.意义
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迅速到来。
6.评价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由“器物”到“制度”层面的发展,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民族危机、变法图强的强烈愿望。但其失败的结果则证明,资产阶级改良之路在中国走不通的,其所倡导的君主立宪政体的理想也不适合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