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翻译史
这是一个关于中国翻译史的思维导图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中国翻译简史
佛经翻译时期
时间
东汉至元末,2 世纪至16世纪
特点
时间长
译量大
译者多为佛教高僧
以梵汉互译为主
代表人物
释道安
“五失本,三不易”
主张直译
鸠摩罗什
第一次主张译者署名
组织翻译《金经》、《法华经》等300余种佛经
主张意译
彦琮
译人“八备”
第一个将汉文译成梵文
中国第一部翻译理论书《辩证论》
玄奘
“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将《道德经》译成梵文
运用补充法、省略法等翻译技巧
西方自然科学翻译时期
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明末至清朝中期
译者多为西方传教士以及少数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或对科学技术感兴趣的中国士大夫
翻译西方自然科学,如:数学、化学、机械方面的书籍
徐光启(明)
数学家、农学家
《几何原本》前六卷(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合译)
李善兰(清)
数学家
《几何原本》后六卷(与英国人伟烈亚力合译、《代数学》、《代微积拾级》
社会科学及文学翻译时期
清末至“五四”时期
主要由文人从事翻译工作
较多介绍西方的社科、经济及文学作品
政府成立专门培养翻译人才及译书的机构
严复
“译事三难,信达雅”
《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
林纾
《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王子复仇记》等文学作品
郭沫若
《浮士德》、《少年维特的烦恼》等
傅雷
《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
梁实秋、朱生豪
莎士比亚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