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电图
心电图图形顺序解读笔记,心电图入门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2-02-28 21:02:38心电图图形顺序解读
分析P波(Ⅱ、V1)
窦性P波
正常窦性P波
Ⅰ、Ⅱ、aVF、V4-V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V1导联正负双向
<0.12s,振幅在肢导联<0.25mv,在胸导联<0.2mv
窦性P波频率的异常
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P波电压或时间的异常
右房肥大:Ⅱ、Ⅲ、aVF导联的P波>0.25mv,V1导联>0.2mv
左房肥大:Ⅰ、Ⅱ、aVR、aVL导联P波增宽超过0.12s; V1导联P波>0.2mv,呈双向波,终末负向部分>40ms且>0.1mv
非窦性P波
房性P波
房性期前收缩(心房异位起搏点)
P‘波后多数跟有形态正常的QRS波,少数继以宽大畸形的QRS波(伴室内差异性传导),另有少数P’后无QRS波。P'R间期≥0.12s
房性逸搏
P'在较长间歇后出现,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P'R间期≥0.12s;后继有形态正常QRS波
若出现1-2个称为房性逸搏,连续出现≥3个称为房性逸搏心律
逆行P’波
房性期前收缩(心房下部的异位起搏点)
Ⅱ导联倒置,aVR导联直立(逆行P'波)
交界性期前收缩
逆行P'波可出现在QRS波之前或之后
P'R间期<0.12s且代偿间歇完全则为交界性期前收缩;房早P'R间期≥0.12s(鉴别)
肢体左右手接反
出现明显的逆行P'波,Ⅰ导联波形向下偏转,Ⅱ、Ⅲ导联波形互换、aVR与aVL导联波形互换
胸导联V1-V6变化顺序正常(V1-V6的R波逐渐增高,S波逐渐降低)
右位心
出现明显的逆行P'波,Ⅰ导联波形向下偏转,Ⅱ、Ⅲ导联波形互换、aVR与aVL导联波形互换
胸导联V1-V6变化顺序异常(V1-V6的QRS波呈rS型,且振幅递减)
没有P波
交界性期前收缩
提早出现的QRS波,形态多正常或宽大畸形(室内差异性传导阻滞);QRS波群前后均无P波
交界性逸搏
形态正常QRS波在较长间歇后出现;多数波前无P波,少数波群前后可出现逆行P'波,若P'在波前则P'R间期<0.12s,若在后则RP'间期<0.2s
若出现1-2个称为房性逸搏,连续出现≥3个称为房性逸搏心律
心房扑动
各导联P波被F波(波浪形或锯齿形)取代,F-F间隔规整,F波的频率一般250~350次/分
F:R的频率一般为2:1,心室率一般140-160次/分;QRS波形态可正常,也可因室内差异性传导而改变
心房颤动
心律绝对不齐,P波被f波(颤动波)取代,f波间隔不规整,f波的频率一般450~600次/分
心室率一般增快,但通常<160次/分,应用洋地黄后或慢性房颤,心室率可变慢
窦性停搏
在规律的窦性节律中突然出现一个长间歇,长PP间期与正常窦性PP间期不呈倍数关系
长间歇后可出现逸搏
常见的窄QRS波心动过速
室上性(95%)和室性(5%)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
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最常见,由房性期前收缩诱发,发作频率160-200次/分
RR间期规则,心率绝对整齐,多数情况下无P波,QRS波群一般形态正常,合并室内差异性传导或原有束支传导组织时可出现宽大畸形QRS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
顺向型AVRT
逆向型AVRT
房性心动过速
心房率一般150-200次/分,心室率常在100-150次/分
P波形态与窦性心律不同或表现为逆行P'波
窄QRS波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流程
分析QRS波群
正常QRS波群
Ⅰ、Ⅱ、V4-V6导联主波向上,aVR、V1导联主波向下。V1-V6导联,R波逐渐变大,S波逐渐变小
RV5<2.5mv,RaVL<1.2mv,RaVF<2.0mv,RⅠ<1.5mv,RV5+SV1<3.5~4.0mv
RV1<1.0mv,RV1+SV5<1.2mv,RaVR<0.5mv
异常QRS波群
QRS波群电轴的异常
QRS波群电压的异常
高电压
左心室肥厚
RV5或RV6>2.5mv,RV5+SV1>4.0mv(女>3.5mv)
QRS波群延长(0.10~0.11s),QRS电轴左偏,继发性ST-T改变
右心室肥厚
RV1>1.0mv,RV1+SV5>1.2mv
QRS电轴右偏,继发性ST-T改变
低电压
没有一个胸导联QRS波群电压的绝对值≥0.8mv
没有一个肢体导联QRS波群电压的绝对值≥0.5mv
QRS波群增宽
室性期前收缩
提早出现的宽大畸形QRS波(>0.12s),T波与QRS波群方向相反,前无相关P波
室性逸搏
在心动过缓的前提下,延迟出现的QRS波群呈宽大畸形,期前收缩之前无与其相关的P波
人工心脏起搏器心电图
NBG起搏器代码(A右心房、V右心室、D双腔、O无、I抑制、R触发); 首字母描述起搏心腔(A、V、D),第二个字母描述感知心腔(A、V、D、O), 第三个字母描述对感知事件的反应(I、R、D、O),第四个字母用于程序编码功能
右心室起搏VVI
在起搏器脉冲峰信号后跟随一个左束支传导阻滞形态的宽QRS波群
单极起搏时起搏脉冲峰信号较大,双极起搏时起搏脉冲峰信号较小
右心房起搏AAI
在起搏脉冲峰信号后跟随一个起搏的P波
双腔起搏器DDD
心房起搏信号后跟随一个P波,心室起搏信号后跟随一个心室激动波
三腔起搏器CRT
适用于严重的心衰患者,两个心室起搏脉冲峰信号
起搏后的QRS波群可以使窄的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
束支及分支传导阻滞
右束支传导阻滞
QRS≥0.12s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V1或V2导联的QRS波群呈rsR'或M型
aVR呈QR型,R波增宽有切迹
左束支传导阻滞
Ⅰ、aVL、V5、V6导联的R波增宽,顶峰粗顿或有切迹;Ⅰ、V5、V6导联的q波消失
V1、V2导联呈rS或QS,V5、V6导联的R峰时间>0.06s
非特异性室内传导阻滞
QRS≥0.12s,不具备左右束支传导阻滞的特点
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电轴左偏,Ⅱ、Ⅲ、aVF导联QRS呈rS,Ⅲ导联的S波>Ⅱ导联的S波
QRS延长但<0.12s
左后分支传导阻滞
电轴右偏,Ⅰ、aVL导联的QRS波呈rS,Ⅲ、aVF导联呈qR型
Ⅲ导联的R波>Ⅱ导联的R波,QRS延长但<0.12s
预激综合征
无QRS波群
心室扑动
无P波,QRS-T波群无法分辨,代之以正弦型的大扑动波,200-250次/分
心室颤动
QRS-T波群消失,代之以快速而不均匀的、大小波幅不一的颤动波,250-500次/分
病理性Q波
除aVR外,正常Q波电压应小于同导联R波电压的¼,时间应小于0.04s,否则为病理性Q波
宽QRS波群心动过速的常见类型
室性心动过速
连续出现的宽大畸形QRS波,若所有QRS波形态一致称为单行性室性心动过速
若在同一导联上出现≥3种形态的QRS波,频率>200次/分,并持续10次心搏以上称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律时QT间期延长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多为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室上性心动过速
分析ST段
心外膜下心肌损伤时出现ST段抬高,心内膜下心肌损伤时出现ST段压低
正常ST段
所有导联ST段下移不超过0.05mv
所有肢体导联及V4-V6导联ST段抬高不超过0.1mv,V1、V2不超过0.3mv,V3不超过0.5mv
异常ST段
ST段抬高
心肌梗死
超急性期(数小时内)
高大、直立、对称的T波;ST段斜型抬高;无病理Q波
急性期(数小时/数日至数周)
T波倒置;ST段斜型/弓背向上抬高;病理性Q波
亚急性期(数周至数月)
T波倒置;ST段恢复至基线;病理性Q波
陈旧期(数月以后)
T波不再变化,多直立;ST段恢复至基线;病理性Q波
部位
下壁:Ⅱ、Ⅲ、aVF
前壁:V1~V6
侧壁:Ⅰ、aVL、V5、V6
早期复极综合征
急性心包炎(动态变化)
窦性心率;PR段偏移;ST段呈弓背向下抬高,T波高;ST段恢复基线,T波逐渐减低变平;
T波倒置并达最大深度(aVR可直立);T波恢复直立
ST段压低
分析T波
正常T波
Ⅰ、Ⅱ、V4~V6导联T波通常直立;aVR导联T波总是倒置
除Ⅲ、aVL、aVF、V1~V3导联外,其他导联T波振幅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
分析T波
异常T波
T波倒置
T波高大
正常T波在肢体导联常<5mm,在任何胸导联<10mm
分析PR间期
正常的PR间期
0.12~0.20s
异常的PR间期
PR间期延长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0.20s,P波后均跟有QRS波群
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出现一个QRS波脱漏
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固定,P波规则出现,突然发生周期性的QRS波群脱漏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P波与QRS波无关
PR间期缩短(预激)
典型预激综合征
PR间期<0.12s,QRS波群≥0.12s,QRS波起始部见delta波
继发性ST-T改变,部分患者伴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反复发作
A型的QRS波群在V1-V6以R波为主,B型的QRS波群在V1-V3以S波为主
短PR间期综合征
PR间期<0.12s,无delta波,部分患者伴有心动过速反复发作
概论部分
宽QRS波:提示室性异位激动使心室除极 窄QRS波:提示室上性激动下传心室使之除极
心房:先除极者先复极(P波与Ta波方向相同) 心室:先除极者后复极(QRS波与T波方向相反)
胸导联
V1:胸骨右侧第4肋间,V2:胸骨左侧第4肋间
V3:V2和V4连线中点,V4:左锁骨中线第5肋间
V5:左腋前线平V4水平,V6:左腋中线平V4水平
QRS波群
第一个出现的负向波称为Q波,第一个正向波或Q波后的正向波称为R波,R波之后的负向波称为S波
继S波后又出现一个正向波称为R‘波,若R’波之后再出现负向波称为S‘波
每一横轴的小格代表40ms,一个大格200ms;纵轴每一小格0.1mv
心律不整齐时,先数6s的心搏数再×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