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B2 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相关知识,考研333/专升本/教资参考。
编辑于2022-03-04 14:49:16陕师大902《课程与教学论》知识整合,涵盖了三本书的内容,以333课程与教学两章为主线进行补充,所有333有的内容都以333为主,902为辅,避免重复记忆。
关于中国教育史脉络梳理,帮助梳理思路,提供线索。在社会形态上主要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半社会,而社会主义社会与教原知识相结合,教育经历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奴隶社会)→形式化教育(夏-鸦前清)→制度化教育(清末)三个阶段,教育的发展也有其规律性,如分裂的时候思想争鸣(如春秋战国),统一的时候以一个思想为主(如秦汉)。导图开头提供五个线索用于记忆。(导图来源于@婷磊老师)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包括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中共在城市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土地革命战争的曲折发展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陕师大902《课程与教学论》知识整合,涵盖了三本书的内容,以333课程与教学两章为主线进行补充,所有333有的内容都以333为主,902为辅,避免重复记忆。
关于中国教育史脉络梳理,帮助梳理思路,提供线索。在社会形态上主要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半社会,而社会主义社会与教原知识相结合,教育经历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奴隶社会)→形式化教育(夏-鸦前清)→制度化教育(清末)三个阶段,教育的发展也有其规律性,如分裂的时候思想争鸣(如春秋战国),统一的时候以一个思想为主(如秦汉)。导图开头提供五个线索用于记忆。(导图来源于@婷磊老师)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包括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中共在城市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土地革命战争的曲折发展等内容。
B2 心理发展与教育
是何
定义/实质
个体
整个生命过程(一生)
胚胎-出生-衰老-死亡
持续、稳定
内在心理
变化过程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整个生命过程中,所产生的持续而又稳定的内在心理变化的一个过程,包括认知和人格的发展两大方面
教心内容之一
不同教心家对其有各自的理论解释
皮亚杰
认知发展阶段论
维果茨基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
心理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
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心理发展也是因人而异的,主要表现在
认知风格、认知水平、人格、性格等方面的差异
内容
认知
是个体了解外部信息的过程,相当于信息加工,我们常用的认知活动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言语和注意
规律
简单、具体—复杂、抽象
age↑
认知活动从简单、具体不断向复杂、抽象发展。儿童最初只有非常简单的、具体的反射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活动愈来愈复杂、越来越抽象。
无意(不自觉地)—有意(有意注意&有意识记)
认知活动从无意识记向有意发展。儿童最初的认知活动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以后逐渐向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方向发展,出现有意注意、有意记忆等。
笼统(混沌)—分化(明确)
认知活动从笼统向分化发展。儿童最初的认知活动是笼统而不分化的,发展的趋势是从混沌到分化和明确
教育启示
尊重规律
从易到难
提高学生的“认知活动”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运用合理的方法,从易到难,提高学生的感知、记忆和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理论
皮亚杰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总
该理论是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之一
认知建构主义发展观
运动
感知(0-2)
子主题
运算
前(2-7)
具体(7-11、12)
形式(11、12-成年)
发展阶段论
影响发展的因素
教育启示
维果茨基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观
出生-成年
低级-高级
原因
差异
认知水平的差异(智力差异)
认知风格/学习风格/认知方式的差异
人格
定义
心理特征
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逐渐形成的多种心理特征的有机整合
模式
构成人的思想、情感及其行为的特有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规律
连续性和阶段性
一年一年的过去了,每一年我都不一样
定向性和顺序性
1岁-2岁-3岁,不可逆
不平衡性
在青春期身体发育较快,×匀速直线
共同性和个别差异性
可塑性和互补性
先天的缺陷和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进行塑造和完善
人和动物的区别
理论
埃里克森
科尔伯格
差异
人格差异
性别差异
为何/如何
适应环境
社会性发展
定义
具体表现
亲社会行为
攻击性行为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