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动物解剖与生理-循环系统(含免疫系统)
高中生物竞赛动物解剖与生理-循环系统(含免疫系统)
编辑于2022-03-06 16:10:12循环系统(含免疫系统)
循环系统的演化
脊椎动物
鱼类的血液循环属于单循环,有静脉窦,1心房1心室,软骨鱼有动脉圆锥,硬骨鱼有动脉球
两栖类动物出现了适应陆地生活的呼吸器官肺,血液循环有了体循环与肺循环之分,2心房1心室,属于不完全的双循环
爬行类静脉窦不发达,心室出现纵膈
鸟类(右体动脉弓)和哺乳类(左体动脉弓)是完全的双循环
无脊椎动物
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海绵,体内具有水沟系统
主要靠领细胞制造水流
腔肠动物出现了消化循环腔
纽形动物首次超越运输系统出现了循环系统
位于消化管两侧的2条闭管式血管或再加上身体背部的第3条血管
血管收缩方向不定,运输效率差
环节动物出现了完善的闭管式循环系统
有心脏,血液能定向流动
软体动物(除头足类)和节肢动物都是开管式循环系统
血液和淋巴混合成血淋巴,相当部分流动于混合体腔
棘皮动物只有各自独立的血系统和围血系统
心血管系统
血管
动脉
按分布分
肺循环的动脉
起于右心室的肺动脉干,肺动脉流静脉血
左肺动脉:分两支进入左肺
右肺动脉:分三支进入右肺
体循环的动脉
主干为主动脉,体循环的各级动脉均直接或间接起始于主动脉
升主动脉
主动脉弓:升主动脉延续出的弓形弯曲部分
降主动脉(以膈为界)
胸主动脉
腹主动脉
按管径分
大动脉
中动脉
小动脉
微动脉
组成
外膜: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对局部损伤有修复作用
中膜(肌性动脉): 由 10-40 层环形排列的平滑肌组成~中膜比较厚,肌肉层比较厚,弹性纤维多
大动脉(肌性动脉→弹性动脉)中模较厚,对血流的阻力小
在小动脉和微动脉(外周阻力动脉)有弹性储器的作用,可以调节血量和外周阻力
内膜:内表皮为一层扁平上皮,表面光滑
静脉
分布较浅~青筋:分布较浅的大静脉
和动脉类似地,分为大、中、小、微静脉四级,管径大于2mm的静脉内膜内突形成静脉瓣静脉血管管壁由内、中、外三层膜组成,内膜只有内皮层,没有弹性层,中膜由平滑肌组成,外膜由结缔组织组成
按分布分
肺循环的静脉
左右各两条的肺静脉,肺静脉流动脉血
体循环的静脉
上腔静脉系
收集头颈部、上肢和胸壁的静脉
下腔静脉系
下腔静脉是人体最粗大的静脉干,收集下肢、盆部和腹部的静脉
心静脉系
将血液运回心脏,还起着储血库的作用
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是血管中最纤细的部分,可以使一个红细胞通过,管壁只有一薄层内皮细胞,较细的毛细血管由 1 个内皮细胞围成,较粗的毛细血管由 2~3 个内皮细胞围成
毛细血管孔径细而分支多,扩散面积大,血流速度慢,有足够多的时间进行物质交换
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高,构成血管壁的细胞间存在裂隙,细胞膜上有孔道
类型
连续毛细血管:分布于结缔组织、肌肉组织、肺和中枢神经系统
有孔毛细血管:不含核的部分薄,对血浆蛋白通透性仍然小,分布于胃肠黏膜、肾小球和内分泌腺
血窦:肝窦基膜缺失,允许大分子甚至血细胞通过,分布于骨髓、脾、肝和内分泌腺
透过压:毛细血管滤过压Pf=(毛细血管血压Pi-毛细血管胶体渗透压πi)-(外周组织液流体静压力Po-组织液胶体渗透压πo),与溶液渗透压无关
靠近微动脉端Pf>0
靠近微静脉端Pf<0
血压
通常指上臂肱动脉
正常收缩压:12-18.7kPa
正常舒张压:8-12kPa
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压,顾名思义,就是一个近似的平均值
身体状态
平卧:头部和脚部动脉压大致相等
直立:脚部静脉和毛细血管压力增大,长时间发生脚部肿胀
行走:毛细血管血压降低,促进血液回流至心脏
血流速度
较大动脉:约30cm/s;较大静脉:约8cm/s;毛细血管:<1cm/s
泊肃叶定律:血流速度Q=血压差Δp/血流阻力R
血流阻力R=8血液粘滞度η*血管长度L/π*血管半径r^4
血液
血浆:略带黄色,pH7.35-7.45,占血液的55%
血浆蛋白
纤维蛋白原:血液凝固时成为不溶于水的纤维蛋白
血清蛋白(白蛋白):球状能溶于水的蛋白质
维持血浆渗透压
作为脂肪酸运载体
球蛋白:如γ-球蛋白即为抗体
血浆渗透压
溶液渗透压(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及其离子构成,与0.9%氯化钠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等渗
胶体渗透压:由高亲水性的蛋白质构成
作用:运输(无脊椎动物血浆中的呼吸色素使得血浆本身仅能运输氧气)、免疫、维持内环境稳定
血细胞←造血干细胞(卵黄囊→肝和脾→骨髓→红骨髓)
红细胞:血红蛋白和碳酸酐酶使其具有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能力,寿命一般为120天,死后被肝脏和脾脏的巨噬细胞吞噬
白细胞
颗粒(溶酶体和分泌粒)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
颗粒染色淡(瑞氏染色,下同)
变形运动、趋化性、吞噬细菌
嗜酸性粒细胞
颗粒少,红色
防御寄生虫,破坏抗原抗体复合物,参与脱敏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
颗粒大,深蓝
含有肝素,释放组织胺和5-羟色胺,引起过敏反应
单核细胞:质多深蓝,在血液中的吞噬能力较弱渗出血管外进入肝、脾、肺、淋巴结等候分化为巨噬细胞
淋巴细胞:质少深蓝(见免疫系统)
杀伤细胞:能杀死已与抗体结合的抗原
凝细胞
除哺乳类的脊椎动物,凝细胞为有核的完整细胞
哺乳类的称为血小板,为脊髓中的巨核细胞表面脱落的碎片~血液凝集:出现伤口时,纤维蛋白原成为不溶于水的纤维蛋白并把血细胞围成血块,血小板与创伤面的接触起始凝集反应,至少有15种凝血因子参与了凝集反应
血管内壁的抗凝因子防止血液在血管中凝固,如肝素
无脊椎动物靠肌肉收缩封闭伤口止血
血型与凝血:见遗传
心脏
解剖结构:中空的肌性器官
心腔
右心房
右心耳:前上部的三角形突出
入口
上腔静脉
下腔静脉
冠状窦口
出口
右房室口~三尖瓣:游离缘以多条腱索向下连于右心室壁隆起的乳头肌
右心室
入口
右房室口
出口
肺动脉口
“动脉圆锥”:接近肺动脉口的圆锥型室腔
周缘有三个袋状半月形瓣膜
左心房
左心耳:前部的突出
内壁光滑
入口
左肺静脉
右肺静脉
出口
左房室口~二尖瓣
左心室
壁3倍厚于右心室
入口
左房室口
出口
主动脉口
主动脉瓣:周缘三个半月形瓣膜
主动脉窦:主动脉瓣和主动脉口壁的腔隙,与左右冠状动脉相通
心壁
心内膜
心肌膜:由心肌构成(见运动系统),左心室壁最厚
心肌纤维和心瓣膜附着于心房肌和心室肌之间的纤维环,可以分别收缩,依赖于外源钙离子内流
心外膜:浆膜
心包:包裹心及出入心大血管根部的锥形囊,防止心脏过度扩张
以心脏为中心的血液循环
体循环(大循环):与左心室相连的是主动脉弓,当左心室收缩时,心脏将血液泵入主动脉,再进入主动脉的各级分支血管、毛细血管,在组织细胞间完成物质交换和气体交换之后(营养从消化系统中获得,产生的代谢废物被运送至排泄系统),来自不同器官、组织细胞的静脉,汇合成两大静脉,来自上半身的称为上腔静脉、来自下半身的称为下腔静脉,上、下腔静脉汇合后再回到右心房, 再进入右心室
肺循环:右心室与一对肺动脉相连,右心室收缩,将静脉泵入左、右肺动脉并进入肺部毛细血管网,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后,动脉血再通过左右肺静脉流回到左心房,再进入左心室
冠脉循环:体循环的一个分支,心脏的后壁不能获得心腔中的营养,主动脉在离开心脏处分出左右2条冠状动脉,交换后除极小部分小静脉直接开口于心腔,大部分汇合成冠状静脉由冠状窦口回到右心房
微循环:闭管式循环动脉静脉之间的一套较小的血管系统,血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实现血液-组织液-细胞内液的物质交换
微动脉:控制微循环的总闸门
后微动脉(中间微动脉)
真毛细血管:在分支处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静息状态下一般封闭
直捷通路:后微动脉的延伸,在静息状态血液快速自此流过
动静脉吻合:直接与微静脉相连的微动脉侧支,分布于指、趾、唇
微静脉:后闸门
心脏搏动
心肌收缩vs骨骼肌收缩
同步收缩
不发生强直收缩
依赖外源性钙离子内流:钙离子的少量内流触发肌浆网终池释放大量钙离子~植物性神经调节
心电图ECG
原理:将电极放到身体表面,可检测出心脏搏动时心肌细胞产生的电流
5个波段,从前到后依次为
P波:心房去极化(心房收缩)
P-R间期:房室之间传导
QRS波:心室去极化,且遮盖了心房复极化波
S-T间期:心室复极化
心动周期:心房第一次开始收缩到心房下一次收缩之间的时间,主要由舒张期长短决定
心率: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单位换算后在数值上等于心动周期的倒数,一般为60-90次每分钟
心输出量
静息状态约为每分钟5升,剧烈运动时可达每分钟30升
调节:心率和每搏心输出量
心脏的自身调节:改变心肌收缩的力量调节每搏心输出量
神经-激素调节:交感神经和E可加强心室收缩力量
心脏兴奋传导
起搏点:心脏自动节律性的来源,细胞基础是起搏细胞P细胞,协调控制这所有有自动节律性的心肌
两栖类为静脉窦
哺乳类无静脉窦,只剩窦房结
窦房结(正常起搏器/主导起搏点~窦性心律)兴奋,传递给心房肌,引起左右心房收缩,随后将兴奋传递给房室结(潜在起搏点:在窦房结障碍时也可自主起搏~交界性心律),引起房室结兴奋(在窦房结和房室结周边有细而短的传导冲动的移行细胞),兴奋在房室结延搁约 0.07s,使整个心房可完全收缩,把全部血液送入心室,房室结再将兴奋经房室束(潜在起搏点~室性心律)及其左右束支(在室间隔肌分叉)、浦肯野氏纤维迅速传播到两个心室的心室肌和乳头肌,引起心室收缩
心血管系统调节
神经调节
最重要的心血管中枢位于延髓,靠近呼吸中枢
血管运动神经纤维:支配血管平滑肌
舒血管神经纤维: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
缩血管神经纤维:交感神经
体液调节:E、NE、RAS、ADH、MC、PG
自身调节
代谢性:微血管感受代谢产物调节血流量
肌源性:本身经常保持一定的紧张性收缩
心血管疾病
动脉硬化:老年时血管壁增厚,内膜钙化,内弹性膜断裂,胶原纤维交联度增加,脂质堆积,都导致了血管壁硬度变大
有的血管主干有平行发出的侧支与另一支血管主干沟通,血管受阻时这些部位有重要意义
心房与心室之间的传导受阻,体现在心电图上P-R间隔延长,依次出现P波之后只有R波或每隔一个P波没有QRS波或完全阻滞,P波和QRS波各自按各自的频率出现
心肌梗死:心脏一部分或多部分供血不足,从而引起心肌细胞死亡
心绞痛:与心脏突发事件类似的原因引起的,但并不严重。
脑卒中(中风):由于脑部供血受阻引起的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管壁上沉积了一层像小米粥样的脂类,使动脉弹性减低、管腔变窄的病变,高血压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免疫系统
免疫调节
先天性免疫(除婴儿从母体获得的抗体等,即为非特异性免疫)
第一道防线: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和化学防御
皮肤角质层、消化道及生殖道黏膜
溶菌酶(呼吸道黏膜、泪液、唾液)、胃酸
寄居细菌的分泌物,如阴道表面乳酸杆菌
寄生蛔虫、环节动物表皮分泌角质层
软体动物表皮细胞分泌贝壳
节肢动物向外分泌外骨骼
第二道防线
血清蛋白
补体系统:通过有的抗体上的一种蛋白因子与已结合的抗体或病原体多糖分子结合活化,并发生级联反应形成大量破膜复合体
插入病原体细胞膜形成开放的孔道致死
直接吸附在细菌细胞壁上吸引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活化的补体分子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
干扰素IFN
类型
I型干扰素
α型: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分泌
β型:由成纤维细胞分泌
II型干扰素:即γ型干扰素,以细胞外基质的形式存在,主要由T细胞和NK细胞产生
发生
正常细胞的干扰素基因处于被抑制的状态,当有活病毒、灭活病毒、外源双链DNA、细菌内毒素是表达产生干扰素,如板蓝根等中药可以诱导这一过程
功能:抵抗病毒感染的首要防线
广谱性抗病毒作用:I型干扰素
直接激活免疫细胞
激活某些酶直接降解病毒RNA或抑制病毒蛋白质合成间接抑制宿主体内病毒的增殖
抗细胞增殖:间接抑制蛋白质合成
参与免疫调节作用
原理:关键在于干扰素与细胞表面的干扰素受体结合,与激素相类似地,启动一系列的问题
白细胞(天然免疫细胞)
靶细胞的裂解
中性粒细胞
巨噬细胞
NK细胞:广谱识别质膜上没有正常MHC-I的所有靶细胞
炎症反应:白细胞吞噬外来抗原后分泌细胞因子促使有趋化性的白细胞聚集的现象,表现为红和肿
吞噬
中性粒细胞:摄取并破坏细菌和其他病原体
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清除病原体、死亡的宿主细胞、细胞碎片及宿主大分子物质,并将“MHC-II-抗原肽”呈递到质膜表面引起特异性免疫
后天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物质基础
抗原Ag
免疫原性(抗原性):进入人体后产生抗体和效应细胞的性能
反应原性(免疫反应性):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发生特异性结合,只有这一特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称为半抗原,如青霉素、吗啡、核酸等
抗原决定子:大分子抗原中的决定性基团,或分布于抗原表面或分布于抗原内部(经初步消化、加工后开始发挥作用),抗原决定子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
类型
按照来源分
外源性抗原
内源性抗原
按是否需要T细胞辅助分
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占大多数,通常为蛋白抗原,可形成二次免疫,反应较慢,需要T细胞辅助激活成熟B细胞~IgG、IgE、IgA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较少,通常为多糖抗原,不形成二次免疫,反应迅速可直接激活B细胞,只能进行体液免疫~IgM、IgG(少)
Ti-1抗原:抗原决定子为有丝分裂原(触发有丝分裂或细胞分裂过程)
Ti-2抗原:与BCR结合并以高亲和力交联(多个mIg分子通过结合一个抗原)附近BCR(B细胞膜表面抗原受体)
抗体Ig
由B细胞合成并分泌sIg(抗原刺激)或存在于质膜上mIg(无抗原刺激,C段多了一段疏水的肽段)的免疫球蛋白
类型和结构(基因片段的特异性断裂重排):基本结构(亚单位)相同(两条长链,两条短链,都分为恒定部分和变异部分)
原始脊椎动物,如七鳃鳗,便只有一种抗体类型
哺乳类
IgM:机体最早(年龄上)产生的抗体,5个亚单位和一个结合蛋白JP组成复合体,免疫力最强
IgG:唯一能穿过胎盘进入胎儿的抗体,二次免疫的主要成分
IgA:外分泌型,在外分泌液中广泛存在
IgD:B细胞成熟的标志
IgE:易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质膜受体Fc结合参与过敏反应
作用(作用于细胞外)
使抗原沉淀或凝集:像一个化学里的桥接型官能团一样把一坨抗原连在一起沉淀,并被免疫细胞Fc识别(如K细胞)
富集
细胞因子(细胞介素):大多属于糖蛋白,组成了细胞间的信号分子系统,包括淋巴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产生的单核因子、生长因子等,如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IFN、集落刺激因子CSF、肿瘤坏死因子TNF、红细胞生成素EPO、B细胞生长因子BCGF等,通过与靶细胞表面受体分子结合发挥作用,但不能直接杀死抗原,可以调节造血功能和炎症反应
细胞基础
体液免疫
B细胞的活化~Fc、MHC-I、MHC-II、mIg、补体受体、细胞因子受体、有丝分裂原受体
B-1亚系
B-2亚系:BCR识别并结合TD-Ag→内吞递呈“MHC-II-抗原肽”,CD40结合Th并内吞CD40配体→Th分泌IL结合B细胞细胞因子受体
处女B-2:效应Th、记忆Th
记忆B-2:处女Th、效应Th、记忆Th
细胞免疫
T细胞的活化~MHC-I、MHC-II、IL-1等细胞因子受体
助T细胞Th(诱导T细胞):先有树突状细胞(处女Th)的“MHC-II-抗原肽”刺激→B7分子、CD28分子、CD40配体、IL-2及其受体产生
Th1分泌的IFN-γ使Tc1前体细胞和巨噬细胞活化
Th2分泌的IL-4使Tc2前体细胞活化
IFN-γ和各种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活化或“MHC-II-抗原肽”直接激活B细胞
在膜上表达IL-2受体和CD受体等形成正反馈
Th1直接诱导被感染细胞和癌细胞凋亡
毒T细胞Tc/CTL:“MHC-I-抗原肽”→产生CD28受体和IL-2受体并接收这两种因子而活化(IL-2由效应Th分泌)
分裂分化除大量效应Tc:特异性地触杀含有“MHC-I-抗原肽”的靶细胞
穿孔素使靶细胞膜上出现柱状孔道
粒酶诱导靶细胞凋亡
淋巴毒素使各种溶酶体水解酶外逸
直接诱导被感染细胞和癌细胞凋亡
分泌多种细胞因子
自分泌IFN-γ和IL-4形成正反馈
记忆T细胞:免疫记忆、高速活化
抑T细胞Ts:在抗原将被消灭殆尽时通过分泌IL-10抑制效应淋巴细胞的活动
淋巴系统
淋巴细胞
类型
B细胞:骨髓依赖淋巴细胞,寿命较短,主要分布于外周淋巴器官
T细胞:胸腺依赖淋巴细胞,寿命较长,主要分布于血液和淋巴液
大颗粒淋巴细胞LGL
K细胞:抗体依赖性细胞毒细胞
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
淋巴细胞的发育: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为淋巴母细胞,一部分随血液进入胸腺进一步产生成熟T细胞,另一部分留在红骨髓(哺乳类)或随血液进入腔上囊(鸟类)进一步产生成熟B细胞
淋巴细胞与抗原的识别机制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每一个动物个体特有的身份分子标签,人的MHC又叫HLA抗原,由第六对染色体多对连锁等位基因众多复等位基因决定
MHC-I:分布于身体全部有核细胞表面,一般只与内源性抗原结合,形成“MHC-抗原”复合物(内质网高尔基体形成“MHC-I-抗原肽”直接转移到质膜上)和Tc结合
MHC-II:只位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成熟B细胞、活化T细胞等,一般只与外源性抗原结合,形成“MHC-抗原”(用“MHC-II-抗原肽”代替“MHC-II-恒定链”)复合物后和Th结合
MHC-III:血清蛋白
次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不能刺激初应答,在有MHC的时候起辅助作用
抗原递呈细胞APC
树突状细胞:功能最强大的专职APC,在外周淋巴组织活化所有的初始Tc和Th,可介导一种特殊的外源性抗原递呈方式,即外源性抗原的交叉递呈(树突状细胞常常内吞坏死凋亡细胞碎片获得外源性抗原,通过类似于内质网高尔基体形成“MHC-I-抗原肽”的方式将外源性抗原转移到质膜上这样便可以激活Tc)
巨噬细胞
B细胞(尤记忆B细胞)
单核吞噬细胞
单核细胞
巨噬细胞
淋巴组织:一种特殊的结缔组织,含有大量淋巴细胞的网状结构或某些部位,如消化管和呼吸道的黏膜和粘膜下层
弥散淋巴组织(主T):以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连接成的多孔支架,抗原刺激可使其增生并出现淋巴小结
淋巴小结(主B):存在于淋巴结和脾中
为边界清晰的小体
生发中心:小结中央着色淡,分裂旺盛
初级淋巴小结:无生发中心
次级淋巴小结:有生发中心
淋巴器官:主要由淋巴组织构成
中枢淋巴器官(初级淋巴器官):产生处女型淋巴干细胞
胸腺
位于胸骨后
随年龄重量先增加在减小,在青春期有最大值,但老时经刺激仍能产生大量T细胞
功能
分泌胸腺激素,促进胸腺细胞分化
培育T细胞,输送T细胞
骨髓
红骨髓:胎儿至儿童时期全为红骨髓,5-7岁开始逐渐转化为黄骨髓
黄骨髓:在大量失血后可转化为红骨髓
周围淋巴器官(次级淋巴器官):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体积可变化
淋巴结
人约有400个,呈豆状,可输入几条淋巴管,多成群分布于淋巴回流的通路上
功能
滤过淋巴:大量的巨噬细胞清除病原体等抗原物质,对细菌的清除率可达99%,对病毒和癌细胞的清除能力则相对较弱
进行免疫:大量的B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进行免疫活动,主要执行特异性免疫,接收一定范围的淋巴回流
脾
最大的周围淋巴器官,位于血液循环的通路上(而不是淋巴回流),位于左季肋骨内侧,一般无法触摸到(除非脾肿大时)
功能
过滤血液:大量的巨噬细胞清除血中的异物、抗原及衰老的血细胞
特异性免疫:针对侵入的抗原物质
造血:胚胎早期可产生大量血细胞,出生后主要产生淋巴细胞,亦可以恢复造血能力或是进行贮血
扁桃体
在咽部大致分布成环,为淋巴组织聚集形成的隆起,在儿童时期最发达,近青春期开始萎缩
作为机体经常接触抗原的周围淋巴器官,故其不仅有局部免疫作用,还和全身其他淋巴器官联系,让身体做好准备
阑尾
淋巴回流
经过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再汇合成两条淋巴导管,即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胸导管收集两下肢、盆部、腹部、左上肢、左胸部和左头颈部的淋巴,约占全身 3/4 部位的淋巴回流,注入左静脉角;右淋巴导管收集右上肢、右胸部和右头颈部的淋巴,约占全身 1/4 部位的淋巴回流,注入右静脉角
意义
将一部分组织液,特别是其中的蛋白质回收至血液中(静脉系的辅助结构),是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回到血液循环的唯一途径~组织水肿:淋巴回流受到障碍,组织液的胶体渗透压升高
消除组织液中不能被毛细血管重吸收的较大分子、红细胞和细菌等
运输营养物质,对脂肪的吸收起重要作用
特点
流速慢,约为静脉血的1/10
动力为淋巴管附近的肌肉搏动和动脉收缩~淋巴心:顾名思义,存在于如鱼类、爬行类、豚鼠(哺乳类)等
免疫系统疾病
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如酿脓链球菌的抗原决定子与心脏瓣膜表面物质相似~风湿性心脏病
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过敏反应(超敏反应/变态反应):二次免疫应答对机体有害的情况
速发型过敏反应,如人类青霉素过敏、蜂毒过敏、荨麻疹
致敏阶段(初次免疫应答):过敏原初次进入人体使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主IgE)结合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Fc上
效应阶段(再次免疫应答):在环境因子的刺激下,机体产生的大量自由基氧化破坏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质膜,如果再次遇到相同的过敏原可发生“膜抗体IgE-过敏原“特异反应,释放出大量过敏介质(如组织胺和5-羟色胺)近期过敏反应
迟发型过敏反应
免疫缺陷病:机体免疫功能缺乏或不足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AIDS
移植免疫~MHC、mHC
主要参与免疫反应,产生淋巴细胞,过滤淋巴液,是免疫功能的重要结构基础
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具有类似的功能,发达程度通常具有相对性
静脉系统的主干血管趋于简化(如肾门静脉的退化)使血压升高,血液循环速度加快
多分布于身体较深部位,减少体表受伤而出大量血
vs血清:血浆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出去了纤维蛋白原
活化后可分泌各种细胞因子对各个免疫细胞提供帮助,可被HIV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