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心理学的入门书籍,一直在了解心理学的知识,但是体系比较混乱,因此产生了一窥究竟、建立体系的念头。导图按照书中章节内容分类,对重点内容进行陈述。 2022/03/06更新1、2、3(待补充)内容;
编辑于2022-03-06 21:39:56普通心理学
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2.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绪论
3. 感觉
4. 知觉
5. 意识和注意
6. 记忆
7. 思维
8. 语言
人的信息加工
9. 动机
10. 情绪
行为调节和控制
11. 能力
12. 人格
人的心理特征
13. 学习
14. 人生全程发展
活动和发展
【(1)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1)1/1】心理学概念
心理学概念: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研究人的心理,也研究动物心理,但是以人的心理为主;
【(1)1/2】研究对象
【(1)1/2a】个体心理:指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
【(1)1/2a1】认知:指人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过程;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语言等; ——《普通心理学》 #认知过程:人接受外界输入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经过神经系统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过程; 简单来说就是:输入的信息——》神经系统加工——》产生心理活动——》支配影响人的行为; #待补充:记得其他版本的认知,有想象,需要查证下;
【(1)1/2a2】动机和情绪 动机:人类的认知和行为是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动机是指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即个体在生理和心理的某种不平衡的状态; 情绪: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属性、特性及其关系,还会形成对事物的态度,产生满意、不满意、喜爱、憎恨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情绪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又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 意志:人不仅能认识世界,对事物产生肯定或否定的情绪,而且能在自己的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这种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心理学把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意志; #动机和需要紧紧相连; #情绪和意志紧密相连;
【(1)1/2a3】能力和人格:人在获得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或者说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特征,显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差异;心理特征包括:能力和人格;
【(1)1/2a4】传统观点: 个体心理=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等;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 #其中气质和性格等于人格;
【(1)1/2a5】认知心理学观点: 信息加工:认知;行为调节和控制:动机、情绪情感;人的心理特征;
【(1)1/2b】个体行为:个体心理现象和行为:心理支配行为;“黑箱子”;从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是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
【(1)1/2c】个体意识和无意识:“人类的最后一个迷”; 意识:由认知、情感、欲望构成;也叫“觉察”,“自我意识”是人心理的重要特点; 无意识:察觉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自我意识”:是个体在一定发展阶段上才出现的;儿童毕生发展心理学,1-2岁才具备“自我意识”;
【(1)1/2d】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两则个性和共性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一加一;
【(1)1/3】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基本任务:探索和揭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是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1)1/3a】心理过程:表现为一定的过程: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技能形成过程等;
【(1)1/3b】心理结构: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结构,这个不是太好理解,应该背一下定义;
【(1)1/3c】心理脑机制:一个健康发育的神经系统,是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1)1/3d】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
【(1)1/3e】心理与环境的关系:客观世界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1)1/4】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①理论意义:正确描述和解释人的心理现象的实质和起源;科学描述心理现象,对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重要意义; ②实践意义:人们掌握了心理现象的规律,就能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
【(1)1/5】研究领域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①普通心理学:基础学科地位;研究最一般的规律; ②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在此基础上诞生了神经心理学; ③发展心理学:分为比较心理学(研究心理种系的心理学,如猩猩和人)和毕生发展心理学; ④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的相互关系,包括:受教育者道德品质的形成、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心理的个别差异和教育者的心理品质及形成; ⑤医学心理学:包括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主要任务是研究变态心理和变态行为的矫正和治疗; ⑥工业心理学:研究工业劳动过程中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分为管理心理学、工程心理学、人事心理学、劳动心理学;
【(1)1/6】研究方法
观察法 概念: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系统的观察; 适用范围: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由于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优点:使用范围大;简便易行;第一首资料,比较真实; 缺点:存在偶然性,不能揭示因果关系;难以重复,观察的结果难以进行检验和证明;难以进行精准的分析;对条件未加以控制;观察者容易“各取所需”,受观测者本人的影响;
测验法 内容分类: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人格测验; 形式分类:文字、非文字; 规模分类:个体、团队测验; 测验时的基本要求: 信度:指一个测验的可靠度; 效度:指一个测验有效地测量所需要的心理品质的程度; 标准化:编制心理量表、系统化、科学化,对结果的解释要严谨,客观,符合科学; 优点:简单省力;种类多,灵活方便;标准化测量编制严谨、效果可靠;所得结果量化程度高,结果处理十分方便;有常模对比,便于对照;
相关法:-1~1;相关本身不能提供因果信息; 分类:正相关、负相关、零相关;
实验法 目的:寻找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分类: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现场实验; 优点:可以揭示因果联系;可重复、可检验;数量化指标明确; 缺点: ①主试效应:研究者的期待和态度可能会对实验产生影响; ②被试效应:被试者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可能会干扰实验; ③对于复杂的行为无法测量; ④不适用于探索性的研究;
个案法:某个人或少数几人;
调查法 分类:访谈、问卷、测量、评价、书面材料分析法;
【(1)1/7】心理学流派
心理学发展 ①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世界第一本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②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的历史:哲学基础。17世纪法国笛卡尔的唯理论,17-18世纪,英国,霍布斯和洛克的经验论;1850年,德国,赫尔姆霍次为心理学和生理学的测量方法奠定基础; ③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注释: 1.重点内容:加粗、带⭐; 2.编码遵循之前总结的规律; 3.做笔记的三个目的:①建立知识框架;②知识无遗漏;③突出重点知识;
【(1)2】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1)2/1】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1)2/1a】神经元/神经细胞 概念:神经系统的基本单元,基本作用接受和传递信息; 组成:胞体(整合神经冲动)+轴突(神经冲动传到其他细胞)+树突(接受细胞冲动和传递到胞体); 特性 ①兴奋性/全或无定律:刺激强度未到某一阈限,神经冲动不会发生。而当刺激达到该值,神经冲动发生并瞬间达到最大强度,此后刺激即使再继续加强或减弱,已发生的冲动强度不变; ②传导性:使用的是突触;
【(1)2/1b】突触:突触传递是以神经递质为媒介; 分类: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
【(1)2/1c】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
【(1)2/2】大脑皮层及机能
大脑皮层分左右半球,约为脑重量60%;
【(1)2/2】大脑皮层及机能 感觉区概念:接受和加工外界信息的区域; 初级感觉区 视觉区:枕叶;布鲁德曼17区; 听觉区:颞横回处;布鲁德曼41、42区; 集体感觉区:位于中央沟后面的一条狭长区域;布鲁德曼1、2、3区;接受皮肤、肌肉、内脏器官传入信号,产生触压觉、温度觉、痛觉、运动觉、内脏觉; 初级运动区: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的前部;布鲁德曼4区;也称为躯体运动区/运动觉;主要功能发出动作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部分运动; 联合区:和各种高级心理机能有关; 感觉联合区:受损,引起“不识症”; 运动联合区:精细运动和活动的调节; 前额联合区:注意、记忆、问题解决等高级认知功能有关,也和行为控制和人格发展有密切联系; 语言:位于左半球; 布洛卡区:言语运动中枢,损伤引起运动性失语;说话不流利,常遗漏功能词,也就是“电报式语言”; 威尔尼克区:言语听觉中枢;听觉失语症; 角回:言语视觉中枢;视听失读症:看不懂字,阅读障碍;
大脑两半球: 左: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逻辑; 右: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音乐、艺术欣赏、舞蹈、雕塑; 右重于左,左灰质多于右;不对称;
【(1)2/3】脑机能学说
【(1)2/3】脑机能学说 ①定位说:潘非尔德;支撑实验:颅相说;失语症的研究; ②整体说:弗洛伦斯;拉什力的小白鼠实验; ③机能系统说:鲁利亚;动力、信息接收、加工、储存、调节系统; ④模块说:认知科学、认知神经学;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 ⑤神经网络学说:格施温德;不同脑区协同活动构成的神经网络;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脑和脊髓)
脊髓:脑和周围神经的桥梁;能完成一些简单道德反射活动; 脑=脑干+间脑+小脑+端脑+边缘系统等; 脑干=延脑+桥脑+中脑 间脑=丘脑+下丘脑 延脑:“生命中枢”,呼吸+排泄+吞咽+肠胃; 桥脑:发生视听反射和运动姿势等反射的皮层下中枢; 中脑:中枢+周围神经;对人的睡眠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丘脑:控制睡眠和觉醒; 下丘脑:调节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维持体内平衡,控制内分泌腺活动; 边缘系统:与情绪有关;海马:影响记忆; 小脑:分左右半球;协助大脑维持身体平衡与协调动作;小脑损伤:出现痉挛、运动失调;小脑在出生三个月开始发育,1年后发育完成;
外围神经系统(脑和脊髓以外的神经)
躯体神经(脑神经:12对、100亿以上细胞; 脊神经:31对;)
自主神经(控制生理变化和无意识)
交感神经系统 (应付麻烦)
副交感神经系统 (维护身体内环境)
【(1)3】感觉
【(1)3/1】感觉
【(1)3/1a】含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1)3/1b】作用/意义: ①提供内外环境的信息; ②保证了机体和环境的信息平衡; ③感觉是一切比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1)3/1c】生理基础: ①近刺激/远刺激:20世纪初,美,考夫卡,划分刺激;近刺激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视网膜上的投影;远刺激指物体本身的刺激、光线波长、一定频率的空气振动; ②编码:缪勒,神经特殊能量学说;感觉不取决于刺激的性质,而取决于感觉神经的性质; ③分类:外部:视、听、嗅、味、皮肤; 内部:运动、平衡、内脏; ④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绝对感觉阈限(刚好能引起刺激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察觉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差别阈限⬆差别感受性⬇; #心理学家通常把有 50%的次数被觉察到的那个刺激值规定为绝对阈限。也就是说100次实验中有50次结果是正确的,那么可以为真;
【(1)3/1d】理论: ①韦伯定律:▲I/I=k(中等条件的刺激);韦伯常数越小,则差别感觉越强; ▲I表示刚刚察觉有差别感觉的刺激量差异量;I远处刺激量; 视觉:1/60;味觉:1/3; ②对数定律/费希纳定律:P=klgI(中等强度的刺激); P感觉量,I刺激量; 刺激强度几何级数增加,感觉强度只按算数级上升; ③幂定律/斯蒂文斯定律:用数量估计法研究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心理量与物理量的幂成正比例。P=KI^n; P指心里强度,即知觉到的大小或感觉大小;I指物理强度,即刺激的物理量;K为常数;n表示由感觉道的刺激强度决定的幂指数; ④信号检测论(SDT) 人对信号的检测不仅依赖于他的感受性,而且依赖于他所设定的反应标准; 根据信号有无和观察者的反应,信号检测论将被试的反应分为四种: 击中(被试正确报告了信号的出现) 漏报(有信号,但被试没有报告) 虚报(没有信号,被试却报告有信号) 正确拒绝(没有信号,被试报告没有) 如果虚报率高,说明被试采用了较低的反应标准,容易将非信号报告成信号; 如果漏报率高,说明被试采用了较高的反应标准,容易漏掉真正的信号。
【(1)3/2】视觉
【(1)3/2a】含义: 视觉获得80%的信息来自视觉,适宜刺激的波长为380nm—780nm;
【(1)3/2b】生理基础: ①折光机制(眼球):晶体起调节作用; ②感觉机制(视网膜): 视杆细胞(棒体细胞):夜视器官、暗视觉;在视网膜周围;对弱光敏感,不能感受颜色和物体细节;细长状,能感受物体明暗; 视锥细胞(锥体细胞):昼视器官、明视觉;在视网膜中央;锥体状,感受强光和颜色,能分辨物体颜色和细节; ③传导机制:传导机制有侧抑制。 ④中枢机制:枕叶;布鲁德曼17区;失认症; #侧抑制:指相邻的感受器能相互抑制的现象;边缘对比效应(马赫带);
【(1)3/2c】现象: ①明度 明度和视亮度:两个因素决定,光线强度、反射系数; 明度和波长:当人们从明视觉向暗视觉转变,人眼对光谱的较高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普肯野现象/浦金野现象:白天红花和蓝花同样亮,当夜幕降临,蓝花似乎更亮些); ②颜色: 色调:取决于光的波长; 明度:光线强弱、反射系数;非彩色就是灰色,只有明度一种特性; 饱和度:又叫浓度,指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取决于彩色里掺杂灰多少; 色光混合:相加的混合; 颜料混合:相减的混合; 两种颜色混合成灰色,这种互补的颜色有红绿、黄蓝; ③空间因素 视觉对比:由于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分为明暗对比、颜色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导致感受器发生变化的感觉对比。分:同时对比、先后对比; 边界突出与马赫带:侧抑制可以解释; 视敏度:视角⬆视力⬇,和视力表的原理一样; ④时间因素 视觉适应: 明适应,暗——》明,视觉感受性下降; 暗适应,明——》暗,视觉感受性上升; #在暗处,需要努力更多; 后像: 刺激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保留的形象; 先看强光,把眼睛闭上,看见一个与强光刺激差不多的像(品质相同,正后象); 正后象出现后,把眼睛转向白色墙壁,会出现一个比墙壁还要暗的像,因为后像在强光刺激上相反,所以会出现负后象; 闪光融合: 明暗交替的光刺激在速度加快,就变成连续的光;闪光融合频率; 视觉掩蔽: “夜晚,开车时打开近光灯,遇到其他车辆的远光灯”;在某种世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对前一个闪光的觉擦;
【(1)3/2c】学说: 三色说,英,托马斯·杨,人的视网膜有红绿蓝三种感受器,每一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从而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赫尔姆霍次,认为三种颜色按照不同的比例进行活动; 四色说/对立过程理论/拮抗理论:黑林,认为在视网膜上存在“黑白、红绿、黄蓝”三对视素,三者混合成灰色;红绿黄蓝不是混合色,而是纯色;
【(1)3/3】听觉
【(1)3/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