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册
参考书目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上册,内容为第一编“先秦文学”,内容详尽,思维清晰,适合复习
编辑于2022-03-06 22:44:55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大纲1
屈原与楚辞
《楚辞》
总括:特指以屈原为代表作家的战国后期南方楚地涌现出的一批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诗歌作品,其产生与屈原的特有经历密切相关。
两层含义
一指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句式,句式多变,形式多样,大量运用语气词“兮”,“些”字,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浪漫主义情调。
二是指屈原、宋玉作品为代表的一部诗歌总集,由西汉刘向编辑
因此,“楚辞”既是诗体名称,又是诗集名称。
屈原生平与其创作
屈原,名平,又名正则,字灵均。楚国贵族。生活在战国后期诸侯国争斗 最为激烈的时代,自沉汨(mì)罗江而死。
作品23篇
《离骚》
我国古代篇幅最长的抒情诗;是具有自传性质的抒情长诗,是浪漫主义的滥觞
《离骚》题意辨析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即遭受忧愁
班固《离骚赞序》:“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
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离,别也;骚,愁也。”
游国恩说“离骚”是楚地古曲(劳商),也可能有牢骚的意思。
主要内容
悲歌三部曲
污尘浊世,独守芳洁——众人竟进,隐居之念
上下求索,道途多艰——坚持美政理想,“三求女”失败
不忍去国,魂牵旧乡——困惑求神助,绝望以身殉国
抒情主人公形象
执着追求真善美的理想,百折不挠并不惜为之献身的形象。“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在同一切虚伪丑恶绝不妥协前提下追求自身至纯至洁人格的形象。“謇吾法夫前脩兮,非俗世之所服”“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清高傲世又感情丰富、始终摆脱不了孤独矛盾的痛苦形象。
《离骚》的思想内容
1.美政思想;(君明臣贤,君臣和谐)
2.深沉的爱国情感;
3.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
4.嫉恶如仇的批判精神。
象征手法
《离骚》的象征艺术在于多用隐喻和象征,全诗充满形象描绘,使现实人生和内心世界得以艺术展现
就整体结构而言,《离骚》中抒情主人公形象就是诗人现实经历和心路历程的一个写照
完整而庞大的象征系统使《离骚》跌宕起伏,虽重在人物的独白和倾吐,却又富于情节韵味
《离骚》的艺术成就
1、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 《离骚》所表现的社会内容,所抒发的浓烈情感,直接根源于屈原的现实人生, 而它的艺术表现则是想象自由驰骋,完全摆脱了现实的固有逻辑,而进入奇幻神 异的想象境界。
2、创造一个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屡遭迫害打击,而九死未悔; 忠贞爱国反受其难,却初衷不改; 理想终于破灭,便以死殉国 。
3、比兴手法的拓展:
(1)把《诗经》那种喻象、喻体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二为一,熔铸成浑融的艺术境界,具有了象征的意义。
(2)在《诗经》的基础上拓展了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 文学中香草美人的托喻传统,影响深远。
4、结构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1)在结构上,围绕其忠贞不渝的故国情结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谋篇布局, 前实后虚,回环往复,抒情写志通彻淋漓。
(2)在形式和语言方面,表现了长短不拘、韵散相间的新的文学形式; 开始构创长篇巨制。有利于容纳更为丰富的内容,也便于澎湃激情的尽情抒发; 后半部分设为主客问答,铺排描写;吸收方言入诗,增强了地域特色。
《九歌》(11篇《云中君》 )清新幽渺
“九歌”原本是固有歌曲的名字,楚辞《九歌》是在原始九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再创作的一组歌词
《东皇太一》(天神)《云中君》(云雨之神)《湘君》《湘夫人》(一对湘江水神) 《大司命》《少司命》(总管人类寿夭和分管儿童子嗣的生命之神)《东君》(日神)《河伯》(河神)《山鬼》(山神)《国殇》(为楚国战争牺牲的将士而作的招魂曲)《礼魂》(送魂曲)
1、是一组祭神的歌曲,共11首;
2、除《礼魂》为全组通用送神曲,其余每曲主祭一神;
3、寄托屈原的身世之感和规讽之意;
4、体式是骚体。
风格
绮靡伤情,缠绵婉转
和平婉丽
声悍气峻
《九歌》的艺术表现特色
大胆不羁的想像,跨越人神之界,抒写神与神之间、神与人之间的恋爱故事,有一种凄艳怅惘的情调。
文辞优美雅丽,写景抒情细致入微。清新幽渺的境界、奇异深浓的情感以及曼妙清新的描写相结合,造就了 奇特瑰丽、色彩斑斓的意境;
既写了神的灵异,又将神灵人格化,寄托了屈原的身世之感和规讽之意;
代表作品
《湘君》、《湘夫人》
《湘君》是祭湘君的诗歌,是《九歌·湘夫人》的姊妹篇,以湘夫人的语气写出,写她久盼湘君不来而产生的思念和怨伤之情。全诗可分四段,第一段写湘夫人乘着小船来到与湘君约会的地点,可是却不见湘君前来,于是在失望中吹起了哀怨的排箫;第二段接写湘君久等不至,湘夫人便驾舟向北往洞庭湖去寻找,依然不见湘君的踪影;第三段主要是写湘夫人失望至极的怨恨之情的直接宣泄;第四段补叙出湘夫人浮湖横江从早到晚的时间,并再次强调她最终还是没有见到湘君。此诗富有生活情趣和浪漫色彩。
《湘夫人》此诗写湘君企待湘夫人而不至,产生的思慕哀怨之情,诗以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语调去写,描绘出那种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的惆怅心情。全诗写男子的相思,所抒情意缠绵悱恻;加之作品对民间情歌直白的抒情方式的吸取和对传统比兴手法的运用,更加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天问》《招魂》
《天问》
1、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的诗歌;
2、它针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和远古历史、社会现实等,提了170多个问题;
3、体现了诗人的见识广博、思想深刻以及勇于怀疑和批判的精神;
4、诗歌体式是四言体。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天问》
《招魂》
今人多倾向此诗是屈原为楚怀王招魂而作。
艺术特色: 结构精密、长于铺排描摹、想象夸张新奇。
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讬些…… 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招魂》
《九章》(9篇《橘颂》 )平实朴素
直抒胸臆,文笔较为朴素。体式基本属于骚体。
九篇诗歌:《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 《惜往日》《橘颂》(最早)和《悲回风》。
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 ——《哀郢》
春秋战国诸子散文
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
记言体《尚书》——纯语录体《论语》——对话《孟子》——渐趋成熟《庄子》、《墨子》——成熟的专论体《荀子》
“百家争鸣”
是对战国时代思想学术界相互辩论和驳难的概括说法,“百家”是对当时各个学术流派的总称,有“儒”、“道”、“阴阳”、“名”、“法”、“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
《老子》
道家学派的开山著作,又称《道德经》,据 说为老子所作。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 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 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文学特点:1、形象化的说理。通过可感知的有形事物,譬如说明抽象的道理;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2、语句上的韵散结合。语句简短整齐,整章用韵或韵散相间;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娉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墨子》
由墨子弟子编写 今存53篇。主要记录墨子的言行思想。墨子,名翟,墨家学派创始人。先秦时期,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
文章特点: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诗文章逻辑严密,说服力强;运用具体可感的事列,使文章带有一定形象性。质朴无华,遣词造句口语化。
《韩非子》
韩非,战国末韩国公子。 《韩非子》,明切犀利,冷峻峭拔,极善分析,条 理严密,议论透彻,先秦诸子著作中使用寓言最多。战国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寓言特点
(1)往往采用历史故事的形式阐明道理;
(2)通俗浅白,形象可感;
(3)略显沉闷而缺少文采。
《论语》
概况: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非孔子本人所撰,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专门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著作
特点
记述性和人物描摹
以记言为主
语言风格
多为个人的语录,或是对话
以口头语言为基础,吸收古代书面语言,言简意赅,深入浅出,隽永有味
善于把深邃的哲理凝聚在具体的形象之中
文学价值:
1、它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
2、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词约意丰的特点。
《孟子》
是一部记述孟子说话活动及其言论为主要内容的语录体散文著作,由孟子及其门生共同述作、弟子笔录整理而成,成书于战国中期,采用语录体,全书首尾一贯,笔势一气。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邹人,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
核心思想
政治思想
民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仁政与王道——圣王之道,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政安抚臣民
德治观念
孟子的“仁”,则兼具教化的功能。孟子提倡以德服人的仁政,君主应培养出德性,反对霸政,反对武力服人的霸政,目的在减轻民生痛苦,缓和社会矛盾。
教育主张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在修身方法上,主张自由发展,因势利导。十分重视学习环境。
道统观念
性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人皆可以为尧舜”
艺术特点
对话辩论艺术
先声夺人,辞以气胜。回答问题或提出论点时理直气壮,开篇以气势占据主动。eg.《孟子·梁惠王上》,面对梁惠王的诘难,孟子以只谈“仁义”截住对方的言路,回答斩钉截铁。
十分讲究论辩手段和技巧。会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各种方式和对策进行辩论。eg.《告子曰生之谓性章》通过问“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欤”、故意让告子混淆“犬之性”、“牛之性”与“人之性”的区别,巧设陷阱,致使对方哑然失对。
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面对对方有意采取不规范的推导方式,也以同样方式予以回敬,由此显示对方的悖谬。
善于用比喻和寓言,取材大多是身边的生活现象和直接经验,随口设喻,使所论深入浅出,明白易晓
例子
典型事例如,《齐恒晋文之事章》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实。
比喻如,为了说明“不能”与“不为”,以“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这折枝”。
寓言故事,著名的如《梁惠王》“五十步笑百步”、《公孙丑上》“揠苗助长”等。
描摹——主要是通过记述说话活动和说话人的援事为说呈现出来
语气逼真,人物语言富于情感和个性。例:《乐正子从于子敖之齐章》中弟子乐正子第二天来见孟子,孟子曰:“子亦来见我乎?”,对乐正子的不满之情溢于言表
描写生动,人物举止惟妙惟肖。例:《齐人有一妻一妾章》,文章中写妻子尾随的情态惟妙惟肖,极具讽刺喜剧的味道。
文学史地位
《庄子》
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说理散文集,为道家思想代表作之一。经郭象删改后共三十三篇,分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其中“内篇”多认为是庄周自著,“外篇”为庄派后学对庄周思想的阐发。
《庄子》在《天下》篇中自谓其书“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
庄子,名周,宋之蒙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活动年代大约在战国中期。
哲学思想
以“道”(“天”)为最高范畴,以“无为”为基本主张,与老子思想有相合之处,但庄学对老子学说多有超越,形成了自己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强调“夫道有情有性,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见而不可得”,“道”是一个无限、绝对的存在,因此,人们只能顺应道。
“齐物”之说,认为“道”即永恒、绝对、无限,一切具体的事物都是暂时、相对和有限的,在根本没有差异,强调“自其同者视之”。
崇尚“无为”。在社会层面主张绝圣弃智、返璞归真;在个体层面主张安时处顺、平易恬淡。
艺术特色
寓言艺术
将抽象哲理寓于角色表述和形象描绘之中。
类型
寄寓型
借他人之口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例如《大宗师》里,庄子关于“坐忘”的境界是由孔子师徒演绎出来的
象征型寓言
哲理蕴含在具体事物之中,形象与意义构成完整比喻关系,从而具有象征的意味。例如:《逍遥游》中以“许由辞天下”说明“圣人无名”,以“藐姑射神人”说明“神人无功”,以“不龟手之药”喻小用大用之别
“故事型”寓言
通过讲述故事隐喻哲理,其与“象征型”寓言的区别在于更富有情节性,哲理也蕴含在描写之中,却不必与形象构成直接比喻关系。例:《达生》中的“桓公见鬼”,自以为伤于鬼的齐桓公一病不起“数日不出”,听说见到此鬼者即可称霸后“不终日不知病之去”,养生重在养心的哲理由此可见。
扩展:庄子三言
重言:先贤所说的话
它言:议论性的,随性而发的话
寓言:籍外论之,借助其他无关的人事来阐述其哲学观点
奇特的人物形象
书中人物都不是真实的描述,而是为阐明其道家哲理而虚构改造的
奇诡的章法
游龙式:由若干个寓言构成,有主旨构成(《秋水》、《养生主》、《逍遥游》)
故事式:整篇文章为一个完整的故事
议论式:以逻辑推论为主,《马蹄》、《骈姆》
语言风格
汪洋肆意、波奇云诡、瑰丽奇谲,仪态万方
文章想象奇特怪异,描写夸张变形,从而呈现出神奇超绝的浪漫色彩
偕趣和讥刺横生。如《秋水》
文学史地位
在后代文人中,受庄子影响的人颇多
庄子哲学、文章在塑造文人学士的性格、人格方面,作为儒家的重要补充,已是与儒家并重的一种因素
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影响颇深
主要代表文本
《逍遥游》
《荀子》
现存三十二篇,其中大部分为荀子自著的议论说理文章,《荀子》散文属于论述体。后儒学,融入了法家思想。
荀子,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
主要思想
政治上,强调礼治,但已打破周礼世袭出身的等级贵贱
人性问题上,主张“性恶论”(“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
自然观方面,提出“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
文学特色
论说文章严谨周到、细密
主题明晰直露,长于对论题全面周密地展开议论
文章结构严谨,语句整齐
援用历史故事及比喻等形象化阐发、论证手段,援引往往采取连用、概括等形式,多以排比对仗句式出之,并不展开叙述描写,从而给人以思维细密、形式整齐之感
散文艺术
大部分是议论文,有明确的中心
有意识地讲究论说文的修辞艺术,引类比喻、连篇累牍
析理精微、议论透彻、长于“破”,善于“立”
议论文兼有诗赋的味道,押韵有诗意
文学史地位
代表先秦议论散文的成熟(从《墨子》开始,到《荀子》、《韩非子》
春秋战国历史散文
《春秋》
本是周代编年体记事古史的通称。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非常简括地记录了鲁国及周王朝、其他诸侯国的历史事件,始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
春秋三传
《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氏传》、《春秋谷梁氏传》
春秋笔法
即用不同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曲折地给人物以恰如其分的评价,通过所谓的“寓褒贬、别善恶”表现孔子对历史的评价
《左传》
全称《春秋左氏传》 又名左氏春秋 古文春秋左氏传等,配合《春秋》的编年史,相传左丘明所作。以鲁国国君在位年次为叙事线索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在忠于事实的前提下,经过艺术加工改造而成
艺术特色
叙事艺术
较多地采用了文学叙事的构思和手法,在构思中十分注意运用全视(秦晋肴之战)、倒叙(晋公子重耳之亡)、插叙、补叙、预叙、伏笔、照应等各种打破时空限制的叙事手段,保证叙事的整体性。
不局限于叙述历史经过,对某些典型事件及其发展过程展开充分描写,为读者呈现具体、生动的情节、形象、场景和画面,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历其事、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
语言艺术
语言精准简练,善于抓住事物特征和最富表现力的对话、动作进行刻画
精彩的外交辞令
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如,《晋公子重耳之亡》叙述重耳历经19年的流亡生涯,从一个贪图安逸的贵公子,最终成长为一位心胸宽阔、胆识具备的政治家。
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左传》擅长写战争著称,它记叙了春秋时期许多场大大小小的战役,往往注重对双方战前谋划的叙述。
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如,《郑伯克段于鄢》,记叙春秋初期郑国王室内部兄弟、母子之间一场争夺王位的残酷斗争。这一场历时长久的劝争,《左传》作者仅用了500余字,就把时间的起因、发展、结尾叙述的得明白生动。
文学成就
善于描写战争与政治纷争
有意识地刻画人物个性特征
记言文具有很高的水准
浮夸好奇
文学意义
反映了我国叙事文学在先秦时期已经取得很高的成就
西方用诗歌来叙事,中国则用散文来叙事
开创了讲史的传统,对后来的小说影响很大,文史部分的传统渗透到文化的各种方面
《国语》
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文学特征
记人
将某一人的言行集中地编辑,体现为人物小传
在矛盾中揭示人物的心态,用对比体现作者的爱憎,学习春秋笔法,很少直接褒贬
语言特点:微言大义
有意规避,为尊者讳
言简意赅,用词造句精确有度
全书的主角以君王为主,同时写一些臣僚作为陪衬
记事
记事方面整体不如《左传》完整,但也有出色之处
熟练运用夸张、虚构、想象等文学手法
风趣幽默的小故事发人深省
记言
包括行人辞令,臣下对国君的诤谏,朋友间的劝谏,都很有特色
《战国策》
是一部国别体史著,以记述战国时策士说客活动及其辞说为主要内容,记事各自成篇,实为历史故事汇编。
纵横家
纵,即合纵弱以攻强。横,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纵横家:外交政治家,战国时,士人阶层兴起壮大,游食诸侯,公卿间,形成投机、追求功利之风
文学特色
写人记事追求形象性和传奇性
多角度、多层次展现人物性格的发展过程
用旁白和代言法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用对比手法烘托社会的气氛和变化
通过聚焦某一事端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人物形象举例:《苏秦始将连横》的苏秦励志;《赵太后新用事》里的触龙善谏;《邹忌讽齐王纳谏》的邹忌善譬;《冯谖客孟尝君》里的冯谖深谋远虑
长于讲理,气势磅礴,语言精彩
说理进言的灵活机智
修辞手段更加丰富多样
寓言故事的熟练运用
修辞手段丰富多样,其中最突出的是“铺陈夸张”,大量使用排比句、运用骈偶,开后世骈文的先河,熟练运用寓言(动物、社会、历史)
记述具体完整,情节曲折有致,并多用动情夸饰之笔,不但有一定的故事性,且极富于感染力
语言艺术
工于进言
微言相感,针对对方特殊心理,以漫不经意之语点到要害,让其自忖自悟
巧说妙解,或巧在咬文,或妙在心计
善用譬喻,寓道理于形象故事
主要作品
《苏秦始将连横》
写作特色
(1)运用对比手法,写苏秦得势前后,其家人不同的态度,既从侧面烘托了苏秦的人物形象,又反映出战国时代崇尚功利,淡薄亲情的炎凉世态。
(2)文章在人物肖像动作神态的描写方面十分细致生动,如描写苏秦说秦王不行,落魄而归时的形容神态,写苏秦刻苦攻读,引锥刺股的细节,写其嫂”蛇行匍伏”的丑态,皆为传神之笔。
(3)善于运用铺陈排比和夸张渲染的艺术手法。如苏秦说秦惠王之词,内容上罗列排比,句式上多用四字句进行铺排,所述之事往往夸大其辞,务求动听,表现了战国策士纵横捭阖、铺张扬厉的文风。
《冯谖客孟尝君》
艺术特色
第一,鲜活的人物形象。《冯谖客孟尝君》里一共包含三种人物形象——轻财好施、宽容大度的公子;恃才自信、知恩图报、深谋远虑的策士;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门客。这一篇文章字数不多,也不刻意去描绘人物的形象,而是通过人物的言行与精准的神态用词将人物的鲜活形象跃于纸上。如开头冯谖因为贫困不能自存使人请求孟尝君收留,孟尝君询问其爱好和特长,得到的答案是“客无好也”、“客无能也”,孟尝君作为在上位者,非但不生气,反而“笑而受之,曰‘诺’”,此处的寥寥几字就把孟尝君的风度表现出来了;再如冯谖为了回报孟尝君的济用之心,为孟尝君所设的“三窟”——烧毁薛邑百姓的债契,收买人心;西往梁国游说,为孟尝君树立名声,通过这些事件与言行说辞来展现冯谖的知恩图报和深谋远虑。
第二,巧妙的构思布局。由于《战国策》的记事追求形象性和传奇性,《冯谖客孟尝君》的情节也工于构思布局,开篇通过冯谖“弹铗三歌”来铺垫后面发生的情节,采用欲扬先抑,层层深入,体现冯谖的远见卓识。
第三,个性化的语言特色。在此篇中,人物的对话极具趣味性和个性化,例如开篇冯谖“弹铗三歌”一处,“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jiá)归来乎!食无鱼。’”、“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通过的个性化语言展现了冯谖此人恃才自信的特点。第四,以对照为主要手法,通过曲折情节来展现冯谖深谋远虑的策士形象。文章中主要有言谈场面的对照(如开篇的对话,利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制造悬念)、人物之间的对照(如弹铗三歌情节中,将冯谖“贪得无厌”与孟尝君的“宽容大度”作对比,暗含冯谖恃才自信和孟尝君的知贤识才)。
第四,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出有关人物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如对冯谖的三次弹铗而歌,孟尝君的左右由无所爱憎到“皆笑之”,以至“皆恶之”,孟尝君却一一满足了冯谖的要求。两相对照,反映出孟尝君乐于养士的特点和左右的势利、无知,而“弹铗而歌”本身,又是冯谖对“贱之”“食以草具”的待遇的不平之鸣。又如冯谖对孟尝君说明了焚券市义的理由和情况,孟尝君反而“不悦”。两相对照,反映出冯谖的政治远见和孟尝君识见的低下。又如孟尝君对冯谖,由最初的“笑而受之”,到“怪之”,到“请而见之”,到“不悦”,到称赞,到最后的完全信赖,前后对照,不仅反映出孟尝君了解、认识冯谖的曲折过程,更重要的是使冯谖的聪明才智,随着事态的发展逐一展现在读者面前,使冯谖这个策士的形象显得完整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5个多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国风165、大小雅105【《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诗40)
诗歌类型
祭祖诗——《周颂》
史诗——《大雅》
农事牧猎诗——《七月》
典礼宴饮诗
怨刺诗和讽刺诗——《新台》、《黍离》
战争徭役诗和思妇诗《采薇》、《君子于役》、《伯兮》、《卷耳》、《无衣》、《东山》
婚恋诗——《国风》
“诗六义”
风雅颂是音乐分类
根据所用音乐的不同把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曲调,即土风乐歌
雅:正声,是王朝京畿地区音乐
颂:借作“容”,即形容,本指舞容,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赋比兴
1.赋
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方式。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A.直接叙事的如:《七月》
B.直接刻画描写如:《溱洧》以春日为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
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都是如此。
2.比
一般说就是比喻。
A.修辞意义的手法,诗经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B.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等。
3.兴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起到起韵的作用。
A.兴与诗歌情思相关,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起彼伏的水鸟和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
B.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如《唐风•山有枢》
艺术特征
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赋比兴的运用
句式以四言为主,重章叠句,双声叠韵,富有音乐美
语言丰富、准确、生动形象
结构形式重复复沓,加强了抒情效果。
赋诗言志,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押韵方式多种多样,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
文学地位和影响
《诗经》是自周代礼乐文化中诞生的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文学史上占有独特地位,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后代文学某些特质的形成
《诗经》大多为主观抒情言志之诗,奠定了中国诗歌以抒情为主的传统方向,对我国后世诗歌的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远的影响
在思想内容上,表现出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开创了现实主义创作道路
艺术表现手法上,创立的比兴手法为后代作家所学习
确立民间文学的崇高地位,启发后世作家向民间学习
主要作品
《关雎》
主要内容
是《诗经》中的第一首诗,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此诗首章以关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配君子的联想。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的相思与追求。
艺术特色
全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章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氓》
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诗歌。此诗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倍受压迫和摧残的情况。诗分六章,每章十句。第一章,追叙自己由初恋而定的婚;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第三章,她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第五章,接着追叙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
艺术特色
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赋比兴交替使用,时时注意情与景的结合。
以对比、顶针、借代、呼告等表现手法,音调铿锵自然,富有真情实感。
在叙事中夹杂抒情,时而夹以慨叹式的议论。
《君子于役》
这是一首写妻子怀念远出服役的丈夫的诗。此诗从日常生活中鸡进笼了、羊牛回家了而自己的丈夫还没有回来,写妻子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人情之习见,语言之真朴,怀念丈夫之深切,千百年以下感人肺腑。
艺术特色
结构上采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
语言朴素简炼,状景言情,真实纯朴,描绘了一个真挚动人的生活画卷。
不直言思念的哀怨,而是通过用淡淡的笔触描绘一幅乡村晚景图画,从而使读者感受到其思念的浓重。
《蒹葭》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的。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营造了一种秋水伊人的美妙境界。
艺术特色
重章叠唱,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
采用比兴手法,诗的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比兴,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
情景交融,诗中运用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型结构,给予读者更丰富的想像,开拓和创造的空间
意象的整体象征,“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意境具有整体象征的作用
《七月》
反映了周代早期的农业生产情况和农民的日常生活情况,不仅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也是一首杰出的叙事兼抒情的名诗。全诗共八章。第一章从岁寒写到春耕开始;第二章写妇女蚕桑;第三章写布帛衣料的制作;第四章写猎取野兽;第五章写一年将尽,为自己收拾屋子过冬;第六章写采藏果蔬和造酒,这都是为公家的,为自己采藏的食物是瓜瓠麻子苦菜之类;第七章写收成完毕后为公家做修屋或室内工作,然后修理自家的茅屋;末章写凿冰的劳动和一年一次的年终燕饮。
艺术特色
通篇用“赋”的手法,围绕着一个“苦”字,按照季节的先后,从年初写到年终,从种田养蚕写到打猎凿冰,反映了一年四季多层次的工作面和高强度的劳动。
语言朴实无华,完全是用铺叙的手法写成的,语调凄切清苦,仿佛是在哭吟着一部沉重的历史。
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写景抒情,形象鲜明,诗意浓郁
《采薇》
是一首戍卒返乡诗,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全诗六章,每章八句。诗歌以一个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兴,前五节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也深感征战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绪;末章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深。
艺术特色
运用了重叠的句式
比兴的手法
用倒叙手法写起
情景交融
殷商西周的书面散文
《尚书》
《尚书》原称《书》,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以记言为主;西汉时因其已成“上古之书”而始称《尚书》(《尚书正序》),儒家五经之一,相传由孔子编定,由《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组成
创作特点
记人说辞语气逼真,富有现场感。例:《商书·汤誓》中记载商汤誓师数夏之罪称:“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
用喻说事颇为贴切生动。例:《商书·盘庚》中盘庚劝氏族百官听命迁徙
文学价值
从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看到上古时代一些重大事件的历史情况
文章直接呈现了殷周之际特别是西周时期的政治思想和观念意识
文学影响
《尚书》对先秦时期的记言体史书《国语》有很大的影响;《左传》、《战国策》所记行人辞令,以尚书为渊源;《论语》编订者也受过《尚书》的影响
先秦文学
上古神话
特点
中国神话中所表现的英雄人物在自然灾害、凶恶势力面前往往有一种大无畏的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早体现
有很重的人情味,表现出对人的关怀和对生命的热爱
中国神话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历史的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