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规划: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而且里面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强调要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坚定不移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早涝保收、高产稳产。李克强总理对发展粮食生产、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力支撑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的提升。
编辑于2022-03-09 09:49:26据说,十岁之前是为孩子的五感发展打好基础的重要时期。如果在这之前养成这些好习惯,那么有了这样的基础后,孩子的美感就会自主、稳步地发展了。
吃半饱,有益于长寿:八分饱不看医,六分饱忘记老。别想办法吃,要想办法不吃。介绍了轻断食、一日一餐、3日断食、水断食、酶断食等8种断食方式,并详细讲解了这些断食方式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保持饥饿感不仅仅能让人变瘦,还能激活身体自愈力。《空腹力》是一本集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健康书籍。它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健康和饮食问题,并给出了具体可行的实践方法。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如何通过控制饮食时段和利用空腹状态来创造健康、改变人生。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据说,十岁之前是为孩子的五感发展打好基础的重要时期。如果在这之前养成这些好习惯,那么有了这样的基础后,孩子的美感就会自主、稳步地发展了。
吃半饱,有益于长寿:八分饱不看医,六分饱忘记老。别想办法吃,要想办法不吃。介绍了轻断食、一日一餐、3日断食、水断食、酶断食等8种断食方式,并详细讲解了这些断食方式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保持饥饿感不仅仅能让人变瘦,还能激活身体自愈力。《空腹力》是一本集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健康书籍。它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健康和饮食问题,并给出了具体可行的实践方法。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如何通过控制饮食时段和利用空腹状态来创造健康、改变人生。
高标准农田
生产内容
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兼顾油料、糖料、棉花等重要农产品生产
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
建成后,新增建设高标准农田亩均预计可提高粮食综合产能100公斤左右、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亩均预计可提高粮食综合产能80公斤左右,节水、节能、节肥、节药、节劳效果显著,亩均每年增收节支约500元。规划实施后,每年可增加粮食综合产能1000亿斤左右。通过节本增效,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明显。
社会效益
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高标准农田建成后,能够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和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形成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粮田。预计到2030年建成12亿亩高标准农田,加上改造提升已建的高标准农田,能够稳定保障1.2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有效促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经营,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推动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型升级,加快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高标准农田建成后,能够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升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竞争力,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
生态效益
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有效提高耕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可提高10%以上,亩均节水率10%以上,缓解农业发展的水土资源约束,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高标准农田建成后,亩均节药、节肥率均在10%以上,可有效提高农药化肥利用效率,减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土壤酸化、土壤潜育化、次生盐碱化、水土流失,保持耕地土壤健康,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提升农田生态功能。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可增强农田水土保持能力、改善小气候、防风固沙、增加林木蓄积量,优化农村田园景观,为乡村生态宜居提供绿色屏障。
建设目标
建设标准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 30600)、《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规范》(GB/T 33130)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结合地方实际,统筹抓好农田配套设施建设和地力提升,确保工程质量与耕地质量。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晒场、烘干、机具库棚、有机肥积造等配套设施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
建设内容
田
通过合理归并和平整土地、坡耕地田坎修筑,实现田块规模适度、集中连片、田面平整,耕作层厚度适宜,山地丘陵区梯田化率提高。
田块整治
充分考虑水土光热资源环境条件等因素,进一步优化高标准农田空间布局。根据不同区域地形地貌、作物种类、机械作业和灌溉排水效率等因素,合理划分和适度归并田块,确定田块的适宜耕作长度与宽度。在山地丘陵区因地制宜修筑梯田,增强农田保土、保水、保肥能力。通过客土填充、剥离回填表土层等措施平整土地,合理调整农田地表坡降,改善农田耕作层,提高灌溉排水适宜性。 建成后,农田土体厚度宜达到50cm以上,水田耕作层厚度宜在20cm左右,水浇地和旱地耕作层厚度宜在25cm以上,丘陵区梯田化率宜达到90%以上,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一般不超过8%。
土
通过培肥改良,实现土壤通透性能好、保水保肥能力强、酸碱平衡、有机质和营养元素丰富,着力提高耕地内在质量和产出能力。
土壤改良
通过工程、生物、化学等方法,治理过沙或过黏土壤、盐碱土壤和酸化土壤,提高耕地质量水平。采取深耕深松、秸秤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方式,增加土壤有机质,治理退化耕地,改良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根据不同区域生产条件,推广合理轮作、间作或休耕模式,减轻连作障碍,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促进土壤养分平衡。 建成后,土壤pH值宜在5.5~7.5(盐碱区土壤pH值不高于8.5),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容重、阳离子交换量、有效磷、速效钟、微生物碳量等其他物理、化学、生物指标达到当地自然条件和种植水平下的中上等水平。
水
通过加强田间灌排设施建设和推进高效节水灌溉等,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用水效率和农田防洪排涝标准,实现旱涝保收。
灌溉和排水
按照旱、涝、渍和盐碱综合治理的要求,科学规划建设田间灌排工程,加强田间灌排工程与灌区骨干工程的衔接配套,形成从水源到田间完整的灌排体系。因地制宜配套小型水源工程,加强雨水和地表水收集利用。按照灌溉与排水并重要求,合理配套建设和改造输配水渠(管)道、排水沟(管)道、泵站及渠系建筑物,完善农田灌溉排水设施。因地制宜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灌溉和喷灌、微灌等节水措施,支持建设必要的灌溉计量设施,提高农业灌溉保证率和用水效率。倡导建设生态型灌排系统,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建成后,田间灌排系统完善、工程配套、利用充分,输、配、灌、排水及时高效,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水分生产率明显提高,灌溉保证率不低于50%,旱作区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达到5~10年一遇,1~3d暴雨从作物受淹起1~3d排至田面无积水;水稻区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达到10年一遇,1~3d暴雨3~5d排至作物耐淹水深。
路
通过田间道(机耕路)和生产路建设、桥涵配套,合理增加路面宽度,提高道路的荷载标准和通达度,满足农机作业、生产物流要求
田间道路
田间道路布置应按照区域生产作业需要和农业机械化要求,优化机耕路、生产路布局,整修田间道路,充分利用现有农村公路,因地制宜确定道路密度、宽度等要求。机耕路宽度宜3~6m,生产路宽度一般不超过3m,在大型机械化作业区,路面可适当放宽。合理配套建设农机下田坡道、桥涵、错车道和末端掉头点等附属设施,提高农机作业便捷度。倡导建设生态型田间道路,因地制宜减少硬化路面及附属设施对生态的不利影响。 建成后,在集中连片的耕作田块中,田间道路直接通达的田块数占田块总数的比例,平原区达到100%,山地丘陵区达到90%以上,满足农机作业、农资运输等农业生产活动的要求。
林
通过农田林网、岸坡防护、沟道治理等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田防御风沙灾害和防止水土流失能力
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护
根据因害设防、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进行合理布局,与田块、沟渠、道路等工程相结合,与村庄环境相协调,完善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以受大风、沙尘等影响严重区域、水土流失易发区为重点,加强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在风沙危害区,结合立地和水源条件,兼顾生态和景观要求,确定树种、修建农田林网,对退化严重的农田防护林抓紧实施更新改造;在水土流失易发区,合理修筑岸坡防护、沟道治理、坡面防护等设施,提高水土保持和防洪能力。 建成后,区域内受防护农田面积比例一般不低于90%,防洪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
电
通过完善农田电网、配套相应的输配电设施,满足农田设施用电需求,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
农田输配电
对适宜电力灌排和信息化的农田,铺设高压和低压输电线路,配套建设变配电设施,为泵站、机井以及信息化工程等提供电力保障。根据农田现代化建设和管理要求,合理布设弱电设施。输配电设施布设应与田间道路、灌溉与排水等工程相结合。 建成后,实现农田机井、泵站等供电设施完善,电力系统安装与运行符合相关标准,用电质量和安全水平得到提高。
技
通过工程措施与农艺技术相结合,推广数字农业、良种良法、病虫害绿色防控、节水节肥减药等技术,提高农田可持续利用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
科技服务
建立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跟踪监测耕地质量变化情况,推广免耕少耕、黑土地保护等技术措施,保护和持续提升耕地质量。推进数字农业、良种良法、科学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农业科技应用,科学合理利用高标准农田。 建成后,田间定位监测点布设密度符合要求,农田监测网络基本完善,科学施肥施药技术基本全覆盖,良种覆盖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明显提高。
管
通过上图入库和全程管理,落实建后管护主体和责任、管护资金,完善管护机制,确保建成的工程设施在设计使用年限内正常运行、高标准农田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
管护利用
全面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信息统一上图入库,实现有据可查、全程监控、精准管理、资源共享。依据《耕地质量等级》(GB/T 33469)国家标准,在项目实施前后及时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落实高标准农田管护主体和责任,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设施运行管护,健全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资金。加强管护资金使用监管,研究制定高标准农田管护投入成本标准体系,对管护资金实施全过程绩效管理。及时修复损毁工程,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持续发挥效益。 对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要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确保高标准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建设分区及建设任务
依据区域气候特点、地形地貌、水土条件、耕作制度等因素,按照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条件相对一致、生产障碍因素与破解途径相对一致、粮食作物生产与农业区划相对一致、地理位置相连与省级行政区划相对完整的要求,将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分成七个区域。 以各分区的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集中力量建设高标准农田,着力打造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障基地。 ---新增建设项目的建设区域应相对集中,土壤适合农作物生长,无潜在地质灾害,建设区域外有相对完善、能直接为建设区提供保障的基础设施。 ---改造提升项目应优先选择已建高标准农田中建成年份较早、投入较低等建设内容全面不达标的建设区域,对于建设内容部分达标的项目区允许各地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有针对性的改造提升。 ---对建设内容达标的已建高标准农田,若在规划期内达到规定使用年限,可逐步开展改造提升。 ---限制建设区域包括水资源贫乏区域,水土流失易发区、沙化区等生态脆弱区域,历史遗留的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严重损毁且难以恢复的区域,安全利用类耕地,易受自然灾害损毁的区域,沿海滩涂、内陆滩涂等区域。 ---禁止在严格管控类耕地,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退耕还林区、退牧还草区,河流、湖泊、水库水面及其保护范围等区域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防止破坏生态环境。
建设任务
东北区
针对黑土地退化、冬干春旱、水土流失、积温偏低等粮食生产主要制约因素,以完善农田灌排设施、保护黑土地、节水增粮为主攻方向,围绕稳固提升水稻、玉米、大豆、甜菜等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能,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粮食产能达到650公斤。 1.合理划分和适度归并田块,开展土地平整,田块规模适度。土地平整应避免打乱表土层与心土层,无法避免时应实施表土剥离回填工程。丘陵漫岗区沿等高线实施条田化改造。通过客土回填、挖高填低等措施保障耕作层厚度,平原区水浇地和旱地耕作层厚度不低于30cm、水田耕作层厚度不低于25cm。 2.以黑土地保护修复为重点,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通过实施等高种植、增施有机肥、秸秤还田、保护性耕作、秸秤覆盖、深松深耕、粮豆轮作等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保护修复黑土地微生态系统,提高耕地基础地力。结合耕地质量监测点现状分布情况,每5万亩左右建设1个耕地质量监测点,开展长期定位监测高标准农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原区一般不低于30g/kg,耕地质量等级宜达到3.5等以上。 3,适当增加有效灌溉面积,配套灌排设施,完善灌排工程体系。配套输配电设施,满足生产和管理需要。因地制宜开展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建设。三江平原等水稻主产区,完善地表水与地下水合理利用工程体系,控制地下水开采,推广水稻控制灌溉。改造完善平原低注区排水设施。实现水田灌溉设计保证率不低于80%,早作区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达到5~10年一遇,水稻区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达到10年一遇。 4.合理确定路网密度,配套机耕路、生产路。机耕路路面宽度宜为4~6m,一般采用泥结石或砂石路面,暴雨冲刷严重地区应采用硬化措施。生产路路面宽度一般不超过3m,一般采用泥结石或砂石路面。平原区需满足大型机械化作业要求,路面宽度可适度放宽,修筑下田坡道等附属设施。田间道路直接通达的田块数占田块总数的比例,平原区达到100%、丘陵漫岗区达到90%以上。 5.在风沙危害区配套建设和修复农田防护林,水田区可结合干沟(渠)和道路设置防护林。丘陵漫岗区应合理修筑截水沟、排洪沟等坡面水系工程和谷坊、沟头防护等沟道治理工程,配套必要的农田林网,形成完善的坡面和沟道防护体系,控制农田水土流失。受防护的农田占建设区面积的比例不低于85%。
黄淮海区
针对春早夏涝易发、地下水超采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盐碱化等粮食生产主要制约因素,以提高灌溉保证率、农业用水效率、耕地质量等为主攻方向,围绕稳固提升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能,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粮食产能达到800公斤。 1.合理划分、提高田块归并程度,满足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生产需要。山地丘陵区因地制宜修建水平梯田。实现耕地田块相对集中、田面平整,耕作层厚度一般达到25cm以上。 2.推行秸秤还田、深耕深松、绿肥种植、有机肥增施、配方施肥、施用土壤调理剂、客土改良质地过沙土壤等措施,保护土壤健康。综合利用耕作压盐、工程改碱压盐等措施,开展盐碱化土壤治理。有条件的地方配套秤还田和农家肥积造设施。结合耕地质量监测点现状分布情况,每4万亩左右建设1个耕地质量监测点,开展长期定位监测。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原区一般不低于15g/kg、山地丘陵区一般不低于12g/kg,土壤pH值一般保持在6.0~7.5,盐碱区土壤pH值不超过8.5,耕地质量等级宜达到4等以上。 3.改造提升田间灌排设施,完善井渠结合灌溉体系,防止次生盐碱化。推进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配套输配电设施,满足生产和管理需要。山地丘陵区因地制宜建设小型蓄水设施,提高雨水和地表水集蓄利用能力。水资源紧缺地区灌溉保证率达到50%以上,其余地区达到75%以上,早作区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达到5~10年一遇。 4.合理确定路网密度,配套机耕路、生产路,修筑机械下田坡道等附属设施。机耕路路面宽度一般为4~6m,宜采用混凝土、沥青、碎石等材质,暴雨冲刷严重地区应采用硬化措施。生产路路面宽度一般不超过3m,宜采用碎石、素土等材质。田间道路直接通达的田块数占田块总数的比例,平原区达到100%、丘陵区达到90% 以上。 5.农田林网布设应与田块、沟渠、道路有机街接。在有显著主害风的地区,应采取长方形网格配置,应尽可能与生态林、环村林等相结合。合理修建截水沟、排洪沟等工程,达到防洪标准,防治水土流失。受到有效防护的农田面积比例应不低于90%。
长江中下游区
针对田块分散、土壤酸化、土壤潜育化、暴雨洪涝灾害多发、季节性干早等主要制约因素,以增强农田防洪排涝能力、土壤改良为主攻方向,围绕稳固提升水稻、小麦、油菜籽、棉花等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能,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粮食产能达到1000公斤。 1.合理划分和适度归并田块,平原区以整修条田为主,山地丘陵区因地制宜修建水平梯田。水田应保留犁底层。耕作层厚度般在20cm以上。 2,改良土体,消除土体中明显的粘盘层、砂砾层等障碍因素。通过施用石灰质物质等方法,治理酸化土壤。培肥地力,推行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秸秤还田、测土配方等措施,有条件的地方配套水肥一体化、农家肥积造设施。结合耕地质量监测点现状分布情况,每3.5万亩左右建设1个耕地质量监测点,开展长期定位监测。土壤有机质含量宜达到20g/kg以上,土壤pH值一般达到5.5~7.5,耕地质量等级宜达到4.5等以上。 3.开展旱、涝、渍综合治理,合理建设田间灌排工程。因地制宜修建蓄水池和小型泵站等设施,加强雨水和地表水利用。推行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灌溉和喷灌、微灌等节水措施。开展沟渠配套建设和疏浚整治,增强农田排涝能力,防治土壤潜育化。配套输配电设施,满足生产和管理需要。倡导建设生态型灌排系统,加强农田生态保护。水稻区灌溉保证率达到90%,水稻区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达到10年一遇,早作区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达到5~10年一遇。 4.合理规划建设田间路网,优先改造利用原有道路,平原区田间道路应短顺平直,山地丘陵区应随坡就势。机耕路路面宽度宜为3~6m,宜采用沥青、混凝土、碎石等材质,重要路段应采用硬化措施。生产路路面宽度一般不超过3m,宜采用碎石、素土等材质,暴雨冲刷严重地区可采用硬化措施。配套建设桥、涵和农机下田设施,满足农机作业、农资运输等农业生产要求。鼓励建设生态型田间道路,减少硬化道路对生态的不利影响。田间道路直接通达的田块数占田块总数的比例,平原区达到100%、丘陵区达到90%以上。 5.新建、修复农田防护林,选择适宜的乡土树种,沿田边、沟渠或道路布设,宜采用长方形网格配置。水土流失易发区,合理修筑岸坡防护、沟道治理、坡面防护等设施。农田防护面积比例应不低于80%
东南区
针对山地丘陵多、地块小而散、土壤酸化、土壤潜育化、台风暴雨危害等粮食生产主要制约因素,以增强农田防御风暴能力、改良土壤酸化、改良土壤潜育化为主攻方向,围绕巩固提升水稻、糖料蔗等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能,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粮食产能达到900公斤。 1.开展田块整治,优化农田结构和布局。平原区以修建水平条田为主,山地丘陵区因地制宜修筑梯田,梯田化率达到90%以上。通过表土层剥离再利用、客土回填、挖高垫低等方式开展土地平整,增加农田土体厚度,耕作层厚度宜达到20cm以上。 2.推行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秸秤还田、冬耕翻土晒田、施用石灰深耕改土、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水早轮作等措施,培肥耕地基础地力,改良渍涝潜育型耕地,治理酸性土壤,促进土壤养分平衡。结合耕地质量监测点现状分布情况,每3.5万亩左右建设1个耕地质量监测点,开展长期定位监测。土壤有机质含量宜达到20g/kg以上,土壤pH值一般保持在5.5~7.5,耕地质量等级宜达到5等以上。 3.按照旱、涝、渍、酸综合治理要求,合理建设田间灌排工程。鼓励建设生态型灌排系统,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建设和改造灌排沟渠、管道、泵站及渠系建筑物,加强雨水集蓄利用、沟渠清游整治等工程建设。完善配套输配电设施。水稻区灌溉保证率达到85%以上,水稻区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达到10年一遇,旱作区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达到5~10年一遇。 4.开展机耕路、生产路建设和改造,科学配套建设农机下田坡道、桥涵、错车点和末端掉头点等附属设施,满足农机作业、农资运输等农业生产要求。机耕路路面宽度宜为3~6m,生产路路面宽度一般不超过3m。暴雨冲刷严重地区应采用硬化措施。田间道路直接通达的田块数占田块总数的比例,平原区达到100%,丘陵区达到90%以上。 5.因地制宜开展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台风威胁严重区,合理修建农田防护林、排水沟和护岸工程。水土流失易发区,与田块、沟渠、道路等工程相结合,合理开展岸坡防护、沟道治理、坡面防护等工程建设。受防护的农田面积比例应不低于80%。
西南区
针对丘陵山地多、耕地碎片化、工程性缺水、土壤保水能力差、水土流失易发等粮食生产主要制约因素,以提高梯田化率和道路通达度、增加土体厚度为主攻方向,围绕稳固提升水稻、玉米、油菜籽、糖料蔗等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能,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粮食产能达到850公斤。 1.山地丘陵区因地制宜修筑梯田,田面长边平行等高线布置,田面宽度应便于机械化作业和田间管理,配套坡面防护设施。在易造成冲刷的土石山区,结合石块、砾石的清理,就地取材修筑,石坎。平坝区以修建条田为主,提高田块格田化程度。土层较薄地区实施客土填充,增加耕作层厚度。梯田化率宜达到90%以上,耕作层厚度宜达到20cm以上。 2.因地制宜建设秸秤还田和农家肥积造设施,推广秸秤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措施,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合理施用石灰质物质等土壤调理剂,改良酸化土壤。采用水早轮作等措施,改良渍涝潜育型耕地。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促进土壤养分相对均衡。结合耕地质量监测点现状分布情况,每3.5万亩左右建设1个耕地质量监测点,开展长期定位监测。土壤有机质含量宜达到20g/kg以上,土壤pH值一般保持在5.5~7.5,耕地质量等级宜达到5等以上。 3.修建小型泵站、蓄水设施等,加强雨水集蓄利用,开展沟渠清淤整治,提高供水保障能力。盆地、河谷、平坝地区配套灌排设施,完善田间灌排工程体系。发展管灌、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配套输配电设施,满足生产和管理需要。水稻区灌溉设计保证率一般达到80%以上,水稻区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达到10年一遇,早作区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达到5~10年一遇。 4.优化田间道路布局,合理确定路网密度、路面宽度、路面材质,整修和新建机耕路、生产路,配套建设农机下田(地)坡道、错车点、末端掉头点、桥涵等附属设施,提高农田道路通达率和农业生产效率。田间道路直接通达的田块数占田块总数的比例,平原区达到100%,山地丘陵区不低于90%。 5.因害设防,合理新建、修复农田防护林。在水土流失易发区,修筑岸坡防护、沟道治理、坡面防护等设施。在岩溶石漠化地区,综合采用拦沙谷坊坝、沉沙池、地埂绿篱等措施,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农田防护面积比例应不低于90%。
西北区
针对风沙侵蚀、干旱缺水、土壤肥力不高、水土流失严重、次生盐碱化等粮食生产主要制约因素,以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培肥地力为主攻方向,围绕稳固提升小麦、玉米、棉花、甜菜等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能,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宙均粮食产能达到450公斤。 1.开展土地平整,合理划分和适度归并田块。土地平整应避免打乱表土层与心土层,无法避免时应实施表土剥离回填工程。汾渭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伊犁河谷地、塔里木河谷地等平原区依托有林道路或较大沟渠,进行田块整合归并形成条田。黄土高原等丘陵沟壑区因地制宜修建等高梯田,增强农田水土保持能力。耕作层厚度达到25cm以上。 2.培肥耕地地力,因地制宜建设秸秤还田和农家肥积造设施,大力推行秸秤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通过工程手段、施用土壤调理剂等措施改良盐碱土壤。结合耕地质量监测点现状分布情况,每5万亩左右建设1个耕地质量监测点,开展长期定位监测。土壤有机质含量宜达到12g/kg以上,土壤pH值一般保持在6.0~7.5,盐碱地不高于8.5,耕地质量等级宜达到6等以上。 3.汾渭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伊犁河谷地、塔里木河谷地等平原区完善田间灌排设施,大力发展管灌、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黄土高原等丘陵沟壑区因地制宜改造建设蓄水设施和小型泵站,加强雨水和地表水利用,提高灌溉保障能力。配套建设输配电设施,满足生产和管理需要。高标准农田灌溉保证率达到50%以上,早作区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达到5~10年一遇。 4.合理确定路网密度,配套机耕路、生产路,修筑桥、涵和下田坡道等附属设施。机耕路路面宽度宜为3~6m,生产路路面宽度一般控制在3m以下,满足农机作业、农资运输等农业生产要求。田间道路直接通达的田块数占田块总数的比例,平原地区达到100%,丘陵沟壑区达到90%以上。 5.风沙危害区配套建设和修复农田防护林,丘陵沟整区合理修筑截水沟、排洪沟等坡面水系工程和谷坊、沟头防护等沟道治理工程,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受防护的农田占建设区面积的比例不低于90%
青藏区
针对高原严寒、热量不足、耕地土层薄、土壤贫瘠、生态环境脆弱等主要制约因素,以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改良土壤为主攻方向,围绕稳固提升小麦、青稞等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能,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粮食产能达到300公斤。 1.综合考虑农机作业、灌溉排水和生态保护需要,开展田块整治。平原区推行水平条田建设,山地丘陵区开展水平梯田化改造,通过填补客土、挖深垫浅增加农田土体厚度,使耕作层厚度达到20cm以上。 2.因地制宜通过农艺、生物、化学、工程等措施,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基础地力,促进养分平衡,治理土壤盐碱化,提高耕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结合耕地质量监测点现状分布情况,每5万亩左右建设1个耕地质量监测点,开展长期定位监测。土壤有机质含量宜达到12g/kg以上,土壤pH值一般保持在6.0~7.5,耕地质量等级宜达到7等以上。 3.合理建设田间灌溉排水工程,大力推行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等节水措施,配套完善输配电设施,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增强农田抗早防涝能力,农田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50%以上,早作区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达到5~10年一遇。 4.开展田间机耕路、生产路建设和改造,机耕路路面宽度宜为3~6m,生产路路面宽度一般不超过3m,可酌情采用混凝土、沥青、碎石、泥结石或素土等材质,暴雨冲刷严重地区应采用硬化措施。配套建设农机下田坡道、桥涵、错车点和末端掉头点等附属设施,提升完善农田路网工程。田间道路直接通达的田块数占田块总数的比例,平原区达到100%,山地丘陵区达到90%以上。 5.建设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风沙危害区,结合立地和水源条件,合理选择树种、修建农田防护林。水土流失区,与田块、沟渠、道路等工程相结合,配套建设岸坡防护、沟道治理、坡面防护等工程,增强农田保土、保水、保肥能力。受防护的农田面积比例应不低于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