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单招对口高考生理学-6消化与吸收
这是一篇关于单招对口高考生理学-6消化与吸收的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2-03-09 14:43:24消化与吸收
第一节 概述
消化与吸收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消化方式
机械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
吸收: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透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
一、唾液的分泌
(一)性质
来源
由口腔内三对大唾液腺(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及许多散在的小唾液腺分泌的混合液
性质
无色无味近中性(pH 6.6~7.1)低渗液体
成分
正常成人每天分泌1~1.5L,其中水分约占99%
有机物主要为黏蛋白、球蛋白、唾液淀粉酶和溶菌酶等
无机物有Na+、K+、Ca2+和HCO3−等
(二)作用
①湿润并溶解食物,以利于咀嚼、吞咽和引起味觉
②唾液淀粉酶可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③清洁和保护口腔,它可清除口腔中的残余食物,冲淡、中和有害物质,并将它们从口腔黏膜上洗掉
④唾液中的溶菌酶有杀菌作用
⑤具有排泄功能,进入体内的铅、汞等可部分随唾液排出,有些致病微生物(如狂犬病毒)也可从唾液排出
二、咀嚼和吞咽
第三节 胃内消化
一、胃液的、成分和作用
性质
无色酸性液体,pH0.9~1.5。正常成人每日分泌量为1.5~2.5L
主要成分
1.盐酸(胃酸)
盐酸由壁细胞分泌,是借由质子泵(即H+泵)逆着浓度梯度进行的
主要作用
①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
②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而易于分解
③杀灭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
胃内
④盐酸进入小肠后,可引起促胰液素、缩胆囊素的释放,进而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⑤盐酸所造成的酸性环境,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小肠内
2.胃蛋白酶原
由主细胞合成,并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储存在细胞内,在盐酸的作用下转变为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
胃蛋白酶本身也可激活胃蛋白酶原(自身激活)
胃蛋白酶发挥作用的最适pH值为2.0~3.5,当pH值超过5.0时,胃蛋白酶即变性失活
3.内因子
由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
可与维生素B12结合,保护维生素B12不被小肠内的水解酶破坏
可促进维生素B12在回肠上皮的吸收
内因子分泌不足,将引起维生素B12的吸收障碍,影响红细胞的生成,出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4.黏液和碳酸氢盐
黏液由黏液颈细胞分泌,其主要成分为糖蛋白,可形成厚约0.5mm的黏液层,覆盖在胃黏膜表面,起到润滑作用,减少粗糙食物对胃黏膜的机械性损伤
黏液还与胃黏膜表面上皮细胞分泌的HCO3−共同构成一个防御屏障,称为黏液-碳酸氢盐屏障。该屏障可有效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侵蚀及消化作用
除黏液-碳酸氢盐屏障外,胃黏膜上皮细胞的腔面膜和相邻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构成了另一个防御屏障,称为胃黏膜屏障,可防止胃腔内的H+向胃黏膜扩散以及阻止HCO3−从胃黏膜向胃腔内扩散的双重作用
二、胃的运动及其调控
(一)胃的运动形式
紧张性收缩
生理意义:保持胃的形状、位置、胃内压,有利于胃液向食糜中渗入,是胃其他运动形式的基础
容受性舒张
生理意义:使胃能适应大量食物涌入,而胃内压不出现明显改变,从而使胃能更好地完成容纳和暂时储存食物的功能
蠕动
起始于胃中部并向幽门方向推进的波形运动。食物进入胃后约5分钟,即开始出现胃的蠕动
蠕动波的频率约每分钟3次,一个蠕动波约需1分钟左右到达幽门。通常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蠕动波开始时较弱,在向幽门传播过程中逐渐增强加快,当接近幽门时达到最大,导致幽门开放,从而将一部分食糜(1~2ml)排入十二指肠,因此有“幽门泵”之称
如果蠕动波先于食糜到达胃窦,则引起胃窦末端的强力收缩,将部分食糜反向推回到胃体。这种多次的往返运动有利于食物与胃液的充分混合,且进一步粉碎食物
(二)胃排空
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
一般在食物入胃后5分钟就开始胃排空
稀的、流体食物比稠的、固体食物排空快;切碎的、颗粒小的食物比大块的食物排空快;等渗食物比非等渗食物排空快
在三大营养物质中,糖类的排空最快,蛋白质次之,脂肪排空最慢
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
小肠内消化是整个消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在小肠内,食糜最终转变成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未被消化的食物残渣,从小肠进入大肠。食物在小肠内停留3~8小时
一、胰液的分泌
胰液由胰腺的腺泡细胞和小导管上皮细胞分泌的,具有很强的消化能力
(一)性质和成分
性质:无色、无味碱性液体,pH7.8~8.4,等渗。成人日分泌量1~2L
成分
水分
多种消化酶:胰淀粉酶、胰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胰脂肪酶等水解酶。
无机物:HCO3−、Cl−、Na+、K+、Ca2+等无机离子
(二)主要作用
1.碳酸氢盐
特点
在胰液无机成分中,碳酸氢盐的含量很高,由胰腺内的小导管细胞分泌
主要作用
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使肠黏膜免受强酸的侵蚀
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活动提供了最适宜的pH环境(pH 7~8)
2.胰淀粉酶
特点
最适pH6.7~7.0,水解淀粉为糊精、麦芽糖及麦芽寡糖
胰腺炎时,胰淀粉酶进入血液的量增加,可作为早期诊断胰腺炎的依据之一
3.胰脂肪酶
胰脂肪酶可将甘油三酯分解为脂肪酸、甘油一酯和甘油
最适pH7.5~8.5,只在辅脂酶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
4.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
无活性酶原形式分泌
小肠液中的肠激酶可以激活胰蛋白酶原变为具有活性的胰蛋白酶。胰蛋白酶又可自身激活,形成正反馈
胰蛋白酶激活糜蛋白酶原
二、胆汁的分泌与排出
概述
胆汁是由肝细胞生成的
刚从肝细胞分泌出来的胆汁称为肝胆汁,储存于胆囊内的胆汁称为胆囊胆汁
成年人每日分泌胆汁800~1000ml
(一)胆汁
性质:味苦而黏稠的有色液体
肝胆汁:呈金黄色或橘棕色,为弱碱性(pH 7.4)
胆囊胆汁:因浓缩而颜色变深,且因为碳酸氢盐在胆囊中被吸收而呈弱酸性(pH 6.8)
成分:复杂
水分、钠、钾、钙、碳酸氢盐
胆盐、胆色素、脂肪酸、胆固醇、卵磷脂和黏蛋白
没有消化酶
(二)胆汁的作用
虽然胆汁中不含有消化酶,但是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作用
1.促进脂肪消化:乳化、促分解
2.促进脂肪吸收:胆盐形成微胶粒、形成水溶性复合物(混合微胶粒)
3.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对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有促进作用
三、小肠液的分泌
成分和作用
性质:弱碱性液体,pH约7.6,等渗,成年人每日分泌1~3L
成分:水分、无机盐、肠激酶、黏蛋白、免疫球蛋白及溶菌酶等
作用
①保护十二指肠黏膜免受胃酸的侵蚀
②肠激酶能激活胰液中的胰蛋白酶原
③稀释消化产物,以利吸收
四、小肠的运动
运动形式
1.紧张性收缩
是小肠进行其他运动的基础,可保持肠道的一定形状和肠腔内的压力,有助于食糜的混合
2.分节运动
一种以小肠壁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是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
作用
①利消化: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
②利吸收:使食糜与肠壁紧密接触
③助血循:挤压肠壁,利于血液和淋巴回流
3.蠕动
第五节 大肠的功能
大肠内没有重要的消化活动。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无机盐和由大肠内细菌合成的纤维素B、K等物质,储存消化后的残余物质并形成粪便。
一、大肠液及其作用
性质:pH8.3~8.4
成分:黏液和碳酸氢盐
大肠液的主要作用在于其中的黏液蛋白,能保护肠黏膜免受机械损伤和润滑粪便
二、大肠内细菌的活动
大肠内的细菌能利用肠内较为简单的物质合成维生素B复合物和维生素K
三、大肠的运动与排便
(一)大肠的运动形式
1.袋状往返运动
2.分节推进和多袋推进运动
3.蠕动
4.集团蠕动
(二)排便
食物残渣在大肠内停留长达10余小时。正常人的直肠中平时没有粪便。
初级排便中枢:脊髓腰骶段
排便是受大脑皮质控制的脊髓反射,意识可以加强或抑制排便。
如排便的反射弧受损,大便不能排出,称为大便潴留。 如初级排便中枢和高级中枢的联系发生障碍,使大脑皮质失去对排便反射的控制,出现随时排便现象,称为大便失禁
第六节 吸收
一、吸收的部位
口腔和食管基本没有吸收能力。
胃的吸收能力很弱,仅能吸收乙醇、少量水及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等)。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一般认为,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产物大部分在十二指肠和空肠被吸收,胆盐和维生素B12在回肠被吸收。
小肠之所以成为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因为小肠具备下列有利条件
①小肠的吸收面积大
②食物在小肠内已被分解成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③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可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
④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3~8小时),使营养物质有充分的时间被消化吸收
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
二、主要物质吸收
水
被动吸收
钠
肠腔膜与Glu、AA同向转运
铁
食物中Fe3+被还原为Fe2+易于吸收
VitC、胃酸促进铁在小肠上部吸收
钙
在空肠、回肠吸收
糖
以葡萄糖-Na+继发性主动转运入上皮细胞→易化扩散入血
蛋白质
以AA形式,机制同葡萄糖
脂类
脂类代谢产物与胆盐结合形成混合微胶粒被带至微绒毛,在肠上皮细胞处释放出来,扩散入细胞
长链脂肪酸→扩散至淋巴循环
中、短链脂肪酸→直接扩散入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