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单招对口高考生理学-8尿的生成与排出
这是一篇关于单招对口高考生理学-8尿的生成与排出的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2-03-09 15:25:57尿的生成与排出
人体主要 排泄途径
①呼吸器官
可排出CO2、少量水分和挥发性物质等
②消化器官
唾液腺可排出少量的铅和汞,大肠可排泄胆色素和无机盐等
③皮肤
以出汗形式排出水、NaCl、KCl、尿素和乳酸等
④肾脏(主要)
以尿液的方式排出大部分代谢终产物和过剩的物质等
第一节 尿生成的过程
一、肾小球的滤过
概述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透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的过程
原尿中几乎无蛋白质,其他溶质含量以及晶体渗透压、pH等都与血浆基本相同,原尿就是血浆的超滤液
肾小球滤过率(GFR):单位时间(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量
正常成人安静时约为125ml/min,每天生成原尿量为180L
滤过分数(FF):肾小球滤过率与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的比值。正常安静时肾血浆流量约为660ml/min,则滤过分数为19%
表明当血液流经肾脏时,将近1/5血浆经滤过进入肾小囊腔,形成了原尿
(一)滤过膜
1.组成
内层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有许多窗孔,可阻止血细胞通过
中间基膜层:有网孔,只允许水和部分溶质通过,是滤过主要屏障
外层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足突之间形成的裂隙膜,限制蛋白质通过
微孔组成机械屏障 滤过膜各层带负电,形成电学屏障
2.滤过膜的通透性:血浆中物质能否通过滤过膜,取决于被滤过物质的有效半径及其所带的电荷
3.滤过膜的面积:两肾全部肾小球毛细血管都起滤过作用,总滤过面积大有利于滤过
(二)有效滤过压
滤过的直接动力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有效滤过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变化。有效滤过压下降到零即达到滤过平衡
(三)影响肾小球滤过率的因素
1.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
2.有效滤过压
(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当动脉血压在80~180mmHg时,通过自身调节,使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保持相对稳定,肾小球滤过率基本不变
当动脉血压降到80mmHg以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降低,有效滤过压降低,滤过率减小
若血压降到40mmHg以下时,肾小球滤过率几乎减小到零,因而出现少尿,甚至无尿
(2)血浆胶体渗透压
正常人血浆蛋白浓度比较稳定,由静脉输入大量生理盐水使血浆稀释,均可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有效滤过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量将增加
(3)肾小囊内压
如果因肾盂或输尿管结石、肿瘤压迫使尿路梗阻时,可导致肾小囊内压升高,有效滤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减小。 肾小管堵塞可使肾小囊内压升高,影响肾小球滤过
3.肾血浆流量(RPF):主要影响滤过平衡点。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肾血浆流量与肾小球滤过率呈正变关系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原尿进入肾小管后称为小管液(每日达180L)
小管液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后,形成了终尿(1.5L)
(一)重吸收方式和特点
1.方式: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
2.特点
(1)有选择性
原尿中的水约99%以上被重吸收入血
葡萄糖和氨基酸可几乎全部重吸收
Na+、K+、HCO3−等可大部分重吸收
尿素和磷酸根等可部分重吸收
肌酐等代谢产物和进入体内的异物(如药物),则不被重吸收而全部排出体外
(2)各段吸收量不同
其中近端小管重吸收的物质种类最多,数量最大,是重吸收的主要部位
小管液中的葡萄糖和氨基酸等,全部在近端小管重吸收
80%~90%的HCO3−、65%~70%的水和Na+、K+、Cl−等,也在此重吸收
剩余的水和盐类的绝大部分在髓袢细段、远端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少量随尿排出
(二)几种物质的重吸收
1.Na+的重吸收(99%)
近端小管 (60-70%)
钠泵
髓袢降支细段 不通透
髓袢升支 (25-30%)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10%)
2.Cl-的重吸收
大部分被动重吸收
髓袢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
3.HCO3-重吸收
近端小管(80%)
以CO2形式重吸收,优先于Cl-吸收
与H+的分泌耦联在一起
4.水的重吸收(99%)
被动转运
近端小管(65%)
必需重吸收
髓袢(15%)
髓袢升支 对水不通透
远曲小管(10%)和集合管(9%)
受到抗利尿激素调节
5.葡萄糖的重吸收(100%)
1)部位与方式:仅在近端小管,继发性主动转运(蹭钠泵的车)
2)当血糖达到(180mg/100ml)时,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到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血浆葡萄糖的浓度就是肾糖阈。
故:肾糖阈=(180mg/100ml)
正常值:8.99-9.11mmol/L(911得糖尿病)
(三)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因素
1.小管液中溶质浓度
渗透性利尿:当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导致尿量增多
如:糖尿病多尿、甘露醇利尿
2.球-管平衡
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这种现象称为球-管平衡
生理意义:使终尿量不因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减而出现大幅度的变动
机制:可能与近端小管对Na+的定比重吸收有关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一)H+的分泌
近端小管(主要):Na+-H+交换→ H+进入小管液
远端小管和集合管:闰细胞H+泵主动分泌
意义:排酸保碱(每分泌一个H+会重吸收一个Na+和一个HCO3-入血)
(二)NH3的分泌
正常情况下,NH3主要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酸中毒时,近端小管也可分泌NH3
NH3主要来源于谷氨酰胺脱氨基反应。1分子谷氨酰胺被代谢时,可生成2个NH4+进入小管液,同时回收2个HCO3-
NH3的分泌不仅促进了H+的分泌而排酸,而且促进了HCO3-的重吸收,对机体起到了排酸保碱的作用
(三)K+的分泌
1.多数 K+ 在近端小管重吸收(70%),少数在髓袢吸收
2.远端小管和集合管既重吸收又分泌
分泌部位:远曲小管、集合管
分泌方式:Na+-K+交换
分泌特点
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Na+-K+交换与Na+-H+交换竟争抑制
低钾碱中毒、高钾酸中毒
第二节 尿生成的调节
一、肾内自身调节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小管液中溶质浓度
球-管平衡
二、神经调节
肾脏主要受交感神经支配
肾交感神经兴奋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导致尿量减少
三、体液调节
抗利尿激素(ADH)
来源:下丘脑视上核主要合成、室旁核少量合成
作用机理: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和尿素的通透性,增强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
作用结果:水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血压增高
刺激释放:血浆晶体渗透压(最主要因素)、循环血量的减少、动脉血压的降低
醛固酮
来源:肾上腺皮质的球状带合成及释放
作用机理: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重吸收和K+的分泌
作用结果:保Na+、排K+,使水、Cl-重吸收增加
刺激释放:血钠↓、血钾↑
心房钠尿肽(ANP)
来源:心房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肽类激素,心房受牵拉时,ANP释放增多
作用:舒张血管,促进肾脏排Na+、排水
第三节 尿的排放
尿液
(一)尿量
正常:每24小时尿量1000~2000ml,平均1500ml
若24小时尿量长期超过2500ml,称为多尿
若24小时尿量长期在100~500ml,称为少尿
若24小时尿量少于100ml,称为无尿
尿毒症:任何原因导致肾脏失去正常的功能,机体出现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等
(二)理化特性
淡黄色,密度1.015~1.025,pH值5.0~7.0
尿液中
水分占95%~97%
溶质占3%~5%
电解质:以Na+、Cl−及K+含量最多
非蛋白含氮化合物:以尿素为主。其他还有肌酐、对氨基马尿酸和尿胆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