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物化学——核酸
这是一篇关于生物化学——核酸的思维导图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五章糖代谢知识点总结,包括糖的摄取与利用、糖的无氧氧化、糖的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等内容。
这是一篇关于生物化学——生物氧化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呼吸链;第三节细胞质中NADH的氧化;第四节高能化合物;第五节非线粒体氧化体系与抗氧化体系。
生物化学之酶的知识总结,酶是生物体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很详细全面的思维导图,值得收藏。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核酸化学笔记整理
核酸化学学习笔记
核酸化学
核酸化学导图笔记
第一节 核酸的分子组成与结构
核酸的元素组成
C、H、O、N、P(9%~10%)
核算的基本结构
核苷酸
核苷
戊糖(脱氧核糖、核糖)
含氮碱基(A、T、C、G、U)
磷酸
核酸的分子结构
核酸的一级结构
即一段从5’端到3’端的具有方向性的碱基序列
连接核苷酸的化学键是3’,5’-磷酸二酯键
一个核苷酸的3’-羟基与相邻核苷酸的5’-磷酸基缩合
DNA的空间结构
DNA的二级结构
螺旋一圈包含10个碱基对,螺距为3.4nm
右手双螺旋结构
两条相互平行走向相反的核苷酸链形成互补碱基配对,形成氢键(A与T之间形成2个氢键,C和G之间形成3个氢键)
碱基堆积力与氢键共同维系DNA双螺旋结构的稳定(相邻的两个碱基对平面产生疏水性的碱基堆积力,维系DNA双螺旋结构的纵向稳定性;氢键维系DNA双螺旋结构的横向稳定)
DNA的超螺旋(三级)结构
在DNA双螺旋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盘旋形成的超螺旋结构;与分子能量状态有关
染色质与染色体
具有三级结构的DNA和组蛋白紧密结合组成染色质
结构单位是核小体
由组蛋白H2A,H2B,H3,H4各两分子组成的八聚体,外绕线状长链DNA,由组蛋白H1与DNA两端连接
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染色质凝集,并组装成因物种不同而数目和形状特异的染色体
RNA的种类和分子结构
mRNA
含量很少,占RNA总量的3%~5%,种类最多,寿命最短
是合成蛋白质的模板,为传递DNA的遗传信息并指导蛋白质合成的一类RNA分子
大多数真核细胞mRNA的5’端有帽结构(7-甲基鸟嘌呤核苷三磷酸),3’端有尾结构(多聚腺苷酸)
作用:1.mRNA从核内向细胞质转移 2.mRNA的稳定性维系(保护作用) 3.翻译起始的调控(标志作用)
rRNA
是细胞中主要的一类RNA,占细胞全部RNA的80%左右;分子量最大,代谢稳定
存在于核糖体内,核糖体由两个亚基(大亚基、小亚基)组成,两个亚基内都含有rRNA和蛋白质。
tRNA
一级结构
由70~90个核苷酸组成
二级结构
呈三叶草形(分为氨基酸臂,DHU环,反密码子环,TyC环)
三级结构
呈倒L形(氨基酸臂与TyC环形成一个连续的双螺旋区,DHU环与反密码子环共同组成另一部分)
tRNA是细胞中最小的一类RNA;在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起转运氨基酸的作用;约占细胞中RNA总量的15%
第二节 核酸的理化性质
核酸的一般性质
核酸的分子大小
核酸的溶解度与黏度
核酸的酸碱性
核酸的紫外吸收
碱基中含有共轭双键,最大吸光度在260nm处,可鉴别核算样品的纯度
变性:氢键断裂,双链解离,碱基外露,紫外吸光度值增大
增色效应
复性:紫外吸光度值减小,恢复到原来水平
减色效应
是由于在DNA双螺旋结构中堆积的碱基之间的电子相互作用,减小了对紫外光的吸收
核酸的变性、复性和杂交
变性:某些理化因素会破坏氢键和碱基堆积力,使核酸分子的空间结构改变,从而引起核酸理化性质和生物学功能改变(实质是氢键被破坏,双螺旋结构解开,但并不涉及核苷酸间共价键的断裂)
如加热、过高过低的PH、有机溶剂、酰胺、尿素等
加热时涉及到Tm(解链温度),取决于碱基中C、G的含量
复性: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可使两条彼此分开的链重新形成双螺旋结构
通常以紫外吸收值的改变作为复性的指标(紫外吸收值降低,黏度增高,生物活性部分恢复)
如缓慢冷却
骤然冷却不可能使之复性
杂交:不同来源的核酸链因存在碱基互补而产生杂交双链的过程
应用:研究DNA中某一中基因的位置;鉴定两种核酸分子间的序列相似性等
第三节 核酸类药物
即双螺旋结构为什么能支棱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