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贵州省情0311
贵州省情相关信息,有需自完善
编辑于2022-03-11 13:22:14贵州省情
1. 贵州区划2021-06-02
(1) 地级市
贵阳市
六盘水市
遵义市
安顺市
毕节市
铜仁市
(2) 自治州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2. 贵州经济2021-06-02
全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7826.56亿元,比上年增长4.5%
第一产业增加值2539.88亿元,增长6.3%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2%,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增加值6211.62亿元,增长4.3%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4.8%,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增加值9075.07亿元,增长4.1%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9%,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摘自《2020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 历史沿革2021-03-11
(1) 地址考古
贵州是古生物的发源地之一,地层中蕴藏着各个时代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被誉为“了解和研究地球生命发展演化史的宝库”。
贵州始杯海绵”化石的发现,将地球生命起源向前推到了距今6亿年前。
贵州中华瓣甲鱼”、“贵州中华真颚鱼”等古生物化石的出土,显示了距今4亿至1亿年的生命演化。
尤其是“胡氏贵州龙”、“海百合”、“黔鱼龙”生物化石的发现,将贵州推上了世界三叠纪古生物王国的宝座。
(2) 历史发展
距今五六十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栖息繁衍,现已发现黔西观音洞、盘县大洞等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40多处。观音洞对研究中国旧石器时代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被正式命名为“观音洞文化”。
贵州具有悠久的开发历史。春秋以前,贵州黔东北地区属于荆楚,其余地区泛称南蛮。
战国、秦汉时期,夜郎国崛起于中国西南部,贵州成为夜郎的中心。
宋代,“贵州”作为地名始见于文献。
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置贵州布政使司,贵州正式建立行省。
抗战时期,贵州成为支持全国的大后方,大量机关、工厂、学校内迁,对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1949年1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五兵团解放贵阳,贵州的历史从此翻开新的一页。
(3) 建制沿革
从文献记录来看,贵州的建置至少可追溯到春秋时期。春秋时期,贵州境内部族林立,著名的有牂牁国。战国后期,夜郎国兴起,从战国后期到西汉初年,夜郎是西南夷各部中最强大的地方割据政权。公元前135年,汉武帝派唐盟出使夜郎,经过谈判,夜郎侯同意在其属地设郡县。公元前126年设置了夜郎县、且兰县。公元前111年,置牂牁郡。公元前25年,夜郎国灭,郡县制在夜郎地区最后确立。
东汉时,沿袭西汉建置。三国时,西南大部地区为蜀汉政权所占有。贵州属牂牁郡、朱提郡、兴古郡、江汉郡、涪陵郡。两晋南北朝,今贵州境内,除置牂牁郡外,边远地区又分属朱提、江汉等郡。隋时,在贵州置牂州牂牁郡、明阳郡。此外,今贵州东北地区分属黔安郡、沅陵郡。
唐代,在今贵州地区推行经制州与羁縻州并行的制度。唐在贵州建置的经制州有播州、思州等,建置的羁縻州有矩州、蛮州等。从地域上看,乌江以北多系经制州,乌江以南多系羁縻州。
宋代,今贵州地域分别隶于夔州路、荆湖北路、潼川路、广南西路、剑南西路、剑南东路等,而主要属夔州路。
元代在今贵州地区遍行土司制度。在今贵州境内的建置主要有: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播州宣慰司、思州宣慰司、新添葛蛮安抚司、乌撒乌蒙宣慰司、亦溪不薛宣慰司、普定路、普安路等,分别隶属于湖广、四川、云南3行省。
明代是贵州历史发展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设置贵州布政使司,贵州正式成为省一级的行政单位。明末,贵州布政司领贵州宣慰司及贵阳、安顺、平越3军民府并都匀、黎平、思州、思南、铜仁、镇远、石阡7府。
清代前期,贵州的行政建置有较大的变化。雍正五年(1727年),将四川所属遵义府及其所属各县改隶贵州,同时,将毕节以北的永宁全境划归四川,将广西红水河、南盘江以北之地置永丰州,与广西的荔波、湖广的平溪、天柱一并划归贵州管辖。至此,贵州的疆域基本形成。清末,贵州建置设有12府、2直隶厅、13州、13厅、43县。
民国2年(1913年),贵州地方政区进行了一次调整,以前的府、厅、州,一律改为县。全省设3道观察使。1920年废道。1937年,贵州置6个行政督察专员区,分管各县。1941年置贵阳市。至1948年,贵州设1个直辖区、6个行政督察区,下辖78个县(市)。
1949年1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贵阳,12月26日成立了贵州省人民政府。解放初期,全省设1个直辖市、8个专区、1个专区辖市,共置79县。1956年4月,撤销贵定、镇远、都匀3专区,设置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67年,设置六盘水地区。1978年12月,撤销六盘水地区,设置六盘水市,为省辖市。1981年9月,撤销兴义地区,设置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97年,撤销遵义地区,设立地级遵义市。2000年,撤销安顺地区,设立地级安顺市。2011年10月,撤销毕节地区和铜仁地区,设立地级毕节市和铜仁市。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全省设6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7个县级市,56个县,11个自治县,13个市辖区,1个特区。
4. 社会2020-09-11
(1) 市场、消费和物价
年末全省市场主体总数达306.81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5.4%;市场主体注册资本7.39万亿元,增长13.9%。全年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67.42万户
全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5.1%。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5.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6.1%。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增3.6%,餐饮收入额增长11.9%
全年全省限额以上法人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8%。其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增长13.1%;中西药品类增长10.5%;石油及制品类增长8.6%;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6.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1%;汽车类下降4.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5.3%;日用品类下降9.8%;烟酒类下降11.2%。限额以上法人企业(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额比上年增长5.3%。
全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4%,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0.2%,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0.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3.2%,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3%。
(2) 对外经济
全年全省进出口总额453.57亿元,比上年下降9.5%。其中,出口总额327.14亿元,下降3.1%;进口总额126.43亿元,下降22.6%。出口总额中,加工贸易65.22亿元,下降46.0%;一般贸易251.03亿元,增长20.5%。进口总额中,加工贸易45.13亿元,下降49.8%;一般贸易57.36亿元,下降2.6%。
全年全省新设外商投资企业91个,实际利用外资总额6.79亿美元。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完成额13.6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2.84亿美元,增长28.1%。
(3) 旅游和文化
全年全省旅游总人数比上年增长17.2%,旅游总收入增长30.1%。
年末全省5A级旅游景区6个,与上年末持平;4A级旅游景区121个,比上年末增加10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2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73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2422个。年末全省客房数82.45万间,比上年末增长4.1%;客房床位数143.89万张,增长4.2%。
年末全省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60个,艺术表演场馆15个,博物馆91个,公共图书馆98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68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380个。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0%,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4.3%,分别比上年提高0.2和0.4个百分点。全年全省图书出版量10268万份,杂志出版量1628.74万份。
(4)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
年末全省公路通车里程20.47万公里,比上年末增长4.0%,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004.47公里,增长8.6%;内河航道里程3755.09公里,增长0.3%。
全年全省铁路、公路、水运货物运输总量106802.26万吨,比上年增长3.7%;货物周转量1953.89亿吨公里,增长8.7%。民航货邮吞吐量12.74万吨,增长8.0%。
全年全省铁路、公路、水运旅客运输总量93756.10万人,比上年增长0.8%;旅客周转量832.94亿人公里,增长4.3%。民航旅客吞吐量3030.88万人次,增长8.3%。
全年全省邮政行业业务总量76.05亿元,比上年增长20.6%;邮政函件业务6092.17万件,下降34.4%。快递业务收入46.11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快递业务量2.46亿件,增长16.0%。
全年全省电信业务总量3874.88亿元,比上年增长76.8%。年末全省移动电话用户4386.24万户,比上年末增长3.2%;互联网出省带宽1.20万Gbps,增长31.4%;光缆线路长度114.14万千米,增长17.8%。移动电话普及率提高到122.52部/百人。
(5) 财政和金融
全年全省财政总收入3047.81亿元,比上年增长2.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67.36亿元,比上年增长2.3%。其中,税收收入1203.93亿元,下降4.9%;非税收入563.42亿元,增长22.3%。
全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921.40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其中,扶贫支出535.89亿元,增长81.3%;农林水支出947.82亿元,增长42.6%;卫生健康支出549.28亿元,增长14.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95.02亿元,增长10.7%;教育支出1076.65亿元,增长9.2%。
年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7170.60亿元,比年初增加690.08亿元。其中,住户存款11527.25亿元,增加931.60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8448.73亿元,比年初增加3482.64亿元。其中,住户贷款9032.64亿元,增加1319.06亿元。
年末全省共有境内上市公司29家,境内上市公司总市值16931.54亿元;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中挂牌的公司50家。全年全省通过境内市场筹资962.54亿元,其中,股票市场筹资24.52亿元,债券市场筹资816.28亿元。证券、期货成交金额26916.54亿元,比上年增长19.3%。
全年全省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489.26亿元,比上年增长9.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23.41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265.85亿元。支付各项赔款与给付186.57亿元,比上年增长2.9%。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120.44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业务赔款及给付36.57亿元,寿险业务给付29.56亿元。
(6) 人民生活
全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97元,比上年增长10.7%。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404元,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56元,增长10.7%。
全年全省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780元,比上年增长7.1%。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402元,增长3.0%;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222元,增长11.5%。
年末全省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43.19辆,比上年末增长8.3%;拥有空调37.23台,增长7.9%。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22.84辆,比上年末增长16.7%;拥有摩托车54.31辆,增长2.3%;拥有热水器61.93台,增长17.4%。
年末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现住房面积38.19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长0.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现住房面积35.31平方米,增长0.9%。
(7) 社会保障
年末全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855.76万人,比上年末增长2.9%。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77.44万人,增长5.9%。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76.07万人,增长7.3%。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060.22万人,增长1.9%。工伤保险参保人数408.26万人,增长14.8%。其中,农民工参保人数106.95万人,增长12.9%。生育保险参保人数349.61万人,增长7.2%。
年末全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8.70万人,月人均保障标准615元,比上年增长2.8%。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07.49万人,年人均保障标准4103元,比上年增长5.0%。
年末全省拥有各类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1034个,其中,养老机构928个,儿童福利和救助保护机构26个。社会服务床位18.91万张,其中养老机构床位17.81万张,儿童服务床位3373张。
(8) 科学技术和教育
年末全省拥有国家级科技合作基地5个,院士工作站8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全年全省登记技术合同2906项,比上年增长3.3%;合同成交金额227.18亿元,增长32.5%;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220项,增长238.5%;申请专利44328件,增长5.5%;授权专利24729件,增长27.1%。
年末全省拥有普通小学6943所,在校生388.30万人;初中学校2008所,在校生179.28万人;普通高中468所,在校生99.21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85所,在校生43.81万人;普通高等学校72所,在校生76.57万人;研究生培养单位10个,在学研究生2.37万人。全省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8.0%。
(9) 卫生健康和体育
年末全省拥有卫生机构2.85万个,其中,医院、卫生院0.27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48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00个。医院、卫生院床位25.11万张,比上年末增长7.9%。卫生技术人员26.63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8.80万人,注册护士12.14万人。
全年贵州运动员在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中获奖137项,比上年增长23.4%。其中,获得世界冠军5个,获得国内最高水平赛事金牌51个。全年全省安装全民健身器材0.83万台,比上年增长19.6%。
(10) 生态环境和节能降耗
年末全省自然保护区106个,自然保护区面积860.48千公顷。全年全省完成营造林任务520万亩,年末全省森林覆盖率59.95%。
全省县城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3%。县城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提高到94.1%和93.0%。全年全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4.1%,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6.6%。
5. 地理2020-04-10
(1)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富集、民族众多的内陆山区省。
(2)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全省国土总面积176167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8%。
(3)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内最高点。而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为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异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4) 贵州土壤面积共159100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0.4%,土壤的地带性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地带。中部及东部广大地区为湿润性常绿阔叶林带,以黄壤为主;西南部为偏干性常绿阔叶林带,以红壤为主;西北部为具北亚热成分的常绿阔叶林带,多为黄棕壤。此外,还有受母岩制约的石灰土和紫色土、粗骨土、水稻土、棕壤、潮土、泥炭土、沼泽土、石炭土、石质土、山地草甸土、红粘土、新积土等土类。对于农业生产而言,贵州土壤资源数量明显不足,可用于农、林、牧业的土壤仅占全省总面积的83.7%。
(5) 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2002年,省会贵阳市年平均气温为14.8℃,比上年提高0.3℃。从全省看,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多在3℃~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一般是22℃~25℃,为典型夏凉地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2002年,9个市州地所在城市中,降水量最多是兴义市,为1480毫米;最少的是毕节市,为687.9毫米。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境内各地阴天日数一般超过150天,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影响,贵州气候呈多样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另外,气候不稳定,灾害性天气种类较多,干旱、秋风、凌冻、冰雹等频度大,对农业生产危害严重。
(6) 贵州植被丰厚,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性质,组成种类繁多,区系成分复杂。全省维管束植物(不含苔藓植物)共有269科、1655属、6255种(变种)。植物区系以热带及亚热带性质的地理成分占明显优势,如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分布、旧世界热带分布等地理成分占较大比重,温带性质的地理成分也不同程度存在。此外,还有较多的中国特有成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贵州植被类型多样,既有中国亚热带型的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又有近热带性质的沟谷季雨林、山地季雨林;既有寒温性亚高山针叶林,又有暖性同地针叶林;既有大面积次生的落叶阔叶林,又有分布极为局限的珍贵落叶林。植被在空间分布上又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从而使各种植被类型在地理分布上相互重叠、错综,各种植被类型组合变得复杂多样。
(7) 贵州河流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有69个县属长江防护林保护区范围,是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全省水系顺地势由西部、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分流。苗岭是长江和珠江两流域的分水岭,以北属长江流域,流域面积115747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5.7%,主要河流有乌江、赤水河、清水江、洪州河、㵲阳河、锦江、松桃河、松坎河、牛栏江、横江等。苗岭以南属珠江流域,流域面积60420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4.3%,主要河流有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打狗河等。大体上,贵州河流数量较多,处处川流不息,长度在1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984条,2002年,全省河川泾流量达到1145.2亿立方米。贵州河流的山区性特征明显,大多数的河流上游,河谷开阔,水流平缓,水量小;中游河谷束放相间,水流湍急;下游河谷深切狭窄,水量大,水力资源丰富。
(8) 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使贵州的气候和生态条件复杂多样,立体农业特征明显,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区域性较强,适宜于进行农业的整体综合开发,适宜于发展特色农业。
6. 人文2020-02-13
年末全省常住人口3622.9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2.9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775.97万人,占年末常住人口的比重为49.02%,比上年末提高1.5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49.30万人,出生率为13.65‰;死亡人口25.10万人,死亡率为6.95‰;自然增长率为6.7‰。(摘自《2019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7. 生物资源2017-02-09
贵州多类型的土壤、独特的山地环境与气候条件结合,繁衍出种类繁多的生物资源。全省有维管束植物9982种;列入国家Ⅰ级保护的珍稀植物有冷杉、银杉、珙桐、贵州苏铁等16种。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脊椎动物1053种;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动物有黔金丝猴、黑叶猴、黑颈鹤等15种。“夜郎无闲草,黔地多良药”。贵州是中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全省有药用植物4419种、药用动物301种,天麻、杜仲、黄连、吴萸、石斛是贵州五大名药
8. 旅游资源2016-03-03
(1) 贵州旅游资源富集,是名符其实的自然风光“大公园”和民族文化“大观园”。目前,全省拥有A级旅游景区143家,其中国家5A级旅游景区4家(黄果树、龙宫、百里杜鹃、荔波樟江),4A级旅游景区60家;世界自然遗产3个(荔波 赤水 施秉云台山),世界文化遗产地1个(遵义海龙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侗族大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个,国家森林公园25个,世界地质公园1个(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9个,国家湿地公园36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镇、村)25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7个。
(2) 全省国有A级旅游景区2021-03-11
旅游景区名称 A级 景区类型 景区地址 国有/民营/混合
贵阳市花溪青岩古镇景区 AAAAA 历史文化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南门游客中心 国有
贵阳市白云黔灵公园旅游景区 AAAA 自然景观 贵州省贵阳市枣山路187号 国有
贵阳市花溪天河潭景区 AAAA 自然景观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天河潭风景区 国有
贵阳市乌当贵御温泉旅游景区 AAAA 度假休闲 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新添寨温泉路555号 国有
贵阳市乌当保利国际温泉景区 AAAA 度假休闲 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顺海中路88号 国有
贵阳市开阳白马峪旅游景区 AAAA 度假休闲 贵州省开阳县双流镇白马村热水组 国有
贵阳市修文桃源河旅游景区 AAAA 度假型 贵州省修文县桃源河旅游景区 国有
贵阳市乌当羊昌·花画小镇旅游景区 AAAA 农业观光综合体 贵阳市乌当区羊昌镇花画小镇 国有
贵阳市修文黔贵六广温泉旅游景区 AAAA 自然类 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六广镇阳明码头 国有
遵义市赤水丹霞旅游区 AAAAA 自然风光 贵州省遵义市赤水市复兴镇长江新村游客接待中心 国有
遵义市赤水竹海旅游景区 AAAA 自然景观 赤水市复兴镇长江村游客接待中心 国有
遵义市赤水四洞沟旅游景区 AAAA 自然景观 贵州省赤水市大同镇四洞村 国有
遵义市赤水丙安古镇景区 AAAA 红色旅游 赤水市丙安镇古景社区 国有
遵义市仁怀中国酒文化城旅游景区 AAAA 文化体验 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 国有
遵义市桐梓水银河大峡谷旅游景区 AAAA 漂流观光景区 桐梓县木瓜镇水银村水银组 国有
遵义市余庆飞龙寨景区 AAAA 休闲度假 贵州省余庆县花山乡花山村 国有
遵义市正安桃花源记景区 AAAA 度假休闲 正安县市坪乡龙坪村 国有
遵义市习水中国丹霞谷旅游景区 AAAA 自然风光 贵州省习水县三岔河镇 国有
遵义市习水土城古镇景区 AAAA 古镇旅游 遵义市习水县土城镇 国有
遵义市务川仡佬之源景区 AAAA 历史文化 遵义市务川县大坪街道 国有
遵义市新蒲水上大天门旅游景区 AAAA 自然景观 遵义市新蒲新区三渡镇花桥村 国有
遵义市红花岗遵义动物园景区 AAA 科技教育 红花岗区长征镇政府 国有
遵义市红花岗湘山寺旅游景区 AAA 其它 遵义市红花岗区湘山寺 国有
遵义市新蒲贵州农博园景区 AAA 乡村旅游 遵义市新蒲新区新舟镇樱花大道槐安村 国有
遵义市正安九道水景区 AAA 自然风光 正安县桴焉镇坪生村 国有
六盘水市盘州妥乐古银杏旅游景区 AAAA 自然景观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石桥镇妥乐村 国有
六盘水市盘州乌蒙大草原景区 AAAA 自然景观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坪地乡、乌蒙镇 国有
六盘水市盘州大洞竹海旅游景区 AAA 历史文化 贵州省盘州市竹海镇黑牛坪村、席草坪村 国有
安顺市黄果树旅游景区 AAAAA 自然景观 贵州省安顺市黄果树风景名胜区 国有
安顺市龙宫旅游景区 AAAAA 自然景观 贵州省安顺市龙宫风景名胜区龙宫镇 国有
安顺市紫云格凸河户外休闲旅游景区 AAAA 自然景观 贵州省紫云县松山镇城墙路 国有
安顺市平坝天龙屯堡旅游景区 AAAA 历史文化 贵州省平坝区天龙镇 国有
安顺市平坝黎阳航空小镇旅游景区 AAA 博物馆 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黎阳航空小镇 国有
安顺市西秀九龙山旅游景区 AAA 自然景观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 国有
安顺市关岭古生物化石群旅游景区 AAA 研学旅游 安顺市关岭县新铺镇白云村卧龙岗 国有
毕节市百里杜鹃景区 AAAAA 自然景观 贵州省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普底乡、金坡乡 国有
毕节市织金洞景区 AAAA 风景区 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官寨乡 国有
毕节市大方慕俄格古彝文化旅游景区 AAAA 历史文化 大方县九驿街道办事处 国有
毕节市赫章阿西里西韭菜坪旅游景区 AAAA 观光旅游 毕节市赫章县兴发乡中营村 国有
毕节市大方油杉河景区 AAAA 自然景观 大方县雨冲乡油杉河村 国有
毕节市大方九洞天景区 AAAA 风景区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猫场镇九洞天景区 国有
毕节市赫章九股水温泉旅游景区 AAA 温泉 贵州省赫章县六曲河镇民祥村 国有
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彝山花谷旅游景区 AAA 自然景观 贵州省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鹏程管理区启化村 国有
毕节市赫章阿西里西·二台坡景区 AAA 自然景观 景区地址赫章县威奢乡二台坡 国有
铜仁市梵净山景区 AAAAA 自然景观 贵州省江口县太平镇 国有
铜仁市思南石林旅游景区 AAAA 自然景观 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长坝镇龙门村 国有
铜仁市松桃苗王城旅游景区 AAAA 乡村旅游 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乡苗王城景区 国有
铜仁市碧江百花渡旅游景区 AAA 其他 碧江区灯塔街道办事处马岩村 国有
黔东南州雷山西江千户苗寨景区 AAAA 人文景区 贵州省雷山县西江镇西江村 国有
黔东南州施秉云台山旅游景区 AAAA 自然景观 贵州省施秉县云台山 国有
黔东南州黎平肇兴侗文化旅游景区 AAAA 人文景区 贵州省黎平县肇兴镇 国有
黔东南州施秉杉木河景区 AAAA 自然景观 贵州省施秉县城关镇潘家坝 国有
黔东南州凯里下司古镇景区 AAAA 古街区类 贵州省凯里市下司镇 国有
黔东南州从江岜沙原生态苗族文化旅游景区 AAAA 古村古镇 贵州省从江县丙妹镇岜沙村 国有
黔东南州雷山县郎德旅游景区 AAAA 人文景区 贵州省雷山县郎德镇下郎德村 国有
黔东南州镇远下㵲阳河旅游景区 AAAA 自然风光 贵州省镇远县舞阳镇舞阳公寓 国有
黔东南州黄平野洞河旅游景区 AAA 暂停营业 贵州省黄平县野洞河镇 国有
黔东南州镇远青龙洞景区 AAA 历史文化 贵州省镇远县舞阳镇西门街26号 国有
黔东南州镇远高过河景区 AAA 自然风光 贵州省镇远县羊场镇三寨村 国有
黔南州荔波樟江旅游景区 AAAAA 自然景观 贵州省荔波县樟江东路33号 国有
黔南州平塘掌布“藏字石”景区 AAAA 自然景观 贵州省平塘县掌布镇桃坡村掌布景区 国有
黔南州都匀茶文化影视小镇景区 AAAA 历史文化 贵州省黔南州都匀经济开发区匀东镇中国茶文化博览园 国有
黔南州荔波瑶山古寨景区 AAAA 乡村旅游 贵州省荔波县瑶山瑶族乡拉片村 国有
黔南州都匀斗篷山景区 AAA 自然景观 贵州省都匀市河滨路江城D栋14楼 国有
黔南州龙里龙架山景区 AAA 自然景观 贵州省龙里县冠山社区三林路龙架山森林公园 国有
黔南州瓮安朱家山景区 AAA 休闲度假 贵州省瓮安县岚关乡 国有
黔南州罗甸高原千岛湖休闲旅游区 AAA 度假休闲 罗甸县龙坪镇和谐巷 国有
黔南州平塘甲茶景区 AAA 自然景观 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甲茶镇甲茶村 国有
黔南州独山县天洞景区 AAA 自然景观 贵州省黔南州独山县基长镇 国有
黔南州长顺神泉谷休闲旅游区 AAA 休闲度假 长顺县长寨街道办事威远社区 国有
黔南州长顺杜鹃湖景区 AAA 休闲度假 长顺县杜鹃湖村 国有
黔南州独山奎文阁景区 AA 历史文化 贵州省独山县影山镇奎文阁景区 国有
黔西南州兴义万峰林景区 AAAA 乡村旅游 贵州省兴义市万峰林街道办万峰林景区 国有
黔西南州兴义马岭河峡谷景区 AAAA 自然景观 贵州省兴义市桔山街道办马岭河峡谷景区 国有
黔西南州贞丰双玉峰景区 AAAA 自然景观 贵州省贞丰县珉谷镇顶肖村 国有
黔西南州晴隆史迪威·24道拐旅游景区 AAAA 历史文化 贵州省黔西南晴隆县莲城街道南街社区 国有
黔西南州贞丰三岔河旅游景区 AAAA 度假休闲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者相镇纳孔村 国有
黔西南州兴义贵州醇景区 AAAA 综合性山地旅游度假胜地 黔西南州兴义市贵州醇新路1号 国有
黔西南州安龙招堤旅游景区 AAAA 历史文化 安龙县招堤街道办事处招堤广场 国有
黔西南州兴仁放马坪景区 AAAA 自然景观 兴仁市潘家庄和下山两镇交界处 国有
黔西南州普安森林温泉景区 AAA 休闲养生 普安县盘水街道温泉路8号 民营
黔西南州义龙云屯生态体育公园旅游景区 AAA 度假休闲 贵州省黔西南州义龙新区云屯生态体育公园 国有
9. 水能矿产资源
(1) 贵州水资源相对丰富,但山高谷深,工程性缺水严重。贵州水利建设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贵州省建设厅主持对全省水利资源进行了初步普查,编制了《贵州全省水利计划》。1944年,贵州开展惠水涟江灌区规划及贵阳、安龙、贵定等地的水利工程规划,实施了局部性、小规模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解放后,贵州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和小水电工程的选点查勘,1958年进行了猫跳河、舞阳河、锦江、北盘江等河流水利资源开发的建设工作。
(2)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贵州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快发展。一是针对城乡供水矛盾日益突出,水污染日趋加剧的情况,开展了水资源保护、城镇供水、水库及大型灌区的规划与建设。二是加强城市防洪能力建设,重点建设了贵阳市、遵义市、安顺市、六盘水市、赤水市、都匀市、铜仁市和镇远、施秉、榕江、思南、沿河、湄潭等县一批重要城镇防洪基础设施。三是加大水资源开发利用,加强水电建设。在乌江干流及方村河、野纪河、洪渡河、桐梓河、习水河、芙蓉江、大田河、麻沙河、打狗河、曹渡河、六洞河、都柳江、坝王河、瓮安河、红辣河、洛泽河、清水江、三岔河等河流建设水电,促进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截止2008年底,全省农灌水库总库容达27.13亿立方米,为1949年总库容的127倍;有效灌溉面积达1481.11万亩,农村人均有效灌溉面积达到0.58亩,提前一年实现建成农村人均0.5亩有效灌溉面积的目标任务;建成堤防1534公里(其中达标堤防310公里),保护人口326万人、保护耕地164万亩;解决农村饮水困难1673.02万人,解决农村饮水安全417.74万人;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5676.14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73179.01平方公里的35.09%;地方小水电装机达181.45万千瓦,占技术可发开总量1948.9万千瓦的9.31%。建成21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及13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实施了11个小水电代燃料试点项目建设,1.97万农户、8.27万农民受益。
(3) 2008年底,贵州有史以来最大的水利工程—黔中水利枢纽工程获得国家批准立项,此工程的一期工程建成后,可解决贵阳市和5个县城、27个乡镇共35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51.17万亩,使黔中地区半个世纪以来解决缺水难题的梦想变成现实,并从此改写贵州没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历史。
(4) 当前,贵州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水利工程尤其是中型以上骨干水利工程少。全省已建成的以农业灌溉为主的水利工程中,无一座大型支撑性水库,中型水库也仅有30座,占全省水库总数的1.55%,其余均为小型工程和山塘、堰,蓄水保水能力差,灌溉、供水保证率低。二是水资源调配能力弱,城镇居民的生活用水缺乏坚实的供水工程的保障,全省50%以上的城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三是农村饮水不安全的面还很大。四是小型病险水库多,安全隐患突出。五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任务重。全省坡耕地比重大,山洪灾害突出,水土流失严重。全省山洪灾害高易发区面积达9.4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53.9%,有近7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需要治理。同时石漠化问题突出,全省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高达3.5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0.39%。六是中小型灌区不配套,灌溉效率低下。必须加快编制和实施以水利为关键、包括生态建设和石漠化治理在内的“三位一体”规划,这些问题才能逐步得到解决。
(5) 贵州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已发现矿种(含亚矿种)128种,发现矿床、矿点3000余处。有41种矿产资源储量排名全国前10位。稀土矿资源储量149.79万吨,占全国总量的47.93%,居全国第2位;磷矿资源储量27.73亿吨,占全国总量的15.85%,居全国第3位;锰矿保有资源储量9882.49万吨,锑矿保有资源储量26.72万吨,铝土矿资源储量5.13亿吨,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0.07%、8.07%和16.30%,锰矿储量居全国第3位,锑和铝土矿居全国第4位;重晶石保有资源储量1.26亿吨,占全国总量的30.65%,居全国第1位。丰富的矿产资源为贵州发展以铝、金为主的冶金工业,以磷、重晶石为重点的化学工业和以水泥为代表的建材工业等,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障。
10. 贵州风光
地球的裂缝——花江大峡谷2021-09-27
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2020年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地处安顺、黔西南两市州三县交界,位于关岭县花江镇,居北盘江中段,是北盘江流域最雄奇壮美的一段,被誉为地球裂缝·世界奇景
花江大峡谷名称缘由,因这一地段两岸繁花似锦,四季常有落花飘落江中,碧绿的江面上飘着一条五彩斑斓的彩带,故大家称之为花海之江,简称“花江”,这条峻美大峡谷称为花江大峡谷。
24道拐,晴隆最美旅游路2021-06-2
24道拐,又称史迪威公路,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境内,始建于1935年,晴隆人民用双手和双肩,仅六个月的时间,就创造了这条被称为“人间奇迹”的24道拐,一条见证了20世纪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公路。
梵净山云海2021-03-11
梵净山(Mount Fanjing),得名于“梵天净土”,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的印江、江口、松桃(西南部)3县交界,地处北纬27°49′50″—28°1′30″,东经 108°45′55″—108°48′30″,靠近印江县城、江口县东南部、松桃县西南部。系武陵山脉主峰,是中国的佛教道场和自然保护区,位于铜仁地区中部。
梵净山作为佛教名山,有“梵天净土”的美称,佛教文化为苍苍茫茫的梵净山披上了一层肃穆而神奇的色彩。在梵净山不仅能领略美妙的风景,也能观赏壮丽的云海。云海翻涌时,从金顶远望,白云无际,浓密处如堆积的新絮,稀疏时像薄洗的轻纱。曾有人作诗称赞梵净山是“转眼风云相会处,凭空移步作神仙。”运气好的话,还能在梵净山看到佛光,五彩缤纷的光环与不断翻涌的云海相得益彰,如梦似幻,仿佛真的置身于仙境。
织金洞
织金洞,位于贵州省织金县官寨苗族乡,地处乌江源流之一的六冲河南岸,距省城贵阳120公里。地理坐标26°38′31″~26°52′35″N, 105°44′42″~106°11′38″,公园占地面积170 km2,海拔900~1670m。
"中国最美六大旅游洞穴"之首;"中国最美的旅游胜地--"中国十大奇洞"之首
贵州省第一个世界地质公园
瑰丽多姿的喀斯特地貌风光,把织金洞映衬得气势恢宏。在织金洞地表周围约5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有典型的罗圈盆、天生桥、天窗谷、伏流及峡谷等,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被国际知名的地貌学家威廉姆称为"世界第一流的喀斯特景观"
织金洞长6.6公里,最宽处175米,相对高差150多米,全洞容积达500万立方米,空间宽阔,有上、中、下三层,洞中遍布石笋、石柱、石芽、钟旗等四十多种堆积物,形成千姿百态的岩溶景观。洞道纵横交错,石峰四布,流水、间歇水塘、地下湖错置其间。被誉为"岩溶瑰宝"、"溶洞奇观"。
镇远古镇
镇远古镇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下辖镇,位于舞阳河畔,四周皆山。河水蜿蜒,以"S"形穿城而过,北岸为旧府城,南岸为旧卫城,远观颇似太极图。两城池皆为明代所建,现尚存部分城墙和城门。城内外古建筑、传统民居、历史码头数量颇多。镇远古镇交通方便区位优越,湘黔铁路、株六复线、320国道、沪昆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铜仁机场、湖南芷江机场和贵阳机场分别为90公里、170公里和270公里。县境东界湖南新晃,南临三穗、剑河,西毗施秉,北接岑巩和铜仁地区的石阡,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
西江千户苗寨
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它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之地。西江每年的苗年节、尝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西江有远近闻名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
11. 备注
信息来自http://drc.guizhou.gov.cn/xxgk/sqjs/gz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