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走进化学的世界
人教版化学九年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的世界,知识点有物质的变量和性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走进化学实验室。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修订)课程内容总结: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化学与社会发展。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质量守恒定律相关知识点总结,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研究、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等。
初中人教版化学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重点知识整理,包括:课题1爱护水资源P68-73、课题2水的净化P74-78、课题3水的组成P79-82、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P83-89。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红星照耀中国》书籍介绍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质量与密度课程导图
桃花源记思维导图
曹刿论战思维导图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的世界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P6-10)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P7-8)
物理变化
含义
无其他物质生成
伴随现象
物质形态发生变化,如状态、体积、大小等
实例
燃烧、生锈、腐烂、呼吸、酿酒、炼铁、光合作用、与XX反应生成XX等
化学变化
有其他物质生成
如:有颜色变化、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表现为发光、放热、吸热等(但有这些现象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蒸发、挥发、凝固、熔化、升华、导电、粉碎等
联系: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P8)
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由感觉器官感知或仪器测知)
内容
是否溶于水、挥发性等
举例
颜色、状态、气味、味道、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可燃性、易变质、能和某物质发生反应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能与XX反应生成XX等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区别
两者在描述上不同,性质的描述比变化增加了“可以或不可以”“能或不能”“会或不会”“容易或不易(难)等字眼
联系
物质变化过程中体现物质某些性质,物质性质决定物质发生的变化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P11-16)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P12-13)
性质
白色圆柱状固体、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硬度软
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现象
点燃前
白色圆柱状固体、石蜡浮在水面上
燃着时
蜡烛火焰分三层,由内而外一次是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最明亮,内焰最暗,火柴梗两端变黑,中间不变
干燥的内壁有水雾出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熄灭后
刚熄灭时,从烛芯上飘出白烟,蜡烛复燃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P14-15)(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比较收集方法
比较氧气含量
比较二氧化碳含量
比较水蒸汽含量
结论
人体呼出气体的成分是“两多一少”,即二氧化碳和水变多,氧气变少
走进化学实验室(P17-24)
化学药品的取用(P18-20)
取用规则
“三不”原则
不能用手接触药品
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
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节约原则
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没有说明用量则按最少量(1-2ml)取用液体,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处理原则
不能放回原瓶
不要随意丢弃
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回指定的容器内
取用方法
固体取用
块状:镊子
粉末:钥匙
液体取用
较多量:倾倒
较少量:滴管
极少量:玻璃管
定量取用
液体:量筒
固体:天平
取用安全
酒精着火:用湿抹布盖灭
物质的加热(P20-21)
酒精灯的使用
点燃
灯体内的酒精不能超过容积的2/3
火焰
熄灭
必须用灯帽盖灭,切不可用嘴吹灭
注意事项
一些常用仪器
直接加热
坩埚
垫石棉网间接加热
不能加热
给物质加热
固体的加热
试管外壁干燥,试管略向下倾斜,先预热后固定加热
液体的加热
试管外壁干燥,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与桌面成45度角,试管口不对着人
加热后的仪器,不能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冲洗
连接仪器装置(P22)
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胶塞
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
在容器口塞橡皮塞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洗涤玻璃仪器(P22-23)
仪器洗净标准: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