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北京地区考研西综240,考研期间整理的笔记,融合了刘忠保和小亮的知识点,思维清晰,内容全面,完全可以代替笔记
编辑于2022-03-13 21:49:19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消化生理概述
概述
消化系统组成
消化道
口腔到肛门的8—10m长的肌性管道
骨骼肌
口、咽、食管上段、肛门外括约肌(可以随意控制)
平滑肌
其余的肌肉
消化腺
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
消化
机械性消化
对应消化道平滑肌
化学性消化
对应消化腺
吸收
通过消化道粘膜(小肠刷状缘)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
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
一般生理特性
兴奋性
兴奋性较低(AP由Ca2+内流介导→类似慢反应细胞)
具有一定的紧张性:消化道平滑肌保持持续的收缩状态
类比:①微动脉血管平滑肌有紧张性→维持血压 ②γ运动神经元有紧张性→提高牵张反射的敏感性
维持消化道形状和位置
形成消化道基础压力,有利于消化液渗透
消化道各种收缩活动的基础→紧张性收缩
对不同刺激的敏感性不同:对电刺激、针刺、切割不敏感,对食物引起的牵拉、温度、化学刺激敏感
自律性
具有自律性,自动节律收缩,但自律性低
收缩性
收缩潜伏期长,收缩、舒张均缓慢
富有良好的伸展性,其中胃的伸展性最大:平滑肌细胞被动张力最小(心肌细胞被动张力最大)
类比:弹性贮器血管(大动脉)
电生理特性
1.静息电位
比神经细胞低,-50~-60mV。不稳定,易波动
低的原因:除对K+通透外,对Na+、Cl-、Ca2+也有通透性
不同细胞静息电位不同的原因:对离子的选择通透性不同
2.慢波电位
意义:慢波电位对平滑肌的收缩节律起决定性作用,故又称基本电节律BER
平滑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是在慢波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肌肉收缩又是在动作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因而慢波电位的节律控制了平滑肌收缩节律、强度、方向。是平滑肌的起步点位 【RP→横波→AP→收缩】
胃肠平滑肌属于单一单位平滑肌,存在缝隙连接,活动同步
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消化道平滑肌自发产生的缓慢的、节律性轻度去极化波,为消化道平滑肌所特有
幅度:10-15mV
起源:环形肌和纵行肌之间的Cajal间质细胞(平滑肌的起搏细胞)
产生机制:Ca2+内流→细胞内Ca2+增高激活钙敏感的氯通道→Cl-外流增加→Cajal细胞去极化局部电位→扩散到平滑肌细胞→电压门控钙通道开放→去极化局部电位
达到机械阈——仅小幅度收缩,达到电阈——引发动作电位,强收缩)
慢波电位的产生不依赖自主神经N和内在神经丛,但会受到他们的影响
3.快波电位
意义:决定肌肉是否强收缩
★慢波达到机械阈时,平滑肌的收缩强度由慢波幅度的大小决定 ★慢波当达到电阈产生动作电位时,平滑肌的收缩强度由动作电位的频率(慢波上出现的动作电位数目)决定
在慢波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
平滑肌细胞的动作电位
Ca2+内流产生
平滑肌收缩机制
平滑肌肌丝上无肌钙蛋白
Ca2+内流→细胞内Ca2+↑ → 结合CaM(钙调蛋白)→ 产生CaMK→使肌球蛋白丝/苏氨酸磷酸化→横桥活化
消化系统的内分泌系统(胃肠激素)
消化系统的内分泌细胞又叫 APUD细胞 胃肠激素又称为 脑-肠肽
胃肠激素作用
胃肠激素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消化道的功能(分泌和运动) 【体液调节】
所有胃肠激素都有营养作用(促进消化系统xx生长)
促进胃肠上皮生长
长期肠外营养会导致胃肠激素分泌不足→引起胃肠粘膜萎缩→细菌移位,肝损伤
促进胰腺外分泌部的生长
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抑胃肽→前馈→促进胰岛素分泌)
多种分泌方式:内分泌、旁分泌等
1.对于消化液的分泌:①由上而下是促进的:促胃液素也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的分泌。②由下而上是负反馈:(促进促胰液素分泌的因素为盐酸,而起分泌后又抑制胃酸的生成)促胰液素和缩胆囊素都是抑制胃酸分泌的【但注意其会促进胃蛋白酶的分泌】 2.对于胃排空:促胃液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均起抑制胃排空的作用【但注意对于胃运动只有促胃液素是促进的(但促胃液素还收缩幽门括约肌抑制胃排空)】
消化道的神经支配 (两套神经支配)
外来的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
交感
β2→对消化系统的作用是抑制→慢波幅度↓,平滑肌舒张,腺体分泌↓,括约肌收缩
迷走神经
节后纤维
肽类纤维(VIP、NO、GPR)
支配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的迷走神经,其节后释放的递质为铃蟾素GPR
支配食管下括约肌使其舒张【胃的容受性舒张】的迷走神经抑制性纤维,其节后释放VIP、NO
阿托品无法阻断该类(肽类)神经递质的作用
胆碱能纤维(Ach→M)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是兴奋→慢波幅度↑,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 但抑制消化道括约肌
内在神经丛(肠神经系统)
肌间神经丛
粘膜下神经丛
口腔内的消化
唾液
成分
唾液淀粉酶
特殊-在体外发挥作用的酶(绝大多数酶在体内发挥作用)
溶菌酶
IgA
低渗
低渗液(2个):唾液、汗液 等渗液:小肠液、胰液、近端小管中的小管液
中性
唾液分泌的调节
完全是神经调节,基本中枢在延髓
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均促进【协同关系】其分泌 只是分泌的唾液的成分不同
在机体其他部位,一般交感和迷走是拮抗关系,只有在唾液分泌这里,是协同
迷走神经兴奋→量多,固体少。稀薄
交感神经兴奋→量少,固体多。粘稠
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咀嚼
吞咽
食管内的消化
食管下段括约肌LES (无解剖学括约肌结构)
食管和胃之间有一生理性高压区,压力比胃内压高
调节
神经调节
收缩和舒张都受迷走神经支配
食物经过食管→迷走神经节后肽类神经释放VIP、NO(抑制性纤维)→舒张
食物进入胃→迷走神经节后胆碱能纤维释放Ach(兴奋性纤维)→收缩
体液调节
收缩:胃泌素,胃动素
舒张:CCK、促胰液素、前列腺素
胃内的消化
胃液的分泌及调节(化学消化)
胃的分泌腺
胃的外分泌腺
贲门腺
为黏液腺(分泌碱性粘液)
泌酸腺
壁细胞
主细胞
颈粘液细胞
幽门腺
为黏液腺(分泌碱性粘液)
胃的内分泌细胞
G细胞
分泌促胃液素
D细胞
分泌生长抑素
胃液的性质、成分、作用
胃酸(HCl)
壁细胞分泌
胃酸的最大分泌量取决于壁细胞的数目和功能状态
A型萎缩性胃炎胃酸分泌量减少的原因
溃疡做胃大切的原理
分泌机制
①壁细胞内H2O解离→H+和OH- ②H+通过H-K泵释放入胃。OH-与代谢产生的CO2在CA作用下生成HCO3- ③HCO3-通过HCO3-Cl交换体释放入血【餐后碱潮】 ④交换入壁细胞内的Cl-和H-K泵泵入壁细胞内的K+分别通过Cl通道和K通道扩散入胃
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抑制这一过程治疗胃溃疡。临床上单纯的胃溃疡不 需要手术治疗,若需手术治疗一定是因为胃溃疡造成了并发症
胃酸(HCl)的作用
杀菌
激活胃蛋白酶原,(生成的胃蛋白酶又激活胃蛋白酶原形成正反馈) 并为之提供发挥作用的酸性环境
使蛋白质变性易于消化
进入小肠刺激促胰液素、缩胆囊素的分泌
促胰液素最强刺激因素→盐酸,缩胆囊素最强刺激因素→蛋白分解产物
促进小肠对Fe2+和Ca2+的吸收
酸性环境下Fe易溶解 Ca+从结合态变为游离态容易吸收
胃大切、A型胃炎不仅引起巨幼贫还有缺铁贫
内因子
壁细胞分泌
保护VitB12在回肠被吸收
胃蛋白酶原
主细胞分泌
HCl和自身激活变为胃蛋白酶,胃蛋白酶又可以激活胃蛋白酶原形成正反馈
胃蛋白酶能将蛋白质分解为示和胨(并不能分解成基酸)
酸性环境才有活性
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非甾体类抗炎药通过抑制COX减少PGE的生成来破坏胃黏液碳酸氢盐屏障引起胃溃疡(前列腺素对胃粘膜细胞有保护作用)
胃所有部位都可以产生
胃液的分泌
消化间期
分泌最少
基础胃酸←促进因素:缬酪肽
此期胃运动的促进因素:胃动素
消化期
---头期胃液分泌---
最重要 消化能力最强
神经-体液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
机制:
条件反射(食物色香味)
非条件反射(咀嚼吞咽食物)
最重要,消化能力最强,持续时间最长
传出神经为迷走神经。迷走神经可以 ①直接通过支配壁细胞的胆碱能节后纤维释放Ach刺激壁细胞分泌(为主) ②也可通过支配G细胞的肽类节后纤维释放GRP蟾玲素刺激G细胞释放促胃液素间接引起壁细胞分泌
头期胃液特点: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含量最高,但总分泌量不多、占30%,受食欲影响明显
胃期胃液分泌
分泌量最多
神经,体液调节都主要
机制:①迷走-迷走反射 ②壁内神经丛反射 ③食物化学成分直接刺激
胃期胃液特点:总分泌量最高、占60%。胃酸和胃蛋白酶含量很高
肠期胃液分泌
消化能力最弱
神经-体液调节,以体液调节为主
特点:酸度不高,酶含量也很少。分泌量少,占10%。
这三个时期的发生是几乎同时开始,互相重叠的
胃液分泌的调节
促进胃酸分泌
胃内食物
迷走迷走反射 壁内神经丛 化学成分直接刺激
迷走神经
Ach
→M3→兴奋
GPR
→胃泌素→全兴奋
迷走神经对壁细胞分泌胃酸的作用
胃泌素(G细胞)
全兴奋
组胺(肠嗜铬样细胞ECL)
→壁细胞H2受体
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治疗胃溃疡的机制
Ca2+
糖皮质激素
应激性溃疡(糖皮质激素刺激壁细胞),溃疡发生在胃底胃体
胰岛素
→低血糖→饥饿感→刺激迷走
缬酪肽
咖啡,酒精
抑制胃液分泌
胃酸
负反馈
脂肪进入小肠
刺激肠产生肠抑胃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抑胃肽、神经降压素
高张、高渗溶液
高张、高渗溶液进入肠后刺激渗透压感受器通过肠-胃反射抑制胃
生长抑素(δ细胞分泌)
通过作用于G细胞和肠嗜铬样细胞抑制壁细胞分泌胃酸
促胰液素、缩胆囊素
抑胃肽
血管活性肠肽VIP
表皮生长因子EGF、前列腺素
抑制胃酸 增加黏液-HCO3-屏障 促进粘膜表皮修复
胰高血糖素
→血糖升高→饱腹感→抑制迷走
胃十二指肠粘膜的保护作用
直接细胞保护作用
铃蟾素(胃肠激素的营养作用)、神经降压素、生长抑素、降钙素
适应性细胞保护作用
胃内食物、胃酸、胃蛋白酶、倒流的胆汁→对胃粘膜产生弱刺激→引起前列腺素、生长抑素释放
胃液的运动(机械消化)
人为将胃划分为头区和尾区 头区:胃底+胃体上1/3,主要是舒张储存食物 尾区:胃体下2/3+胃窦,主要是收缩
胃肠道共有
紧张性收缩
调节胃内压,保持胃形态和位置,防止胃下垂。其他运动的基础
胃中部开始,尾部加强
蠕动
胃中部开始,尾部加强
胃蠕动的频率受慢波节律控制
周期性移行性复合运动(MMC)
发生在消化间期
”清道夫“的作用,清除遗留的食物残渣、脱落细胞碎片、细菌。
胃动素引起
胃独有
容受性舒张
进食后反射性引起胃底、胃体舒张(前馈-食物进入胃之前胃就舒张了)
通过迷走-迷走反射引起,传出纤维节后释放的递质为VIP、NO,引起平滑肌舒张
迷走-迷走反射见于:①容受性舒张 ②胃期胃液分泌 ③胃排空
意义:使胃容积增大(50ml→1.5L),准备容纳食物,而胃内压变化不大
胃排空及其控制
定义: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进食5min开始
原动力
食物在胃内的刺激(通过迷走-迷走 + 壁内神经丛)引起的胃平滑肌收缩
直接动力
胃和十二指肠之间的压力差
胃排空速度
液体>固体
小颗粒>大颗粒
等渗液体>非等渗液体
糖类>蛋白质>脂肪
影响因素
胃内因素促进胃运动,促进胃排空 【促进胃酸分泌的因素也促进胃排空(除胃泌素)】
食物刺激胃,通过迷走-迷走反射或壁内神经丛反射促进胃排空
特例
食物刺激胃窦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促进胃运动但增强幽门括约肌收缩,总的效应是抑制胃排空
十二指肠因素抑制胃排空 【抑制胃酸因素也抑制胃排空】
食物进入肠道可引起肠-胃反射,抑制胃排空,也抑制胃酸分泌
食物进入小肠释放促胰液素、缩胆囊素、抑胃肽等,抑制胃排空
联系——促胃液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抑胃肽都属于胃肠激素,其可通过肠-胰岛素轴(前馈)促进胰岛素释放【其中抑胃肽为生理性调节直接刺激胰岛素释放,而促胃液素缩胆囊素抑胃肽都是通过升高血糖间接刺激胰岛素释放】 ★可记为所有抑制胃排空的激素都促进胰岛素释放
协调作用
随着食物逐渐在小肠内消化吸收转运,肠内抑制因素减弱,在胃内因素作用下,胃排空又加速,如此反复,使胃排空速度与十二指肠内消化和吸收的速度相适应
--------小肠内的消化--------
整个消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
胰液的分泌
胰液
最重要的消化液
碱性,等渗液
构成
无机成分:HCO3-
由小导管细胞分泌
有机成分:多种消化酶
由腺泡细胞分泌
消化酶
胰蛋白酶原
以胰蛋白酶原的形式分泌到小肠中被肠激酶(小肠分泌)激活,激活后形成的胰蛋白酶又可以激活胰蛋白酶原形成正反馈
ERCP术后和胆结石可引起胰蛋白酶在胰腺中提前被激活(ERCP把肠激酶带到了胰腺中),产生消化胰腺自身的情况,引起胰腺炎
胰蛋白酶作为”扳机“又可激活糜蛋白酶、羧基肽酶原、核酸酶原
胰淀粉酶
胰脂肪酶
在辅酯酶的帮助下才可以发挥作用 (辅酯酶可以帮助胰脂肪酶与脂肪牢固的结合,当胰脂肪酶、胆盐、辅酯酶三者形成络合物时,防止胰脂肪酶被胆盐从脂肪表面清除→“锚定”作用)
慢性胰腺炎患者脂肪酶合成不足,脂肪吸收障碍,产生“脂肪泻”,同样脂溶性维生素也吸收障碍。其中维生素K的缺乏会导致出血
消化系统中能直接以酶的形式被分泌出来的消化酶。 其他消化酶都是以酶原的形式被分泌
胰液分泌的调节
食物是自然刺激因素
神经-体液调节,以体液调节为主
神经调节
迷走神经释放Ach可直接作用于胰腺,也可以通过引起胃泌素的释放间接引起胰腺分泌
迷走神经主要作用于腺泡细胞引起胰液分泌的特点是:酶多,水和HCO3含量少
体液调节(为主)
促胰液素
胃酸是最强的刺激因素
促胰液素主要作用于小导管细胞,分泌的胰液中水和HCO3含量高,而酶的含量很少
缩胆囊素
蛋白质分解产物为最强的刺激因素。糖类无刺激作用。
又称促胰酶素,作用于腺泡细胞,分泌的胰液中酶的含量高
胃泌素(促胃液素)
分泌的胰液中胰酶含量高
胃泌素与缩胆囊素有共同受体
血管活性肠肽
分泌的胰液中水和HCO3-含量高
口诀:雪姨水多
胆汁的分泌
胆汁
肝细胞分泌(肝胆汁),储存在胆囊(胆囊胆汁)
肝胆汁:金黄色,弱碱性
消化期时直接排入肠腔
胆囊胆汁:棕色,弱酸性(HCO3-被胆囊吸收)
非消化期肝胆汁在胆囊浓缩而成
胆汁是唯一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 (不能分解营养物质)
成分
无机物
有机物
胆色素
血红素的分解产物,决定胆汁的颜色
胆盐(胆汁酸盐)
是胆汁中最重要的成分
胆固醇分解→结合型胆汁酸→与Na+等结合形成胆汁酸盐
可与脂肪酸、脂溶性维生素、甘油一酯聚合形成微胶粒
胆固醇
卵磷脂
作用
中和胃酸
仅肝胆汁有该作用
促进脂肪的消化【乳化脂肪】
胆盐、胆固醇、卵磷脂作为乳化剂,都可以降低脂肪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微滴分散于肠液中,增加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促进脂肪的分解消化(是帮助胰脂肪酶分解脂肪,而不是胆汁自己分解脂肪【胆汁不含消化酶】)
促进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运载脂肪】
小肠绒毛表面与肠腔之间有一层静水层,脂肪分解产物不易穿过。胆盐聚合成的微胶粒可以包裹脂肪分解产物(脂肪酸、一酰甘油)以及脂溶性维生素形成水溶性的混合微胶粒。此微胶粒可以穿过静水层到达肠粘膜表面被吸收
促进胆汁自身分泌【胆盐的利胆作用】
胆盐的“肠-肝循环”,胆盐在回肠处被吸收入血,返回肝脏的胆盐有刺激肝胆汁分泌的作用
防止胆固醇析出,形成胆结石【溶解胆固醇】
卵磷脂可以溶解胆固醇,当胆固醇含量过多或者卵磷脂含量过少时,胆固醇易从胆汁中析出形成胆结石
促进胆汁分泌的因素
食物是自然刺激因素
刺激强度:蛋白质>脂肪>糖
神经-体液调节。但以体液调节为主
神经
迷走神经Ach
体液(为主)
胆盐
胃泌素
促胰液素
缩胆囊素
小肠液的分泌
小肠内有两种腺体
十二指肠腺(勃氏腺)
分泌碱性液体,保护十二指肠不受胃酸侵蚀
小肠腺(李氏腺)
分泌小肠液
小肠腺分泌的酶只有——肠激酶
作用:能将胰液中的胰蛋白酶原活化为胰蛋白酶
小肠液分泌的调节
体液
神经(为主)
小肠粘膜对扩张性刺激最敏感,刺激通过肠内在神经丛的局部反射(短反射)发挥作用
小肠的运动(机械性消化)
胃肠道共有
紧张性收缩
蠕动
对食糜有明显的推进作用
周期性移行性复合运动
小肠特有
分节运动
出现在消化期被食糜充盈的小肠
环形肌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相交替的运动
上部频率高于下部
作用:有利于消化吸收
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促进化学性消化
使食糜与肠壁紧贴促进吸收
挤压肠壁,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
其发生频率由上到下越来越低,对食糜几乎无推进作用
蠕动冲
一次性将食糜从小肠始端推送到末端
逆蠕动
防止食糜过早的通过回盲瓣进入大肠,增加食糜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以充分消化吸收
大肠内的消化
大肠特有的运动形式
袋状往返运动
空腹最常见
促进水吸收
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
集团蠕动
十二指肠-横结肠反射
大肠内细菌的作用
占粪便干重的20-30%
作用
发酵糖和脂肪,腐败蛋白质
合成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
消化道运动形式的总结
吸收
吸收部位
小肠上部(十二指肠、空肠上段)
主要吸收部位
回肠
VitB12(内因子帮助)、胆盐(肠肝循环)、结合型胆汁酸
吸收途径
血液
主要吸收途径
淋巴管
长链脂肪酸、脂溶性ADEK(胆盐运载、CM转运)
进入血液、淋巴液的跨膜方式
跨细胞途径吸收
主动转运
被动转运
水、果糖、游离性胆汁酸
主要吸收途径
细胞旁途径吸收
被动转运
Ca2+、水
主要物质的吸收
糖
以单糖的形式吸收
单糖:1.戊糖——核糖 2.己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甘露糖
葡萄糖/半乳糖
肠粘膜上皮细胞刷状缘
依赖Na+的同向继发性主动转运(逆浓度梯度)
果糖
经载体易化扩散(顺浓度梯度)
吸收速度(分子量越小吸收越快):
戊糖>半乳糖>葡萄糖>果糖>甘露糖
脂肪及脂溶性维生素
长链脂肪酸
淋巴管
中、短链脂肪酸
血液
CM:肠上皮细胞合成,运输外源性甘油三酯、胆固醇
VLDL:肝脏合成,运输内源性甘油三酯、胆固醇
LDL:血中生成,运输内源性胆固醇(将密度低的甘油三酯脱掉)
HDL:将CM、VLDL、LDL逆向运输到肝脏
均在血中存在
水溶性维生素
除VitB12在回肠被吸收外,其余均在小肠上部被吸收
蛋白质
氨基酸
依赖Na+的同向继发性主动转运
寡肽(二肽、三肽)
依赖H+的同向继发性主动转运
依赖H+的逆向继发性主动转运发生在突触对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回收
吸收速度:
寡肽>氨基酸(氨基酸中以中性氨基酸最快)
铁
吸收部位:小肠上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
影响吸收的因素
主要影响因素为人体对铁的需要量
促进Fe2+吸收的因素
VitC
Fe2+更易被吸收(故维生素C能将Fe3+还原成Fe2+而促进铁的吸收)
胃酸
胃大切、A型胃炎巨幼贫+缺铁贫原因
铁在酸性环境中易溶解
2价吸收
3价运输、储存
2价利用
钙
吸收部位:小肠
主要:细胞旁途径(被动)→小肠各段
少量:跨细胞途径(主动)→十二指肠
影响吸收的因素
主要影响因素为人体对钙的需要量
抑制
三个酸:草酸、植酸、磷酸
促进 (记抑制的排除)
胃酸、钙磷比例适当、氨基酸、脂肪酸、葡萄糖、乳酸、VitD
Na+参与帮助的吸收过程
H2O
渗透压
HCO3-
同近端小管HCO3-的重吸收 Na+泵→Na-H交换→Na-HCO3同向交换体
HCO3的重吸收是以CO2的方式进行的
单糖的吸收(除果糖)
Na-葡萄糖同向转运体
水溶性维生素
Na-水溶性维生素同向转运体
氨基酸
Na-氨基酸同向转运体
区别于寡肽(二肽三肽)是H-寡肽同向转运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