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感觉器官的功能
以下是一张关于感觉器官的功能知识导图,内容有概述、躯体和内脏感觉、听觉、平衡觉、视觉等方面,收藏下图了解吧!
编辑于2022-03-13 21:50:17感觉器官的功能
概述
感受器种类
最简单的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
痛觉、温度觉感受器
【裸露的神经末梢+包绕的结缔组织】→→组成被膜样结构
环层小体、鲁菲尼小体、肌梭
高度分化的感受器细胞
视杆细胞、视锥细胞、毛细胞
感受器一般生理特性
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通常:一种感受器只对特定形式刺激最敏感
特殊:痛觉感受器无适宜刺激
换能作用
各种刺激→相应感受器→先产生感受器细胞→动作电位
编码功能
动作电位中包含了刺激的信息
适应现象 (AP频率逐渐下降)
快适应
皮肤触觉感受器:皮肤环层小体、麦斯纳小体
嗅觉感受器:毛细胞
慢适应 (多)
痛觉、梅克尔盘、鲁菲尼小体、肌梭、关节囊感受器、颈动脉窦、劲动脉体感受器
躯体和内脏感觉
躯体感觉
触-压觉
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环层小体、麦斯纳小体、鲁菲尼小体、梅克尔盘
适宜刺激:机械刺激
温度觉
伤害性感觉(痛觉,痒觉)
痛觉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最简单的感受器)
不易适应,属于慢适应感受器
区别于无适应现象的:耳蜗微音器电位,温度敏感神经元
无适宜刺激
内源性致痛物质:K+、H+、5-HT、缓激肽、PG、P物质、降钙素
分类
按传导分
快痛 Aδ纤维传导
特点:【定位明确,发生快消失快,不伴有明显情绪改变】
皮肤快痛
经特异性投射系统 投射到大脑皮层第一第二感觉区
慢痛 C类纤维传导
特点:【定位不明确,发生消失都慢,伴有明显情绪改变,伴有自主神经反应(恶心出汗血压降低)】
皮肤慢痛,躯体深部痛
经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投射到扣带回
按中枢的处理分
体表痛
发生于体表
深部痛
发生于肌肉.关节.韧带.肌腱.骨.骨膜
特点同慢痛
浅感觉
本体感觉
位置觉
运动觉
感受器
肌梭:感受骨骼肌长度变化
腱器官:感受骨骼肌张力变化
关节感受器
深感觉
内脏感觉
痛觉
内脏痛
特点
特点同慢痛
定位不准确
发生缓慢,持续时间长
常伴有情绪改变和自主神经改变
由自主神经传入纤维传导
有牵涉痛
中空内脏器官对扩张和牵拉刺激敏感(对针刺切割烧灼不敏感)
牵涉痛
原因
【会聚学说】牵涉痛部位与疼痛原发内脏的传入神经会聚于同一脊髓节段的后角神经元
阑尾炎体征—【转移性腹痛】:腹痛首先发生于上腹部、脐周,之后转移到右下腹痛
视觉
眼球结构
眼球壁
外膜
角膜
巩膜
中膜
虹膜
环形肌:瞳孔括约肌(M-R)
←副交感Ach
辐射状肌:瞳孔开大肌(α1-R)
←交感NA/NE
睫状体
脉络膜
内膜
视网膜
中央凹
视轴与视网膜交点
视乳头
视神经出眼球部位
眼球内容物
房水
前房水
后房水
房水循环障碍→青光眼
晶状体
透光性下降 → 白内障 弹性下降 → 老视
玻璃体
眼的折光系统
角膜
1.38
折射率
【空气1.0到角膜1.38。改变最大】 入眼光线折射主要发生在角膜前表面(空气-角膜表面)
房水
1.33
晶状体
1.40
玻璃体
1.34
眼的调节
眼的近反射 【看<6m物体或物体由远及近】
晶状体是最重要的调节部位
远点:人眼不做任何调节能看清的最远距离(看平行光线)
近点:晶状体做最大调节(晶状体曲度增加到最大)时看清最近物体的距离
晶状体弹性越好,悬韧带松弛时,凸出的程度越大,近点越近
当晶状体弹性下降时→【老视】近点变远
晶状体变凸
意义:使眼折光能力变强,光线能准确落在视网膜上,使视物清晰
视远物
交感兴奋→NA/NE→β2→睫状肌舒张→悬韧带紧张→晶状体变扁→曲度下降→折光能力减弱
视近物
副交感兴奋→Ach→M→睫状肌收缩(向中间)→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变凸→曲度上升→折光能力增强
光线落在视网膜
瞳孔变小 (瞳孔近反射/瞳孔对光反射)
意义:减少球面像差和色相差
副交感兴奋→Ach→环形肌:瞳孔括约肌(M-R)收缩
视轴会聚 (辐辏反射)
意义:使物像始终落在两眼视网膜的对称点上,避免复视(重影)
当眼外肌损伤,眼球肿瘤压迫时不能完成视轴会聚,从而产生复视
眼外肌属于骨骼肌,其上分布的是N2型受体(不受阿托品影响)
瞳孔对光反射
意义:调节入眼光亮,使眼不会因强光受到损伤,也不会因弱光影响视觉
是对光线的适应能力,与视近物无关
效应:
光线
变强→瞳孔变小
变弱→瞳孔变大
中枢:中脑
因为在中脑,故可以通过检查瞳孔对光反射来判断中脑有无病变受损和麻醉深度
机制:强/弱光→【传入】视神经→【中枢】中脑→动眼神经缩瞳核→【传出】动眼神经→瞳孔括约肌→瞳孔缩小/变大
特点:互感性对光反射(双侧性)
直接对光反射
间接对光反射
眼的折光异常
注意!不包括老视
老年人晶状体弹性下降,看远物正常,看近物需调节
近点变远,远点不变
凸透镜矫正
近视
看近物基本无需调节,看远物需调节
近点远点都变近
凹透镜矫正
远视
看近物、远物都需要调节,故易疲劳
近点远点都变远
凸透镜矫正
散光
视物不清或物像变形
柱面镜矫正
房水和眼内压
房水循环障碍→青光眼
感光换能系统
两种感光细胞
视杆细胞视锥细胞
中央凹处的细节分辨力最强→中央凹处仅有视锥细胞分布
视神经乳头(视盘)为视野盲区【生理盲点】→此处既无视杆细胞也无视锥细胞
能看清的最小物体=一个视锥细胞的直径
视色素
视杆细胞只有一种视色素→视紫红质
视锥细胞有三种视色素→红、绿、蓝
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
视杆细胞的感受器电位
无光照
有光照
视锥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同视杆细胞
色觉
视杆细胞只有一种视色素(视紫红质)→无色觉 视锥细胞有三种视色素(红绿蓝)→有色觉
三色学说
存在对红、绿、蓝三种颜色分别敏感的三种视锥细胞
三种视锥细胞受到不同比例的三原色光的刺激时,各自发生不同程度的兴奋。不同比例的兴奋组合在中枢产生色觉
对比学说
能解释颜色对比
色觉障碍
色盲
遗传性→某种颜色的视锥细胞缺乏
色弱
后天性→某种颜色的视锥细胞反应能力弱
与视觉有关的几种生理现象
视力
与视锥细胞分布密度有关
视锥细胞在视网膜中央凹处密度最高→平时侧量的视力就是指中央凹处的视力
暗适应【慢】
第一阶段
视锥细胞视色素合成增加
第二阶段(主要阶段)
视杆细胞中视紫红质合成增加,视杆细胞对光的敏感性逐渐增高
明适应【快】
第一阶段
视杆细胞中蓄积的大量视紫红质迅速分解产生耀眼的光感
第二阶段
视锥细胞中的视色素迅速恢复感觉
视野
下>上 (上眼眶的遮挡)
颞>鼻侧 (鼻遮挡)
白色视野最大,绿色视野最小(三类视锥细胞分布范围不同造成)
双眼视觉
视轴会聚→单视
眼外肌病变/眼球内肿瘤压迫→视轴会聚不能→复视
优点:弥补单眼视觉盲区,扩大视野,产生立体视觉
融合现象
当闪光刺激频率到一定程度后,无法分辨出每一次闪光,而形成连续光感
视觉传入通路
平衡觉
内耳前庭器官
平衡觉感受器
半规管
前庭
椭圆囊
球囊
感受细胞:毛细胞
平衡觉:机体姿势、运动状态(运动觉)、头部在空间的位置(位置觉)
标注
适宜刺激
半规管
眼震颤
与半规管有关
水平半规管受刺激
水平方向眼震颤
上半规管受刺激
垂直方向眼震颤
后半规管受刺激
旋转性眼震颤
适宜刺激:角加速度(旋转加速度)
感受器:半规管壶腹嵴内的毛细胞
椭圆囊
球囊
感受器:椭圆囊、球囊 囊斑内的毛细胞
听觉
耳的结构
外耳
耳廓
外耳道
中耳
鼓膜
听小骨
鼓室
容纳听小骨,有咽鼓管
传音
内耳
标注
耳蜗
听觉感受器
感音
半规管
前庭
平衡觉感受器
听力范围
强度范围
听阈
每一种频率的声波能引起人听觉的最小强度
最大可听阈
在听阈上增加强度到引起鼓膜疼痛时的强度
两者面积→听域
频率范围
标注
20-2万Hz
耳各部的功能
外耳的功能
耳廓
收集声波
外耳道
传导声波+增加声压
中耳的功能
鼓膜
产生振动+传音给听小骨+增加声压
听小骨
传导振动+增压降幅(防止卵圆窗膜因过大的振幅而损伤)
外耳道、鼓膜、听小骨都可以增强声压
咽鼓管
平衡鼓膜两侧压力,平时鼻咽部开口处于闭合状态
内耳的耳蜗功能
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气传导
骨传导
传音性耳聋
声音传导障碍(外耳、中耳病变)
损伤气传导 (骨传导代偿性加强)
感音性耳聋
声音感受障碍(内耳病变)
气传导+骨传导均被损伤
耳蜗的结构
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耳蜗的生物电
耳蜗内电位【内淋巴电位】
毛细胞静息电位为-70~-80 毛细胞顶部:浸在蜗管的内淋巴中→内外电位差160mV 毛细胞底部:浸在鼓阶的外淋巴中→内外电位差80mV
内淋巴为高K+环境
当耳蜗未受到刺激时,蜗管内淋巴的电位(以外淋巴为参考)为+80mV
内淋巴高K+产生和维持的原因——血管纹细胞
边缘细胞
中间细胞
基底细胞
参与蛋白
Na-K-2Cl同向转运体
抑制剂:呋塞米、依他尼酸
K通道
Na-K泵
抑制:缺氧,钠泵抑制剂哇巴因
耳蜗微音器电位
当耳蜗受到声音刺激时,在体外记录到的一种与声波的频率和幅度完全一致的电位变化
是体外记录到的许多毛细胞感受器电位的复合表现
特点
等级性
四不
无阈值
无潜伏期、不应期
不易产生疲劳
不发生适应现象
基底膜上的听觉感受器——螺旋器(柯蒂器Corti) 【完成声-电转换】
螺旋器上的毛细胞
内毛细胞
外毛细胞
共同点
两者的偏转方向一致
产生感受器电位的机制一样
不同点
感受器电位产生以后传播给听神经的机制不同
内毛细胞
基底膜振动→机械门控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开放→K内流→去极化感受器电位→电压门控钙通道开放→Ca内流→释放递质→听神经产生动作电位
外毛细胞 【放大器效应,辅助内毛细胞】
去极化感受器电位→马达蛋白构象改变→外毛细胞胞体缩短→带动基底膜运动→加强基底膜的振动,使内毛细胞受到的机械刺激更强
耳蜗感音换能机制
人耳对声波频率的分析——行波理论
振动从蜗底部的基底膜(靠近卵圆窗膜)开始,以行波的方式沿基底膜向蜗顶部传播
不同频率的声波引起的行波都是从蜗底部开始向上传
越高频的声波:传播越近,最大振幅越接近蜗底部
越低频的声波:传播越远,最大振幅越接近蜗顶部
听觉的产生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