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环境卫生学第二章
环境卫生学第二章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人类的环境、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环境改变与机体反应的基本特征、自然环境与健康、环境污染与健康环境与健康标准体系、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健康危险度评价。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人类的环境
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
环境改变与机体反应的基本特征
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暴露
环境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
单一介质内的迁移
在同一种介质中的迁移
不同介质间的迁移
在多种环境介质中的迁移
生物性迁移
生物放大作用: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称为生物放大作用
生物蓄积是指摄入量大于排出量
生物浓缩主要与血流、屏障和亲和力有关
生物富集作用:从环境中摄入低浓度,在体内逐渐积累起来,大大超过环境中浓度
生物放大作用与生物富集作用的区别:生物放大作用是指在生物之间。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与生物之间
环境化学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转化
化学转化
在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以光化学氧化和催化氧化为主
光化学烟雾
生物转化
生物转化的结果,一方面可使大部分物质的毒性降低,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一部分物质的毒性增强。以解毒作用为主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暴露的影响
扩大暴露范围
增加暴露途径
改变污染物性质和毒性
影响暴露剂量
暴露特征与反应
暴露途径
影响总暴露量
影响吸收率
改变作用靶
剂量-反应关系
剂量与反应
剂量通常指进入机体的有害物质的量
剂量反应关系曲线的类型
无阈值化合物
通常指致畸、致癌、致突变类
有阈值化合物
单阈值化合物
除了遗传毒性致癌物,一般化合物都存在阈值
双阈值化合物
营养素类
阈值理论是制定环境卫生标准的重要理论基础。
暴露时间
除了作用时间以外,影响体内或靶部位蓄积量的重要因素还有化合物的生物半减期和摄入量
环境多因素暴露与联合作用
环境因素的多样性
包括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因素
联合作用的类型
相加作用
化合物的相加作用
独立作用
各自作用受体部位、靶细胞或器官,无相互干扰
协同作用
联合作用所发生的总效应大于各个化学物单独效应的总和
增强作用
一种无毒化合物,使另一种有毒化合物毒效应增强
拮抗作用
联合所发生的总效应低于各化合物单独效应的总和
人群健康效应谱与易感人群
人群健康效应谱 3~5级对健康有影响
一级:生理负荷增加
二级:生理代偿性变化
三级:生理反应异常
四级:患病
五级:死亡
易感人群
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
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素
非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
自然环境与健康
环境污染与健康
环境污染: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污染物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健康
环境污染对人群的急、慢性危害
急性危害
大气污染烟雾事件
伦敦光化学烟雾事件
过量排放和事故性排放引起的急性危害
印度博帕尔农药厂发生的异氰酸甲酯事件
生物性污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慢性危害
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危害
物质蓄积与功能蓄积区别在于是否能够检测出体内物质
非特异性影响
引起慢性疾患
COPD和慢性支气管炎
持续性蓄积危害
重金属及其化合物
脂溶性强、不易降解的有机化合物
环境污染与致癌危害
空气污染与肺癌
水污染与肿瘤
环境污染与致畸危害
反应停事件
敏感期不同。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及原因不明者占65%
橙剂污染与致畸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危害
出生缺陷儿童增多
儿童精神性和行为性异常增加
女童更早进入青春期
妇女乳腺癌发生率增加
精子数量和质量下降
男性生殖道缺陷发病率增加
不孕症患者显著增加
哮喘病人显著增加
患免疫系统和甲状腺功能缺损的可能性增加
环境与健康标准体系
环境保护标准体系是以保护人的健康和生存环境防止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保证环境资源多方面利用为目的
环境卫生标准体系以保护人群身体健康为直接目的
基准与标准
基准:指环境有害物质或因素对待定对象不产生不良或有害影响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标准:以基准为科学依据考虑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等因素经过综合分析而制定
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包括五类,三级
按照内容可分为 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准标准,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环境样品标准
按照级别可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
环境卫生标准中的最高容许浓度是指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在短期或终生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时,不会引起身体上或精神上的患病或者以现有的检查方法在近期或远期当代或后代检测不到超过生理适应性反应的浓度限量
最敏感人群,最敏感观察指标,最灵敏方法 从一组阈剂量或阈下剂量,选出不会超越生理性或成瘾性反应范围
环境卫生标准的制定 混合污染物的卫生标准需单独制定
制定原则
保障居民不发生急性中毒或慢性危害
对主观感觉无不良影响
对人体健康无间接影响
选用最敏感指标
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
制定方法
环境毒理学方法
感官机能影响的测定
环境流行病学研究
其他研究方法
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
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环境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环境暴露与健康效应的测量
暴露剂量
环境暴露测量
内暴露剂量测量
生物有效剂量测量
健康效应测量
健康效应测量的对象
筛选出高危人群
采用抽样调查
健康效应测量的内容
疾病频率测量常用的指标
生理和生化功能测量
暴露与健康效应关系评价
混杂因素
因果关系判断
关联的强度 相对危险值RR
关联的稳定性
关联的时序性
分布的符合性
医学及生物学的合理性
剂量反应关系
生物标志与环境流行病学
生物标志是生物体内发生的,与发病机制有关联的关键事件的指示物 生物标志可分为暴露生物标志、效应生物标志和易感性生物标志
暴露的精确测量
揭示早期生物效
判定宿主易感性
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任务
一般毒性的研究方法
遗传毒性的研究方法
致癌性和致畸性的测试
环境生物监测方法
环境流行病学与环境毒理学方法的联系和应用实践
环境卫生学的研究任务需要环境流行病学和环境毒理学方法相结合
环境流行病学和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的互补性
环境流行病学方法和环境毒理学方法相结合的应用实践
人群健康危害的病因学研究
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
健康危险度评价
健康危险度评价是按一定的准则应用独立就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等的资料
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危害鉴定
定性评价
对照组与暴露组选择恰当
混杂因素和其他各种偏移的考虑和排除
有害效应的特异性
观察的人群应足够大,观察时间应超过潜伏期
剂量-反应关系的评定
致癌
致生殖细胞突变
发育性毒性器官
细胞毒理学损伤
暴露评价
危险度特征分析
人群终生超额危险度
人群年超额危险度
人群年超额病例
人群终声患癌超额危险度
人均患癌年超额危险
人群超额患癌病例数
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应用
预测预报在特定环境因素暴露条件下,暴露人群终生发病或死亡的概率
对各种有害化学物物或其他因素的危险度进行比较评价
有害物质及致癌物环境卫生标准的研制
对于无阈值危险物:研究致癌强度系数
四步骤模式
如涉及的多种不确定因素如何增加确定性
外推模型如何更接近真实性
对具有低剂量暴露产生兴奋效应而高剂量出现抑制作用的所谓hormesis化合物如何进行剂量反应关系认定
健康危险度评价中如何对易感人群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