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质+氧气→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水→碱;
非金属氧化物+水→酸;
碱+非金属氧化物→盐;
酸+金属氧化物→盐;
金属氧化物+酸→盐+水,无价态变化。
非金属氧化物+碱→盐+水,无价态变化。
Na(金属单质)→Na2O(金属氧化物)→NaOH(金属氧化物的水化物)→Na2CO3(盐)
活波金属(Na)从左到右,化合到底
中等金属(Al、Fe)左右各一步,氧化物稳定
不活波金属(Ag、Cu)从右向左,分解到底
C(非金属单质)→CO2(非金属氧化物)→H2CO3(非金属氧化物的水化物)→Na2CO3(盐)
成盐规律
酸性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氧化物的水化物===盐+水
活波金属和酸反应是正常的置换反应,
不活波金属要和强氧化性的酸(浓H2SO4、HNO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有可能生成盐(酸根和非金属氧化物对应)C02+Na2O===Na2CO3
金属氧化物和盐溶液反应,本质是金
属氧化物先和水反应生成碱,再和盐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万能的氧还方法:电解法
一般用于熔点较低的氯化物,氯化铝除外,其为分子类。用氧化铝加入6氟铝酸钠,降低熔点,节省能源。
一物质有无氧化性还原性,只要看价态,不关注其是否容易反应
关于置换反应:
排在酸后边的不活波金属,若无其它氧化剂加入,则不能反应。
原子配平:
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均可以添加H2O,但是必须考虑生成物的H+或OH-是否能在反应环境下存在。(不必考虑反应物这一边的物质能否共存)
离子反应
本质:一大堆离子在溶液中,
能生成弱电解质、沉淀、气体的,
可以写出离子方程式(可真实反应),
其他的都是一直以离子形式存在于溶液中。
溶解→电离→阴阳离子吸引→离子反应→脱离(反应体系)
弱碱和弱酸的电离
弱酸分步写:
H2S→氢离子+硫氢根离子
硫氢根离子→氢离子+负二价硫离子
离子反应的动力
产生:
气体,
沉淀,
弱电解质,
配合化合物
个例:
SO3+H2O===H2SO4
反应物是以分子形式存在,但是生成物是以离子形式存在的。
溶液的离子积常数:
Ksp[Mg(OH)2]=镁离子浓度×氢氧根离子浓度的平方
漂白
只是针对有机色素的漂白,被称为漂白,无机色素,可以成为褪色。
Cl2在于水反应时,
会发生歧化反应,生成HCl和次氯酸(HClO)
而次氯酸具备消毒漂白的功效,
Cl2消毒必须要见水!!
SO2水溶液是亚硫酸(H2SO3)
H2SO3的漂白性:
与有机色素(对指示剂无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可逆。
水有极性和氢键,故极性分子和能形成氢键的物质都易溶于水,若是非极性物质但是能形成氢键,则多半是微溶于水。
碱性条件下,氢氧根失电子:
原理:H+最高价不能再失电子,只有负二价氧离子失电子得到氧还原基,两个生成氧气,多余的H+和未失电子的负二价氧离子结合成水。
酸性条件下,水失电子:
原理:酸性条件下OH-不能存在,所以只有水失电子,同样是水中的负二价氧失电子,两个结合成氧气,剩下的H+在酸性条件下可以存在,故直接是H+
工业流程题中,一种物质在后边又出现,并非是该物质没发生反应,而是经过反应又生成了该物质。
实验中的干燥剂
酸性干燥剂
浓H2SO4、P2O5、硅酸,都不能干燥碱性气体(NH3)。
碱性干燥剂
固体烧碱(NaOH)、生石灰(CaO)、碱石灰(前两者混合),不能干燥酸性气体(CO2、SO2等)
中性干燥剂
其中CaCl2不能干燥NH3,会发生配位反应(CaCl2*8NH3),
但能干燥CO2,考虑弱酸不能制强酸。
变色指示剂
品红溶液
本身是红色,遇见强氧化性物质会褪色,亚硫酸颜色可逆。
氧化还原反应基础知识点
氧化性:
Fe3+>Cu2+>H+,
F>Cl>Br>I,
Cl2>硝酸
还原性:
S2->I->Fe2+>Br-
结合H+能力:
OH->AlO2->碳酸根>碳酸氢根
Al(铝壶)、Fe(铁锅)、SiO2(玻璃)等不能直接和水反应。但对应的Al2O3、Fe2O3、Si可以和水直接反应。
氧 硅 铝 铁 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