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毛概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共2个页面,知识梳理及期末复习。详细的整理了毛概知识点,框架清晰,帮助复习的小伙伴掌握重点。
编辑于2022-03-16 11:17:57毛概
2021“思想政治理论课”考研结构图
马原24%
毛概30%
近代史14%
思修16%
形势与政策16%
前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两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
含义
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理论体系
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
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重要性
解决中国问题的实际需要
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1938 六届六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首次在党内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含义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
1939 《(共产党人)发刊词》
总结和提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经验,从而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新的内容
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两大理论成果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毛思与中特理论的关系
两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共同的特征
共同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
共同的理论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同的价值取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共同的理论精髓——实事求是
不同特征
时代背景与特征
战争与革命
和平与发展
主要矛盾
阶级斗争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美好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发展)的矛盾
根本任务
阶级斗争
解放、发展生产力
前后关系
毛是中的理论渊源
中是毛的丰富与发展
第一部分 毛泽东思想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第一节 形成与发展
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条件
时代背景
19C末20C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即战争与革命)
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
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与建设的成功实践
文化来源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阶级基础
五四后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主观条件
毛泽东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个人因素:志向宏大,善于思考与探索总结
时间点记忆
1927.8.7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1935 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1956 社会主义制度
过程
形成
第一次国民革命(萌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1925《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7《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6《国民革命和农民运动》、1926《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国民革命的影响》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初步形成标志:提出并阐述农村包围城市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成熟
遵义会议(1935)—中共七大(1945 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完全成熟标志:新民主主义理论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的基本规律和内在联系
《实践论》、《矛盾论》、《新民主主义论》、《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
继续发展
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关于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矛盾的学说,特别是正确处理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1949 七届二中全会、1949《论人民民主专政》、1956《论十大关系》、1957《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第二节 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主要内容
围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党的建设理论
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党的根本思想路线)
延安整风期间,阐述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1941.5 《改造我们的学习》,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
中共七大
实事求是的含义: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群众路线(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独立自主
第三节 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章重点梳理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代
战争与革命是时代的主题
形成发展的过程
选择题
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土地革命时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成熟的标志是什么
新民主主义理论
三个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评价历史
关于如何评价毛泽东思想
区分毛泽东思思和毛泽东的思想
毛泽东思想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人的集体思想的结晶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的思想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什么是革命(革命的内涵)
广义
革命就是质变,即推动事物发生根本性变革,引起事物由旧质向新质飞跃
狭义
主要指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
为什么要革命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国情
社会性质
“两半”社会
半殖民地
列强之间的利益纠葛
封建主义的弱势抵抗
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
半封建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阻碍
大量土地集中于地主阶级手中
帝国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压制
民族资本的先天不足
中国沦为半殖半封社会的根本原因是
帝国主义的侵略
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时代特征
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标志,人类历史开始了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程
以五四运动为标志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崭新阶段,中国的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成熟
抗日战争时期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实践基础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总路线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革命的对象
首要对象:帝国主义
中国人民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中国进步与发展的最大障碍,近代中国贫困落后和一切灾难祸害的总根源
日本的持续侵略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面
封建主义
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
中国现代化的主要障碍
官僚资本主义
不同时期,革命对象不同
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
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国民党新军阀
抗日战争时期
日本帝国主义
解放战争时期
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
革命的动力
最基本的动力
无产阶级
主力军
农民
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
城市小资产阶级
动力之一 政策:既团结又斗争
民族资产阶级
党革命的实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革命
领导力量
中国的无产阶级
具有一般无产阶级的共同特点
与先进的生产方式先联系
富于组织性与纪律性
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
自身的特点、特殊优点
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具有坚强的斗争性和彻底的革命性
人数不多但分布集中,有利于组织和团结,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力量的形成
大部分出身于破产的农民,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
无产阶级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实现领导权的关键
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
坚持领导权的基本策略
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面包吃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
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
建立和发展人民的革命武装斗争,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强大的革命武装
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加强无产阶级党的建设
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
革命的领导权是掌握在无还是资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性质
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1.新民主主义革命
2.社会主义革命
新旧对比
所属革命阵营不同
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一部分
旧——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革命的领导力量
新——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
旧——资产阶级
指导思想
新——马克思列宁主义
旧——三民主义
革命前途
新——社会主义
旧——资本主义
革命发展和发动群众的深度、广度
新——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土地问题
旧——革命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彻底,土地问题没有解决
结果
新——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反帝反封反官僚资本主义的葛敏任务
旧——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未完成革命任务,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新社对比
革命性质不同
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社——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而改造小生产的私有制
相互联系,紧密衔接
必要准备
必然趋势
只有认清区别和联系,才能中缺领导中国革命
三大基本纲领
政治纲领
国体
各阶级联合专政
国体决定了
新民主主义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准则
人民当家作主,由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一切权利
政体
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繁荣民主共和国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个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纲领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1928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旗到底打得多久”
工农武装割据
中心内容
土地革命
主要形成
武装斗争
依托
根据地建设
道路形成的必然性
特殊国情决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具体国情
内无民主制度受到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无法像其他,无法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组织形式必然是人民军队
中国革命的特点决定
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敌我力量的对比和布局决定的
庞大的反革命军队,长期占据中心城市,而农村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
道路的可行性
条件
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使农村可以不依赖城市而存在,完全具有能力自给自足,基本的物质有生活保障,可以坚持较长时间的斗争
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的间接统治及其相互之间的矛盾与斗争造成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存在不少的统治薄弱环节
又一重要客观条件
全国革命形式继续向前发展
主观原因和条件
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深受发动统治阶级的多重压迫和剥削,人民革命愿望强烈;相当力量的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确决策
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意义)
反映了中国半殖半封社会民主革命的发展的客观规律
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
内容
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基本经验)
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的重要内容
必要性
半殖半封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
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
可能性
近代中国社会最大的压迫是民族压迫,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可以把一切爱国的、不愿意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总结党建立、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实践经验
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正确对待资产阶级,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
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历了四个统一战线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两个联盟
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
工人阶级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
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
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武装斗争
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总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展武装斗争而革命经验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军队
坚持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
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建设的生命线
党的建设(根本保证)
思想建设(首位)
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
组织建设
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作风建设
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理论联系实际
密切联系群众
批评与自我批评
单选、多选
相互关系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
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三大法宝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缺一不可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意义
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
科学地回答了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以及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增强了世界上被压迫人民反帝国主义的信心
章重点梳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首次提出
1939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完整表述
1948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选择题、辨析题
革命的对象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主义
革命的动力
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革命的领导力量
无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
为什么放在第一个
武装斗争
怎样搞武装斗争
党的建设
怎样进行思想建设、组织建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两半社会的结束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时期
新中国面临严峻的形势
以美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敌视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还未解决
新民主主义社会五种经济成分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领导地位)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
社会主义经济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个体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资本主义经济
新中国三种经济成分
新中国阶级划分
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
其他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矛盾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内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属于社会主义体系,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过度性质的社会
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1953.12 《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形成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和准确表述
一化
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服务于工业化)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总路线的意义
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增强国防力量
巩固人民政权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
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初级社——半社会主义性质
高级社——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手工业
供销小组、供销合作社、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和平赎买
国家有偿的将私营企业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
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三个步骤
1.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加工订货、委托加工、统购包销、企业利润四马分肥、经销代销
2.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国家向私营企业投资入股、企业生产资料由国家和资本家共同所有、企业利润四马分肥
3.(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历史经验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同时进行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出现偏差的原因
指导思想上
急于求成,不够谨慎
工作方法上
过于简单
在认识上
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着两种基本形式
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认识不足
三大“改造”与“改革”开放的联系 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改造
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改革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两者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都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是两个前后相继、不可或缺的环节
改革不是对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前的状态,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统一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
不能借口社会主义改造的失误或者用今天的社会主义改革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
1956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
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
经济上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政治上
195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阶级上
阶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
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
帝国主义被清除出中国大陆
官僚资产阶级已经在中国内地被消灭
地主和富农正在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
民族资产阶级分子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亿万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已经变成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
知识界已经成为一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根本的变化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基本解决
主要矛盾
人民对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革命,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
极大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大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称成为国家的主人
使占世界人口4/1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有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矛盾,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章重点梳理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的性质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化三改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改革与改造的关系
改革是否是对改造的肯定
如何认识改造后期出现的问题
首先肯定改造的重大历史意义、有哪些成就成就
实事求是地评价后期所犯的错误
本章重点、难点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度性质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三大改造的具体内容及其历史经验
社会主义制度的意义
改造和改革的关系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956—1966 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和艰辛探索
1956—1957探索良好的开端
1957—1960 探索中的曲折
1961—1966 国民经济调整与“左”倾错误继续发展
1966—1976 文化大革命
1976—1978 在徘徊中前进和实现伟大历史转折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的曲折发展
经济上
提出三面红旗
1958 总路线
鼓足干净,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1958 大跃进
工业上——大炼钢铁,全民炼钢运动
1958 人民公社
撤乡镇并大社,推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目标
一大二公
规模大
公有化程度高
实质
一平二调
总结
评价
片面追求公有化的程度,损坏了农民的利益,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根源
片面理解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而关系
教训
不能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纠“左”的努力,正确和失误相互交织的复杂状态
1961 八字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962 七千人大会
总结经验教训
政治上
反右
反右倾扩大化
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
破坏社会主义法制
文化大革命
第三节 重要理论成果(重点)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时代背景
国际背景:二战后美苏成为世界两极形成对立的两大阵营
全面学习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经济上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排斥市场经济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
国民经济计划化
政治上
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质
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6 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提出要以“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
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社会主义改造后),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第一次结合—民主革命时期
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结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理论成果:1997 中共十五大 邓小平理论
全面反思苏联模式
1956 《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社道路 1957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而问题》
苏联模式存在的弊端
重工业、农业、轻工业的比例严重失调
重太重、轻太轻、农无足轻重
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失调
重积累、轻消费
管理体制过分集中统一
所有制结构过分单一
主要理论成果
《论十大关系》确立了一个基本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如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时,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者矛盾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
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
反映在政治上
敌我矛盾
解决办法:专政(国家机器:监狱、警察等),分清敌我
人民内部矛盾
解决办法:民主,分清是非
关于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选择题
政治思想领域
团结——批评-团结
物质利益分配
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科学文化领域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政党关系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民族关系
民族平等,团结互助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必要条件
鉴于中国社会生产力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的情况
以工业为主导,重工业为经济建设的重点,建立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
充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总方针
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
重工业与轻工业、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同时并举
走工业化道路的要求
必须明确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建立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现代化,始终走在世界前列
必须采取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必须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
必须重视知识分子工作
必须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国家领导人关于走中国工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毛泽东
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
把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思想
朱德
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
陈云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工商经营方面
主体:国家经济、集体经济是工商业的主体
补充: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补充
生产计划方面
主体: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
补充: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
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国防建设、军队建设、实现祖国统一、外交、执政党建设
初步探索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
第四节 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意义
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1982 中共十二大 邓小平 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经验教训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假设社会主义法制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章重点梳理
如何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前两个历史时期
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历史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两个“不能否定”
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前为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经验
后是对前一个的坚持、改革、发展
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三十年
社会主义初步探索的正反两面经验,为今天坚持和发展中古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借鉴
前为后积累经验、准备条件 后对前坚持、改革发展
对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探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路线,分清主流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的事业继续向前推进
补充
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古巴共和国
过渡时期vs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根本区别:经济基础
公有制经济的领导地位vs主体地位
上层建筑
社会主义制度是否建立
主要矛盾
根本任务
错题
不同时期总路线不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1948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总路线的内容
过渡时期
一化三改
1953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鼓足干净,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1958
毛思想、中特理论体系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他们都
提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
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
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革命
以民主主义为指导的思想的革命
1952年,在酝酿过渡时期总路线时,毛泽东把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设想,由建国之初的“先工业化建设,在一举过渡”,改变为“建设和改变同时并举,逐步过渡”。这一改变的原因和条件是(P46—47)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因素的不断增长和对资本主义经济的限制
为了确定我国工业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已经完成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结底在于没有完全搞清楚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
发展观
考研真题
(2019)……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依据是
我国总体上仍处于不发达状态
我国仍然面临极其复杂的国际环境
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只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历史阶段中的变化
区分
毛泽东
中国为什么革命,为谁革命,靠谁来革命
邓小平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江泽民
如何建设党,建设什么样的党
胡锦涛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的问题
习近平
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课题
考试重点
如何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两个不能否定
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为今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借鉴
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提供经验和教训
第四部分 结束语
第三部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八章 习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考选择题,无大题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历史性成就
经济、深化改革、民主法治、思想文化、人民生活、生态文明、强军新军、港澳台工作、全方位外交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
经济方便的表现
多选
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成就带来了变革P177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历史脉络
1956 八大
人民对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81 十一届六中全会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017 十九大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内涵
矛盾的主要方面——供给侧内涵
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
变
社会主要矛盾
不变
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P188-182
五个新时代
新在哪儿
新的历史方位——强起来
一个国家发展的当下形势和历史走向
新的主要矛盾
新的奋斗目标
中国梦,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二节 主要内容
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
核心要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
丰富内涵
“八个明确”——指导思想层面,怎么看,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新时代)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四个全面
(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强军目标
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十四个坚持”——行动纲领方面,怎么办,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以人民为中心
全面深化改革
新发展理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人民当家作主
全面依法治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总体国家安全观
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面从严治党
主义与“四个全面”的区别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从严治党
第三节 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新时代的精神旗帜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
科学内涵 、中国梦的本质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国际内涵
和平发展、互利共赢、文明互鉴、国际正义
如何实现中国梦(路径)
必须走中国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弘扬中国精神
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世界的梦,与世界的梦息息相关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两步走
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从2035年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第一节 建设现代化经济(保障)体系
贯彻新发展理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协调-发展不平衡
绿色——人与自然和谐问题
开放——内外联动
共享——公平正义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全面共享、全民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概念
目标
以需求为导向,增加有效供给
路径
以市场为导向
引擎
以改革为引擎,增加有效制度供给
措施
推进增长动能转换,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提升实体经济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实现由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
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力度,更加注重和保护人的积极性
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市场供求结构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着力发展开放性经济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根本)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三者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机统一
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支持民主党派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求更好履行职能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
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全面贯彻“一国两制”方针
扎实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三大历史任务
推进现代化建设
完成祖国统一
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九二共识”体现了这个原则
第三节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灵魂)繁荣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事物指导地位
要加快构建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要建设好网络空间
要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强国
一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
力量表现为
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
发达的文化产业
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如何建设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政府主导
要求
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首先要努力弘扬中华文化,推进中华文化创新发展,展现中华文化魅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
辨析
其次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注重国家形象的塑造,增加对外话语创造力,感召力和公信力,提高国际话语权
最后要加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提炼和阐释,拓宽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和传播渠道,使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走向世界,提高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知晓率和认同度,实现文化软实力提升“形于中”、“发于外”
选择
第四节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条件)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单选
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社会保障体系发挥兜底作用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共参与、法治保障
提升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推动社会治理精细化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
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
极强社会心里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
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越强,社会治理的基础就越实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内容
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政治安全是根本,经济安全是基础,军事文化社会是保障
措施
完善国家安全体系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推进平安中国建设
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
推进安全工作精细化、信息化、法治化
加强国家安全教育
第五节 建设美丽中国——生态(基础)
生态文明的核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八大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
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
原因
多选
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
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
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怎么做
多选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必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必须坚持改革往有利于维护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方向前进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易漏选)
背景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背后是体制不平衡不充分
监察体制、社会体制、创新体制、行政体制、环保体制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
生产力
工业、农业、国防、科技
生产关系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路线图
五位一体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党的制度建设
时间轴
2035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主要标志:法治化
2050
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改革经济体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
全面依法治国
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
单选
全面从严治党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要做到
多选
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你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为主线
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
以坚定理想信念为宗旨
以调动全党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为着力点
注重抓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功经验
辨析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强化党的领导、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内监督、加强党的教育、整顿作风和反腐败斗争等方面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从政治上建设党的力度空前,取得了显著成效,清除了重大政治隐患,巩固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要解决党内存爱的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第十二章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全面贯彻党领导军队的一系列根本原则和制度
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作战体系,全面提高新时代备战打战能力
有效塑造态势、管控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
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坚定维护国家利益
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反对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独立、主权、安全和尊严
秉公处理国际事务
从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要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
坚持各国事务自决,国际商务协商
坚持各国的事务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主张和平解决估计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权益,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2 十八大 明确提出
核心
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政治上
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安全上
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经济上
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文化上
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生态上
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一带一路”
2013.9——“丝绸之路经济带” 2013.10——“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引进来和走出去”
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
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加紧密结合起来
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不断完善外交布局,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
推动国际社会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外交、生态建设等方面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努力
新型国际关系
单选
以合作共赢为核心
第十四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第二部分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形成条件
主观
邓小平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
历史条件、时代背景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历史依据
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现实依据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理论依据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形成过程
1978.12 十一届三中全会 改革开放伟大转折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
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
改革开放重大决策,实现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982 十二大
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84 十二届三中全会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社会主义经济时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 十三大 邓小平理论轮廓的形成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系统的概括
明确概括和全面发展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992 南方谈话 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
邓小平理论的集大成之作,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
1992 十四大
从九个方面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1997 十五大
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
写入党章,做为指导思想
1999 宪法修正案
邓小平理论载入宪法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邓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首要基本理论)
社会主义的本质
多选题问道社会主义的本质,需要回答四个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是一切先进的社会制度都应该具有的本质特征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社会主义本质科学概括的意义
在这一科学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
这一科学概括,为我们坚持公有制和发展公有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重新确立和发展
导火索
华国锋洋跃进
直接原因
打破精神枷锁,拨乱反正,“两个凡是”(1977)
根本原因
只有思想解放才能解决新的矛盾和问题
1992 邓小平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是全面改革进程中思想解放的科学总结
意义
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改革开放的进行
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
体现了革命胆略和科学精神的统一
是邓小平理论活的灵魂,精髓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党的十三大,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与社会发展程度的统一)
社会性质
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发展程度
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生产力水平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十五大系统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九大方面)P99
长期性与阶段性的动态发展过程
意义
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党的基本路线
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初级阶段奋斗目标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主要内容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根本立足点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发展生产力
“三步走”战略
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
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改革开放理论
内容
必要性和作用理论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性质理论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对象理论
不是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而是具体的制度和体制的根本变革
是非得失判断标准的理论
三个有利于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性质和方向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一场新的伟大的革命
中国农民的两个伟大创造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乡镇企业
开放
国际市场
创新
民族品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计划经济的弊端
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
国家对企业统的过多过死,权力过于集中,忽视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以市场为基础手段配置资源
企业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主体
市场经济规律支配经济活动
经济行为具有开放性与规范性
政府间接干预社会经济的发展
有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1984 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要点(多选题)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本身不由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所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制度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宏观调控
1992 十四大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建设与法制
改革开放与惩治腐败
“一国两制”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基本内容
核心 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坚持一个中国
两制并存
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除外交、国防权力收归中央外,其他高度自治)
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意义
“一国两制”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解决台湾问题、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构想
过程
开始于解决台湾问题
首先应用于香港、澳门问题
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集成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一节 形成
形成条件
简答
时代背景——世情
在冷战结束后对国际局势的科学判断上形成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
1991.12.25 苏联解体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1993 “银河号”货轮事件
世界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
实践基础——党情
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
党员数量和结构
思想僵化、信念动摇、道德滑坡、组织涣散和腐败
现实依据——国情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
形成过程
酝酿阶段
1989-1999
正式提出
2000
阐述阶段
2001-2002
写入党章
2002 十六大
第二节 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简答
核心观点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基础)
依靠力量、根本力量
工人、农民、知识分子
怎么办
依靠社会各阶层
实施人才战略
人才制度、产学研、校企合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的本质是创新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思想保证)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
一切外国优良文化成果,中西文化有机结合
要求
弘扬民族精神
中心环节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经济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本目的)
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
根本利益
长远利益
共同富裕、共产主义、天下大同
现实利益
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
主要内容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997 十五大
依法治国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三讲
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第三节 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持续发展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第一节 形成
形成条件
现实依据
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基本国情
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至少一百年
任务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
实践基础
改革开放
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时代背景
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
形成过程
2007 十七大 写入党章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么发展的问题
第二节 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科学内涵
选择
第一要义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核心立场
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
发展要有全面性、整体性,不仅经济要发展,而且各个方面都要发展
协调
发展要有协调性、均衡性,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
可持续
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不仅当前要发展,而且要保证长远发展
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
主要内容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兴国之魂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全面提高党的假设科学化水平
第三节 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
多选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小结
精神实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
没收官僚资本
对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采取管制、征用等做法,使之逐步归国家所有
多选、混淆
党的十六大: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时代主题转换的原因
新科技革命发展的结果
科技进步因素在生产力提高的各种因素中所占的比例提高
对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P54)
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
受工人监督
资本家剥削受到限制
多选题:反对封建主义就是要
经济上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政治上消灭封建军阀的统治,消灭地主阶级,解放生产力
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创造条件
多选题:中国共产党区别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三大优良作风
理论联系实际
密切联系群众
批评与自我批评
区别于其他党的根本标志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其他
毛思想
第一次提出毛思想概念的是
王稼祥
194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族解放而道路》
第一次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这个根本思想原则的著作是
1939《(共产党人)发刊词》
最早论述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
1939《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938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红果话啊问题形成全党共识的是
1941 延安整风运动 《改造我们的学习》
实事求是
实事
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是
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
群众路线
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毛思想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
农业合作化时期,党对富农的政策是
保存富农经济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始于’
对苏联模式弊端的认识
《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路线是
必须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
毛泽东系统地阐述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矛盾的理论著作是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毛泽东在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把社会主义划分两个阶段
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七届二中全会
1949.3.5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根本保证是
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论十大关系》
社会主义建设基本仿方针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
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
处理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走出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向科学进军
四个现代化
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