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理学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
心理学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 心理变化。
学习心理导论,学习的实质,学习的分类有加涅学习层次分类,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学习内容的分类,学习主体分类。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学生个体差异,详细总结了个体的智力差异,学习的性格差异,特殊儿童,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概述,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在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相互作用基本规律的科学。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人际关系处理
人际交往思维导图
人生导航
处理人际关系6项原则
进行头脑风暴的准则的思维导图
自卑与超越
超强思维训练课
逻辑填空
东尼博赞简介
学生心理发展
1. 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 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
定向性与顺序性
不平衡性(关键期的体现)
差异性(例如大器晚成、少年英才、人与人的不一样)
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6~12学龄初期);少年期(11~15学龄中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过程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个人学习的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其最大作用的时期
2.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基本发展观
图示/图式
皮亚杰用图式描述个体的认知结构或心理结构
图式是指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技能包括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
同化:指”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的过程
顺应:指“同化性的图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平衡:即在图式与环境刺激之间的协调状态
让认知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
个体客体永久性的出现,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的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9~12个月)
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认知的分化
前运算阶段(2~7)
自我中心(三山实验)
思维的不可逆性
思维的刻板性
尚未获得守恒概念
单维思维(思维的片面性)
依靠表象
集体的独白
泛灵论
具体运算阶段(7~11)
去自我中心
思维的可逆性
思维具有灵活性
守恒概念的形成
多维思维
依靠概念
具体逻辑推理
形式运算阶段(11~15/至成年/11岁以后)
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的内容或可感知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
命题之间的关系
假设——演绎推理
类比推理
抽象逻辑思维
思维的灵活性
可逆与补偿
反思能力
形式运算思维的逐渐发展
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
基本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
注意发展的特点
知觉发展的特点
小学儿童记忆的发展
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
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 维果茨基的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
活动论:维果茨基提出,人的心理受劳动活动制约,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人的活动是集体活动(社会活动),以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生活的基本结构也制约着人的心理结构
符号中介论:强调人的心理活动与劳动活动都是以工具为中介的两种工具物质生产工具,精神生产工具
内化论:这种从外部心理过程结构向内部心理过程结构转化的过程就是内化过程
心理发展观
低级心理机能
高级心理机能
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更有能力的伙伴合作时解决问题的能力
维果茨基主张,教学应当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落在最近发展区内,带动发展
对教学的影响
在维果茨基搭建之家的基础上发展了支架式教学
维果茨基阐释了在相互作用情境下学习的机制
维果茨基的理论对于合作学习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维果茨基的理论在情境认知理论及其教学模式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4. 小学生的人格与社会性发展
人格的发展
人格:又称为个性,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因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埃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他针对人格在人全程的发展特点,提出了心理社会危机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自主对羞怯与怀疑(1.5~3岁)
主动感对内疚感(3~6岁)
勤奋敢对自卑感(6~11岁)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亲密对孤独(18~35岁)
繁殖对停滞(35~65岁)
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65岁以后)
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与周围事务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三种成分:自我认识成分、情感成分(自我体验)、意志成分(自我调节)
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生理自我三岁左右基本成熟
社会自我三岁以后
心理自我是在青年初期开始发展形成的
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社会性发展
个体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叫做社会性发展,小学儿童的社会发展突出表现在社会性认知与社会性交往两方面
社会性认知: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
社会性交往:小学儿童的交往对象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