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通心理学》之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五版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知识框架,包括记忆口诀,和详细的大脑部位的各种功能。
编辑于2022-03-16 19:14:49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神经系统与脑的进化
神经系统的起源
原生动物——无神经系统(变形虫)
多细胞动物——网状神经系统(腔肠动物水螅)
神经系统的进化与脑的产生
无脊椎动物——链状和节状神级系统
由头部和腹部神经节组成 发头现象——头部神经节发达,为脑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低等脊椎动物——管状神经系统
神经组织是空心的,在神经管的前端膨大部分,首先形成脑泡,随后逐渐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五个脑泡前脑,间脑,中脑,延脑和小脑,为脑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中间小眼里的💰) 爬行动物开始出现大脑皮层,大脑皮层的出现是神经系统演化过程的新阶段,它使脑真正成为有机体一切活动的最高调节者和指挥者
高等脊椎动物的脑
脑相对大小——脑重占体重比例增加 皮层容积与面积大小——新皮层容积和面积增大 皮层内部结构——皮层结构功能更加复杂
神经元
神经元和胶质细胞
神经元
功能——基本功能是接收和传递信息
组成
树突——较短,负责接收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胞体
胞体——整合神经冲动
细胞膜
细胞核
细胞质(高尔基体、线粒体、神经元纤维、尼氏体)
轴突——较长,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到与它联系的其他细胞,每个神经元只有一根轴突
胶质细胞(1000亿)➡作用(沟通)
①它为神经元的生长提供了线路,为成熟的神经元提供了支架,并在脑细胞受到损伤时帮助其恢复
②在神经元周围形成绝缘层----髓鞘,使神经冲动得以快速传递
髓鞘有绝缘的作用,能防止神经冲动,从一根轴突扩散到另一根轴突,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神经纤维的髓鞘化是行为分化的重要条件,髓鞘受到损害可引起复视,震颤,麻痹,等鞘膜性疾病
③给神经元输送营养,清除神经元间过多的神经递质
神经冲动
电位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交替出现
传导方式
电传导——遵循全或无法则
化学传导➡突触
神经冲动传导到轴突末梢,突触前成分的突触小泡内储存的神经递质释放出来,经过突出间隙作用到突出后成分,改变突触后成分膜的通透性,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实现神经冲动的传递。
组成
突触前成分——轴突末梢的球形小体,其中含许多突触小泡,是神经递质的存储场所
突触间隙
突触后成分——邻近神经元的树突末梢和胞体内的一定部位,通过突触后膜与外界发生关系
类别
兴奋性突触
指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由突触小泡释放出具有兴奋作用的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等,这些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
抑制性突触
指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由突触小泡释放出具有抑制作用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甘氨酸等,这些递质是突触后膜"超级化’从而显示抑制性的效应
神经回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
神经系统
外周神经系统PNS
躯体神经系统
脊神经——31对
脑神经——12对
自主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是机体应付紧急情况的机构,当人们挣扎,搏斗恐惧或愤怒时,交感神经发生作用,加速心脏的跳动,下令肝脏释放更多的血糖,使肌肉得以利用
副交感神经——起平衡作用,抑制体内各器官的过度兴奋,使他们获得必要的休息
两者在机能上具有拮抗性质
中枢神经系统CNS
脊髓——①脊髓是脑和周围神经的桥梁 ②脊髓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
脑
边缘系统
(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关,哺乳动物以下没有边缘系统)
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关
海马——记忆
杏仁核——情绪
扣带回——注意
间脑
丘脑——①除嗅觉外,所有来自外界感官的输入信息,都通过这里再导向大脑皮层 ②丘脑是网状结构的一部分,所以对控制睡眠和觉醒有重要意义
下丘脑——①调节植物神经系统的主要皮下中枢,对维持体内平衡,控制内分泌腺,调节体温等有重要意义 ②在情绪产生中也有重要作用
脑干
延脑——和有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有密切关系,支配呼吸,排泄,吞咽等肠胃活动,因而又叫“生命中枢”
桥脑——①是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之间传递信息的必经之地 ②连接大脑和小脑 ③对人的睡眠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
中脑
大脑脚——调节身体姿势和随意运动
中央灰质——支配眼球,面部肌肉的活动
中脑四叠体——上丘是视觉反射中枢,下丘是听觉反射中枢
脑干网状结构
从脊髓上端到丘脑之间的一种弥漫性的神经网络
上行网状结构——控制着机体的觉醒和意识状态,与保持大脑的兴奋性,维持注意状态有密切关系
下行网状结构——对肌肉紧张有易化和抑制两种作用,即加强或减弱肌肉的活动状态
小脑——①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与协调 ②在某些高级认知功能中有重要作用
大脑(端脑)
结构
大小——体积占中枢神经系统总体积的一半以上,重量约为脑总重量的60%左右
组成——白质+灰质(大脑皮层)
大脑皮层的分区及机能
大脑皮层是负责高级心理过程的中枢,其中一些区域负责特定的感觉输入,另一些区域控制特定的运动。皮层的其他部位组成联合区,动物的进化水平越高,联合区在皮层上所占的面积越大,联合区和各种高级心理机能有密切的关系。
视觉区(枕叶)——产生初级形式的视觉
听觉区(颞叶)——产生初级形式的听觉
机体感觉区(顶叶→中央后回)——接受由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传入的感觉信号
初级感觉区——接收和加工外界信息的区域
初级运动区(额叶→中央前回)——发出动作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投射关系
躯干、四肢在体感区的投射关系(左右交叉,上下倒置-头部正直)
身体各部位投射面积的大小取决于它们在功能上的重要性
联合区——语言是联合区的重要功能
布洛卡区(左半球额叶后下方)——言语运动中枢→运动性失语症-“电报句”
威尔尼克区(颞叶颞上回处)——言语听觉中枢→听觉性失语症-听不懂,说不清
角回(顶枕叶交界处)——言语视觉中枢→视听失读症-不理解书面言语
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
从功能上说,在正常情况下大脑两半球是协同活动的。进入大脑任何一侧的信息会迅速的经过胼胝体传达到另一侧,做出统一的反应。但每个半球只对来自身体对侧的刺激做出反应,并调节对侧身体的运动。
裂脑研究说明两半球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语言功能主要定位于左半球,该半球主要负责语言、阅读、书写、数字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而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则主要定位于右半球
脑功能学说
定位说
脑的各种机能是由大脑一些特定区域负责
开始于加尔和斯伯兹姆提出的颅相说
真正的定位说开始于19世纪对失语症病人的临床研究——布洛卡、威尔尼克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定位说得到进一步发展——潘菲尔德
整体说
脑的各种机能是由大脑整体负责
弗洛伦斯——鸡和鸽子的实验
拉什利——损伤小白鼠大脑
均势原理: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位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
总体活动原理:大脑是以总体发生作用的,学习活动的效率与大脑受损伤的面积大小成反比,而与受损伤的部位无关
机能系统学说(鲁利亚)
认为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
第一机能系统(动力系统)——是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 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收加工和存储的机能系统 第三机能系统(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
认为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机能系统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
模块说
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这些模块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
神经网络学说
各种心理活动,特别是一些高级复杂的认知活动,是由不同脑区协同活动构成的神经网络来实现的。而这些脑区可以经由不同神经网络参与不同的认知活动,并在这些认知活动中发挥不同的作用,正是由这些脑区组成的动态神经网络构成了各种复杂认知活动的神经基础
口诀:边缘系统间脑干的大小
浮动主题
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