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01解表药
这是一篇关于01解表药的思维导图,包括:1.性能特点;2.功效主治;3.分类;4.使用注意。
编辑于2022-03-18 03:03:35解表药
1. 性能特点
性味辛散清扬,主入肺膀胱经,偏行肌表
2. 功效主治
功效:发散风寒+发散风热
主治:外感表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不畅+舌苔薄白、脉浮紧
兼治:水肿+咳喘+麻疹+风疹+风湿痹痛+疮疡初起
3. 分类
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
4. 使用注意
药材本身:不宜久煎
表虚自汗+阴虚盗汗+疮疡日久+淋证+失血等虽有表证,也应慎用
发散风寒药
1. 特性
①多属辛温,归肺、膀胱经
②功效:发散风寒
③主治:风寒表证
用治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不畅、舌苔薄白,脉浮紧
兼治水肿、咳喘、麻疹、风疹、风湿痹痛、疮疡初起
④自汗、盗汗、疮疡日久、淋证、失血者慎用。入汤剂不宜久煎
2. 麻黄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
阳虚外感,发热无汗,脉沉→与附子、细辛等配伍(麻黄附子细辛汤)
外感风寒无汗表实证→常与桂枝相须而用(麻黄汤)
实:肌表固密(无汗)
宣肺平喘
肺气壅遏咳喘证→与杏仁、甘草配伍(三拗汤——麻黄以杏仁为臂助)
提壶揭盖法
利水消肿
风水浮肿,小便不利兼表证→与甘草同用(甘草麻黄汤)
T表虚自汗、阴虚盗汗、肺肾虚喘 者慎用
3. 桂枝
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肌
宣阳气于卫分,畅营血于肌表
表实无汗、表虚有汗、阳虚受寒者皆可使用
麻黄开水龙头,桂枝加水
温经通脉(温经散寒)
散寒止痛,寒凝血滞诸痛症→附子配伍
助阳化气
助心脾肾之阳气;痰饮、水肿常用药
平冲降逆
助心脾肾之阳气;心悸、奔豚常用药
①T辛温助热,易伤阴血→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者忌用 ②孕妇+月经过多 者慎用
4. 紫苏叶
辛;温。归肺、脾经
解表散寒
风寒表证而兼气滞、胸脘满闷、恶心呕逆或咳嗽痰多者
行气和胃
消除胀满、和中止呕、安胎
可解鱼蟹毒
5. 生姜
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解表散寒
风寒感冒轻症,常与其他药配伍
温中止呕
①脾胃寒证均可使用
②对胃寒呕吐最宜
化痰止咳
用于肺寒咳嗽
解鱼蟹毒
T助火伤阴→热盛、阴虚内热 者忌用
6. 香薷
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发汗解表
用于暑天贪凉饮冷之人
化湿和中
用于夏天贪凉饮冷之人
发表→量不宜过大,且不宜久煎
利水消肿
水肿,小便不利,脚气浮肿
利水消肿→量稍大,须久煎
T辛温发汗之力较强→表虚有汗、暑热证 忌用
7. 荆芥
辛;微温。归肺、肝经
解表散风
感冒头痛;风寒风热或寒热不明显均可使用
发散风寒药中 药性最为平和
透 疹
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消 疮
疮疡初起
8. 防风
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祛风解表
治风通用之品
胜湿止痛
风湿痹痛
止 痉
破伤风
阴血亏虚、热病动风 者不宜用
9. 羌活
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解表散寒
胜湿止痛
主治上半身风湿证
阴血亏虚、脾胃虚弱 者慎用
10. 白芷
辛;温。归肺、胃、大肠经
解表散寒
祛风解表散寒之力较弱
祛风止痛
善入足阳明胃经疼痛(眉头/牙)
宣通鼻窍
鼻鼽、鼻渊、鼻塞流涕
燥湿止带
带下(芳香辛温的药物,其性多燥)
消肿排脓
疮疡肿痛
T辛香温燥→阴虚血热者 忌服
11. 细辛
辛;温。归心、肺、肾经
解表散寒
外解表寒,内除里寒
祛风止痛
头痛、牙痛、风湿痹痛)
通 窍
鼻鼽、鼻渊、鼻塞流涕
温肺化饮
寒痰停饮(肺)、气逆咳喘
①气虚汗多+阴虚阳亢头疼 +阴虚燥咳+肺热咳嗽 者忌用 ②有小毒; 不宜与藜芦同用
12. 藁本
辛;温。归膀胱经
祛风散寒
尤宜于巅顶头痛(善入足太阳膀胱经)
除湿止痛
风寒湿痹
T辛温香燥→阴血亏虚+肝阳上亢+火热内生之头痛 者忌服
13. 苍耳子
辛、苦;温。归肺经。有毒
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散寒作用弱,主效为通鼻窍(鼻渊、鼻鼽)
①血虚头痛 忌用②有毒,炒去硬刺用,少用
14. 辛夷
辛;温。归肺、胃经
散风寒、通鼻窍
鼻渊、鼻鼽
风药之润剂
治鼻渊专药
达表入里,可散肺与足少阴经肾经风寒
上疏头风,下通肾气;内化痰饮,外散风寒
呕家圣药
夏月解表要药 “夏月之麻黄”
发汗解表之要药,峻剂
发散风热药
1. 特性
①味多辛苦,性偏寒凉
②功效:发散风热
③主治: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邪在卫分
发热+微恶风寒+咽干口渴+头痛目赤+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兼治目赤多泪+咽喉肿痛+麻疹+风疹+风热咳嗽
④味寒→体虚、脾胃虚弱者慎用
2. 薄荷
辛;凉。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
风热感冒,风温初期
清利头目
善疏上焦风热,清头目——风热上攻,头痛选用,目赤多泪
利 咽
喉痹,咽喉肿痛,口舌生疮
透 疹
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疏肝行气
肝郁气滞,胸胁胀闷
T芳香辛散,发汗耗气→体虚多汗 者不宜用
3. 牛蒡子
辛、苦;寒。归肺、胃经
疏散风热
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宣肺祛痰
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多不利
利咽透疹
升散之中具有清降之性。 能外散风热,内解热毒——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解毒消肿
性偏滑利,善润肠通便——丹毒、痄腮、咽喉肿痛
炒用可略减其苦寒滑肠之性→气虚便溏 者慎用
4. 蝉蜕
甘;寒。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
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利咽开音
开音治哑——咽痛音哑
透 疹
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明目退翳
目赤翳障
息风止痉
惊风、抽搐、破伤风
孕妇慎用
5. 桑叶
甘、苦;寒。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
风热感冒,温热初起——常与菊花相须为用
清肺润燥
肺热咳嗽、燥热咳嗽
平抑肝阳
肝阳上亢,头晕头痛
清肝明目
风热上攻,肝火上炎→目赤、涩痛、多泪
略有滋养肝阴作用——肝肾精血不足,目失所养,眼目昏花,视物不清
肺燥咳嗽宜蜜制用
6. 菊花
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
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平抑肝阳
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清肝明目
目赤肿痛,眼目昏花
清热解毒
疮痈肿毒(不如野菊花)
7. 蔓荆子
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
疏散风热
风热感冒头痛(配薄荷、菊花等)
清利头目
目赤多泪、目暗不明,齿龈肿痛,头晕目眩
8. 柴胡
辛、苦;微寒。归肝、胆、肺经
疏散退热
疏散少阳胆经/三焦经半表半里之邪——善退热(退烧时,风寒风热皆可用)
感冒发热,寒热往来
疏肝解郁
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
升举阳气
升举脾胃清阳之气——气虚下陷,子宫脱垂,脱肛
①退热-生用;疏肝解郁-醋炙;升举阳气-生用/酒炙 ②其性升散,易耗阴津 →阴虚阳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气机上逆 者慎
9. 升麻
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
发表透疹
风热感冒,发热头痛
麻疹不透
清热解毒
善清解阳明热毒
齿痛、口疮、咽喉肿痛,阳毒发斑
升举阳气
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子宫脱垂、崩漏下血,胃下垂,肾下垂
麻疹已透,阴虚火旺,阴虚阳亢 者忌用
10. 葛根
甘、辛;凉;归脾、胃、肺经
解肌退热
退热(风寒风热皆可用)——外感发热头痛,项背强痛
与桂枝解肌不同
生津止渴
热病口渴,消渴
鼓舞脾胃清阳上升,阳升阴起, 阴津得以上承,以达生津止渴
透疹
麻疹不透
升阳止泻
鼓舞脾胃清阳上升——热泻热痢,脾虚泄泻
通经活络
中风偏瘫,胸痹心痛,眩晕头痛
解酒毒
酒毒伤中
升阳止泻宜煨用;其他宜生用
11. 淡豆豉
苦、辛;凉。归肺、胃经
解表
风寒风热皆可——感冒寒热头痛
除烦、宣发郁热
烦躁胸闷,虚烦不眠
肝气郁结之要药
T祛风止痛,可用治风湿痹痛
清润兼备
常用于小儿夜啼不安
表里双解之品
辛凉解表药中最能疏散表邪且有一定发汗作用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