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唯物论
这是一篇关于唯物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四观”、认识论、历史唯物论、辩证法四部分。
编辑于2022-03-18 18:08:41唯物论
“四观”
物质观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且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客观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
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发现的,人们改造物质世界的过程就是不断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个过程。
时空观
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顺序性,特点是唯一性。
空间——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运动观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从物质的状态上来看,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从运动的主体上来看,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实践观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论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正确对待错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认识观
认识具有反复性。
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具有前进性和上升性
真理观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如果超出了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历史唯物论
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先于有时落后于,先进的起推动作用 落后的起阻碍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实现方式: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中 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都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群众观点
群众路线
实现人生的价值
社会价值: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自我价值: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
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正确的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起消极作用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克服错误的价值观,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阶级性 主体差异性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根本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在个人社会统一中实现价值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努力发展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辩证法
两大特征
联系
概念: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作用
特点
普遍性
客观性
多样性
整体与部分
整体处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
部分构成整体,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整体与部分不可分割相互联系
方法论
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 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系统与要素
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
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运用综合的思维方式
发展
特征:普遍性
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客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的面对挫折与考验
量变与质变
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产生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为量变开辟新的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方法论
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含义: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基本属性:对立(斗争)性、统一(同一)性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含义
同一性: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
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关系
相互联系: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相互区别: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方法论: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必须善于把两者结合起来,在斗争性中把握同一性,在同一性中把握斗争性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含义
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特殊性: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关系
相互联系:辩证统一
相互区别:矛盾的共性事物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量变质变规律
定义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性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二者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构成了事物的发展过程。量变质变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近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的“回复”,是“扬弃”的结果
辩证否定观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方法论
理论上的方法论
只看到回归,没看到发展:循环论
只看到发展,没看到回归:直线论
实践中的方法论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不可能有一帆风顺
四大方法
归纳和演绎
分析和综合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逻辑和历史相一致
五对范畴
原因与结果
必然与偶然
现实与可能
现象与本质
内容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