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中国园林史之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知识总结,寄情山水与崇尚隐逸相联系:竹林七贤和白莲社是当时著名的两个隐士集团。
编辑于2022-03-19 00:38:46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第一节•总说
消极情绪与及时行乐思想有所发展导致行动上出现两个极端倾向:贪婪奢侈,玩世不恭
老庄、佛学与儒学相结合而形成玄学
寄情山水与崇尚隐逸相联系:竹林七贤和白莲社是当时著名的两个隐士集团
第二节•皇家园林
邺城
城市结构严整,以宫城为全盘规划的中心,宫城的大朝设置在全程的南北中轴线上。中轴线的南端建衙署利用东西干道划分全程为南北两大区。南区为居住坊里,北区为宫禁及权贵府邸。功能分区明确。城西郊的漳河穿城而过,供应居住坊里的生活用水。
铜雀园
紧邻宫城,略具“大内御苑”的性质
有贮藏军械的武库,贮藏冰、炭、粮食的冰井台,是一座兼有军事坞堡功能的皇家园林
华林园
开凿大池“天泉池”,引漳水作为水源,千金堤上作两铜龙,相向吐水,体现了古代技术
园内栽植大量果树,特制了“蛤蟆车”用于移栽
仙都苑
不仅规模宏大,总体布局象征五岳四海,乃是继秦汉仙苑式皇家园林后的象征手法的发展,各建筑物形象丰富,具有一定的开创意义。
苑中封土堆筑为五座山,象征五岳,五岳间引漳河水分流四渎为四海,水系通行舟船
北海之中建密作堂,是一座用大船漂浮在水面上的多层建筑物
北海附近还有两处特殊建筑群:城堡,“贫儿村”
洛阳
北魏时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干道——衙署——宫城——御苑自南而北构成城市中轴线,是皇居之所在,政治活动的中心。大内御苑适用于帝王游赏与军事防卫。内城以外是外郭城,构成宫城、内城、外城三套城垣的形制。
特点:利用建筑群的布局和建筑体型变化形成一个具有强烈节奏感的完整空间序列。城市完全成熟了的中轴线规划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都城规划的基础,确立了以后皇都格局的模式。
芳林苑(华林园)
相当于“大内御苑”
土石山——景阳山
人为地貌基础显然已经全面缩移大自然山水景观的意图:西北山,东南水
雕刻小品结合于机枢之运用而做成各式水系
建康
华林园
大内御苑,位于台城北部,与宫城及前的御街共同形成干道——宫城——御苑的城市中轴线的规划序列
始建于吴,经东晋、宋、齐、梁、陈不断经营,是南方一座最重要的,与南朝历史相始终的皇家园林
综述
园林规模较小,未见有生产,经济运作方面记载,但设计更精密细致,个别规模较大的质量不高
多有用石筑山的叠山做法,水体形象多样,理水与园林小品相结合,运用机枢做特殊水景
亭开始引进宫苑,成为点缀园景的园林建筑
第一点
由山、水、植物、建筑等造园要素综合而成的景观,重点从模拟神仙境界转化为世俗题材的创作,但老庄、仙界的玄虚之景仍与人间实景分庭抗礼
主流仍然是追求皇家气派,但在时代美学思潮的影响下透露出一种“天然清纯”之美
第二点
皇家园林开始受民间私家园林影响,一些民间游憩活动也被引进宫廷,“曲水流觞”
此后皇家园林不断向私家园林汲取新鲜养分
第三点
以筑山、理水构成地貌基础的人工园林造景,已经较多的运用一些写意的手法,将写实与写意相结合
第四点
皇家园林的称谓,除沿袭“宫”“苑”之外,称之为“园”的也比较多
宫已具备“大内御苑”的格局
大内御苑成为城市中轴线空间序列的结束,提供了日常游憩场所,拱卫皇居,保护宫禁
第三节•私家园林
民间造园成风,士大夫热衷于经营园林,善于鉴赏园林,逐渐培养了一种园林审美的心态。有建在近郊的城市型私园——宅院、游憩园,也有建在郊外的庄园、别墅
城市私园
北方城市型私家园林,可举北魏首都洛阳诸园为代表
大量私家园林就散布在坊里之内
外域西部是王公贵戚邸宅和园林集中的地区
佛寺大多为“舍宅为寺”《洛阳伽蓝记》
园林不仅是游赏的场所,甚至作为斗富的手段
张伦宅园
大假山景阳山作为园林主景,以土、石凭借一定技巧筑叠而成的是土石山
人工山水园筑山理水不能再运用汉代私园大幅度排比陈列的单纯写实摹拟的方法,必得从写实过渡到写实与写意相结合
南方城市型私家园林
多为贵戚、官僚所经营
玄圃、湘东苑
总特征
大多数追求华丽的园林景观,还讲究声乐娱乐之享受,显示其偏于绮靡的格调,亦不乏天然清纯的立意者
设计精致化趋向(叠石、借景、理水)
规模小型化的趋向(规模不大,布局小中见大)
庄园、别墅
四部分内容
庄园主家族的居住聚落
农业耕作的田园
副业生产的场地和设施
庄客、部曲的住地
士族子弟经济、门第、特权、教育良好,他们对自己的庄园经营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融于庄园生活、生产的功能的规划中“相地卜宅”“天人谐和”
石崇的金谷园
满足游宴生活
退休后安享山林之趣、兼作吟咏服食的场所,局部地段相当于一座临河的、地形略有起伏的天然水景园
一处具备一定规模的庄园,生活和经济的运作占主要地位
观和楼阁建筑较多
潘岳庄园、陶渊明的小型庄园、谢灵运的庄园
总特征
园林化的庄园,别墅代表着南朝的私家造园活动的一股潮流,开启了后世别墅园林之先河
“别墅”一词便由原来生产组织、经济实体的概念,转化为园林的概念
第四节•寺观园林
三种情况
毗邻于寺观而单独建置的园林,犹如宅园之于邸宅
寺、观内部各殿堂庭院的绿化或园林化
郊野地带的寺、观外围的园林化环境
南朝城市的寺观园林很普遍,建康的同泰寺是南朝的著名佛寺
郊野地带的寺观
一部分类似于世俗的庄园,一部分单独建置,一般依靠社会上的经常布施供养,或从各自拥有的田园和生产基地分开来,类似于后期的世俗别墅
在选择建筑基址时,对自然风景条件的要求非常严格,往往成为开发风景的主要手段。如:太素宫
真正长期扎根于山野,实际上乃是借助于方兴未艾的佛教和道教力量才得以初步完成。如:庐山、茅山
东晋佛教高僧慧远:建造庐山第一座佛寺——东林禅寺
第五节•其他园林
非主流的园林类型也开始于文献记载,具有公共园林的性质。如:兰亭、新亭(亭:汉代为驿站建筑→两晋为一种风景建筑→逐渐转化为公共园林的代称)
第六节•小结
与生成期相比较,显而易见,这时期的园林的规模由大入小,园林造景由过多的神异色彩转化为浓郁的自然气氛,创作方法由写实趋向于写实和写意相结合
在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直接影响下,由再现自然进而至于表现自然,由单纯的摹仿自然山水进而至于适当地加以概括、提炼,但始终保持“有若自然”的基调。建筑作为一个造园要素,与其他的自然诸要素取得了较为密切的谐调、融糅关系。园林的规划设计由粗放转变为较为细致的、更自觉地经营,造园活动完全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
皇家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的功能基本上消失或者仅保留其象征性的意义,生产和经济运作则很少存在,游赏活动成为主导的甚至唯一的功能
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异军突起,集中的反映了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成就。城市私园多为官僚贵族所经营,代表一种华靡的风格和争奇斗富的倾向。庄园、别墅随着庄园经济的成熟而得到很大发展,作为后世别墅园的先型,代表一种天然清纯的风格,其所含蕴的隐逸情调,表现的山居和田园风光。深刻的影响着后世的私家园林特别是文人园林的创作
寺观园林拓展了造园活动的领域,一开始便向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郊野寺观尤其注重外围的园林化环境,对于各地风景名胜区的开发起到了主导性作用
中国古典园林开始形成皇家、私家、寺观这三大类型并行发展的局面和略具雏形的园林体系,它上乘秦汉余绪,把园林发展推向转折的阶段,导入升华的境界,成为此后全面兴盛的伏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