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八下历史6-9课思维导图
八下历史6-9课思维导图,包括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伟大的历史转折、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四部分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红星照耀中国》书籍介绍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质量与密度课程导图
桃花源记思维导图
6-9课思维导图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中共八大(良好开端)
⑴时间:1956年
⑵内容:
①分析主要矛盾
②明确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总路线的提出(思想失误)
⑴时间: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⑵内容: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①正确性: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
②偏执性:急于求成,忽略客观经济规律(左倾错误)
3.“大跃进”高潮、人民公社化运动(行动失误)
⑴时间:1958年
⑵活动:大炼钢铁运动、大食堂等
⑶失误原因
①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
②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
③急于求成,忽略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⑷教训
①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②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国情)
⑸消极影响:破坏了国民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困难,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环境,造成浮夸风盛行
4.国民经济的调整(回归正轨)
⑴背景:三年经济困难(1959年-1961年)
⑵时间:1961年(开始)-1965年(基本完成)
⑶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⑷成果: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
“文化大革命”
1.原因
①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②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
③左倾错误(根本)
2.时间:1966年-1976年
3.表现:红卫兵、破四旧、大字报、批斗会、蹲牛棚、四五运动......
4.结束:
①“九一三事件”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1971年9月13日)
②1976年10月,将“四人帮”隔离审查,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标志)
5.文革影响(危害):
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损失。
①经济上:国民经济发展受到破坏
②政治上:民主和法治被肆意践踏,社会秩序混乱
③文化上:科技、教育、文化事业被严重摧残
6.启示和教训: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建立并健全民主与法制,要依法治国
③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建设成就
全面建设时期(1956年-1966年)成就:
2钢铁: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
3油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
3工业: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
3公路: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文革时期(1966年-1976年)成就:
1967年6月:第一颗氢弹
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卫星
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
英雄模范人物:
"铁人"王进喜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两弹元勋"邓稼先
意义:
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类似遵义会议
1.背景:1978年思想理论界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内容:
①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②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
①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思想基础
2.时间:1978年
3.主要内容:
①思想上: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②政治上: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③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4.意义: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②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拨乱反正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2.表现:
①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是教育工作的重大拨乱反正
②1980年,恢复刘少奇名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③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共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的改革
⑴目的: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⑵时间:1978年(开始)1983年(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⑶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有生产自主权)
只有使用权(改变)没有所有权(不变)
⑷作用:
①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②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⑴背景:改革在农村取得的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
⑵时间及开始标志: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⑶原因:计划经济体制(一五计划)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适应
⑷主要内容:
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为主题、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⑸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⑹意义:
克服了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
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
城市改革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⑴提出时间: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⑵意义: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第9课 对外开放
经济特区的建立
⑴时间:1980年
⑵经济特区:深圳(代表)、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增设海南)
原因:
①临近港澳台,靠近国际市场
②地处沿海,交通便利
③著名侨乡,有利于吸引侨资
⑶特殊: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在进出口、减免税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⑷历史意义:
①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②对沿海地区具有探索示范作用(试验田)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1984年,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把经济开发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
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也建立起来(地位: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并极大地推动了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
1992年,相继开放了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并实施灵活的鼓励外商投资的区域经济政策
格局:中国形成了”经济特区 — 沿海开放城市 — 沿海经济开放区 — 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子主题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⑴时间:2001年12月(经过15年艰难曲折谈判后)
⑵意义:
①有助于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对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名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③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