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事业单位考试综合知识政治篇思维导图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马哲的内涵:上述产生背景基础上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③和历史唯物主义。
编辑于2022-03-20 16:51:11政治篇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概述
哲学的含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
谁是世界的本原“唯物与唯心”谁是第一
存在与思维有无同一性“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意
客观唯心主意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马哲的产生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马哲的内涵:上述产生背景基础上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③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哲和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区别:研究对象不同、理论特征不同
联系:
马哲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具体科学以马哲为指导
辩证唯物论
物质
物质的定义、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和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运动和静止
区别:运动是无条件、绝对、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相对、暂时的。
联系:一切事物的存在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时间和空间
意识
意识的含义
意识的本质
人脑机能、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
目的性和计划性
创造性
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客观规律
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事物普遍联系:相互影响、制约、作用
客观性
普遍性
多样性
条件性
事物的变化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
发展是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内容与形式
本质与现象
原因与结果
必然与偶然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内因和外因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量变质变规律
量、质、度
量变和质变
否定之否定规律
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辩证否定观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否定之否定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事物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
认识论
实践
基本特征
客观实在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主要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认识
认识的本质: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的特性:反复性、无限性、前进性和上升性
认识的两次飞跃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两次飞跃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实践
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真理
绝对性
相对性
绝对与相对性的关系
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者、劳动对象
生产关系: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二者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定义
二者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群众史观
人民群众
从质上看: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
从量上看:绝大多数;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起到决定作用的体现:
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生价值
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位置
自我价值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第二章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
形成和发展
萌芽和形成
萌芽时期:1921.7-1927.7
形成时期:1927年八七会议——1935年1月遵义会议
走向成熟
1935年遵义会议——1945年当的七大召开,写入党章
继续发展
历史地位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独立自主
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
坚定不移的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立足点-依靠自己力量
积极争取外援,学习先进有益事务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
形成和发展
初步形成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1982年,十二大,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基本形成
1987年,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走向成熟
1992年,南方谈话中,“三个有利于、黑猫白猫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成为指导思想
1997年,十五大,第一次提出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其载入宪法
主要内容
根本问题和精髓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
初级阶段的含义、意义、主要矛盾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
概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实施的经济改革和措施,可总结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对内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建立培育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城乡紧密结合、国内与国外市场互相衔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政治体质改革的总目标
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三个有利于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核心观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
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根本要求:贯彻三个代表思想
关键-坚持与时俱进
核心-坚持党的先进性
本质-坚持执政为民
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科学发展观内涵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基本内容、主题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概述
提出和发展:2017年,十九大,写入党章;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载入宪法
历史贡献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
开辟了管党治党新境界
核心要义与精髓
核心要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精髓
为人民谋幸福
为民族谋复兴
为世界做贡献
主要内涵——十个明确
基本方略——十四个坚持
第四章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考察要点为目标和举措(17个)
党的十九大专题会议
会议、时间、文件、意义影响
热词
新时代
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两个没有变”和“三个牢牢”
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变、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变
三个牢牢
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四个伟大: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伟大梦想
两个阶段
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035年-21世界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目标
系统完备
科学规范
运行高效
四个全面2020年10月后才有此新提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从严治党
新时代我国各领域发展政策
经济领域
三个新发展
新发展阶段: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新发展格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三个新发展之间的关系
区域发展战略
京津冀协同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对外开放新高地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政治领域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举措36页
文化领域
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
中国精神:红船精神、抗战精神等37页
社会领域
粮食安全,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7个方面
提升粮食生产力
调动种植积极性
创新完善粮食市场体系
健全完善国家宏观调控
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
全面建立粮食科技创新体系
着力强化依法管理合规经营
乡村振兴
发展目标
2022阶段性成果
2035年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2050年全面振兴
举措38页
生态领域
***生态文明思想,8个坚持
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举措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