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资本论
交换价值-共通物的量(劳动),由劳动时间衡量;劳动时间决定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与实现在商品体内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例,与实现在商品体内的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例。
复利:货币量的累积,比如说银行账户上货币量的累积,即赚得的利息仍留在账户上以赚取未来更多的利息. // 70年规则.
该图是资本主义简史的思维导图笔记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资本论1》 思维导图笔记
第一篇 商业与货币
第一章 商品
二重性: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即价值实体与价值量
交换价值-共通物的量(劳动),由劳动时间衡量; 劳动时间决定使用价值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与实现在商品体内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例, 与实现在商品体内的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例。
第二章 交换过程
商品拥有者之间的自愿交换
货币是交换过程的必然结果
货币的二重性
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
价值尺度:货币为价值尺度,但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为劳动时间, 货币仅为其必然的现象形态
价格是实现在商品内的劳动的货币名称
商品的交换过程:商品由非使用价值的人手里,转移到使用价值的人手里。
商品的流通过程:W-G-W(卖,买);商品价值由商品体到货币体的跳跃。
货币当作商品流通的媒介,取得了流通手段的机能
商品与货币的流通过程
铸币与纸币:价值记号
货币:充当价值尺度,以自体或代用物充作流通手段的商品
第二篇 货币的资本化
第四章 货币的资本化
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
G-W-G`,按此流通的货币,转化为资本;可以转化为G-G`,这就是钱生钱
信息的不对称,在此就显得格外重要;当今社会可以更好的考察专业性带来的信息不对称的判断。
特别的商品-劳动力;劳动力的买卖的基础是劳动力的供应者是自由的人
第三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五章 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劳动就是劳动力的使用。
劳动过程的基本要素:是人类的目的活动,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
劳动过程是由人的活动,用劳动手段,在劳动对象上,引起预先企图的变化
劳动过程下的特殊现象:1、劳动者的劳动,属于资本家;2、生产物是资本家的所有物。
资本家的目的:第一,生产商品;第二,生产剩余价值 ==> 生产过程,就是价值形成过程。
第六章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劳动的二重性:创造价值,保存与转移价值
不变资本:转化为生产手段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会有价值量的变化。如:原料、配料、劳动手段等。
可变资本:转化为劳动力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价值的变化。生产自身的等价部分,并生产一个超过部分,一个剩余价值。
从上面两个概念可以看出,生产资料为不变资本,并不能产生新的价值;通过劳动力的转化,生产出新的产品,同时在消耗劳动力的同时,产生了剩余价值。
第七章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例-利润与成本的比例
第八章 劳动日
劳动日:每天工作时间,由其生产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去规定,是一个可变量。
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必要劳动是抵消成本,剩余劳动是产生利润
轮班制度:不变资本,从价值增值过程的观点看,是只吸收劳动的,它每吸收一点劳动,即依比例吸收一定量的剩余劳动。- 轮班制度是为了降低设备损耗。
第九章 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
榨取程度=(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剩余价值量由二因素而定:剩余价值率;垫支的可变资本量; 通常讲,就是资本的效率和资本的大小。
第四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十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必要劳动时间变短,剩余劳动时间变长; 需要提升劳动力的效率,使得剩余劳动变长为资本家工作; 所以,资本家愿意投入成本提升劳动力的效率
第十一章 合作
合作是与一切大规模的生产相联系的,也让大规模生产成为了可能
第十二章 分工与制造业
基于手工业的制造业形成的原因有二: 一,制造业由异种独立手工业的结合而成; 二,制造业由同种手工业者的合作而成; 制造业过程的拉长单独运行,最后组合而成
分工与组合增进劳动的生产力
第十三章 机械与大工业
生产方法的革命: 在制造业,是以劳动力为始点;在大工业,是以劳动手段为始点
机械的组成:发动机-产生动力;配力机-传送动力;工作机-使用动力
商品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机械是最有力的手段
手工劳动者与机械之间的矛盾
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十四章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以劳动日的大小为转移; 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彻底对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的配置进行改革
第十五章 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上的量的变化
劳动力的价值与剩余价值的三种关系
1. 不论劳动的生产力,不论生产物数量及商品的价格如何变化,大小一定的劳动日 ,产出同一的价值生产物
2. 劳动力的价值与剩余价值,以互相反的方向变化
3. 剩余价值的增大或减少,是劳动办价值相应减少或相应增大的结果,但不是原因
第十六章 剩余价值率的种种公式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剩余价值)/(劳动力价值)=(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派生公式:(剩余劳动)/(劳动日)=(剩余价值)/(生产物价值)=(剩余劳动)/(总劳动)
第六篇 工资
第十七章 劳动力价值的工资化
劳动的必要价格或自然价格,劳动的市场价格
第十八章 计时工资
劳动力的出卖,常须有一定的期间。 直接表现劳动力每日价值每周价值等等的转化形态,即为日工资,周工资之类的“计时工资”
劳动价格=(劳动力的日价值)/(一定小时数的劳动日)
第十九章 计件工资
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态
第二十章 工资之国民的差异
劳动强度:资本主义发达,则劳动国民强度及生产力则越强
第七篇 资本的蓄积过程
导论
一个货币额化为生产手段及劳动力的转化,是当作资本用的价值量所通过的第一段运动
第二段运动:生产过程,即生产手段转化为商品。其价值大于成本时,转化为商品;其价值等于或小于成本时,宣告终结。 --评论:这里马克思并没有考虑科技进步的前期战略投入问题。
第二十一章 单纯再生产
生产过程是连续的,周期性的。
再生产过程,不但生产商品,生产剩余价值,还要生产并再生产资本关系自身
第二十二章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就是所谓的资本蓄积
剩余价值率首先取决于劳动力的榨取程度
第二十三章 资本主义蓄积的一般法则
资本的有机构成即取决于资本技术构成又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化
一切资本,分为生产手段活的劳动力
劳动力增加,技术升级,效率提升
第二十四章 所谓原始蓄积
资本蓄积,以剩余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的存在为前提;资本主义生产以资本及劳动力大量存在于商品生产者手中为前提。
第二十五章 近世殖民学说
西欧是经济学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