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世纪的教育
教育学学硕考研311外国教育史中世纪的教育思维导图。包括西欧中世纪、东欧中世纪时期、阿拉伯这三个时期的知识点介绍。
考研教育学311外国教育史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发展,包括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希伯来。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中世纪的教育
西欧中世纪
基督教教育
教育实践
教育形式:教会学校
教育机构:
修道院学校(最典型)
主教学校
教区学校(堂区学校)
教育目的:培养教徒
教育内容:七艺,《圣经》,读写算
教育方法:教师口授和学生背诵、抄写相结合,实行个别教学,体罚盛行
教育思想:
神学世界观:
基督教确立了一个超理性的信仰权威,同时又赋予其极丰富的道德内涵
敬畏和信仰上帝被基督教看作人最基本的特性。
儿童观:
由于儿童的本性罪恶,要想控制儿童的邪恶的本性并使其成为高尚的人就必须惩罚他们的肉体,压制他们的欲望。
因此对儿童的约束与惩戒成为中世纪教育的重要特征。使儿童丧失了主体性和主动性
神学知识观:
以神学为最高学问,任何世俗学问都要服从于神学。
目的观:传播教义,争取信徒
评价
积极影响
基督教超越种族的存在,把世界看作遵循一个统一、普遍的规律而运行的文明体
基督教思考人生,呼吁平等,含有辩证法的思想,哲理性的论证人生
基督教强调人的精神与道德培养人的智慧与灵魂
基督教区别理性与信仰,讨论了人类的知识观
消极影响
崇尚神性,阻碍科技发展
愚弄百姓,束缚思想,基督教也是维持统治的工具
阻碍世俗文化与思想的发展
世俗教育
封建贵族世俗教育
宫廷学校
简介:设在国王或贵族宫中,主要培养王公贵族后代的教育机构。
典型学校:由阿尔琴管理的法兰克王宫的宫廷学校
教育内容:“七艺”,拉丁语、希腊语,具有浓厚宗教色彩
教育方法:问答法
教育目的: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
评价:欧洲主要的世俗教育形式之一
骑士学校
简介:西欧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
教育目的:培养勇猛豪侠、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
教育阶段:
家庭教育阶段(0-7.8岁):儿童在家中接受母亲的教育,主要内容是宗教知识、道德教育和身体的养护与锻炼
礼文教育阶段(7.8-14岁):低一级的贵族将儿子送入高一级的贵族家中当侍童,学习礼节和行为规范,简单的知识技艺和军事训练
侍从教育阶段(15-21岁):重点是学习“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吟诗
21岁时,通过授职典礼,正式获得“骑士”称号
评价:
优点:
中世纪备受歌颂骑士精神,培养了当时社会所需要的实际应用人才,体现了当时社会所崇尚的人格品质和道德风范:对主人和君长尊崇忠诚、对贵妇斯文典雅,作战时勇猛果敢,与人交往中慷慨豪侠
局限性:
骑士教育是一种是典型的武夫教育,对文化知识的传授并不重视,重在灌输服从于效忠的思想理念,训练勇猛作战的诸种本领,养成封建统治阶级的保卫者
中世纪大学
简介:
新兴市民阶层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后,追求新学问成为一种时尚,于是中世纪大学应运而生
最初的中世纪大学是一种自治的教授和学习中心。一般由一名(或数名)在某一领域有声望的学者和他的追随者自行组织起来,形成类似于行会的团体进行教学和知识交易。
形成原因:
在经济政治上:西欧封建制度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之后,社会趋于稳定,人们生活的物质基础越来越好
在文化交流上:新兴的市民阶层追求新学问成为一种时尚,而十字军东征复兴了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在传统教育自身方面:以上两方面原因导致传统的宫廷学校和骑士教育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新的教育机构开始出现,其中,以中世纪大学最为引人注意
典型学校:
波隆那大学:建立于意大利,以研究和传授法律知识著称
萨莱诺大学:建立于意大利,成为了欧洲有影响的医学教学研究中心
巴黎大学:欧洲正统的神学理论研究的中心
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科隆大学
特点
总办学特征:自治和自由(大学自治是学研究自由的必要保证)
教育目的: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教育领导体制:“学生”大学和“先生”大学
课程设置:文、法、神、医
学位制度:“硕士”、“博士”学位
教学方法:讲演和辩论
意义:
在权力上:中世纪大学保留了高等教育自治、自由的优良传统。它打破了教会对教育的垄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大学也成了一些著名学者的舞台及育才基地。
在思想上:动摇了人们盲目的宗教信仰,讲求实效和理解力,对传统的死记硬背等教学方法有了突破
在制度上: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基本上都直接来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现代大学的一系列组织结和制度建设都与欧洲中世纪大学有着直接的历史渊源。
在局限性上:宗教色彩浓厚,大学教学受经院哲学的影响很深。
城市学校
简介:城市学校是应新兴市民阶层需要而产生的,它不是一所学校的名称,而是新兴市民子弟开办的世俗性质的初等学校的总称
种类:手工业行会开办的行会学校,商人联合设立的商会学校(也称基特尔学校)
特点:
在领导权上:最初领导权大多属于行会和商会,后来逐渐由市政当局接管
在教育内容上:城市学校强调世俗知识,特别是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适用本族语言教学
在教育目的上:培养从事手工业,商业的职业人才
在学校性质上:世俗性质的初等学校
评价:满足新兴市民阶层的教育需要,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东欧中世纪时期 (东罗马帝国拜占庭)
世俗教育:
初等学校:私人创办
中等学校:文法学校和宫廷学校
高等学校:君士坦丁堡大学
目的:培养官吏
内容:文法、古希腊罗马古典作品、七艺、法律
方法:教师传授制
基督教育
教会学校分为:隐修院(修道院)、座堂学校
君士坦丁堡大学是拜占庭最高级的教会学校
主要学习宗教神学和哲学、文学等知识,培养神职人员
直接保存了古希腊罗马文化
世俗文化教育体系发达
世俗文化教育与宗教教育长期并存
对东欧、西欧、阿拉伯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阿拉伯 (中东)
萨拉森帝国与各大食国
伊斯兰教教育
教育机构:昆它布(初级教育场所)、宫廷学校和府邸教育(高级教育机构)、学馆(中等程度的教育)、清真寺、图书馆
《古兰经》、神学与实用课程并存
塞尔柱帝国
教育机构
尼采姆是伊斯兰教学校创始人
尼采米亚大学是伊斯兰教的第一所真正的高等学校
每个城市都普遍设有初等学校
奥斯曼帝国
建立宫廷学校,分为初高两级
教育内容广泛
教师必须是教徒,待遇丰厚,学生学费由国家政府提供
不重视教育等级和门第
教育特点
《古兰经》、学科知识、体育战术和专业训练
阿拉伯的教育尊师重教,教育机会比较均等
教学组织形式多样,神学与实用课程并存
多方筹集教育资金,以保证发展教育的物质条件
开明的文化教育政策
简介保存古罗马古希腊文化
在数学、天文学、医学、哲学和文学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