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和动力机制
这是一个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和动力机制的思维导图,主要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规律、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和动力、区域经济运行的动力来源具体阐述。
编辑于2022-03-22 22:24:26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和动力机制
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规律
区域系统的演化
基本方向
非农化、城镇化、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现代化
基本模式
渐变模式
普遍(正常化) 含义 两个方面:1.时间上 2.空间上 (山鹿城次)大城市郊区城市化:1.作物的商品化 2.劳动的商品化 3.土地的商品化 大区域范围内
突变模式
特殊 含义 两个方面:1.时间上(深圳:农业发展阶段-(工业化初级阶段)-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或成熟阶段) 2.空间上(大城市周围卫星城市的发展:在大城市远郊配置新的城镇,以分散大城市的人流,缓解城市压 力) 出现在区域中心场比较弱的区域边缘地区 人为模式干预下:政府的导向 较小范围或特殊情况下
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资源经济-劳动经济-资本经济-知识经济
城镇化不断提高的过程,非农产业不断扩大的过程,从物质经济到知识经济的过程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性规律
国外学者关于区域发展阶段的论述
胡佛-费希尔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自给自足阶段
封闭性
乡村工业崛起阶段
农产品、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村市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
农业生产方式
工业化阶段
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木材加工和纺织等行业 工业原料为主的冶炼、石油加工、机械制造、化学工业
服务业输出阶段
迈克尔▪波特关于区域竞争优势理论
竞争优势考察经济表现
生产要素导向阶段
农业社会和工业化社会早期(轻工业)
投资导向阶段
大工业、重工业化时期
创新导向阶段
工业化向成熟推进的时期
富裕导向阶段
后工业化社会
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
根本依据:资本积累水平和主导产业的变动 起飞的条件:1.生产性投资的提高5%——10% 2.一个或多个主要制造业部门的高速发展 3.政治结构、社会结构和体制结构的存在或很快出现
传统社会阶段
农业
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
食品、饮料、烟草、水泥等工业部门
起飞阶段
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纺织) 铁路运输业
向成熟推进阶段
重化学工业(钢铁、化学、机械)
高消费阶段
耐用消费品工业部门(小汽车、家用电器、高档家具等)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服务业部门(教育、卫生、住宅建设、文化娱乐、环保等)
我国学者关于区域发展阶段的探讨
待开发阶段
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原始、生产手段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第一产业占极高比重、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规模狭小、经济增长缓慢、长期停滞在自给自足甚至自己不能自足的自然经济中
成长阶段
高速增长、总量规模迅速扩大、产业结构急剧波动、第二产业占主导、商品经济逐步发育、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区域专业化分工迅速发展优势产业逐步形成、人口和产业活动向城市几种,形成增长极
成熟阶段
势头减慢、趋于稳定、工业化达到较高水平、第三产业较发达、基础设施齐备、交通运输与信息基本层网络、生产部门齐全、协作配套条件优越、资金积累能力强、人口素质高
空间不可移和不易转移要素的价格上涨
技术丧失独占利益
产业和产品比较优势丧失
主导产业沦为衰退产业
衰退阶段
相对衰退——绝对衰退
区位性衰退
运输地理位置和产业布局指向的变化 河北正定和石家庄
结构效应(拥有较不利的产业结构)
资源型衰退
结构单一且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地区
结构性衰退
如果不同时期地区的主导产业在时序上没有形成一个链条,相互间缺乏连接
消聚性衰退
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聚是有一定限度,超过临界规模,就会集聚不经济(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用地用水不足、能源和劳动力供应紧张等)
从工业化的角度看区域经济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 三次产业比重 主导产业 空间结构 消费结构 收入水平
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和动力
增长极理论和因果循环累积效应
区域增长极理论
佩鲁:创新能力的行业 增长极: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特点:产业发展方面:区域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 在空间上: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 实体形态上:区域中心城市和产业集聚区 作用:1.各种产业以增长极为核心,建立区域产业结构 2.改变区域的原始空间平衡状态 3.新增长极的形成会改变区域原来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
支配效应
周围经济活动都是以增长极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乘数效应
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会不断得到强化和放大,影响范围和程度随之增大
极化与扩散效应
极化效应>扩散效应 溢出效应为负值 有利于增长极发展而不利于周围地区发展 极化效应<扩散效应 溢出效应为正值 有利于周围地区发展
循环累积因果原理
经济过程存在三个环节:最初的变化、接着是一系列的传递式相关变化、最后又作用于最初的变化,并产生使其上升或下降的进一步变化,从而构成循环
马太效应:纳克斯
相对工资效率:卡尔多
中心外围理论:普雷维什
区域发展的基本-非基本原理
基本:外部循环过程 为区外生产 产品主要为了输出 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势层 关键 范围不大的区域 出口乘数效应 非基本:内部循环过程 为输出生产企业提供服务和配套作用的 区内销售 为区内社会、生活服务的产业部门 辅助层 和基础层 投资乘数效应
出口乘数效应
投资乘数效应
哈罗德-多马模型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消费:内部需求 主要动力 投资:财政预算 发行国债 对教育、科技、国防、卫生等事业的支出 辅助性扩大内需 出口:外部需求 本区域产品打入国际、国内其他地区,扩大产品销路
乘数效应
含义:经济增长中投资对于收入有扩大的作用,总投资量的增加可以带来若干倍于投资增量的总收入的增加 一般表达式:K=△Y/△X 两个条件:1.存在具备乘数发生作用的社会化再生产的客观基础,基础条件,不是全部条件 2.经济运行的参数变动(经济运行参数在外力作用下不按自发规律运行,而是出现了正的或负的参数变动)
投资乘数模型
投资乘数
正常的消费率和储蓄率的主观和客观需要:0-1
正常的投资渠道
存在不断放宽的供给与资源约束条件的创造机制
投资乘数作用结果
短期最终结果
1.需求增长:在需求没有受到供给因素限制的条件下,由于乘数的推动,可以产生数倍于初始需求的引致性需求 2.生产的增加:为满足消费增长必须有相应的商品供给市场 3.资源消耗:在不考察资源放宽的条件下,生产量的提高必然会形成资源消耗量的增加,其增加值应为单位产量消耗资源乘上最大需求量减掉存货富余量
长期最终结果
1.需求攀升 2.潜在国民收入增长 3.经济波动与调控陷阱
出口乘数模型
进出口贸易乘数
出口贸易乘数
出口乘数效应
出口对国内产品生产形成需求,并在国内形成国民收入增长
形成引致进口变动
改变了区际收支地位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消费需求影响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
实际购买力的变动影响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
1.消费需求的总量变化和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实际购买力的变动——消费需求的总量变动——非计划企业库存的变动——企业投资的变动乘数效应——国民收入的变动(经济增长的变动) 2.又可引起消费者(同时也是劳动者)的劳动效率变动:实际购买力的变动——消费需求的变化——劳动者工作综合能力变动——劳动者劳动效率变化厂商的产出增加——经济增长
消费者预期的变动影响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
消费者预期变动现期消费需求的变动——市场供需矛盾的变动厂商产出的变动——经济增长的变动
政府消费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1.社会消费:政府财政支出 政府支出乘数也会出现反向作用。如政府支出下降,而税收和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则GDP的下降幅度等于GDP的变化量乘以乘数。必须要知道实际的乘数究竟有多大 2.居民消费
三驾马车对GDP贡献的简单预算
经济起飞过程
投资拉动GDP增长(百分点)=投资率×GDP增长率
工业化全面推进阶段
进出口贸易拉动GDP增长(百分点)=外贸依存度×GDP增长率
后工业和知识经济阶段
消费拉动GDP增长(百分点)=消费占GDP比例×GDP增长率
区域经济运行的动力来源
区域经济运行的实质:区域经济主体(人)利用有效手段追求自身物质利益的过程 区域经济主体:企业家、地方政府和一般居民(前两个在区域经济中发挥的作用是主动的)
从政府的角度看区域经济运行机制
政治目标:博得领导信任 积极 消极
社会目标:较为安定环境
经济目标:建立工业体系、增加财政收入
企业家眼中的区域经济运行机制
产业部门(企业)、政府、居民、外界、资本
一些概念
引致需求就是派生出的需求的意思。
边际消费倾向:消费变动额和收入变动额之间的比率,也就是每变动1单位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变动额,用公式表示就是:MPC=ΔC/ΔY。(ΔC是指消费的变动额,ΔY是收入的变动额。例如,收入增加到3万亿元(增加了1万亿元),消费增加到2万亿元(增加了0.5万亿元),边际消费倾向就是0.5 (0.5/1)。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 (MPS)之和为1,即MPC+MPS=1。
衍生乘数
投资乘数 是指投资量变化数与国民收入变化数的比率,它表明投资的变动将会引起 国民收入若干倍的变动。投资之所以具有乘数作用,是因为各经济部门是相互关联的。某一部门的一笔投资不仅会增加本部门的收入,而且会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引起 连锁反应 ,从而增加其他部门的投资与收入,最终使国民收入成倍增长。 假设投资引起的消费增量全部用于下一步消费,上一步的消费增量等于这一步的收入增量,之后不断循环,所以会使得国民收入成倍增长。
税收乘数是指因政府增加(或减少)税收而引起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减少(或增加)的倍数。由于税收是对纳税人收入的一种扣除,税收高低会影响到投资并进而影响到国民收入。税收变动与国民收入呈反方向变化,即税收减少,国民收入增加;税收增加,国民收入减少。因此,税收乘数是负值。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转移支付乘数: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业无偿地支付给个人以增加其收入和购买力的费用。转移支付乘数是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之一,是指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量变的转移支付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化量之间的比例。
外贸乘数:一国在既定的 边际消费倾向 作用下,由于对外贸易收入而增加的该部门消费会通过 国民经济 的产业链增加相关部门的收入和消费,最终对国民经济增长和 国民收入产生倍加效果。外贸乘数理论由 凯恩斯主义者在投资乘数原理的基础上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