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物理因子治疗技术概论
物理因子治疗技术概论思维导图,讲述了物理因子分类、物理因子治疗的作用机制、物理因子对人体的作用、物理因子治疗处方等。
编辑于2022-03-23 18:53:03物理因子治疗技术概论
概述
概念
物理治疗PT)是康复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物理因子治疗技术和运动治疗技术。
物理因子治疗是应用天然或人工物理因子作用于人体以治疗疾病和康复的方法
物理因子治疗不仅具有消炎镇痛、镇静催眠、兴奋神经和肌肉、改善血液循环、调节自主神经及内脏功能、松解粘连及软化瘢痕等作用,还可以通过功能性刺激以促进功能恢复,提高活动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
对物理因子治疗技术的研究,包括研究物理因子的物理特性、生物学作用、治疗方法及临床应用的理论和技术等内容
物理因子分类
自然物理因子
包括自然物质与自然环境,如日光、空气、海水、矿泉、泥土、热沙、香花、高山、岩洞、森林、时序、方向
人工物理因子
人工物理因子是通过人工方式获得的物理因子,具有良好的操控性,如电、光、声、磁、冷、热等
电疗法
根据所采用电流频率的不同,电疗法又分为低频电、中频电、高频电三大类,还有直流电疗法、静电疗法等
光疗法
光波的波长l000µm-180nm, 按波长排列,光波依次分为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三部
超声波疗法
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 20kHz 的声波,是一种机械振动波
1-3MHz较高频超声波
30-50kHz 较低频超声波
脉冲超声波
常用的治疗操作方法
接触法、水囊法、水下法、药物透入法
磁疗法
静磁场法(属于恒定磁场)
动磁场法
脉动磁场疗法
交变磁场疗法
脉冲磁场疗法
传导热疗法
利用各种热源为介体,将热直接作用千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传导热疗法,又称温热疗法
分类
石蜡疗法
温热袋敷疗法
蒸汽疗法
泥疗法
热气流疗法
坎离砂疗法
低温疗法
利用低于体温与周围空气温度、但在 0℃以上的低温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冷疗法
利用 0℃以下的低温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冷冻疗法。其中-l00°C 以下的治疗为深度冷冻疗法,属于外科范畴
水疗法
因所应用的水温、水的成分以及作用方式、作用压力与作用部位的不同,其治疗作用及适应范围也不相同
其他物理因子疗法
生物反馈疗法
又称电子生物反馈疗法,应用电子仪器将人体内正常或异常的生理活动信息转换为可识别的光、声、图像、曲线等信号,以此训练患者学会通过控制这些现实的信号来调控那些不随意的(或不完全随意的)、通常不能接受到的生理活动,以达到调节生理功能及治疗某些身心性疾病目的的方法
分类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手指皮肤温度生物反馈疗法
皮肤电阻生物反馈疗法
脑电生物反馈疗法
心率生物反馈疗法
血压生物反馈疗法
压力疗法
是改变机体局部的压力,以治疗某些疾病的一种疗法,包括肢体压力疗法和局部压力疗法
广泛使用的肢体压力疗法有气囊袖套式或腿套式正压治疗,而局部压力疗法多用于肥厚性瘢痕的治疗,也可用于肢体水肿的治疗。治疗时,采用压力绷带、压力套、压力衣
冲击波疗法
冲击波是一种机械波,它具有声学、光学和力学的某些性质
冲击波具有压力瞬间增高和高速传导的特性
冲击波可促进组织代谢、循环,有止痛与组织修复功能,对肌腱筋膜病变引起的慢性疼痛及骨折未愈合有非常显著的疗效
高压氧疗法
用高浓度氧以治疗缺氧性疾病和相关病患的方法,称为高压氧疗法
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脑出血、脑梗死、脑挫裂伤、脑干损伤、脑水肿、神经损伤以及急性中毒及中毒性脑病、有害气体中毒、突发性耳聋、耳鸣等康复治疗
应用范围
老年病和慢性病
功能障碍者
疼痛
病理改变
其他
物理因子治疗的作用机制
物理因子作用的反应过程
物理反应阶段
理化效应阶段
生物效应阶段
局部反应
全身反应
机体内环境恒定反应
物理因子治疗的作用方式
直接作用
间接作用
物理因子作用的反应规律
Grotthus-Draper 规律
对光化学反应有效的光是可见光和紫外光,红外光因其能量较低,不足以引发化学反应
此规律适用于物理治疗中的光线疗法
Bunsen-Roscoe 规律
吸收能量的大小和作用时间长短的乘积,决定了一定的反应量
广泛适用于光线疗法
Arndt-Schulze 规律
弱刺激引起生活活动,中等度刺激可以促进生活活动,强烈刺激则妨碍生活活动,最强的刺激则可使生活活动停止
物理因子应答反应的影响因素
外因
刺激的种类和性质
刺激的剂量
刺激的环境、时间和条件
内因
机体状态
刺激部位
物理因子对人体的作用
物理因子对人体作用的特点
共同作用
生理作用
①改变组织细胞和体液内离子的比例和微量元素的含量。②引起体内某些物质分子,如蛋白质分子、水分子等结构改变。③影响各种酶的生物活性。④调节物质代谢。⑤使体内产生高生物学活性物质。⑥增强血液和淋巴液循环。⑦改变生物膜、血管、皮肤、黏膜以及其他组织的通透性。⑧引起组织温度改变。⑨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⑩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功能
治疗作用
①改善神经-内分泌功能障碍。②提高机体或某些系统、器官的功能水平。③改善组织营养,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④提高局部或全身的抵抗力。⑤镇痛作用。⑥消炎、消肿作用。⑦缓解痉挛。⑧脱敏作用。⑨加强机体的适应功能。⑩加强药物向组织器官内透入。
特异性作用
物理因子的特异性效应只有在使用小剂量的条件下方可最明显地呈现,随着剂量的增大,由于分子的布朗运动(热运动)可掩盖其特异性效应
紫外线优先作用于外胚层组织及表皮、皮肤神经末梢感受器
超短波优先作用于结缔组织、巨噬细胞系统,并可较明显地作用于血管系统、自主神经-内分泌信息控制系统、骨组织等
直流电优先作用于周围神经末梢感受器和周围神经纤维
正弦调制中频电流可使疲劳肌肉中RNA含量升高,并能增强大脑皮质、锥体神经细胞、核内脱氧核糖核酸蛋白的荧光强度
物理因子的主要治疗作用
消炎
镇痛
杀菌
镇静和催眠
兴奋神经肌肉
缓解痉挛
软化瘢痕,松解粘连
加速伤口愈合
加速骨痂形成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物理因子治疗技术的发展及展望
物理因子治疗技术的发展简史
物理因子治疗技术的应用前景
重点推进老年物理因子治疗技术
全面推广专科专病物理因子治疗技术
中西医结合物理治疗技术将成为趋势
物理因子治疗技术社区化
物理因子治疗技术信息化
物理因子治疗处方
概述
处方的目的
为物理治疗师提供治疗的基本目的、具体治疗要求,保证医师的医嘱得到准确地执行
为临床治疗和管理提供永久性的资料
在发生医疗纠纷时提供病历资料
处方的基本原则
明确诊断
综合治疗
不同物理因子的综合应用
作用相同的物理因子不宜同日应用
相互拮抗的物理因子不能同时应用
反射疗法
应用反射疗法时,在同一反射区不宜同日使用两种以上的物理因子治疗
防止治疗负荷过大
物理因子治疗与药物治疗的综合应用
方法选择
因子选择
参数选择
部位选择
剂量选择
确定物理因子治疗剂量有两个要素:刺激强度和作用时间
一般规律是大剂量产生抑制作用,小剂量产生兴奋作用
疗程的确定
对于需要多个疗程物理因子治疗的慢性病患者,应当在两个疗程之间设一个间歇期,以利于机体恢复调整
间歇期一般为 2-4 周,同一种物理因子在 年内应用次数以不超过 3-4 个疗程为宜
物理治疗处方的内容
物理治疗单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一般情况
治疗医嘱
复诊记录
治疗记录
治疗小结
物理治疗处方的内容和要求
物理因子治疗的种类
治疗部位
治疗方式
治疗方法
治疗剂量
治疗频次
疗程
示意图
考试大纲
掌握:物理因子治疗技术基本概念;物理因子治疗范畴;物理因子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熟悉:物理因子对人体的治疗作用
了解:物理因子治疗技术的发展及展望;物理因子治疗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