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自动驾驶行研
以下是一篇关于自动驾驶行研的知识导图,讲述了玩家和思路、商业模式如何变现、落地、能否成功的几个核心问题。
编辑于2022-03-23 20:20:28自动驾驶行研
玩家和思路
主机厂,造车公司,对标Tesla
传统主机厂
长安、吉利、长城等
造车新势力
小鹏、理想、蔚来
威马(百度投资,自动驾驶依靠appolo)
集度(吉利百度投资)
零跑(大华投资全资子公司)
哪吒(360合作)
主机厂更偏向于自动驾驶渐进式路线,更愿意将已掌握的技术先应用在现有产品中,通过二者结合的方式,完成迭代升级,为用户创造价值,并增强自身的科技属性。 高级别的智能驾驶(L4+)大部分战略是自身预研、与科技公司携手研发或者作为背后金主投资相关的子公司。 主机厂内部自动驾驶部门存在的形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规模较大的自动驾驶中心(比较典型的比如小鹏汽车的自动驾驶中心,早在17、18年就开始布局了,现在内部规模已经达到了一个创业型自动驾驶公司的规模了),一种是独立出去成立相应的子公司(比较典型的比如毫末智行,上汽零束)。 相比传统OEM,新势力的自动驾驶布局更激进,竞争优势逐渐显现。
Tier 1
博世、安波福、大陆、福瑞泰克、德赛西威、奥托立夫(维宁尔)等
供应商,尤其是国际垄断巨头,在智能驾驶方向起步最早,研发着力点在于为主机厂提供不同级别的系统解决方案。 执行层的智能转向和智能制动系统等领域,基本被国际龙头供应商垄断,整体竞争格局较稳定,近年来有部分清华系创业公司在试图打破垄断。 车载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感知层以及高清地图等起步较晚领域,目前竞争较为激烈,国内部分供应商在此方向布局,试图占领研发高地。
科技公司
互联网公司
互联网大厂的自动驾驶业务分部,对标Google Waymo
百度
滴滴
小米
腾讯+长安投资,梧桐车联
阿里+上汽,智己
华为
阿里达摩院,美团,京东送外卖的物流小车。 华为CarBu,发力硬件,对标NVIDIA。 百度整体方案打包,开始发力车道协同,已落地长沙,开始运营。
自动驾驶创业公司
图森
智加+一汽?
小马+丰田投资
文远知行+雷诺投资
momenta
Autox
元戎
轻舟
车厂+自己的技术公司,对标GM Cruise 背靠主机厂,不用单独造车,专心技术和产品
毫末智行(长城控股)
上汽智己(零束软件公司)
模式列举
落地
落地场景
服务乘用车,私家车自动驾驶功能
通勤全场景
Robotaxi,提供无人按需出行服务
小马,文远,Autox。文远已正式运营,落地广州黄浦,Autox即将落地上海嘉定
无人巴士,固定线路短距离接驳
物流,干线、末端无人物流
开放道路场景
干线,高速道路卡车
上汽重卡,港口智能驾驶项目
图森,智加等
作为自动驾驶领域最早可以实现商业化的一个方向,重卡也是不少中国自动驾驶公司孜孜以求的目标。 目前初创公司10多家、主机厂7/8家、互联网巨头几家,这么多家企业想从无人驾驶重卡上分一杯羹。 目前能开放港口配合测试的码头数量有限、中国道路普遍狭窄、车多、人多,而自动驾驶又是极其烧钱,人才成本、资源成本都极高,所以初创企业需要不断靠融资来输血;主机厂企业在技术不成熟的情况下,也不愿花大价钱进入这个领域;互联网巨头不做系统,只能从某一擅长领域入手;所以现在的看似繁荣,但最终能存下来的,寥寥。 最后,请问驾驶一辆可以无人驾驶但偶尔还是要接管的卡车舒服,还是全程需要集中注意力开卡车舒服?前者时间长了容易懈怠,后者累点但相对精神集中。 卡车司机的回答,后者。
1-3公里,城市道路小车
园区场景
机场运输货物,驭势科技已实现香港机场24小时、无人化、常态化运营。
特种车辆,无人采矿、扫地机器人
必要条件
核心技术
政策法规
市场接受度
现状列举
能不能成的几个核心问题
一些大面上的常规问题 from老王《高手如何决策》
优势是啥
有钱?
有技术?
数据积累?
入场时间?
市场体量
对市场体量的判断决定了投入的合理性
如果判断对了,且尽早投入,就获得了战略先机。 如果判断错了,在一个不够大的市场里,投入太多钱,比如共享单车。或者在一个足够大的市场里投入不足,就会掉到坑里。
判断方法 1. 市场体量和增速有一个默认的关系:在一定体量下,如果有一个增速的话,基本就可以拟合出市场总体体量。(在经营中,要反复校正和拟合市场真实的体量是多少) 2. 社会化分工,分解影响因素 3. 类比法
规模效应
不同的生意,本身具备不同的规模效应,有些生意天生就做不大。 交易额/客户使用量足够大,之后产生了客户体验优势或成本优势。具体是成本优势,还是客户体验优势,取决于具体的生意模式。
是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越早抓住那些有规模效应的要素,越会因为规模效应起作用(成本低或用户体验好)而取得更好的发展。
规模效应的曲线形状和起作用的scope,决定了很多生意的市场格局
马太效应
有率先投资-话题性和流量-人才优势-下一轮融资,正循环
市场集中度(CR,concentrate rate)
大部分行业都会剩2-3家,所以要尽快冲到领先的2-3家,因为不仅你知道,投资人也知道,如果你不在最前面的2-3家里,投资人就不会给你投钱了。
如果一个行业最后剩2-3家,那在早期要做的,是尽快成为领先者,形成正循环,但这里又不宜过度投入,否则会导致投入产出比过低,长期会成为包袱。
按迈克·波特三战略,如果行业里有很多家,企业经营的关键战略是差异化;如果一个行业里只有2、3家,就很难差异化。确保自己的体量在行业前三,因为行业最后只会剩2、3家,投资人只会投前三家,此外要做前三里ROI最高的,而不是体量最大的。
产业链
如果做生态能提高效率,那么要么成为生态建设者,要么加入那个生态,成为一员,否则就会被生态淘汰掉。
先发与后发
先发优势和后发优势的差别,创新者和后发者的根本差别,是创新者通常有思维盲区,而后发者思维盲区会小些。
对自动驾驶行业来说,时间差带来的数据积累差异是否会成为壁垒?——后发的最大弊端怎么弥补??
存量与增量
一旦一个市场成为存量市场,那么行业格局变化的可能性就很小了。此外,存量市场对组织的要求也很高,所以最好还是在增量市场去发展。(衡量增量存量的一个标准就是渗透率,比如一天几百万张机票有多少是通过互联网卖出去的,当这个比值超过50%之后市场格局要变就很难了。)
高频低频
高频打低频会在用户获取成本和留存率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优势。
如果做一个低频业务,还想保持竞争优势的话,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深入低频业务的产业链。
做低频的另一个手段是和高频的合作
入场时机
公司规模
小公司的难处在于,搞一段时间没有进展,团队里优秀的人会不断被人挖走。
大公司的难处在于,每个人都有职级有晋升的需求,而晋升的答辩委员会通常是被大的、成熟业务的管理者把持的,新业务线的员工在公司,通常话语权不够。
时间窗口
这就涉及到时间窗是如何打开的,宏观分析里有一个叫PEST模型(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Technology),基本上是这几个大的要素变化形成了短暂的时间窗口。
只要你能确定公司不倒闭,越早入场越好,因为越早入场你越能积累正确认知,你越可能把握住浪潮。
怎么确保自己能追赶上差距??
迈克·波特三战略
标准化战略和有效战略
标准化战略之所以流行是因为这些是可规模化、复制的,但很多企业的战略需要很多要素叠加到一起才能生效,就像人类能进化到今天其实是很多复杂的要素集合到一起才有现在的效果的。
具体落地问题
投资就是投人,尤其是对于成立时间不久的企业,核心管理层素质如何?包括背景、眼界、魄力、能力、执行力等各方面因素;
一帮人一起创业总有一个领头的,公司里领头的通常就是CEO,CEO平时要见投资人,见媒体,要招人,慢慢精力就不在业务上了
而CTO是实际管事的,业务发展方向是CEO定的,干了一段时间如果没有进展,实际干活的CTO就会受到很多外部职位的诱惑,并且会对业务的发展产生怀疑。
如果CEO说:没搞错,大家接着干。CTO会觉得CEO很难沟通,听不进团队意见反馈,可能自己不受认可和尊重,就离职了。 如果CEO听从了CTO的意见,让CTO负责改版,这次改版可能把CEO原来的想法颠覆掉了,如果改版不成功,试两次,这个创业团队就会面临家里的压力,如果没有进展,可能创业团队就解散了。 第二年年底解散危机
于骞和张一萌到底谁是waymo感知tech lead??
造车吗?底盘从哪里来?产品规划如何?透露公司怎样的发展方向?
生产制造模式和水平如何?除了造车之外又做了哪些生态运营方面的事情?
从财务的角度看,目前走到哪里,体现什么特征?
靠什么维持甚至提升市场份额?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产品?是渠道?还是品牌?
:规模效应/网络效应
自动驾驶:搭载自动驾驶系统的车越多,该自动驾驶就可以吃到更多的数据,更利于自动驾驶系统的进化,从而提升该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车主的驾驶体验更好,对该系统的粘性也越高,最终可能从选择软件的角度出发来选择硬件;
补能系统:特斯拉和小鹏都有自己的超充站、蔚来有自己的换电站,购买电动智能车的用户越多,对应的车企就有底气铺更多的快充站/换电站,车主都比较看重的补能体验就更好;
先发优势,赢家通吃。Tesla/新势力
规模效应提升盈利能力、护城河加深带来提价能力,这些都是一家企业非常优秀的底层能力。 例如,Tesla近期频繁降价追求出货量,让更多的人加入到特斯拉的用户群体中,也许就是希望能够将网络效应发挥出来。
目前的电车企业:大单品策略/多样化车型策略
多样化车型的策略,然后通过模块化造车平台发挥车型间的协同效应,实现1+1>2的效果,典型代表是大众等传统车厂。
如何估值?以及最终的价值判断如何?
商业模式,如何变现?
规模和成本
图森未来
市场规模:4万亿美元的全球卡车货运市场 美国卡车牵引车保有量接近 300 万辆,中国重卡保有量超 900 万辆。
商业目标:世界上第一个自主货运网络(the world’s first Autonomous Freight Network,AFN),运营一个无人驾驶网络
产品形态:软硬件集成的L4自动驾驶半卡车(semi-trucks)
行业生态:托运人,承运人,铁路,货运经纪人,车队资产所有者,卡车硬件合作伙伴。 (上游要车企、芯片、传感器的配合,下游要有客户)
前提条件: 1. 政策法规 2. 需要车厂给你做量产,有线控平台才会有无人驾驶平台,线控底盘才有可能做 ESP(车身电子稳定系统)、EBS(电子控制制动系统) 3. 人工成本可计算 4. 甩挂业态成熟。甩挂就是,货卸到那儿,货柜一甩,拉着别的货就回来了,货柜和牵引车在业态上是分离的。
商业逻辑: 1. 客户从原始设备制造商(OEM)那里购买图森未来L4自主半卡车,并订购TuSimple Path(一种全面的交钥匙产品(turnkey product))以便在图森未来网络中实现自主运营。 2. TuSimple Path包括:图森未来车载自动驾驶软件、TuSimple Connect基于云的自动操作监督系统、高清数字路线地图支持和紧急路边援助等功能。 3. 图森未来L4自主半卡车队由第三方车队资产所有者提供资金,而无需拥有半卡车资产。 - 2020年 7 月,大众商用车集团(Traton )旗下的卡车公司 Navistar 宣布将与图森合作量产 L4 级自动驾驶(不需要人监控的自动驾驶)卡车,并获得了 10 个物流客户共 5700 辆预订。首批卡车将于 2024 年交付。通过与OEM和一级供应商的伙伴关系进行垂直整合,图森未来能保持强大的供应链和硬件设计控制,同时保持资本金不变,并且主要专注于开发专有的自主技术。 4. 用户将以每英里向图森未来支付使用费
1. 通过自动驾驶技术为物流公司提供 “电子司机”,节省人力成本,按行驶里程数收取技术服务费。 2. 前装量产,让卡车符合车规,稳定可靠,并降低单车成本。
实现路径: 1. 增加用户数量,扩大终端网络,扩展高清数字地图路线,增加卡车数量,实现研发里程碑。 2. 与运营AFN相关的固定成本,包括码头的劳动力、自主运营监督系统、维护专用L4卡车的人工,预计,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加入AFN,利润率将提高。(在从AFN产生足够的收入之前,图森未来有望通过股权和/或债务融资来提供运营提供资金) 3. 从无人驾驶卡车的商业化来倒推,图森已陆续达成了以下关键目标:找到了愿意合作测试的卡车企业,在真实环境中进行无人驾驶卡车路测,与物流公司合作,与卡车企业联合研发无人驾驶量产车型,并在半个月前成功 IPO。
现状: 支出:燃料成本,物业和设备的折旧(包括通过资本租赁获得的卡车),人工成本以及其他与提供货运能力服务。目前,图森未来的半卡车有两名乘员,一名安全工程师和一名安全驾驶员。图森未来有望随着不断改进的自动驾驶技术,逐步降低半卡车中的平均乘员人数,并最终在实现完全驾驶式L4自主操作后最终将所有乘员撤离。这有望显着降低图森未来专用L4自主半卡的每英里成本。 收入:每英里货运收取费用
成本可控,场景单一,出事故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