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阅读笔记,偏见似乎不只是具体针对某一群体的态度,而是如何对待与自己不同的人的一种思维方式。感觉自己在道义上高人一等的人往往会野蛮地对待自认为劣等的人。
编辑于2022-03-24 00:15:38社会心理学
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人如何创造和改变环境 环境如何塑造性格、影响行为
社会心理学导论
价值观影响心理学的方式
折射社会现象的一面镜子
20世纪40年代
纳粹蹂躏欧洲
研究偏见
50年代
强调同一性的风潮和固执己见的现象
研究服从
60年代
暴力和犯罪率的增加
有关暴力
70年代
女权运动
性别和性别歧视
80年代
军备竞赛
军备竞赛的心理影响
90年代
如何面对文化多样性、种族多样性、不同性取向
研究
场所
实验室
控制
自变量与因变量
随机分配
伦理道德
知情同意
真诚
例外:必要且重要
保护实验者
个人信息保密
事后解说
例外:让实验者痛苦
现场
方法
相关研究
探寻两个或多个因素之间的自然关系
优势
通常在自然场景中包含有十分重要的变量
劣势
对于因果关系的解释十分模糊
实验研究
通过操纵一些因素来考察它们对其他因素的影响
优势
通过自变量因变量考察因果关系
劣势
控制变量后的“真实”
评估调查偏差影响因素
不具有代表性的样本
问题的顺序
答案的选项
问题的措辞
从实验室推广到生活
谨慎态度
社会思维
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评价我们的印象、直觉和解释的准确性。
社会中的自我
焦点效应
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度。
透明度错觉
人们高估自己的个人心理状态被他人知晓的程度的一种倾向。透明度错觉又表现为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对他人个人心理状态的理解程度,而这种倾向又被称为观察者的透明度错觉。
自我概念:我是谁
我们世界的核心:我们的自我感觉
自我图式
自我概念的基础、你对界定自我的特殊信念,是你的自我图式。 图式是我们组织自己所处世界的心理模板。
自我参照效应
当信息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时,我们会对它进行快速的加工和很好的回忆
可能的自我
社会自我的发展
我们扮演的角色
我们形成的社会同一性
社会比较
我们的成功与失败
其他人如何评价我们
周围的文化
自尊
自尊,是我们对他人如何评价我们的监控并做出相应行为反应的心理学尺度。
自我与文化
集体主义
自我认识
心理免疫系统
双重态度系统
我们关于人或事的自动的内隐态度通常与受意识控制的外显态度不同。 例如,从儿童时期开始,我们可能会对那些我们现在所说的尊敬和欣赏的人保持一种习惯的、自动的恐惧或嫌恶。
外显态度改变容易,内隐态度难
重复练习-新的态度-新的习惯态度
知觉到的自我控制
自我效能
对自己能力与效率的乐观信念可以获得很大的回报
主要来源于成功
控制点
内部控制点
使人更优秀
外部控制点
影响因素
对挫折的认知
习得性无助与自我决定
自尊
自尊动机
人际关系的“油量指示灯”
高自尊
受到威胁
敌对
更易度过挫折,对抗抑郁
低自尊
真正自尊
自尊建立在个人品质而不是外在
自我服务偏见
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
自我美化
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
虚假普遍性
在观点方面,我们过高地估计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支持自己的立场
自我展示
虚伪的谦逊
自我妨碍
印象管理
社会信念与判断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归因因果关系:个人还是环境
性格归因
情境性归因
归因
共同反应
区别性
一致性
基本归因错误
解释他人时低估环境因素
我们为什么会犯归因错误
认知和情境意识
行动者和观察者的不同
执行者
环境支配注意
观察者
注意中心:人
聚焦观点偏见
观点在随时变化
自我觉知效应
当我们把注意聚焦在自己身上时,我们更可能将原因归结到自我。
我们在自己关注的地方寻找原因
文化差异
基本归因错误的原理是什么
对应偏见
行为是内在倾向的相应反应
我们对他人消极行为的解释决定了我们对这种消极行为的感受
我们怎样感知和回忆我们的社会生活
知觉和解释事件
信念固着
信念可以独立存在,并且当支持其的证据被否定时仍会存在下来。
构建关于我们自己和身边世界的记忆
启动
某一事件可能在我们毫无意识的情况下被唤醒,或者说连接得以启动。 对很多学心理学的学生来讲,阅读有关心理异常方面的书籍会启动他们对自身的焦虑和忧郁的情绪。
社会判断
观察、期望、推理、热情
我们怎样才能做出准确判断
直觉判断
直觉的力量
直觉的局限性
过度自信倾向
验证性偏见
寻找支持自己的信息
直觉:心理捷径
代表性直觉
表性直觉(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是指对某个事物进行评价时,在直觉的引导下,将其与某一类别的心理表征进行比较。
易得性直觉
更容易回忆生动的信息
反事实思维
对将要发生事情的心理模拟 要是…就好了
错觉思维
我们试图在随机事件中寻找规律,这种倾向会令我们误入歧途。
控制错觉
将随机事件知觉为有联系的倾向往往容易产生一种控制错觉(illusion of control)——认为各种随机事件受自己影响。这是驱使赌徒不断赌博的动力,也是令我们其余的人为许多不可能完成之事努力拼搏的原因。
情绪和判断
不幸、抑郁
社会行为退缩、脆弱、自我关注、冥想
快乐
精力充沛、果断、有创造力、合群、信任他人、有责任心
我们的信念倾向于自我实现吗
教师的预期与学生的表现
自我实现预言
观念引导我们以证实自己的方式行动
从他人那里获得我们的期望
行为确证
一旦形成错误的社会信念,就可能引发他人做出某些行为反应以支持这些信念,这种现象叫做行为确证
聚焦:记者的思维方式:新闻制作中的思维偏见
先入之见可能会影响解释
确证偏见可能引导他们趋向能确证自己先入之见的信息来源和问题
坚定不移的信念可能会以怀疑的面目支持先入之见
生动的轶闻趣事看起来可能比统计信息提供更多的信息
实际上并不存在相关的事件可能看起来具有相关性
事后聪明使事后分析变得非常容易
减少偏见的方法
考虑相反的结论,寻找信息来源并提出可能反驳自己观点的问题
首先寻找统计信息,然后寻找有代表性的事实
牢记善意的人在做出决定时不掺杂自己对结果的预期认识
反思直觉的力量和局限性
行为和态度
态度
态度(attitude)可以界定为个体对事情的反应方式,这种积极或消极的反应是可以进行评价的,它通常体现在个体的信念、感觉或者行为倾向中(Olson & Zanna,1993)。
ABC
你可以按照组成态度三个基本要素的打头字母“ABC”来记忆它们:感觉(affect)、行为倾向(behavior tendency)和认知(cognition,想法)
Affect感觉
Behavior tendency行为倾向
Cognition认知
情绪ABC理论
Activating event激发事件
Belief信念,认知
Consequence行为后果
态度决定行为吗
我们都是伪君子吗
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
其他因素何时对我们的行为影响最小
总体/通常行为,态度对行为的预测更明显
何时能检测到影响行为的特定态度
态度何时是有效的
行为何时决定态度
角色扮演
语言何时变成信念
登门槛现象
小请求-自愿同意并承诺-大请求-提高同意概率
低价法策略
在顾客因为价格便宜答应买下一辆新轿车并开始办理买卖手续的时候,销售人员在顾客认为已经包括的选项上讨价还价,或与说“我们已经赔钱了”而不做这一买卖的老板协商,以去除价格优势。据说,相比于刚开始,更多的顾客会在高价下坚持购买。
邪恶的行为和态度
恶行侵蚀道德感
道德行为(主动)影响道德思维
种族间的行为和种族态度
要更爱他人,你就要表现出你真的爱他。
社会运动
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
自我展示:印象管理
自我辩解:不协调理论
自我知觉理论
人们通过关注周围情境来解释自己的行为。
报酬和赞赏
针对成就
增加动机
控制人们
降低内在兴趣
管理者
鼓励内在
过度合理化效应
“过度合理化效应”:付给人们报酬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能将他们的这种乐事转化为苦差(如果这些报酬使他们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报酬)。
理论比较
社会影响
通过理解态度的文化因素和学习从众、说服以及群体影响的本质,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到作用在我们身上的微妙的社会力量。
基因、文化和性别
人类的自然天性和文化多样性会对我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基因、进化与行为
地位更高的人是亲密关系发展的设定者
规范:期待的行为
社会角色
扮演角色内化行为,使行动变成信念
角色互换促进理解
在一定程度上,人类其实是社会文化规范和角色的产物。
性别
独立性与联系性
社会支配性
男性
控制欲、积极进取、攻击性
攻击性
性特征
进化与性别:什么样的行为是天生的
进化
文化
性别与择偶偏好
文化与性别:我们的行为是由文化影响的吗
生物因素与文化因素
同龄人比父母带来更大的影响
交互作用
环境与人的力量
个体对某一个特定情境的解释和反应有差异
人会选择环境,人的因素和环境交互作用
人会创造自己的环境
我们应该把自己看做社会的产物还是社会的建筑师
把自己当自由者,同时关注他人收到的环境影响
强调自我效能,并理解他人处境
从众
什么是从众
顺从:靠外在力量而表现出的从众行为
服从:顺从行为是由明确的命令所引起的
接纳:真诚的、内在的从众行为
什么是经典的从众研究
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
我们对现实的看法未必就是我们自己的观点。
在同一工作群体中人们的心境通常非常相似
聚集:群体妄想
阿施的群体压力研究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考察了当权威的要求与道德的要求相抵触时会发生什么行为
什么因素引起了服从
受害者的情感距离
聚焦:让受害者人格化
我们很容易贬低远离自己的人或失去个性的人
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
权威的机构性
不服从的同伴参与者的释放效应
对经典研究的反思
行为和态度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批评会产生轻视,轻视会引发残暴,而当残暴被认为是合理行为时就会导致兽行,接着便是杀戳,然后是大规模的杀戳。所形成的态度紧随着行动,又为行动辩护。
情境的力量
当分散工作,大家各司其职时,邪恶似乎更易进行。
基本归因错误
什么因素可以预测从众
群体规模
多个小群体一致意见更可信
一致性
凝聚力
地位
公开的反应
无事前承诺
个体为什么会从众
规范影响:想被群体接纳和免遭拒绝
信息影响:获得重要信息
谁会从众
个性
内在的因素(态度、特质)很难准确地预测行为,与此同时,它们却能较好地预测个体跨情境的一般行为
当社会影响非常微弱时,个性也能较好地预测行为
文化
我们如何抵制从众的社会压力
逆反
我们再想一想儿童,他们通过做与父母要求相反的行为来证实自己的自由度和独立性。所以,聪明的父母通常不是下命令,而是让孩子自己选择:“到了洗澡的时间了,你想要盆浴还是淋浴?”
逆反心理理论——人们采取行动来保护他们的自由感
回飞镖效应
坚持独特性
因为你是社区中一员
说服
文化塑造是自上而下发生作用的,文化的中坚分子控制着信息和观念的传播
信息背后的目的与包含的内容
好
教育
以事实为基础
不好
灌输
强制手段
当其影响作用比较小而又不触及到我们价值观的时候,说服效果最好
说服的途径有哪些
中心途径
关注论据
那些经过人们深层而不是肤浅的思考之后所产生的态度变化会更加持久,更能对抗反击,并且更能影响行为
外周途径
关注那些可能令人不假思索就接受的外部线索
说服的要素有哪些
谁是发言者?传达者
可信度
专家
数月后消失
小道消息
睡眠者效应
当人们遗忘信息来源或来源与信息之间的联系之后的延滞性的说服
可知觉的专家性
一种方法是从传达听众赞同的观点开始,这样会使你看上去很聪明
以在某一专题内的学识渊博者身份被介绍给大家
自信的表达方式
可知觉的信赖性
演讲风格
直视眼睛
语速快
听众认为传达者并不是在努力说服自己,成功率更高
认为那些站在自身利益对立面的说话者是真诚的
甘心为了自己的信仰而承受痛苦的精神,也有助于人们相信个体的真诚之心
吸引力和偏好
《影响:科学与实践》
人类相互关系和影响六大原则
说了些什么?信息内容
好心情效应
当信息与好心情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它们会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利于个体积极思考
与信息相互联系
唤起恐惧效应
当恐惧心理和一个令人愉快的行为有关时,其结果通常不会引发行为的改变而是否认这一事实
“吸烟”“艾滋病”
除非同时提供解决办法
差异
意见不同带来不适,不适推动人们去改变自己的观点
“矫枉不要过正”循序渐进
如果对对方是权威性形象
推出强硬的建议与方案
如果不是
温和的建议
单方面说服和双方面说服
如何处理相反观点
承认
削弱自己观点
但同时,让听众认为自己无偏见,消除戒心
如果听众已经承认
单方面观点更有说服力
听众持反对意见
双方面论证更有效
双方面说服的效果更持久
乐观者—正面说服
按照这个新计划,只要在课余时间在校内勤工助学就可以减免学费”
悲观者-负面说服
“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在课余时间进行勤工助学,以此来挣得高额学费”
首因对近因
首因要引起思考
怎么说?沟通渠道
根植于经验的态度比被动得来的更自信更稳定,面对攻击也不脆弱
主动参与还是被动接受
公共场合发言的政客、教师常常沉醉于自己言论而高估了言语的力量
简单重复增强流利度增强可信度
个人与传媒的影响
媒体影响两步走
媒体-意见有影响力的人-普通人
简单信息-面对面更有效
复杂难懂-书面更有效
问题无关紧要-大众传媒更有效
对谁说?听众
他们有多大年龄
年老更保守,年轻时期观点影响一生
他们在想些什么
说服过程的关键因素不在于信息本身,而在于它所激发个体的思维反应方式。
对态度进行悄悄攻击,不要警示
分心会减少辩驳
不积极参与的听众会使用外周线索
激发人思考的方式-使用反问句
多个演说叙述一个观点而不是一个人叙述三个观点
使人们感觉自己有责任对信息进行评价和传达
使用放松的姿势而不是站姿
重复信息以吸引注意力
最好的教师总是能够鼓励学生们积极思考。他们以反问的方式提出问题,举出引人入胜的范例,还会用难题挑战学生。所有这些技术都可能使信息沿着中心途径来达到说服的目的。
现实生活中的说服:邪教是如何进行精神灌输的
登门槛现象
态度依从行为
有说服力的因素
传达者
中产阶级青年更易被说服
缺乏低社会阶层“街头智慧”
上等阶层的“谨慎”
信息
听众
年轻
处于人生转折点
团体效应
将成员与前社会关系割裂
社会闭塞
提供认同感且界定事实
惩罚不一致的声音
统一声音消除怀疑
压力和情绪的唤起缩小人的注意面
应该如何抵制被说服
加强个人承诺
在别人进行判断之前,先对自己的立场做出公开表态。
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免疫计划
挑战信念
如何使人更坚定
温柔地攻击他们立场,引起他们思考与反驳
引发反驳
使孩子们抵御来自同伴吸烟的压力
预防-角色扮演
态度免疫的意义
个人后记:开明但不要天真
群体影响
什么是群体
互动
社会助长作用:我们是怎样受他人在场影响的
社会唤起
纯粹他人在场
唤起
促进优势反应
促进简单行为
削弱复杂行为
拥挤现象:众多他人在场
为什么我们会因他人在场而被唤起
评价顾忌
分心
纯粹在场
社会懈怠:个人在群体中会减少努力吗
群体扩散责任
人多好办事
激励策略-个体成果可视化
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懈怠
任务具有挑战性时,懈怠减少
集体认同感,懈怠减少
激励策略
挑战性目标
成功奖励
团队信念
小规模群体
实力相当
去个体化:人在群体中何时会失去自我感
一起做一些我们单独一个人时不会做的事
群体规模
身体匿名性
唤起和分心活动
弱化自我意识
群体极化:群体会强化我们的观点吗
“风险转移”的案例
群体决策会冒更大的风险
群体会强化我们的观点吗
群体极化
讨论强化平均倾向
日常生活中的群体极化
社区中的群体极化
互联网上的群体极化
对极化的解释
信息影响
规范影响
发现其他人具有和自己相同的感受(社会比较)会使每个人暗自赞成的那些观点(信息影响)被释放出来。
群体思维:群体会阻碍还是促进好的决策
群体思维的症状表现
群体思维
群体决策中人们为了维护群体和睦而压制异议
无懈可击的错觉
对群体道义无可置疑
合理化
对对手的刻板印象
从众压力
自我审查
一致同意错觉
心理防御
对群体思维的批评
预防群体思维
群体问题解决
头脑风暴法只在被高度激励和多样化的群体中才十分有效,并且这些群体要事先准备好可能的观点
少数派影响:个体是怎样影响群体的
个体所具有的力量
文化背景塑造了我们,但我们也选择并帮助创造了环境
从众压力会埋没更好的判断,但张扬的压力激励我们展示个性与自由
说服的力量很强,但我们可以通过公开承诺和预估说服的感染力来抵制被说服
一致性
坚持立场的少数派比摇摆更有力
少数派缓慢效应
少数派往往更慢地表达他们的观点
少数派变得不受欢迎,但同时使群体重新考虑立场
自信
少数派表达自信的任何行为——例如,坐在桌子的上座——都会使多数派产生自我怀疑
通过坚定有力的行为表现,少数派明显的自我支持会促使多数派重新考虑他们的立场
从多数派中叛离
少数派提出质疑后,多数派中某些人更自由表达疑虑,甚至倒向立场,并比原少数派更有说服力
任何立场的社会影响力取决于它的力量、即时性以及支持者的数量
领导是否属于少数派影响
任务型领导
组织工作、设置规范、聚焦于目标的实现。
特定的、有挑战性的目标再加上周期性的进程报告会促进高成就的实现
社会型领导
建立团队、调解矛盾、表达支持。
利于鼓舞士气
有效的领导风格会随情境而改变
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们可能会讨厌任务型领导,但不知道的人们也许会对此表示欢迎
具有领导气质的领导们通常对所希望的事件状态有一种引人注目的洞察力,能用简单明晰的语言与其他人就此进行交流,并有足够的乐观精神和团队信念来使他人信服自己。
人格测验显示有效的领导大多是外向的、充满活力的、正直的、易于相处的、情绪稳定的和自信的个体
明智的领导通常与多数派站在一起并且谨慎地施加自己的影响。
个人后记:难道群体不利于我们吗
当我们的个体倾向十分积极时,群体交流能使我们变得更好。
社会关系
分析消极和积极的社会关系的态度和行为表现:从偏见到攻击,从吸引到互助。这一部分还将同时探讨冲突与和解的动力学。
偏见:不喜欢他人
偏见的本质和作用是什么
界定偏见
种族偏见
种族偏见正在消失吗?
自动偏见
尽管外显态度可以随教育而发生巨大的变化,内隐态度则徘徊不去,除非我们通过练习而形成新的习惯
性别偏见
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态度
偏见有哪些社会根源
社会不平等:不平等的地位与偏见
社会化
权威人格
偏见似乎不只是具体针对某一群体的态度,而是如何对待与自己不同的人的一种思维方式。
种族中心主义者普遍具有独裁倾向
权威人格的人在孩提时代面临严苛的规矩,可能压抑他们的敌意和冲动,并将其投射到外群体身上。
感觉自己在道义上高人一等的人往往会野蛮地对待自认为劣等的人。
宗教与偏见
从众
社会制度的支持
偏见有哪些动机根源
挫折与攻击性:替罪羊理论
社会同一性理论:感觉比他人优越
归类-认同-比较
如果缺乏积极的个人同一性,人们往往会通过认同某一群体来获得自尊。-年轻人加入帮派
内群体偏见
寻找共同点建立内群体促进亲密
社会地位、自我关注和归属的需要
不安感-敌意加深
知觉到一个共同的敌人会使一个群体变得团结起来
避免偏见的动机
偏见有哪些认知根源
类别化:将人归入不同群体
知觉错觉是我们解释世界的技巧的副产品
刻板印象可以是我们简化复杂世界的心理机制的副产品
自发类别化
知觉到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独特性:感知那些突出的人
独特的人
生动的案例
独特事件
归因:这是一个公正的世界吗
刻板印象可以是我们简化复杂世界的心理机制的副产品
利群偏差
公正世界现象
偏见的后果是什么
自我永存的刻板印象
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
刻板印象威胁
刻板印象会使个体判断出现偏差吗
不会
强烈的刻板印象并非无关轻重
刻板印象扭曲认知解释和记忆
刻板印象足够强,而个人信息模凌两可时,会影响
当人们的行为违背了我们的刻板印象时,我们会对他们做出比较极端的评价
个人后记:我们能够减少偏见吗
假如不平等的状态滋生偏见,那么我们可以谋求建立合作、地位平等的关系
如果偏见常常使得歧视行为合理化,那我们可以通过法律要求非歧视
如果社会制度支持偏见,那么我们就取消这些支持
如果外群体看起来比事实上更不像某人自己的群体,那么我们可以努力将他们的成员个性化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什么是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的理论
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本能论和进化心理学
神经系统的影响
基因的影响
攻击行为是由一种能够改变神经递质平衡的基因和童年时期的受虐待经历共同决定的
生物化学因素
酒精
睾丸激素
5-羟色胺的缺乏
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
挫折是否与剥夺相同
期望与现实的差距
相对剥夺
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学习也可引导出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的回报
观察学习
家庭
攻击性的孩子多有惯用体罚的父母
尖声训斥、拳打脚踢
文化
“男子汉气概“
青少年团伙暴力
经济不发达、贫富不均、尚武、战争
崇尚荣誉文化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厌恶事件
疼痛
希望破灭
人身侮辱
身体疼痛
沮丧状态造成的折磨
炎热
攻击
唤醒
攻击线索
枪支
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
媒体影响:电视
媒体影响:电子游戏
群体影响
如何减少攻击
宣泄
社会学习观点
个人后记:对暴力文化的改革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利他:帮助他人
冲突与和解
应用社会心理学
临床领域
司法领域
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子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