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城乡统筹实际上包括经济和社会发展两大方面:具体内容 (1)统筹城乡经济资源,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增长和良性互动; (2)统筹城乡政治资源,实现城乡政治文明共同发展; (3)统筹城乡社会资源,实现城乡精神文明共同繁荣。
编辑于2022-03-24 11:36:14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一节 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一、城市的概念
<1>城市最早是政治统治、军事防御和商品交换的产物。 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剩余物资的交换和争夺而产生的,也是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
不同角度
(1) 城市的产生定义——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 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指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指手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分离,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指出现商品交换 城市是在“城”与“市”功能叠加的基础上,以行政或商业活动为基本职能的复杂化、多样化的客观实体。
(2)城市的功能定义——城市是工商业活动集聚的场所,是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群聚居的场所。
(3)城市的集聚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集聚,高密度的人口、建筑、财富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
(4)城市的区域定义——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同周围广大区 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控制、调整和服务等职能。
(5)城市的景观定义——城市以人造景观为特征的聚落景观,包括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建筑物的多样化和空间利用的多样化。 它包括了自然环境却又是以人造物和人文景观为主的一种地理环境
(6)城市的系统定义——城市是一个复杂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自然-社会复合巨系统。 当前社会对城市的判断上的共识: 城市是非农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 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二、城市的基本特征
(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 城市与乡村是人类聚落的两种基本形式,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若没有了乡 村,城市的概念也就无意义了。
(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 城市不仅是人口聚居、建筑密集的区域,同时也是生产、消费、交换的集中地。城市集 聚效益是其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与乡村的一大本质区别。
(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 古代拥有明确的空间限定,到现代成为一种功能性地域。再到西方国家出现郊区化、逆 城镇化、再城镇化等一系列现象,到现今经济全球一体化、全球劳动地域分工,城市传统的功能、 社会、文化、景观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转变。随着信息网络、交通、建筑等技术的发展,可以预见城市未来将会继续发生变化
(4)城市具有系统性。 城市是综合的巨系统,包括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空间环境子系统以及要素流动子系统。城市各系统要素间的关系是相互交织重叠、共同发挥作用的。
三、当今城市地域的新类型
(1)大都市区
大都市区是一个大的城市人口核心,以及与其有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 的邻接地域的组合,它是国际上进行城市统计和研究的基本地域单元,是城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时产生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美国最早采用“大都市区”,1980 年后改称“大都市统计区”它反映的是大城市及 其辐射区域在美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地位不断增长的客观事实。 美国最早“大都市区”1980 年“大都市统计区”。 其它国家建立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加拿大的“国情调查大都市区”, 英国的“标准大都市劳动区”和“大都市经济劳动区”, 澳大利亚的“国情调查扩展城市区”, 瑞典的“劳动——市场区”, 以及日本的“都市圈”等
(2)大都市带
1957 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eanGottmann)在研究了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城市群 后,首次提出大都市带的概念。 概念:有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存在密切交互作用的、 巨大的城市地域叫做大都市带。 戈特曼当时认为的世界六大都市带:
(3)全球城市区域
<1> 全球城市即为具有全球城市功能的城市。全球城市区域是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前提 下,以经济联系为基础,由全球城市及其腹地内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二级大中城市扩展联合 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空间现象。 <2>全球城市区域是以全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区域,而不是以一般的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 域。 <3>全球城市区域是多核心的城市扩展联合的空间结构,而非单一核心的城市地区
第二节 城市与乡村
一、城市与乡村的差别与联系
(1)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 ①集聚规模的差异 ②生产效率的差异 ③生产力结构的差异 ④职能差异 ⑤物质形态差异 ⑥文化观念差异
(1) 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
二、城市划分与建制体系
1.城乡聚落划分
对于城乡的划分有以下两个原因,很难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划出一条有严格科学意义的界 限。 (1)因为乡村到城市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有的甚至是交错的。这中间并不存在一个乡村消 失和城市开始的明显标志点。 (2)城市本身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城市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着不断的变 化。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与周围地区的联系在空间上日趋广泛,在内容上日益复杂,使划分 城乡界限又增加了难度
2.我国城市建制体系
我国 20 世纪 50 年代就制定了具体的市(镇)设置标准。 (1)我国的“市镇”设置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标准: ① 聚集人口规模。 ② 城镇的政治经济地位。城镇的政治经济地位往往是市镇设置中的重要考虑内容。 此外,还有经济、社会一些列指标的要求 补充“城市”规模划分标准演变: 1955 年国家建委《关于当前城市建设工作的情况和几个问题的报告》首次提出大中小城市的划分标准,即“五十万人口以上为大城市,五十万人以下、二十万人以上为中等城市, 二十万人口以下的为小城市”。 1980 年国家建委《城市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又对城市划定标准进行了调整,重点将 城市人口 100 万人以上的命名为特大城市。 1984 年国务院《城市规划条例》又回归到 1955 年的标准。 1989 年《城市规划法》,指出城市规模按照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计算。 2014 年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以城区常住 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 1978 年“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 1980 年“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2007 年十七大“要坚定地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2015“严格控制特大城市规模,增强中小城市承载能力,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2)2014《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单位万) (3)我国“市制”有两个基本特点: ① 市制由多层次的建制构成。 目前,我国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4 个直辖市(省级),25 个副省级市,280 余 个地级市,370 余个县级市。 ② 市制兼具城市管理和区域管理的双重性。 市既有自己的直辖区市——市区,又管辖了下级政区(县或乡镇)。因此,中国的市制 实行的是城区型与地域型相结合的行政区划建制模式,一般称为广域型市制
三、我国城乡发展的总体现状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镇关系演变的基本历程
(1)1949~1978 年,中国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农业快速发展并为工业化奠定基础 和提供保障。 (2)1978-200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和农民主要通过直接投资、提供廉价劳动力、提 供土地资源三种方式,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3)2005 年之后,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新时期城乡工作的主轴,城乡关系 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我国城乡差异的基本现状
(1)城市结构“二元化”。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一国两策,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社会体制和“城市偏向, 工业优先”的战略和政策选择。 (2)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已经达到 6:1~7:1,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峰值。 国家统计局:2018 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617 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9251 元,收入比 2.69。 (3)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集中。 城市一直是我国各类生产要素集聚的中心,城乡资源流动单向化、不均衡现象明显。 (4)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严重失衡。 失衡的分配体制决定了失衡的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的供给体制
3.科学发展观与城乡统筹
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社会主义 发展实践,就是要认真贯彻“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 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城乡统筹实际上包括经济和社会发展两大方面: 具体内容 (1)统筹城乡经济资源,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增长和良性互动; (2)统筹城乡政治资源,实现城乡政治文明共同发展; (3)统筹城乡社会资源,实现城乡精神文明共同繁荣
第三节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一、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技术进步、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 展的结果。 城市形成与发展的推动力量主要包括自然条件、经济作用、政治因素、社会结构、技术 条件等。 现代城市的发展凸显出与以往不同的动力机制是: ① 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并存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成为现代城市 发展的重要动因。 ② 科技革命与创新。科技进步是推动城市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 全球化与新经济。全球化对现代城市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④ 城市文化特质。城市文化特性的凸显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持久动力。
二、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
三、城市空间演进的基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
1.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
(1)从封闭的单中心到开放的多中心空间环境。 (2)从平面空间环境到立体空间环境。 (3)从生产性城市空间到生活性城市空间。 (4)从分离的均质城市空间到连续的多样城市空间。
2.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主要因素
第四节 城镇化及其发展
一、城镇化的基本概念
1.城镇化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等不同学科对城镇化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概括起来主要包括 两个方面的含义: (1)“有形的城镇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镇化,具体反映在: ①人口的集中。包括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大、城镇密度的加大、城镇规模的扩大。 ②空间形态的改变。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城市用地功能的分化,土地景观的变化。 ③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变;社会组织结构的 变化,由分散的家庭到集体的街道,从个体、自给自营到各种经济文化组织和集团。 (2)“无形的城镇化”,即精神上、意识上的城镇化,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具体包括: ①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 ②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意识、方式、行为的过程。 ③农村居民逐渐脱离固有的乡土式生活态度、方式,而采取城市生活态度、方式的过程。 总结:“城镇化的概念”概括起来, ① 城镇化被认为是一个过程,是一个 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 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② 也可以认为是非农人口和非农活动在不同规模的城市环境的地理集中的过程,以及城市 价值观、城市生活方式在农村的地理扩散过程。
2.城镇化水平的测度
在现行的工作中,通常采用的国际通行方法是:将城镇常住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作 为反应城镇化过程的最主要指标,称为“城镇化水平”或“城镇化率”。 计算公式:PU=U/P 其中:PU——城镇化水平或城镇化率 U——城镇常住人口 P——区域总人口
补充知识:城镇“常住人口”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 常住人口=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离 开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且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 作学习的人 这一指标既直接反映了人口的集聚程度,又反映了劳动力的转移程度, 这一指标目前 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并应用这一指标作为城镇化进程阶段划分的重要依据。 需要强调的是对一个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衡量应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至少应包括城 镇化发展的数量水平和质量水平这两个基本的方面,而且反映城镇化真正发展水平的不应是 表面的数量指标,更重要的是质量指标。
二、城镇化的机制与进程
1.城镇化的基本动力机制
(1)农业剩余贡献:城市是农业和手工业分离后的产物,这就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及 农业剩余贡献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 (2)工业化推进:城镇化进程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变化的。 (3)比较利益驱动:决定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规模的两种基本力: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 推力。 (4)制度变迁促进:制度变迁对于城镇化进程在根本动力上具有显著的加速或滞缓作用, 合理的制度安排与创新是城镇化进程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 (5)市场机制导向:市场的一个重要自发作用就是推动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配置。 (6)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对城镇化影响包括诱导与制约的双重作用。 (7)城乡规划调控:合理运用城乡规划调控手段,可以实现空间等要素资源的集约利用, 引导区域城镇合理布局。
2.城镇化的基本阶段
三、我国城镇化的历程和现状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镇化的总体历程
(1)城镇化启动阶段:1949-1957 年,形成了以工业化为基本内容和动力的城镇化。 (2)城镇化的波动发展阶段:1958-1965 年,这个阶段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城镇化大起大 落时期。 (3)城镇化的停滞阶段:1966-1978 年,由于十年动乱,国民经济面临崩溃,分散的工 业布局难以形成聚集优势来发展城镇。 (4)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1979 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国城镇 化过程摆脱了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步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化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
2.中国城镇化的典型模式
所谓城镇化的模式是指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特定阶段、特定环境背景中城镇化基本 特征的模式化归纳、总结,中国城镇化有如下四种典型的模式。
5.推进健康城镇化对国家发展的战略意义
现代城市发展的总趋势不是单纯追求人口规模意义的城镇化,而是依靠第二产业和第三 产业的发展促进城镇化,更注重城市整体质量的提高,追求高质量的城镇化 即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更好的城镇环境、更完善的城市服务功能、更高的居民素质和 城乡统筹发展。
第五节 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及资源环境的关系
一、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城市和它所在区域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
1.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①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也要受到相关区域的资源与其他发展条件的制约 ② 城市和区域共同构成了统一、开放的巨系统 ③ 在全球竞争时代,区域的角色与作用正在发挥着巨大的变化,一个重要的趋势是区域一 体化。
2.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
① 城市不能脱离开区域而孤立发展,城市是引领区域发展的核心; ② 城市对其所在区域发挥着辐射和吸收作用。
二、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城市的基本经济部类与非基本经济部类
(1)分类:基本经济部类 VS 非基本经济部类 基本经济部类是为了满足来自城市外部的产品和服务需求为主的经济活动; 非基本经济部类(从属经济部类)是为了满足城市内部的产品或服务需求 (2)基本经济部类是促进城市发展的动力,其乘数效应使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不断升高, 使城市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 (3)区域城市发展不均衡 区域中一些条件较为优越的城市由于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的效应,逐渐成为区域中心城 市。但在达到一定规模后,也将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阻力因素,比较优势逐渐丧失,而其它城 市的比较优势越来越显著,这就是城市经济学里常常提到的倒“U”型现象。
2.城市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空间载体
通过城市这一重要的节点,资源、技术、劳动力、资本快速聚集并相互作用,从而使城 市在自身经济实力不断得到提升的同时,带动区域、国家、甚至是超国家尺度的空间经济发展。
三、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城市是社会生活与矛盾的集合体
城市的最显著特征是人口密集,因此,社会问题集中发生在城市里。 城市社会问题的不断出现、解决和城市规划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与实践也总是在不断地寻求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取得发展。
2. 健康的社会环境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健康的社会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理性的选择,它旨在促进更加宽广的公平环境、诚信环境 和管理环境,不仅能使资源得到公平合理的分配和利用,而且能使城市的各项社会资源的效 益最大化,推动城市文明的继续和发展
四、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1.资源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支撑与约束条件
资源、人口、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日益明显。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环境的支撑作用,自然资源是城市和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
2.健康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资源环境集约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