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前心理学
幼儿园考编中的学前心理学导图笔记,内容有学前心理学概述、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学前儿童动作和语言的发展、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等。
编辑于2022-03-25 00:31:54学前心理学
第一章 学前心理学概述
一、学前心理学研究对象与任务
1.心理概念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2)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3)心理的反应具有主观能动性
2.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以出生(0-6、7岁)到入小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3.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生理发展
(2)认知发展
(3)情感和社会性发展
4.学前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揭示幼儿阶段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揭示规律)
(2)解释幼儿心理的发展变化(解释变化)
二、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客观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
三、学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实验法
测验法
调查法
问卷法
谈话法
作品分析法
第二章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幼儿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
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
稳定性(从古到今,古往今来)
可变性(现在的比过去的怎么样)
稳定性与可变性的辩证统一
3.儿童期年龄阶段 0-18岁
(广义)学前期 0-6岁
0-1岁 婴儿期(乳儿期)
新生儿期 0-1月
婴儿期(狭义)
婴儿早期 1-6月
婴儿晚期 6-12月
1-3岁 先学前期
(狭义)3-6岁 学前期(幼儿期)
学前初期 3-4岁 小班
学前中期 4-5岁 中班
学前晚期 5-6岁 大班
学龄期
学龄初期 儿童期 6-12岁
学龄中期 少年期 12-15岁
学龄晚期 青年早期 15-18岁
二、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重要概念
1.发展
个体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有规律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2.发育
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所经历的一系列有序的发展变化过程,主要指儿童生理的发展
3.转折期
人类五大转折期
(1)新生儿(0-1月):从不适应到适应
(2)1岁左右:不动到动(大动作)
(3)3岁左右:没有自我意识到有自我意识
例:(语言;行为意识-独立意识)
(4)6岁左右:社会角色发生变化
(5)青春期:(女12男14)
把青春期称为“第二断乳期”
4.危机期
5.关键期
6.敏感期
7.最近发展区
三、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1.婴儿期的年龄特征(0-1岁)
初生到满月(0—1月)
心理发生的基础——惊人的本能
心理发生——条件反射的出现
认识世界的开始
人际交往的开端
满月到半岁(1—6月)
视觉和听觉迅速发展
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主动招人
开始认生
半岁到周岁(6—12个月)
身体动作迅速发展
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言语开始萌芽
依恋关系发展
2.先学前期年龄特征(1—3岁)
(1)动作发展
身体动作
手的动作
(2)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语言的形成
思维的萌芽
自我意识的萌芽
3.幼儿期的年龄特征(3—6岁)
(1)幼儿初期心理特点:3-4岁
最初步的生活自理,生活目标扩大
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爱模仿
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
目行模思
(2)幼儿中期心理特点:4-5岁
更加活泼好动、爱玩、会玩
思维具体形象
开始接受任务
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动思任游
(3)幼儿晚期心理特点:5-6岁
好学、好问
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个性初具雏形
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抽俩个好认
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和基本特点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趋势
(1)从简单到复杂
从不齐全到齐全
从笼统到分化
(2)从具体到抽象
(3)从被动到主动
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
(4)从零乱到成体系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基本特点
(1)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2)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
(3)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4)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方顺、连阶、均、差
五、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1、客观因素
1.遗传因素
(1)提供发展人类心理的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
(2)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2.生理成熟因素
(1)生理成熟的程序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
(2)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物质前提
(3)生理成熟的个体差异是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生理基础
3.社会因素
(1)社会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2)宏观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从根本上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方向
(3)微观的社会环境是影响儿童心理个别差异的最重要的条件
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学说
第一时期——谁起决定作用
高尔顿——遗传决定论
华生——环境决定论
第二时期——各起多少作用(二因素论)
斯腾“会合论”
格赛尔的“成熟论”
第三时期如何起作用(相互作用论)
代表人物皮亚杰和杜威
2、主观因素
(1)儿童心理本身内部的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原因
内因是内原
(2)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或动力
内矛是根动
第三章 学前儿童动作和语言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
1.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1)从整体到局部规律(由整体到分化)
(2)首尾规律(从上至下)
(3)近远规律(由近及远)
(4)大小规律(粗到细,大到小)
(5)无有规律(从无意到有意)
2.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阶段
(1)反射动作阶段(0-4月)
(2)最初动作阶段(4月-2岁)
(3)基础动作阶段(2-7岁)
(4)专门化动作阶段(7-14岁)
3.学前儿童基础动作的发展
(1)基础动作的模式
(2)基础动作的发展顺序
(3)基础动作发展的小阶段
二、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1.语言和言语
(1)语言
社会现象;符号系统
(2)言语
概念
心理现象;过程
分类
口头言语
书面言语
内部言语
作用
言语的符号固着功能
言语的概括功能
言语的交流功能
2.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趋势
(1)语言知觉发展在先,正确语音发展在后
(2)理解语言发生发展在先,语言表达发生发展在后
3.言语的发生和形成
(1)言语的发生
言语发音的准备
简单发音阶段(0-3个月)
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
模仿发音——学话萌发阶段(9-12个月)
语言理解的准备
语音知觉能力理解的准备
语词理解的准备
(2)言语的形成
不完整句阶段(1-2岁)
单词句阶段(1-1.5岁)
单音重叠
一词多义
以词代句
双词句阶段(电报句)(1.5-2)
完整句阶段(2岁以后)
能说出完整的简单句,并出现复合句
词汇量迅速增加
4.幼儿言语发展的主要特征
1.幼儿口语的发展
(1)语音的发展
掌握本民族全部语音
语音意识的发生
(2)词汇的发展
词汇量增加,内容变化大
词类范围日益过大
词义逐渐丰富和加深
(3)初步掌握语法
(4)口语表达能力进一步发展
(5)出现内部言语的过渡形式——出声的自言自语
游戏言语
问题言语
2.书面言语具备的条件
(1)掌握口语词汇
(2)掌握语音
(3)掌握基本语法和口语表达力
(4)幼儿图形知觉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的言语与活动
1.活动中学前儿童言语的特点分析
(1)自我中心语言
(2)社会化言语
适应性告知
批评和嘲笑
命令、请求(祈使)和威胁
问题与回答
2.学前儿童言语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及教育措施
(1)音准差
不能正确掌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方言影响
(2)不会掌握言语表情技巧
语气的掌握
学前儿童口吃及其心理因素
3.在实践中提高学前儿童的言语能力
(1)有目的、有计划地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是发展学前儿童言语能力的重要途径
(2)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学前儿童交往的机会
(3)把语言活动贯穿于学前儿童的一日活动之中
(4)教师良好的言语榜样
(5)注重个别教育
第四章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1.注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注意的概念
(2)注意与心理过程
(3)注意对幼儿的活动和心理发展的意义
注意对幼儿活动的意义
注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意义
2.3—6岁幼儿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
(1)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
刺激比较强烈,对比鲜明,新异和变化多动的事物
与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有关系的事物
(2)幼儿的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幼儿的有意注意依赖于丰富多彩活动的开展
幼儿对活动目的、活动任务的理解程度
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与良好的活动方式
言语指导和言语提示
幼儿的性格与意志特点
3.幼儿注意品质的发展
(1)注意的选择性
(2)注意的范围/广度
注意对象的特点
活动的任务和个人的知识经验
(3)注意的稳定性
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
活动中影响幼儿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
(4)注意的分配
(5)注意的转移
4.幼儿注意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教育措施
(1)幼儿注意的分散与防止
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
连续进行的单调活动
缺乏严格的作息制度
无关刺激的干扰
注意转移的能力差
不能很好地进行两种注意的转换
防止幼儿注意分散
防止无关刺激的干扰
制定严格的作息制度
养成良好的注意习惯
适当控制幼儿的玩具和图书的数量
使幼儿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
灵活的交互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提高教学质量
对幼儿进行有意注意的训练
(2)幼儿的“多动”现象与注意
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1.感知觉的概念
(1)感觉的概念
(2)知觉的概念
(3)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2.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
(3)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
3.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1)视觉的发展
视敏度
颜色视觉
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
受遗传和环境影响
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
全色盲
全色弱
红绿色盲
红绿色弱
(2)听觉的发展
听觉敏度
听觉定位
听觉辨别
(3)触觉的发展
视触觉的协调
动觉
(4)学前儿童空间、时间知觉的发展
空间知觉
形状知觉
大小知觉
方位知觉
距离知觉
时间知觉
4.幼儿观察的发展
(1)观察与观察力
(2)观察力发展的表现
观察的目的性不强
观察持续的时间较短
观察缺乏系统性
观察缺乏概括性
缺乏观察方法
5.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
(1)感受性变化
适应现象
对比现象
(2)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对象的活动性
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相邻性原则)
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相结合
三、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1.记忆发展的概念
2.记忆表象及其特征
(1)表象
(2)特征
直观性(形象性)
概括性
3.学前儿童记忆的发生与发展
(1)胎儿的听觉记忆
(2)新生儿记忆的表现
胎儿的听觉记忆
对熟对熟悉的事物“习惯化”
婴儿记忆的表现
(3)婴儿记忆的表现
4.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趋势
(1)记忆的保持时间延长
幼儿健忘
记忆恢复(回涨)现象
(2)记忆容量的增加
记忆的广度
记忆范围
工作记忆
(3)记忆内容的变化
运动记忆
情绪记忆
形象记忆
语词记忆/语义记忆
(4)记忆的意识性与记忆策略的形成
记忆意识性的发展
记忆策略的形成
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阶段
无策略阶段(0—5岁)
部分策略阶段(5—7岁)
策略效果脱节阶段(7—10岁)
有效策略阶段(10岁以后)
学前儿童的记忆策略
视觉复述策略
定位策略
复述策略
组织性策略
提取策略
5.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无意记忆占优势
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2)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机械机用的多
意义记忆的效果优于机械记忆
(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词记忆
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差别逐渐缩小
(4)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6.幼儿的保持、遗忘规律与幼儿活动的组织
(1)记忆的保持、遗忘及遗忘规律
保持和遗忘
遗忘规律
(2)幼儿识记材料的组织
帮助幼儿进行及时、合理复习
给幼儿的实际材料要形象,方法要有趣
帮助幼儿理解识记材料
让幼儿采用多种感官参与记忆过程
7.幼儿记忆力的培养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记忆的积极性
(2)通过各种感官参与识记
(3)教授幼儿运用记忆的方法和策略
直观形象记忆法
归类记忆法
歌诀记忆法
愉快记忆法
(4)引导幼儿按照遗忘规律进行复习
(5)培养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6)选择最佳的记忆时间
四、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1. 想象的含义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
2.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生及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1)学前儿童想象的发生
想象发生的年龄
想象萌芽的表现与特点
记忆表现在新情景下的复活
简单的相似联想
没有情节的组合
(2)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
从想象的单纯的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
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
3. 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
(1)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
无意想象的特点
想象的目的不明确
想象的主题易受外界干扰而变化,内容零散,无系统
想象过程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
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
有意想象的特点
(2)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再造想象的发展
幼儿再造想象的主要特点
再造想象在幼儿生活中占主要地位
再造想象的类型
经验性想象
情境性想象
愿望性想象
拟人化想象
创造想象的发展
(3)幼儿想象的夸张性
幼儿想象夸张性的表现
夸大事物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
混淆假想与现实
幼儿想象夸张的原因
由于认知水平尚处于感性认识占优势的阶段,因此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
情绪对想象过程有影响
幼儿想象在认知中的地位
想象表现能力的局限
4. 各年龄阶段幼儿想象的特点
(1)3—4岁幼儿想象的特点
想象活动没有目的,没有前后一贯的主题
想象内容零碎,无意义联系,内容贫乏,数量少而单调
(2)4—5岁儿童想象的特点
想象仍以无意性为主
想象出现了有意成分
想象的目的计划非常简单
想象内容较以前丰富,但仍然零碎
(3)5—6岁儿童想象的特点
想象的有意性相当明显
想象内容进一步丰富,有情节
想象内容新颖性程度增加
想象形象力求符合客观逻辑
5. 学前儿童想象力的培养
(1)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语言表现力
(2)在文学艺术等活动中,创造幼儿想象发展的条件
(3)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
(4)在活动中进行适当的训练,提高幼儿的想象力
(5)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引导幼儿进行想象
(6)引导幼儿的想象符合客观规律
五、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1. 思维的概念和思维的基本特点
(1)思维的概念
思维与感知觉
思维与语言
(2)思维的基本特点
思维是对事物间接的反应
思维是对事物概括的反应
直观的概括
动作的概括
语词的概括
(3)幼儿表象思维的特点
象征性
经验性
拟人性
表面性
刻板性
2. 儿童思维的发生与发展
(1)儿童思维的发生
(2)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思维方式的变化(思维发展的阶段性)
直观行动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
思维工具的变化
思维活动主要依靠动作进行,语言只是行动的总结
语言伴随动作进行
思维主要依靠语音进行,语言先于动作而出现,并起着计划动作的作用
思维活动的变化
思维内容的变化
3.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1)幼儿初期的思维仍具有一定的直观行动性
思维解决的问题复杂化
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概括化
思维中语言的作用逐渐增强
(2)具体形象思维是学前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
具体性
形象性
经验性
拟人性
表面性
片面性
固定性
近视性
(3)幼儿晚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4. 学前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特点
(1)思维过程
分析与综合
比较
抽象与概括
具体化
(2)学前儿童分析综合的发展
(3)学前儿童比较的发展
逐渐学会找出事物的相应部分
先学会找物体的不同处,后学会找物体的相同处,最后学会找物体的相似处
(4)学前儿童分类的发展
学前儿童分类的类型
不能分类
依感知特点分类
依生活情景分类
依功能分类
依概念分类
学前儿童分类的年龄特征
学前儿童分类活动的发展阶段
(5)学前儿童概括的发展
5. 学习儿童概念的发展
(1)概念的形成与掌握
(2)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方式
通过实例获得概念
通过语言理解获得概念
(3)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一般特点
以掌握具体实物概念为主,向掌握概括概念发展
掌握概念的名称容易,掌握概念内涵困难
(4)学前儿童掌握概念和类型的特点
学前儿童掌握实物概念的特点
以低层次概念为主
以具体特征为主
依据具体特征下定义
接近下定义水平(初步概念水平)
学前儿童掌握数概念的特点
学前儿童数概念的萌芽
辨数
认数
点数
学前儿童掌握数概念
掌握数的顺序
数的实际意义
数的组成
学前儿童掌握空间概念的特点
左右概念的掌握特点
儿童掌握长度、面积、体积的特点
学前儿童掌握时间概念的特点
学前儿童掌握科学概念的特点
6. 学前儿童判断、推理的过程
(1)学前儿童判断发展的趋势
判断形式间接化
判断内容深入化
判断根据客观化
判断论据明确化
(2)学界儿童推理的发展
最初的转导推理
学前儿童的演绎推理
学前儿童的类比推理
7. 学前儿童理解的发展
(1)学前儿童对事物理解能力的发展趋势
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
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发展到依靠语言说明来理解
从对事物做简单、表面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较复杂、深刻的含义
从理解与情感密切关系,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
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发展到逐渐能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
(2)幼儿理解事物的特点
幼儿理解事物的水平不高,不深刻,常受外部条件的限制
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常是孤立的,不能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
幼儿对事物的理解主要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
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不能理解事物的内部含义
8. 学前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
(1)不断丰富学习儿童的感性知识
(2)帮助学习儿童丰富词汇,正确理解和使用各种概念,发展语言
(3)开展分类练习活动,培养学前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4)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学前儿童多想、多问,多激发其求知欲保护其好奇心
(5)开展各种游戏,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六、皮亚杰的发展观——发生认识论
1.皮亚杰理论的基本思想
(1)心理发展的实质和过程
(2)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成熟
经验
社会环境
平衡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泛灵论
自我中心性
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思维的不可逆性
缺乏守恒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第五章 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一、情绪情感的概述
1.情绪情感的概念
(1)情绪情感的含义
(2)情绪情感的关系
情绪--低级
情感--高级
2.情绪情感的分类
(1)情绪的分类
心境
激情
应激
(2)情感的分类
道德感
理智感
美感
3.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情绪的动机作用
(2)情绪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3)情绪是人际支柱的重要手段
(4)情绪对儿童性格形成的作用
(5)情绪影响身心健康
使幼儿经常处于愉快的情绪状态
不要给孩子造成过重的压力
让幼儿充分活动,与小伙伴交往
允许幼儿适当地宣泄
让幼儿学会认识自己和他人
二、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产生与发展
1.儿童情绪的发生
(1)情绪的发生
(2)原始情绪的分类
怕
怒
爱
2.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
(1)情绪的社会化
情绪中的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情绪表述的社会化
理解(辨别)面部表情的能力
运用社会化表情的能力
(2)情绪的丰富和深刻性
丰富
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
情绪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
深刻化
(3)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情绪从外显到内隐
3.幼儿情绪发展的特点
(1)情绪的易冲动性
(2)情绪的不稳定性
(3)情绪的外露性
4.幼儿情感发展的特点
(1)道德感
(2)理智感
(3)美感
三、学前儿童情绪的培养
1.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
2.成人情绪自控的示范
3.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
(1)正面肯定和鼓励
(2)耐心倾听幼儿说话
(3)正确运用暗示和强化
4.帮助孩子控制情绪
(1)转移注意法
(2)冷处理法
(3)消退法
5.教会幼儿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
(1)行为反思法
(2)想象法
(3)自我说服法
6.在活动中帮助幼儿克服不良情绪
(1)成人要善于发现与辨别孩子的情绪
(2)从幼儿情绪表现来分析幼儿的内心情感世界
(3)注意幼儿的个别差异,对不同孩子采取不同方法
(4)注意孩子积极情感的引导,让积极情感成为幼儿情感的主旋律,减少消极情感的产生
第六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1.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2.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1)亲子关系(依恋)
(2)同伴关系
(3)性别角色
(4)亲社会行为
(5)攻击性行为
3.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二、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
1.亲子关系的概念
2.亲子关系的类型
(1)民主型
(2)专制型
(3)放任型
3.依恋的概念
4.依恋发展的阶段
第一阶段:无分化阶段(0-3个月)(无差别社会反应的阶段)
第二阶段:低分化阶段(3-6个月)(有差别社会反应的阶段)
第三阶段:依恋形成阶段(6个月-2.5岁)(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第四阶段: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2.5岁后)
5.依恋的类型
(1)焦虑——回避型
(2)安全型
(3)焦虑--反抗型
6.影响依恋的因素
(1)教养方式
(2)儿童的气质特点
(3)家庭的因素
儿童的生存条件
孩子受重视的程度
家庭的氛围
7.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依恋措施
(1)注意“母性敏感期”期间的母子接触
(2)尽量避免父母与孩子的长期分离
(3)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
(4)父母对孩子所发出的信号要敏感地作出反应
三、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1.同伴关系的概念和特点
2.同伴关系的类型
(1)受欢迎型儿童
(2)被拒绝型儿童
(3)被忽视型儿童
(4)一般型儿童
(5)矛盾型儿童
3.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功能
(1)同伴关系给予安全感和归属感
(2)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促进其社会性行为向积极、友好的方向发展
(3)同伴交往有利于促进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4)同伴交往有助于儿童自我意识和人格的发展
(5)同伴交往可以帮助儿童去自我中心
4.影响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因素
(1)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
(2)幼儿自身特征
(3)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
(4)父母的鼓励
(5)教师的影响
5.交友关系中的问题幼儿
(1)被忽视型儿童
(2)被排斥型儿童
6.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的策略
(1)教会儿童合作,增强儿童自信感
(2)教会儿童游戏,提高儿童的参与度
(3)教会儿童接纳,融洽儿童的同伴关系
(4)教会儿童表达,培养儿童的积极情感
四、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1.性别角色的概念
2.性别概念的获得
(1)性别认同的发展
(2)性别稳定性的发展
(3)性别恒常性的发展
3.学前性别角色认知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1)知道自己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2—3岁)
(2)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3—4岁)
(3)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5—7岁)
4.学前儿童性别行为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1)性别行为的产生(2岁左右)
(2)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3—6、7岁)
游戏活动兴趣方面的差异
选择同伴和同伴相互作用方面的差异
个性和社会性方面的差异
5.影响幼儿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
(1)生物因素对儿童性别行为有一定的影响
(2)父母的行为对幼儿性别角色和行为起着引导、被模仿和强化的作用
(3)大众媒体的强化
(4)教学环境
(5)模仿与扮演游戏
五、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1.社会性行为概述
2.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1)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亲社会行为的萌芽(2岁左右)
各种亲社会行为迅速发展,并出现明显个别差异(3—6、7岁)
(2)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
社会生活环境
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
家庭的影响
同伴相互作用
移情
移情的作用
移情能力发展的特点
(3)幼儿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
3.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1)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2)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父母的惩罚
大众传播媒介(榜样)
强化
挫折
4.社会性行为培养
(1)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角色扮演法
移情训练
榜样示范法
善用精神奖励
(2)控制和减少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方法
创设良好的环境,控制环境和传媒的影响
改善亲子关系,纠正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方法
提高儿童的自控能力和交往技能,帮助儿童掌握解决社会性冲突的技能
提高儿童的社会认知水平和移情能力
引导儿童掌握合理的心理宣泄方法
及时表扬和奖励儿童亲社会行为
(3)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治
榜样法
阳性强化法
消退法
暂时隔离法
第七章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一、个性概述
1.个性的概念
2.个性的结构
(1)个性的调控系统
个性的调节系统
个性倾向性
(2)个性心理特征
3.个性的基本特征
(1)个性的独特性
(2)个性的整体性
(3)个性的稳定性
(4)个性的社会性
(5)个性的积极能动性
4.个性开始形成的主要标志
(1)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
(2)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
(3)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发展
(4)心理活动积极能动性的发展
整稳独积
5.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共8个阶段)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岁)
(2)自主感对羞耻感(1-3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3-6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二、学前儿童气质和性格的发展
1.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1)气质的概念和特性
气质的概念
气质的特性
天赋性
遗传性
稳定性
(2)气质的类型及其行为特征
传统的体液说
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论
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说(婴儿的气质类型)
(3)学前儿童气质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的气质具有相对稳定性
学前儿童的气质类型有一定变化
气质无所谓好坏但它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
具有个体差异
(4)学习儿童气质培养及教育适宜性
要了解学前儿童的气质特征
不要轻易对学前儿童的气质类型下结论
要善于理解不同气质类型儿童的不足之处
针对学前儿童气质的特点,采取适宜的教育措施
2.学前儿童性格的发展
(1)性格的概念
(2)性格的特点
对现实稳定的态度
惯常的行为方式
(3)性格的结构
性格的态度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
(4)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
活泼好动
好奇好问
喜欢交往
独立性不断发展
易受暗示,模仿性强
坚持性随年龄增长不断提高
易冲动,自制力差,同时自制力不断发展
四、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
1.能力的概念
2.能力的类型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3)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3.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1)智力发展迅速
(2)特殊能力有所表现
(3)模仿能力发展较快
(4)创造能力发展缓慢
(5)认识能力发展,并出现有意性
(6)操作能力发展最早
(7)社交能力逐渐显现
(8)身体运动能力不断发展
(9)语言能力在儿童期发展迅速
4.多元智能理论
(1)多元智能理论的本质
(2)多元智能的结构
言语——语言智力
音乐——节奏智力
逻辑——数理智力
视觉——空间智力
身体——动觉智力
自知——自省智力
交往——交流智力
自然观察智力
(3)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观点
每位个体同时拥有相对独立性的八种智力
每位个体的智力都呈现出独特的表现方式
智力发展的核心是提高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环境与教育会影响和制约个体智力的发展方向和程度
重视从多维度看待个体的智力问题
五、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
1.自我意识的概念
2.自我意识的结构
(1)自我认识
(2)自我体验
(3)自我调节
3.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产生和发展阶段
(1)自我感觉的发展(1岁前)
(2)自我认识的发展(1—2岁)
(3)自我意识的萌芽(2—3岁)
(4)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3岁以后)
4. 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自我评价
从依从性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独立性的评价
从对个别方面的评价对多方面的评价
先有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然后逐渐出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从主观情绪性的评价到初步客观的评价
从只有评价没有依据发展到有论据的评价
(2)自我体验
(3)自我控制能力
主要受他人控制发展到自己控制
从不会自我控制发展到使用控制策略
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受父母控制特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