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近代史纲要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导图,内容涵盖了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的终结。
编辑于2022-03-25 14:10:41中国近代史纲要
导言
一、中国近代史综述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二、中国现代史综述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三、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目的和要求
目的
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更加坚定地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要求
第一,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同中国封建势力给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苦难。
第二,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
第三,了解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和重大意义。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和重大意义。
第四,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第五,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树牢唯物史观,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方法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确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警惕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第一章 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与世界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
二、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三、鸦片战争的爆发
(一)鸦片战争
(二)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存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发展的很缓慢。
第五,各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
第六,在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广大人民日益贫困,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三)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四)近代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
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
两大历史任务
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父与
第二节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一、军事侵略
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二、政治控制
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扶植、收买代理人
三、经济掠夺
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四、文化渗透
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第三节 反抗外国武装侵略的斗争
一、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二、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
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第四节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社会制度的腐败
经济技术的落后
二、民族意识的觉醒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
救亡图存和中兴中华
第二章 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一节 太平天国运动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金田起义和天平天国的建立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败亡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
第一,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第二,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是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把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出来。《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这反映太平天国某些领导人在后期试图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来寻求出路的一种新努力。太平天国起义具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第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四,太平天国起义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第五,太平天国起义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带有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
具体原因不能提出完整、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在对外问题 上,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华实质缺乏理性的认识。
经验教训:太平天国起义的发生和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但它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兴办近代企业
建立新式海陆军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失败
历史作用
第一,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派发展军事工业,同时也发展若干民用企业,使资本主义经济成份在社会经济中明显增长。
第二,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洋务派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第三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第四,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传统的“重农抑商”、“重义轻利”观念都受到很大冲击,商人、商业在社会中的地位明显提高,“西学”成为中国求强求富的学问。这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社会风气的转变。
失败原因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第二,,洋务运动对列强具有依赖性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开展
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论战围绕的三个问题:第一,要不要变法;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的内容: 政治上,光绪皇帝下诏开放言路,就连普通的百姓都可以发表意见,同时撤销了很多衙门,精简机构,在制度上效仿康熙和乾隆的旧制。 经济上,戊戌变法代表人物康有为强调工商立国,鼓励发展民办企业、农工商总局等,并且在各省设立分局,广泛地开展农会。 教育上,戊戌变法期间所有的书院、社会、祠庙等都改成了学习西方的学堂,并且在省会设立了高等学堂,把中等中学设立在郡城,有很多私人开办的学堂也在鼓励下越来越多。为了增加人才,维新派还挑选了学生到日本游学。 军事上,把原来的军事训练方法改成了西洋军史训练,将一些没有战斗力的老兵和残兵遣散,减少军粮,同时也不再学习弓、箭、剑,改为学枪炮。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意义
第一,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第二,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第三,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失败原因:维新派自身的局限以及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维新派的局限性
第一,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第二,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第三,惧怕人民群众。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三、三民主义的提出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辛亥革命的爆发与清王朝覆灭
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民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第三节 北洋军阀统治与旧民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职统治的形成
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二、旧民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第一,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第二,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第三,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第四,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第五,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第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
第二,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吧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
第三,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
二、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步传播
三、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
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
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如:李大钊、陈独秀。
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如:毛泽东。
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如:董必武。
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
第一,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
第二,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
第三,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
第一,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实际问题。
第二,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
第三,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
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第一,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第二,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第三,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
第四,中国共产党的出现使当时中国的革命前途焕然一新。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和工农运动的发动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第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二、国共合作和大革命的进行
国共合作的形成
大革命的准备与进行
大革命中的中国共产党
三、大革命的失败及其教训
失败原因
主观方面,反革命力量强大,资产阶级发生严重动摇,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叛变革命。
主观方面: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缺乏对复杂环境的政治经验,缺乏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深刻认识。
教训
中国共产党能否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对中国革命至关重要。
中国共产党不但要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而且要始终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实行“又团结又斗争”的方针,争取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领导权。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曲折中前进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二、遵义会议实现伟大历史转折
三、红军长征胜利和迎接全民族抗战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一节 日本发动企图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二、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统治
第二节 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第三节 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第四节 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
减租减息,发展生产
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
五、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抗日民主运动的开展
抗战文化工作的开展
六、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
整风运动
中共七大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世界反抗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的援助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原因
第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第三,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
第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意义
第一,是20实际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第二,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有力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
第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第四,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五,坚定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意志,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历史新征程,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继续奋斗,赢得新民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七章 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击退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战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
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维护和破坏政协协议的较量
二、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坚决反击
全国内战的爆发
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
第二节 全国解放战争的发展和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一、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从“五四指示”到《中国土地法大纲》
土地改革运动的热潮
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危机
学生运动的高涨
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第四节 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
二、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为新中国绘制蓝图
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
三、中国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
原因
意义
第一,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结束了100多年来中华民族遭受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各族人民遭受资本—帝国主义同封建统治阶级联合压迫与剥削的历史,结束了国家战乱频仍、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受压迫、受奴役的中国人民从此成了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开始了新的纪元。
第二,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扫清了主要的障碍,创造了政治的前提;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第三,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不单是中国从古未有的大胜利,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大胜利,是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中最重大的事件。它在一个人口占全人类近1/4的大国里,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从而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和支持。
第四,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取得的。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它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找到了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这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是一个重大的贡献。
基本经验
第一,建立统一战线。
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第八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考验
新中国的成立
面临的考验
第一,能不能保卫住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第二,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第三,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第四,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二、巩固新政权的伟大斗争
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领导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除旧布新
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的安全
加强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三、为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
没收官僚资本,确立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引导个体农民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第二节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实施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第一,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第二,改造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经济,是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农业生产,使全体农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第三,改造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实现国家工业化,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的必然要求。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一五”计划的制定
“一五”计划的实施
三、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
农业合作化任务的提出
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
手工业合作化的实现
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经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和平赎买政策的实现
第三节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伟大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
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四节 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论十大关系》的提出
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布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第五节 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
一、“大跃进”及初步纠“左”的努力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初步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
二、国民经济调整和“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提出
国民经济的调整
“七千人大会”的召开
“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提出
三、“文化大革命”内乱及其历史教训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
“文化大革命”时期各方面工作的艰难进展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
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就
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形成历久弥新的时代精神
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第九章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 发展
第一节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一、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
二、拨乱反正的完成
三、改革开放的进步
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一、改革开放的展开
二、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
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四、国防战略的转变、“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和外交方针政策的调整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第三节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的确立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与两岸交流扩大
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第四节 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提出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部署和改革开放的深化
三、推进“一国两制”实践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第一节 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确定
二、中国梦的提出和治国理政的新部署
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四、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五、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六、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七、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二节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伟大胜利
一、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
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三、党和国家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的系统性整体性重构
四、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五、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推进各项事业
六、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第三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如期实现
三、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四、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五、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