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血液学检查
血液学检查知识框架:血液一般检测、常见血液病的细胞学特点、出血,血栓和止血(用来筛选内源性凝血途径是否异常是血友病,肝素治疗监控的首选指标)、尿液检查等等
本内容详细论述后半部分中医耳鼻咽喉科学重点,主要包括名词解释,诊断,体征,治疗,方药。
该重点从中医角度详细论述了耳鼻咽喉的中医特点以及与脏腑之间的关系,治则治法,方药。
本章主要包括解表药中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两部分,阐明不同中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用最简单的方法快速记住中药的功效。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血液学检查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测
红细胞检测(正常值)
血红蛋白Hb
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80~190g/L
红细胞RBC
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参考值Hb
轻度:>90g/L
中度:60~90g/L
重度:30~60g/L
极重度:<30g/L
减少原因
生理性减少:孕妇,婴幼儿,部分老年人
病理性减少
红细胞生成减少
原料不足: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
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造血刺激因子缺乏:慢性肾脏疾病
红细胞破坏过多
各种溶血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
失血
各种失血性贫血
其它
慢性系统疾病,慢性感染,恶性肿瘤
血细胞比容PCV
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
意义:临床上结合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及血细胞比容三个指标来判断贫血类型
红细胞平均值测定(3个平均指数)
MCV红细胞平均体积,指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
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指平均每个红细胞所含的血红蛋白的量
MCHC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指每升红细胞平均所含血红蛋白的量
临床意义:用来判断贫血类型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用来区分缺铁性贫血和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血细胞直方图
缺铁性贫血时,主峰曲线波峰左移,波峰基底增宽,为小细胞非均一性贫血特征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时,波峰左移,基底变窄,呈小细胞均一性贫血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时,呈双峰
巨幼细胞细胞贫血时,波峰右移,峰底增宽,呈大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红细胞形态检查
红细胞大小改变
小红细胞:缺铁性贫血
大红细胞: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巨红细胞:巨幼细胞贫血
红细胞大小不均: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
红细胞形态异常
球形红细胞:(>25%)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椭圆形红细胞: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靶形红细胞: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口形红细胞:(10%)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
镰形红细胞:镰形细胞性贫血
裂细胞:溶血性贫血如DIC
红细胞内的异常结构
碱性点彩红细胞:铅等重金属中毒
有核红细胞:溶血性贫血和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白细胞检测WBC
参考值
成人(4.0~10.0)×10的九次方/L
儿童(5.0~12.0)×10的九次方/L
新生儿(15.0~20.0)×10的九次方/L
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增多
急性感染:化脓性感染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脑,寄生虫感染,肺炎,阑尾炎
严重组织损伤
急性大出血,溶血:脾破裂和宫外孕破裂
急性中毒:代谢性酸中毒
恶性肿瘤
中性粒细胞减少
感染
血液系统疾病
药物及理化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
脾功能亢进
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细胞增多(>0.05)或出现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早幼粒细胞等核象左移
核右移:正常人外周血的中性粒细胞以3叶核为主,若出现5叶核或更多分叶核,且比例增多(>0.03)为核右移
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过敏性疾病
寄生虫病
皮肤病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伤寒,副伤寒,应激状态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转移癌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增多
感染性疾病
某些血液病
其他急性传染病恢复期,移植排斥期
淋巴细胞减少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免疫缺陷性疾病
异形淋巴细胞
外周不超过0.02,主要见于病毒感染性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肾综合征出血热
单核细胞
生理性
病理性
某些感染
网织红细胞计数
评价骨髓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
评价疗效
放疗和化疗监测
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红细胞沉降的速度,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个小时未下沉的距离来表示
可鉴别和诊断心梗和心绞痛
可鉴别诊断良性和恶性肿瘤
常见血液病的细胞学特点
缺铁性贫血
骨髓象
增生活跃
红细胞系明显增生,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
老核幼浆
巨幼细胞贫血
血象
血红蛋白,红细胞均减少
网织红细胞减少
增生明显活跃
粒,红比值明显减低,以早中幼红细胞为主
老浆幼核
可见巨粒细胞和巨核细胞
再生障碍性贫血
血红蛋白,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均减少
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
造血细胞均减少,淋巴细胞增多
成熟粒细胞最多见
晚幼红细胞最多见
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网状细胞等非造血细胞增多
溶血性贫血
红系增生明显
中,晚幼为主
血管内外溶血鉴别(了解)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检测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抗人球蛋白试验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出血,血栓和止血
正常止血机能的影响因素
血管壁的结构或功能异常
血小板量或质的异常
凝血因子异常
抗凝机制或纤溶机制异常
凝血因子
内源性溶血因子:12,11,9,8
外源性溶血因子:3,7
凝血共同因子:10,1,2,5,13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D—二聚体是继发性纤溶的特有的代谢产物
出血时间测定(BT)
毛细血管壁异常时首选
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Fg)
临床意义
含量增高:生理性应激反应,妊娠后期,出现感染,烧伤,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败血症,急性肾炎,恶性肿瘤
含量降低:DIC,原发性纤溶亢进,肝硬化,溶栓治疗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 用来筛选内源性凝血途径是否异常 是血友病,肝素治疗监控的首选指标
APTT延长
内源性凝血因子8,9,11严重减少
凝血酶原减少
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
纤溶亢进
APTT缩短
高凝状态,血栓疾病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 筛选外源性凝血途径是否异常
PT延长
先天性凝血因子异常
获得性凝血因子异常
PT缩短
见于DIC早期,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
尿液检查
一般性状检查
颜色浅黄来源于胆色素
子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