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史
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史知识框架:古代课程与教学(中国:夏商周、春秋战国、南北朝、隋唐、等等,西方:古希腊与罗马)等等
编辑于2022-03-26 19:09:42课程与教学发展史
现代的课程与教学
中国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
1950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
1952年,教育部颁布《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小学暂行规程(草案)》
1956年,教育部颁发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第一套比较齐全的教学大纲--《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修订草案)》
形成了较为全面统一的中小学课程体系,但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国实际
教学实践主要学习苏联为主
凯洛夫的《教育学》
子主题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1957-1966年)
1957年,毛泽东在题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1958年-1960年,引发了一场“教育大革命”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强调“在一切学校中,必须把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大跃进”的精神加快了教育进度和发展速度
1961年召开的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党中央确立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以纠正“教育大革命”中出现的问题
1963年3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对中小学课程实施统一管理,并首次提出“国定制”与“审定制”相结合的教科书制度
1963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重新确立了各学科的性质、任务和基本的教学内容,强调“双基”的掌握和训练
1963年7月教育部又颁布了《全日制中小学新教学计划(草案)》确立了“语、数”为小学核心课程,“语、数、外”为中学核心课程
这一时期教学改革实验仍取得了一定成果
北京景山中学“集中识字教学法”
上海育才中学的十六字经验“紧扣教材、边讲边练、新旧练习、因材施教”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1966年文革爆发,教育事业和课程体系遭到了极大破坏
1967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党军委等部门发出《关于大、中、小学校复课闹革命的通知》,由学校或者师生自定方案,自定课程、自选教学内容,自编教材
“复课闹革命”之后,“大串联”风潮有所平息,但中小学教学计划毫无“计划”可言,课程设置很不完整,政治化和革命化在课程内容中体现得尤为突出,课程还片面地强调联系实际,为生产服务,呈现出“革命化”和“实践化”的特征
文革十年,强调学工、学农、学军,批判“三中心”完全否定课堂、书本和教师的作用,教学秩序混乱不堪,教学质量严重下降,教改实验在该时期举步维艰
1966年,上海的“三算结合”的教学实验是该时期最为突出的教改实验
拨乱反正时期(1977-1984年)
1978年1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开始课程领域内的拨乱反正,课程发展趋于正常化
1978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加强“双基”注重智力培养的原则
1981年,教育部《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中小学部分做了修订,调整了教学时间和课程设置等
教育部根据邓小平提出的精神颁发了《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该计划首次提出了分科选修,我国开始形成高中二年级文理分流的课程模式
该时期教改实验也取得新发展,十六字经验发展为著名的“八字教学法”(读读、议议、练练、讲讲)
卢仲衡的“三本教学法”多年实验最终形成“自学-辅导教学法”并开始全国范围内推广
还涌现一大批教改实验
邱学华“尝试教学法”
黎世法“异步教学法”
张雄飞“诱思探究教学”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85年以来)
我国基础教育及其课程政策发生了一系列根本变化,开启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也逐步建立
1985年出台《中共中央关于教学体制改革的决定》指明中国教育改革方向
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以法律形式确定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义务教育性质,为实行课程教材多样化和三级管理政策提供了法律依据
1988年办法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体现义务教育性质、任务和培养目标,改革了课程结构,调整了各学科的比例,增加了课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成为当时编写义务教育大纲的依据
1990年开始对该计划进行修改并与1992年正式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把“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将”小学-中学“的传统分段设计改为”义务教育-高中“两阶段的统一设计,把全部课程分为学科类和活动类两大类课程,允许地方设置地方课程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直接推进中小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同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相衔接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稿)》,第一次将“课程管理”部分单独列出,明确提出“普通高中课程由中央、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并规定了各级的管理权限
1999年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001年,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建立新的“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学校课程体系,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初步形成
教改实验在该时期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中国九大教学流派”
卢仲衡“自学-辅导教学法”
邱学华“尝试教学法”
黎世法“异步教学法”
张熊飞“诱思探究教学”
李吉林“情景教学法”
王敏勤“和谐教学”
张思中“十六字教学法”
马承“三位一体教学法”
顾泠元“尝试回授-反馈调节”教学法
关注人、关注人的现实生活、关注人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成为这一时期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价值取向
西方
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教育家和进步教育者以建立不同于旧式传统课程体系,开设农艺、手工劳动等课程,以训练儿童的体力、智力和手工技巧,促进其身心的健全发展
1896年,杜威创办了“芝加哥实验学校”,把当时的手工训练、新教学方法以及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等因素融在一起,进步教育实验风起云涌
约翰逊创办的有机教育学校
沃特创立的葛雷制
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
华虚朋的文纳特卡计划
在美国进步教育运动中,影响最为广泛而持久的事件是“中学与大学关系委员会”发起的“八年研究”实验,美国中学课程结构的改革被视为美国基础教育由传统走向现代的重要标志
该阶段传统班级授课制成为众矢之的,各类教育实验纷纷采用活动教学的形式展开
蒙台梭利的“蒙氏教学法”
帕克的“昆西教学法”
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
1958年美国颁布《国防教育法》,划拨巨资用于推行全国范围的课程改革
1959年美国科学院召集科学家研讨如何改进中小学的自然科学教育,在课程编制上,布鲁纳提出“螺旋式课程”
20世纪60年代末,布鲁纳领导的课改没有取得理想结果,导致新课程被废止,结构主义课程遭批判。后布鲁纳在1971年出版的《教育的适应性》一书中,主张课程内容应从“科学立场”转向“人的立场”,人文主义课程实验也在西方各国兴起
美国罗杰斯“融合课程”实验
英国“纳菲尔德校本课程”实验
法国“觉醒学科”课程实验
德国“比勒菲尔德综合课程”实验
该时期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以及心理学的深入发展,现代技术开始走进课堂,教学理论的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日益显著
美国
斯金纳“程序教学论”
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
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加涅的“认知加工学习理论”
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论”
布鲁纳“学科结构教学理论”
苏联
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其他西方国家
德国瓦·根舍因和克拉夫斯基“范例教学理论”
保加利亚洛扎诺夫“暗示教学论”
“现代教学论三大流派”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各国表现出的共同特点或趋势
建立国家课程标准,统一中小学课程质量要求
英国议会1988年通过《教育改革法》
布什政府在1991年制定《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
克林顿政府在1993年宣布《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
新西兰国家教育部1988年公布了新的《国家课程概略》
西班牙、瑞典等国家也纷纷设计或改革国家课程
大力提倡课程设置综合化,适度减少分科课程
美国《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
调整培养目标,立足培养跨世纪的人才
西方国家从单一培养目标到综合培养目标
课程内容进一步关注学生经验,同时反映社会、科技最新进展
英国1980年开始实施电子计算机教育计划
法国1985年的教育改革中就把《科学与技术》课程作为科学启蒙教育主要课程
积极变革教学方式,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美国20世纪80年代加大教育投入
法国20世纪80年代,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
拓展传统的教材观,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
西方国家这一时期摆脱之前“钟摆式”反复,不再以某一流派的理论为主导,而是各取所长、有效整合,呈现出综合与平衡的趋向
20世纪80年代以后
建构主义教学以其与现代信息技术和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密切联系成为这一时期课堂教学实践热点中的热点
近代的课程与教学
中国
课程实践
近代课程有“中体西用”的特色
旧民主主义
初等部分和部分私学进行了正常教学,大多数官学有名无实
1839年马礼逊教育会在澳门创办马礼逊学堂
早期的教会学校一般以小学为主,课程除宗教外,也设有“四书”“五经”等传统教育内容,并教授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
1864年北贝满女校
课程有四书、女儿经、算术、地理、历史、科学初步、生物、生理学等
1877年山东文登文会馆
实行课堂化的班级教学,开设较完备的西学课程
洋务运动时期举办的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开启了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历程
1862年清政府建立我国近代第一所学校-京师同文馆
制定了以西方近代科学为主的分年课程计划,标志“我国近代课程的萌芽”
戊戌变法后,清政府相继制定和颁布
《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1902年)
《奏定学堂章程》( 癸卯学制1904年)
规定学校课程包括初等小学堂课程、高等小学堂课程、中学堂课程二层结构
课程内容除了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还首次设置了一系列自然科学课程及体操和图画等课程
课程具有鲜明的改良主义性质,是封建主义儒家思想和近代自然科学教育内容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新民主主义
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1922年)
对中小学课程进行了改革
高中实行文理分科,开设各种职业课程
初中设置选修科目
小学授课以分钟计算,同时加强了普通教育中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教学
学校课程加强了普通教育中数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并开设职业选修课,逐渐形成了相对科学、民主的课程体系
教学
教学目的
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培养为宗教组织服务的传教士
洋务教育派主张培养“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的洋务人才
戊戌变法后的维新派主张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和现代公民,强调“兴学养才”“开民智”“育新民”,以德、智、体、美并重为主要教学目的
资产阶级革命派
孙中山强调学校教学目的除了读书写字、学问知识外,还应“注重双手万能,力求实用”
蔡元培认为教学目的应从“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教育目标出发,提出“五育并举”等的教学目的
教育教学实验的教育家,提出讲求实际功用、注重个体发展的教学目的
陶行知强调教学以生活为中心
黄炎培倡导要使学生掌握谋生的知识和技能
陈鹤琴“活教育”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做人的基本态度,养成优良的习惯,发现内在的兴趣,训练人生的最基本技能”
近代教学目的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取向上都已经开始具有突出社会需要的实用主义价值和兼顾个体发展价值的特色
教学方式
辛亥革命前
受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的影响,其中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影响最大
20世纪20年代末
首杜威实用主义教学思想的影响,设计教学法被推崇
陶行知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
革命根据地引进了苏联教学体系,进行初步的实践探索
教学评价
早期教会学校创办时期,“中华教育会”提出要在基督教教会学校推行公共考试计划
随着西方近代教育测量理论与方法的引进,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的少数学校开始运用教育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考评
还有传统的等级制和百分计分法
西方
课程
自然科学课程备受重视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倡在国语学校还要增加几何测量、自然常识、地理、历史、唱歌和手工技艺等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多方面的兴趣及相应的课程
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重要命题,并认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
课程结构打破古典主义格局
夸美纽斯主张在拉丁学校除了“七艺”,还要增加物理、地理、历史以及拉丁语、希腊语、本民族语和一门现代外语课程
弥尔顿拟定实科中等学校的课程计划
课程内容逐渐得到充实
随着19世纪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如现代母语和外国语、公民科、历史和地理等人文学科课程
把基本的人类食物引进学校,作为学校的教材
近代学校课程科目繁多,但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课程结构体系仍不尽完善
教学
目的
学校不再是培养演说家、政治家和教会人员的特有场所,其开始从家庭和上层社会走向市民社会
强调重视儿童的实际活动、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反对单纯地学习书本
原则
夸美纽斯
自然适应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
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第斯多惠
启发性教学原则
卢梭和裴斯泰洛齐等人
适应自然的教学原则、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赫尔巴特
分析并论证教育性教学原则
方法
夸美纽斯
“直观性教学”
斯宾塞
继承培根的科学研究方法
强调实验法、观察法和归纳法
追随孔德
提倡“比较、探索、实验”的教学方法
组织形式
17世纪,个别施教教学方式
夸美纽斯,班级授课制,广泛应用
评价
1702年剑桥大学实行书面考试--提交论文,教师主观评分
19世纪教育测验运动兴起,欧美各国笔试形式普遍采用
1864年,英国的菲雪尔公布数学、圣经等科目的标准对照表,并规定5分制评分标准
1897年,美国的赖斯设计出拼字测验,标准化测验从此开始
近代西方涌现一批伟大的教育家,形成众多教学理论流派,初步构建了科学的教学理论体系
古代的课程与教学
中国
夏、商、西周
我国教育真正的开创时期,其标志学校教育的产生
是我国古代学校分科课程设置的产生和发展时期,形成课程主体“六艺”
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首开讲学先河,并根据西周重要的课程实践范例“六艺”编写教材《六经》
该课程内容偏重文化知识教育,注重道德教育和生活感悟
孔子在四十余年的教学时间累积了丰富教学经验,《论语》是孔子教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战国后期出现教育专著《学记》
从教的角度论述学校的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
阐述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与统一,提出一系列至今仍被人重视的教学原则
秦汉时期
没有出现“课程”一词,但有关于课程实践方面的记载
《礼记·内则》
《礼记·王制》
西汉主张设置六经课程
汉武帝专设五经博士,五经成为官方定制的正式课程
东汉创立我国最早的艺术专科学校-鸿都门学
课程设置逐步呈现多样化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颜之推为了培养“德周艺厚”的国之用材,主张儒、释、道等博文兼综,应世经务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出设置五经、百家群书、杂艺、军事及宗教教育等课程
儒家经学始终是学校课程的主要内容
北朝时期
《北使·儒林传》,突破了儒学独尊的教学思想禁锢
隋唐时期
教育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以韩愈为代表,使儒家学说成为学校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该课程模式与科举相结合,制约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学校课程的进一步发展
“课程”一词在该时期得到发展
唐朝孔颖达《五经正义》中《诗经·小雅》
隋朝
建立以长老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隋炀帝建立科举制度
唐朝
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学校制度也完善
科举制度的建立使学校和科举并存,学生评价与社会选士评价紧密联系
课程内容更加丰富
教学方法多样
讲授法、观察法、测验法、组图法、调查法和实验法
教学实践中倡导知之、行之、安之的教学过程
教学艺术为因材施教、启发问答
教学原则为身体力行、言传身教
宋元明清时期
宋朝
朱熹
《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使用课程一词
整理编辑了教材《诗集传》《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小学》
对小学和大学分阶段系统的设置课程进行论述,提出《四书》《五经》的课程
《五经》成为封建社会后期学校的标准课程和教材,并成为元、明、清三代封建学校课程及科举考试的统一标准
明代
王守仁
主张对儿童教育采用诱导的方法
知识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课程设置再次突破了传统的《六经》《四书》《五经》与“六艺”
进一步充实了我国古代的科技教育内容,为后来学校加强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课程内容提供了重要基础
清朝
王夫之
教与学是一对矛盾的过程
教与学要协作并结合起来研究
颜元针
主张“动”的学习
教学要注重实习、实行,在具体事情的实践过程中完成
《总论诸儒家学》
课程目标重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轻视学生个体的需要
课程内容已儒家经学为核心,以“六艺”为主要课程,重视文化知识和道德教育,轻视自然科学教育
西方
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演和问答,师生关系等级森严,教学过程强调严格的纪律和严酷的体罚
古希腊与古罗马
古希腊
西方最早的课程实践
课程
雅典课程体系
因商业强调文法学习
体现和谐教育的思想,主要设置了文化、艺术、体育等课程
课程内容涉及德、智、体各个方面,设置文法、修辞法和辩证法
斯巴达课程体系
因军事需要强调身体锻炼
为公民英勇善战设置了跳跃、跑步、铁饼、投标枪、角力等军事体育教育课程
教学思想
最早源于雅典的智者派
以游学的方式宣传雄辩术,传授知识,发表教学言论
给当地青年教授“三艺”
教学方法
苏格拉底的参与是对话法(产婆术或问答法)
柏拉图的理念论
实在论者亚里士多德是博雅教育的倡导者
古罗马
王政时期
共和时期
早期:农民和军人的家庭教育
后期
小学教学内容主要是读书、写字、计算和《十二铜表法》
中学课程设置有地理、历史、数学和自然科学,教学管理严格
帝国时期
小学教学内容仍为读、写、算,文法学校重视文法和文字
面对贵族和富家子弟的文法学校有希腊文、拉丁文与修辞学等主要课程
修辞学校特别设置修辞学、辩证学、希腊语、数学、天文学和音乐等主要课程
教育学家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演说家的教育》
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继承了古希腊教育中课程与教学的传统,体现了希腊化教育特点,也体现了教育中的民族特色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
中世纪
沿袭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七艺”课程作为培养圣职者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其完全被置于宗教和神学的支配下
解释和传递是教学的主要内容
宗教教义是课程内容的标准
文艺复兴
认为课程设置应考虑从培养“完美的人”出发、提出由科学知识构成的课程体系和适应人的个性能力发展的课程内容,学校课程突破了”七艺“的固有框架
启发性和实验性教学方法开始流行
课程没有科学的概念和系统的理论体系,也没有专门的术语和著作,一些零散的有关课程的论述仅停留在经验的描述和系统的理论体系
教学思想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没有专门的教学专著,教学思想仅产生于部分教学实践中,未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一些直观的、感性的教学经验都是个别哲学家或教育家的个人见解,缺乏系统的分析和科学的论证,也缺少理论层面的抽象、概括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