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
组织胚胎学之神经系统思维导图,包括神经系统的构成、功能、大脑的构成和功能,还有小脑皮质、脊髓灰质的相关内容。
编辑于2022-03-27 17:58:21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
组成
构成:神经组织
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
灰质gray matter:神经原细胞集中的结构
脊髓的灰质位于中央,被白质包围
皮质cortex:大脑和小脑的灰质在表层
白质:位于皮质下面
神经核:大、小脑的白质内有灰质的团块
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结和脑神经、脊神经结和脊神经、自主神经结和自主神经
神经元细胞主要集中在神经节
功能
神经网络
直接或间接调控肌体各系统、器官的活动
对体内、外各种刺激迅速做出适应性反应
大脑
telencephalon 端脑 (cerebrum), diencephalon 间脑 (thalamus, hypothalamus & other related structures), mesencephalon 中脑 (midbrain), metencephalon 后脑 (cerebellum & pons) & myelencephalon延脑 (medulla oblongata)
大脑皮质
大脑皮质神经元类型
数量大,种类多,均为多级神经元
高尔基Ⅰ型神经元
大、中型锥体细胞pyramidal cell,梭形细胞
锥体细胞:大脑皮质主要投射神经元
锥体形
尖端发出粗主树突, 底部发出基树突, 树突棘丰富
轴突细而均匀,长短不一
梭形细胞
1.胞体为梭形,上下两端发出树突
2.上端树突一 皮质表面,下端树突一 皮质深层
颗粒细胞
数量最多的神经元
胞体小,颗粒状
分类:星细胞,水平细胞,篮状细胞,上行轴突细胞
功能:参与构成皮质内信息传递局部微环路的中间神经元。接受信息并传递给锥体细胞和梭形细胞
轴突组成投射纤维(发向脑干或脊髓)、联合传出纤维(发向同侧大脑皮质的其它部和对侧的大脑皮质,把该皮质区域形成信息传出去)
高尔基Ⅱ型神经元
颗粒细胞、水平细胞、星形细胞、篮状细胞、上行轴突细胞
均属于中间神经元,构成皮质内信息传递的局部神经环路,主要接受来自神经系统其他部位传入的信息,并记忆综合、贮存或传递给高尔基Ⅰ型神经元
大脑皮质的分层
分子层molecular layer
分布:大脑皮层的最表面
特征
神经元少,主要为水平细胞和星形细胞
水平细胞的树突和轴突于皮质表面平行
许多与皮质表面平行的神经纤维
外颗粒层external granular layer
构成:许多颗粒细胞和小型锥体细胞
锥体细胞
胞体尖端发出一条较粗的顶树突,伸向皮质表面,沿途发出许多小分支
基树突:胞体向周围发出一些水平走向的树突
轴突自胞体底部与顶树突相对应的位置发出
颗粒细胞
轴突一般很短,与邻近的锥体细胞形成突触联系
少数较长轴突上行到皮质表面,与锥体细胞顶树突或水平细胞联系
外锥体细胞层external pyramidal layer
构成:中、小型锥体细胞,以中型占多数
顶树突伸至分子层,轴突组成联合传出纤维
厚
内颗粒层internal granular layer:细胞密集,多是颗粒细胞
内锥体细胞层internal pyramidal layer
构成:大、中型锥体细胞
顶树突伸至分子层,轴突主要组成投射纤维
分布:中央前回运动区
巨大锥体细胞,胞体高120微米,宽80微米,称贝兹细胞betz cell
多形细胞层polymordhic layer
构成:梭形细胞为主,还有锥体细胞和上行轴突细胞
梭形细胞数量较少
树突自胞体上下两端发出,分别上行到皮质表层和下行至皮质深层
轴突起自下端树突主干根部,进入白质组成投射纤维和联合穿出纤维
不同脑区有不同差异
中央前回(运动皮质)的第4层不明显,第5层较发达
视皮质则第4层特别发达,第5层细胞较小
大脑皮质神经联系
1-4层
功能:接受传入的信息
从丘脑来的感觉传入神经纤维主要进入第4层颗粒细胞形成突触
起自同侧或对侧大脑半球的联合穿出纤维,在进入皮质后即改称为联合传入纤维
与联合2、3层锥体细胞形成突触
大脑皮质的投射纤维
第5层的锥体细胞
第6层大梭形细胞
联合穿出纤维
起自:第3、5、6层的锥体细胞和梭形细胞
2、3、4层
颗粒细胞等高尔基Ⅱ型神经元主要与各层细胞相互联系,构成局部神经环路
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和贮存
产生高级神经活动,并经锥体细胞和梭形细胞传出,产生响应反应
可塑性
大脑皮质收到体内、外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其神经元结构会改变
通过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神经元的数量发生变化
小脑皮质
细胞:蒲肯野perkinjr cell、颗粒细胞、星形细胞、篮状细胞和高尔基细胞5种
蒲肯野细胞是唯一的传出神经元
小脑皮质结构
分子层
大量神经纤维 ,神经元少/分散
星形细胞:小,胞体位于浅层,轴突较短。多突起,轴突与蒲肯野细胞形成突触
篮状细胞:胞体较大,位于深层,轴突较长,向下延伸,末端呈网状包囊普肯耶细胞形成突触
蒲肯野细胞层
一层蒲肯野细胞
小脑皮质中最大的神经元
胞体呈梨形,顶端发出2-3条粗的主树突伸向分子层
主树突的分支繁密,扁薄的扇形展开
树突上有很多树突棘
细长的轴突自胞体发出,离开皮质进入小脑白质,终止于神经核
颗粒层
组成:密集的颗粒细胞和一些高尔基细胞
颗粒细胞
胞体很小,呈圆形
有4-5个短树突,末端分支如爪状
轴突上行进入分子后呈T形分支,与小脑叶片长轴平行,故称平行纤维
大量平行纤维垂直穿过浦肯野细胞形成的扇形树突,与树突棘此形成突触,与其树突棘形成突触
1个蒲肯野 细胞同时接受20万~ 30万个颗粒细胞的支配和影响
每个浦肯野细胞都处于很多颗粒细胞的影响下
高尔基细胞
较大
树突分支较多,大部分伸入分子层与平行纤维接触
轴突在颗粒内层分支猫咪,与颗粒细胞的树突形成突触
小脑皮质纤维
攀援纤维
起源:延髓的下橄榄核
纤维较细,进入皮质后攀附在浦肯野细胞的树突上形成突触,直接引起蒲野肯野细胞兴奋
苔藓纤维
起源:脊髓和脑干的神经核
纤维较粗,进入皮质后纤维末端呈苔藓状分支,分支终末膨大,与许多颗粒细胞的树突、高尔基细胞的轴突或近端树突形成复杂的突触群,形似小球,小脑小球cerebellar glomerulus
一条苔藓纤维的分支可兴奋许多个颗粒细胞,通过颗粒细胞的平行纤维可间接兴奋更多的浦肯野细胞
同时也可兴奋抑制中间神经元(高尔基细胞、篮状细胞和星形细胞)
篮状细胞和星形细胞与浦肯野细胞有突触联系,他们兴奋后反过来抑制浦肯野细胞的活动
颗粒细胞平行纤维直接兴奋的浦肯野细胞处于兴奋状态,周围的浦肯野细胞则处于抑制状态
兴奋性纤维
去甲肾上腺素能纤维
起源:脑干的蓝斑核
对浦肯野细胞有抑制作用
浦肯野细胞发出的轴突组成小脑皮质唯一的传出纤维,终止于小脑白质的神经核
脊髓灰质
脊髓的结构
中央有蝴蝶形的灰质,周围是白质
灰质
主要成分:多极神经元的胞体、树突、无髓神经纤维核神经胶质细胞
前角
成分:躯体运动神经元,大小不一
α运动神经元-胞体大(25微米),轴突粗,分布于骨骼肌
γ运动神经元-胞体小(15-25微米),轴突细,支配梭内肌纤维
释放的神经递质为乙酰胆碱
闰绍细胞renshaw cell-小,短轴突与α运动神经元胞体形成突触,释放甘氨酸抑制α运动神经元
后角
功能:接受感觉神经元轴突传入的神经冲动
有些神经元(束细胞)发出长轴突进入白质,形成各种神经纤维束,上行到脑干、小脑和丘脑
侧角(主要见于胸腰段脊髓)
内脏运动神经元,也属胆碱能神经元
轴突组成交感神经系统的节前纤维终止于交感神经节,与节内神经元建立突触
中间神经元
短轴突:只与同节段的束细胞和运动神经元联系
长轴突:在白质内上下穿行,到相邻或较远的脊髓节段,终止于同侧或对侧的神经元,但都不离开脊髓
脊髓的功能:传导上、下行神经冲动和反射活动
神经节
神经节中的神经元称节细胞ganglion cell
脊神经节
定义:脊髓两侧的脊神经背根上的膨大结构,属感觉神经节
结构:假单极神经元(感觉神经元)胞体群和平行排列的神经纤维束
胞体多呈圆形,大小不等
核圆形,位于胞体中央,核仁明显
胞质内的尼氏体细小而分散
从胞体发出一个突起,根部在胞体附近盘曲,终末形成感觉神经末梢
神经元胞体及其附近盘曲的胞突外面有一层为卫星细胞包裹,在T形分支处改由施万细胞包裹
大部分是有髓神经纤维
脑神经节:位于某些脑神经干上 ,其结构与脊神经节相似
自主神经节
交感神经节
分布:脊柱两旁及前方
多数为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少数为胆碱能神经元
副交感神经节
分布:位于器官或附近气管内
胆碱能神经元
自主神经系统后神经元,属多级运动神经元
胞核常偏于细胞一侧,部分细胞有双核
胞内尼氏体呈细颗粒状,分布均匀
卫星细胞数量较少,包绕节细胞胞体及其突起
节前神经纤维
与节细胞的树突和胞体建立突触
节后神经纤维
轴突是无脊髓神经纤维
离开神经节,其末梢即内脏运动神经纤维末梢
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的活动
脑脊膜
定义:包裹在脑和脊髓表面的结缔组织膜
功能:保护支持脑的作用
硬膜dura mater:厚而坚韧的致密结缔组织,其内表面覆盖一层间皮
蛛网膜arachnoid:薄层纤细的结缔组织构成
结缔组织纤维形成小梁与软膜相连,小梁在蛛网膜下隙内分支形成蛛网状结构
硬膜下隙(狭窄腔隙)
软膜 pia mater:薄层的结缔组织,紧贴脑和脊髓表面
富含血管,供应脑和脊髓
血管进入处,软膜和蛛网膜也随之进入脑内,但软膜不紧贴血管,二者间的空隙为血管周隙,与蛛网膜下隙相通,内含脑脊液
血管分支形成毛细血管时,软膜和血管周隙都消失,毛细血管由星形胶质细胞突起包裹
蛛网膜下隙(宽阔腔隙
软膜外表面和蛛网膜内、外表面以及小梁表面都被覆间皮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中枢神经系统的毛细血管能限制多种物质进入神经组织
台盼蓝注射进动物血液后,脑和脊髓不着色,因为在血液与神经组织之间存在血-脑屏障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脑和脊髓的毛细血管属连续型,内皮细胞之间以紧密连接封闭
血-脑屏障的主要结构
阻止血液中某些物质进入神经组织,选择性让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顺利通过,以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
基膜
神经胶质膜
脉络丛choroid plexus
第3、4脑室顶和部分侧脑室壁的软膜与室管膜直接相贴,突入脑室而形成的皱襞样结构
室膜管则成为有分泌功能的脉络丛上皮
由一层矮柱状或立方室管膜细胞组成
胞质含有较多线粒体
相邻细胞顶部之间由连接复合体
上皮外方的结缔组织含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和巨噬细胞
脉络丛上皮细胞不断分泌无色透明的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充满脑室、脊髓中央管、蛛网膜下隙和血管周隙
营养和保护脑与脊髓的作用
最后被蛛网膜粒(蛛网膜突入颅静脉窦内的绒毛状突起)吸收进入血液,形成脑循环
神经营养因子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s,NTFs对神经元分化、迁移、存货及其功能有促进作用的天然蛋白质
神经元邻近的细胞或神经元支配的靶细胞合成和分泌
分类
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phic factor,BDNF
神经营养素-3,NT-3
需要与神经元上的NTFs受体特异性结合才能够发挥作用
NGF-TrkA(酪氨酸受体激酶Atryosine receptor kinase A
BDNF-TrkB
NT-3-TrkC
神经元的存活及其功能发挥需要NTFs支撑,当NTFs供应不足时,导致神经元出现退行性病变或损伤
帕金森病
临床表现:肢体震颤、强制和运动迟缓
病理特征:中脑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发生退行性病变
治疗:给予病人BDNF和NT-3能促进DA能神经元存活,维护其功能
阿尔茨海默
特点:进行性认知功能伤害、大脑胆碱能神经元退变、神经原纤维纠缠结和β-淀粉堕胎沉积为特点
治疗:NGF和BDNF能延缓胆碱能神经元退变,改善病人的记忆状况
运动神经元病变或损伤
永久性瘫痪,肌萎缩性侧索硬化、脊髓肌萎缩、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和脊髓损伤
治疗:BDNF和NT-3,维持脊髓相应节段运动神经元存活,改善其功能。NT-3对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元存活及其轴突再生由较好的促进作用,从而改善动物脊髓损伤后瘫痪肢体的活动功能
思考题
为什么说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
截瘫是哪里出了问题?
怎样预防老年痴呆的发生?
为什么人会做梦?
大脑的安全卫士是谁?
什么是中风?与大脑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