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十四年抗战战争
中国十四年抗战战争总结,包括日本侵华的原因、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全民族抗战、十四年抗战分期等等。
这是一篇关于古代诗歌鉴赏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整体阅读指导、鉴赏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等。
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地理环境是能量的交错带,位于地球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千米。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气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成为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力军,对地壳物质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来源地球内部作用力来自热能、化学能、重力能以及地球旋转能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中国抗日战争
日军侵华逐步扩大(历史事件)
1931九.一八事变
1932一.二八事变
1935华北事变
1937卢沟桥事变
日本侵华的原因
根本原因
灭亡中国的既定政策(大陆政策)
现实原因
转嫁1929经济危机
有利条件
内战提供机会,国际社会无暇东顾且绥靖政策
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
制造战争
子主题
屠杀人民,活体实验,蹂躏妇女
南京大屠杀
潘家峪惨案
日占领区,殖民统治
政治上:扶植傀儡政权,以华治华(汪伪40年)
经济上:经济掠夺,以战养战,在沦陷区通过“军管理”办法,吞并民族工业
教育上:奴化教育
十四年抗战分期
抗战胜利的原因
①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
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③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配合
④海外华侨和国际援助
全面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从革命史观的角度(近代中国革命角度)
是近代以来第一次反侵略的完全胜利,民族意识全面增强,为民族振兴奠定基础
从现代化角度
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内迁,调整工业布局,为新中国成立后西南地区工业化奠定基础
废除部分特权、打击帝国主义势力,为现代化扫除部分障碍
提高国际地位,为现代化创造外部环境
从全球史观的角度(国际意义)
作为持续最长的反法西斯战场,牵制大量日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
1931.9.18--1937.7.7 局部抗战
1937.7.7--1945.8.15 全面抗战
全民族抗战
两个战场、两条路线
两个战场的相互关系:都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互相依存、互相配合,共同为抗战做出了贡献
形成的区别的根本原因:两党的阶级属性不同
①国民党:正面战场(片面抗战路)
② 共产党:敌后战场(全面抗战路线)
三种区域、三个阶段
区域
国统区(两半社会)
陕甘宁边区(新民主主义社会)
日伪区(殖民地)
阶段
战略防御阶段(1937.7-1938.10)
战略相持阶段(1938.10-1944年初)
双减双交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在政权机构和民意机关的人员名额分配上,代表工人阶级和贫农的共产党员、代表和联系广大小资产阶级的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开明绅士的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
整风运动
共产党的抗战
日本:集中打击敌后根据地,政治诱降国民政府,1940年汪伪国民政府成立
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1941年皖南事变)
中共:抗击日伪军,对国民政府既斗争又团结(1940年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破袭战
时间:1940年下半年
指挥者:彭德怀
战线:华北两千多千米的战线
战绩:拔掉敌人据点近3千个
意义
①中国主动出击日军的大规模战役;振奋必胜信心
②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扩大中共影响力
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国外战场
时间:1942-1945
原因: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的安全;应英国的要求
战绩:仁安羌救出被围英军,1945年配合英美击败侵缅日军
意义:配合盟军作战,提高国际地位
战略反攻阶段(1945.8-1945.9)
国民政府
1944年4-12月,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发动了滇缅北大反攻
1944年5月,滇西反攻
中共
1944年1月,局部反攻
1945年8月9日,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全力反攻
苏联
1945年8月8日对日宣战,次日出兵中国东北,全歼日本关东军
美国
于1945年8月6日和9日分别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小男孩和胖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原因
中日矛盾为主要矛盾
中共的推动
人民救亡运动
国民党转变态度
形成过程
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5年12月,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1937年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布要抵抗暴力
1937年8月22日,把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广泛的民族性:工人、农民、资产阶级、地主阶级……
党外合作方式:两党分别领导的两种政权和军队
关内外的抗日救亡运动
特点
①自发性、形式多样
②局部性、分散性、未形成统一领导
③抗日与反蒋相结合
④广泛性:区域广、阶层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