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细胞分裂
大学生物有关于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知识点,内容相对还是比较喜欢详细的,大家可以借鉴,值得收藏。
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第二章认识细胞,结构清晰,内容全面,为学习者提供了关于细胞学的系统性和基础性的知识框架。
24年七年级上生物—植物细胞,详细列出了植物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膜、细胞质、液泡、线粒体,这些结构共同构成了植物细胞的基本框架,并执行着不同的生物学功能。
真核生物的遗传分析思维导图。主要包括真核生物的基因组、真核生物的遗传重组、真核生物的基因转变、真核生物的体细胞交换与基因定位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细胞分裂
有丝分裂
指核分裂
有丝分裂各期
前期
染色体凝缩
间期细长、弥漫样分布的线型染色质,经过进一步螺旋化、折叠和包装等过程,逐渐变短变粗,形成光镜下可辨的早期染色体结构
细胞分裂极确立和纺锤体装配
前中期
核膜崩解与核纤层解体
完成纺锤体装配,形成有丝分裂器
纺锤体是细胞分裂过程中的一种与染色体分离直接相关的细胞器
染色体整列
由纺锤体极体发出的微管捕捉染色体动粒,形成染色体动粒微管,这是染色体整列的必要前提
没有动粒的染色体不能与纺锤体微管结合并向两极运动;染色体动粒如果未被纺锤体微管捕获,也不能和其他染色体一起向两极运动
着丝粒和动粒是染色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着丝粒和动粒联系紧密,结构成分相互穿插,在功能方面又密切相关,因此二者常合称为着丝粒-动粒复合体
动粒
动粒为一个圆盘结构,分内、中、外三层
外侧主要用于纺锤体微管的附着
内侧与着丝粒相互交织
染色体上含有两个动粒,分别位于着丝粒两侧
细胞分裂后,两个动粒分别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当细胞再次进入S期后,动粒又会重新复制
Mad和Bub蛋白
染色体被纺锤体微管捕获,Mad2和Bub1从动粒上消失
染色体不被微管捕获,Mad2和Bub1不从动粒上消失
中期
染色体整列完成并且所有染色体排列到赤道面上,纺锤体结构呈现典型的纺锤样
两种学说
牵拉假说 染色体向赤道面方向运动,是由于动粒微管牵拉的结果,动粒微管越长,拉力越大,来自两极动粒微管拉力相等时,染色体被稳定在赤道面上
外推假说 染色体向赤道方向移动,是由于星体的排斥力将染色体外推的结果。染色体距离中心体越近,外推力越强,当两极推力达到平衡,染色体即被稳定在赤道面上
染色体向赤道面运动的过程称为染色体整列或向染色体中板聚合
后期
中期整列的染色体其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别向两极运动
染色体向两极的运动依靠纺锤体微管的作用
末期
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到达两极,有丝分裂即进入末期
动粒微管消失,极微管继续加长,较多地分布于两组染色体之间。
到达两极的染色单体开始去浓缩,在每一个染色单体的周围,伴随核纤层蛋白去磷酸化,核纤层与核膜重新组装,分别形成两个子代细胞核
在核膜形成的过程中,核孔复合体同时在核膜上装配,随着染色单体的去浓缩,核仁也开始重新组装,RNA合成功能逐渐恢复
胞质分裂
胞质分裂一般开始于细胞分裂后期,完成于细胞分裂末期
在赤道板周围细胞表面下陷,形成环形溢缩,称为分离沟,分离沟加深,直至两个子细胞完全分开
分裂沟的定位与纺锤体的位置明显相关
钙离子浓度的变化也会影响分裂沟的形成
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形式,仅发生于有性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的某个阶段
减数分裂区可分为三种类型
配子减数分裂又称终末减数分裂,发生所有多细胞生物和许多原生生物配子形成阶段
孢子减数分裂又称居间型减数分裂,所有高等植物和某些藻类减数分裂阶段既与配子形成无关,又与受精作用无关,发生在孢子体的某一阶段
合子减数分裂又称起始减数分裂,某些原生动物、真菌和少数藻类,在有性生活史始,即受精后便发生减数分裂,形成单倍体孢子
主要特征
细胞进行一次DNA复制后,随后连续分裂两次
减数分裂前间期
S时期持续时间长
减数分裂过程
减数分裂l
前期l
细线期
染色质凝缩,染色质纤维逐渐螺旋化,折叠,包装成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的细纤维染色体结构
也称凝缩期
明显不同点是在细纤维样染色体上,出现一系列大小不同的颗粒状结构,称为染色粒
偶线期
主要发生同源染色体配对,即来自父母双方的同源染色体逐渐靠近,沿其长轴相互紧密结合在一起
又称为配对期
配对过程是专一性的,仅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不进行配对
配对以后,两条同源染色体紧密结合形成复合结构体,即二价体
由于每个二阶体由两条同源染色体构成,共含有4条染色单体,因而又称为四分体
同源染色体配对的过程称为联会
粗线期
染色体进一步凝缩,变粗变短,并与核膜继续保持接触。同源染色体仍紧密结合,并发生等位基因之间部分DNA片段交换和重组,产生新的等位基因的结合
双线期
重组阶段结束,同源染色体分离,仅留几处相互联系
四分体结构变得清晰可见
同源染色体仍然相互联系的部位称为交叉
终变期
染色体重新凝集,形成短棒状结构
中期l
纺锤体组装
后期l
同源染色体对分离并向两极移动
移向两极的每个同源染色体均含有两个姐妹染色单体
结果:到达每一极的染色体DNA含量由4n变为2n
末期l
第一种类型
染色体达到两极,并逐渐进行去凝聚。在染色体周围,核被膜重新组装,形成两个子细胞核。同时随着染色体分离并向两极移动,细胞质也开始分裂,形成两个间期子细胞。
第二种类型
细胞进入末期后,不完全回复到间期阶段,而是立即准备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
减数分裂ll
与有丝分裂过程相似
共形成4个子细胞
雄性动物中,4个细胞大小相似,称为精细胞。经变态进一步发育成4个精子
雌性动物减数分裂仅形成一个有功能的卵细胞
高等植物减数分裂与动物减数分裂类似
减数分裂过程的特殊结构及其变化
性染色体的分离
联会复合体和基因重组
在两个同源染色体之间形成的临时性蛋白质梯状结构。主要功能是介导同源染色体之间配对(联会)和重组(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