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系解:肌学(一)
导图详细的介绍了肌肉的一些基本概念,人体肌肉约639块。包括平滑肌、心肌、骨骼肌,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肌细胞的形状细长,呈纤维状,故肌细胞通常称为肌纤维。
编辑于2022-03-28 09:01:45肌 学
第一节 总论
肌根据组织结构和功能不同分为心肌、平滑肌和骨骼肌。
本章叙述骨骼肌。
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多数附着于骨骼,主要存在于躯干和四肢,受人的意识控制,又称随意肌。
一、肌的形态和构造
(一)构造
骨骼肌包括肌腹和肌腱两部分。
1. 肌腹
为肌性部分,主要由肌纤维即肌细胞组成,色红而柔软,有收缩能力。
2. 肌腱
主要由平行致密的胶原纤维束构成,色白,强韧而无收缩功能。肌多借肌腱附着于骨骼。
(二)形态
肌按外形大致可分为长肌、短肌、扁肌和轮匝肌四种。
1. 长肌
肌束与肌的长轴平行,收缩时肌显著缩短,可引起大幅度的运动,多见于四肢。包括二头肌、三头肌或四头肌;二腹或多腹肌;羽肌、半羽肌或多羽肌等。
2. 短肌
短而小,具有明显的节段性,收缩幅度较小,多见于躯干深层。
3. 扁肌
宽扁呈薄片状,兼有保护内脏的作用,多见于胸腹壁,其腱性部分呈薄膜状,称腱膜。
4. 轮匝肌
由环形肌纤维构成,位于孔裂周围,收缩时可以关闭孔裂。
二、肌的起止、配置和作用
(一)起止
骨骼肌通常以两端附着于两块或两块以上的骨,中间跨过一个或多个关节。收缩时,一骨位置相对固定,另一骨相对移动。
1. 起点或定点
肌在固定骨上的附着点。通常把靠近身体正中面或四肢部位于近侧端的附着点看作为起点。
2. 止点或动点
起点的相对点。起止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
(二)配置
肌在关节一个运动轴的相对侧至少配置有两组作用相反的肌或肌群;关节运动轴数目不同,其周围配置的肌组数量也不相同。
1. 拮抗肌
位于关节一个运动轴的相对侧,在作用上相互对抗的肌或肌群。
2. 协同肌
位于关节运动轴同侧并具有相同作用的两块或多块肌。
(三)作用
在神经系统支配下,彼此协调,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关节各种运动。
三、肌的功能检查
临床上可以通过触诊或肌电图检测了解肌的收缩情况。
四、肌的命名
骨骼肌通常按照其位置、形态、大小、起止点、作用或肌束走行方向等来命名。
五、肌的辅助装置
骨骼肌的周围有筋膜、滑膜囊、腱鞘和籽骨等辅助装置,具有保持肌的位置、保护和协助肌活动的作用。
(一)筋膜
1. 浅筋膜
又称皮下筋膜、皮下组织或皮下脂肪,位于真皮之下,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富含脂肪,还有浅血管、淋巴管及皮神经;有些局部可有乳腺和皮肌。
2. 深筋膜
又称固有筋膜,位于浅筋膜的深面,包被体壁和四肢的肌、血管和神经等,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可形成肌间隔、血管神经鞘等。
(二)滑膜囊
为封闭的结缔组织囊,形扁、壁薄,内有滑液,多位于肌或肌腱与骨面相接触处,以减少两者之间的摩擦。
(三)腱鞘
是包围在肌腱外面的鞘管,存在于活动性较大的部位,如腕、踝、手指和足趾等处。可分为纤维层和滑膜层两部分。
1. 纤维层(腱纤维鞘)
位于腱鞘外层,为深筋膜增厚所形成的骨性纤维性管道,起滑车和约束肌腱的作用。
2. 滑膜层(腱滑膜鞘)
位于腱纤维鞘内,是由滑膜构成的双层圆筒形鞘,分内、外两层:内层称为脏层,包在肌腱表面;
外层称为壁层,紧贴在纤维层的内面和骨面。
脏、壁两层相互移行,形成腔隙,内含少量滑液,使肌腱能在鞘内自由滑动。其移行部分称为腱系膜。
(四)籽骨
存在某些肌腱内的扁圆形小骨。
第二节 头 肌
头肌可分为面肌和咀嚼肌两部分
一、面肌
又称表情肌。位置浅表,大多起自颅骨不同部位,止于面部皮肤;
主要分布于口、眼、鼻等周围,可分为环形肌和辐射肌两种;
有闭合或开大上述孔裂的作用,同时牵动面部皮肤显示喜、怒、哀、乐等表情。
(一)颅顶肌
为颅顶部阔而薄的肌,如枕额肌,由额腹、枕腹及帽状腱膜组成。
1. 起止
枕腹起自枕骨,额腹止于眉部皮肤。
2. 作用
(二)眼轮匝肌
位于眼裂周围,分为眶部、睑部和泪囊部。作用是闭合眼裂。
(三)口周围肌
1. 口轮匝肌
环绕口裂周围。作用是闭口。
2. 颊肌
起自面颊深层,止于口角。作用是使唇、颊贴紧牙齿,还可将口角拉向外侧。
(四)鼻肌
分布在鼻孔周围。作用是开大或缩小鼻孔。
二、咀嚼肌
配布于颞下颌关节周围,参与咀嚼运动。
(一)咬肌
起自颧弓的下缘和内面,止于咬肌粗隆。
上提下颌骨
(二)颞肌
起自颞窝,止于下颌骨的冠突。
上提下颌骨
(三)翼内肌
起自翼突窝,止于下颌角内面的翼肌粗隆。
上提下颌骨
(四)翼外肌
起自蝶骨大翼下面和翼突外侧面,止于下颌颈。 作用是两侧同时收缩作张口运动;一侧收缩则使下颌移向对侧。
三、头部筋膜
颅顶部浅筋膜由纤维和脂肪组织组成,坚韧、致密,与皮肤及枕额肌紧密结合。绝大部分面肌和翼内、外肌表面无深筋膜,头部深筋膜仅在三个部位较为明显,分别为颞筋膜、腮腺咬肌筋膜和颊咽筋膜。
四、浅表肌腱膜系统
为面部单一的组织层,位于皮下脂肪组织深面,由肌纤维或纤维腱膜组织组成,不直接附着于骨。对面部整形手术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节 颈 肌
一、颈浅肌与颈外侧肌
(一)颈阔肌
位于颈部浅筋膜内。作用是拉口角及下颌向下。
(二)胸锁乳突肌
1. 位置与起止
位于颈部两侧,起自胸骨柄前面和锁骨的胸骨端,止于乳突。
2. 作用
一侧收缩使头向同侧倾斜,脸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可使头后仰。
二、颈前肌
(一)舌骨上肌群
位于舌骨与下颌骨和颅底之间,每侧有4块肌,皆止于舌骨。作用是上提舌骨,并可使舌升高
1. 二腹肌
2. 下颌舌骨肌
3. 茎突舌骨肌
4. 颏舌骨肌
(二)舌骨下肌群
位于颈前部、舌骨下方正中线的两旁,每侧有4块肌,分浅、深两层排列,各肌起止点与名称一致。
1. 胸骨舌骨肌
2. 肩胛舌骨肌
3. 胸骨甲状肌
4. 甲状舌骨肌
作用
下降舌骨和喉
三、颈深肌
(一)外侧群
前、中、后斜角肌
1. 位置与起止
位于脊柱颈段两侧。均起自颈椎横突;
前、中斜角肌止于第1肋;
后斜角肌止于第2肋。
2. 作用
一侧收缩使颈向同侧屈,两侧收缩使颈前屈;当颈部固定时,双侧收缩上提第1、2肋助吸气。
斜角肌间隙: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神经通过。
(二)内侧群
位于脊柱颈段前面、正中线的两侧,每侧有头长肌、颈长肌、头前直肌和头外侧直肌,共4块肌。
四、颈部筋膜
颈部浅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含有大量脂肪,内有颈阔肌。颈深筋膜称颈筋膜,可分为浅、中、深三层,在某些部位形成筋膜鞘或间隙。
第四节 躯 干 肌
一、背肌
(一)背浅肌
1. 斜方肌
(1)位置:位于项部和背上部的浅层。
(2)起止:起自上项线、枕外隆凸、项韧带、第7颈椎棘突及全部胸椎棘突,止于锁骨外侧1/3、肩峰和肩胛冈。
(3)作用:拉肩胛骨向脊柱靠拢;如果肩胛骨固定,作用同胸锁乳突肌。该肌瘫痪时,产生“塌肩”。
2. 背阔肌
为全身最大的扁肌。
(1)位置:位于背的下半部及胸的后外侧。
(2)起止:以腱膜起自下6个胸椎棘突、全部腰椎棘突、骶正中嵴及髂嵴后部等,止于肱骨小结节嵴。
(3)作用:使肩关节后伸、内收及旋内;当上肢上举固定时,可引体向上。
3. 肩胛提肌
位于项部两侧、斜方肌的深面。主要作用是上提肩胛骨。
4. 菱形肌
位于斜方肌的深面,为菱形的扁肌。主要作用是牵引肩胛骨向内上并向脊柱靠拢。
(二)背深肌
1. 竖脊肌
(1)位置:位于棘突两侧、斜方肌和背阔肌深面。
(2)起止:起自骶骨背面、髂嵴后部和腰椎棘突,止于肋骨、椎骨及颞骨乳突等。
(3)作用: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两侧收缩使脊柱后伸和仰头。
2. 夹肌
位于上后锯肌深面。主要作用是使头旋转或后仰。
(三)背部筋膜
胸腰筋膜:被覆于背部深层肌的深筋膜。在腰部,分为浅、中、深三层,浅层位于竖脊肌的后面;中层位于第十二肋与髂嵴之间,分隔竖脊肌和腰方肌,浅、中两层筋膜在竖脊肌外侧缘愈合,构成竖脊肌鞘;深层覆盖在腰方肌的前面;三层筋膜于腰方肌外侧缘会合,成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起点。
二、胸肌
(一)胸上肢肌
1. 胸大肌
(1)位置:位于胸廓前上部的浅层,为扇形扁肌,分为锁骨部、胸肋部和腹部三部分。
(2)起止:起自锁骨内侧2/3段、胸骨前面和第1~6肋软骨前面等,止于肱骨大结节嵴。
(3)作用: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前屈。当上肢固定时,可牵引躯体向上;也可提肋助吸气。
2. 胸小肌
位于胸大肌深面。起自第3~5肋骨,止于肩胛骨喙突。主要作用是拉肩胛骨向前下方,也可提肋助吸气。
3. 前锯肌
(1)位置:位于胸廓侧壁,为宽大的扁肌。
(2)起止:以肌齿起自上8~9个肋骨外面,止于肩胛骨内侧缘和下角。
(3)作用:拉肩胛骨向前并紧贴胸廓。当肩胛骨固定时,上提肋骨助深吸气。 此肌瘫痪,出现“翼状肩”。
(二)胸固有肌
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肋间最内肌、胸横肌
肋间外肌位于肋间隙浅层,共11对, 作用是提肋助吸气。
肋间内肌、肋间最内肌依次位于肋间外肌的深面;胸横肌位于胸前壁的内面。后三肌的作用是降肋助呼气。
(三)胸部筋膜
包括浅筋膜、深筋膜和胸内筋膜。浅筋膜内有乳腺。
三、膈肌
(一)位置
位于胸、腹腔之间,构成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顶。
(二)起止
周边是肌性部,中央为腱膜,称中心腱。肌性部纤维起自胸廓下口的周缘和腰椎前面,分为胸骨部、肋部及腰部三部,各部肌束均止于中心腱。
(三)三个裂孔
1. 主动脉裂孔
位于第12胸椎前方,左、右两个膈肌脚与脊柱之间,
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
2. 食管裂孔
位于主动脉裂孔左前上方,约平第10胸椎水平,
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
3. 腔静脉孔
位于中心腱内,约平第8胸椎水平,
有下腔静脉通过。
(四)二个间隙
位于膈肌的三个起始部之间,无肌纤维,为薄弱区。
1. 胸肋三角
位于胸骨部与肋部起点之间,有腹壁上血管和淋巴管通过。
2. 腰肋三角
位于腰部与肋部起点之间,腹部脏器若经此三角区突入胸腔则形成膈疝。
(五)作用
膈肌为主要的呼吸肌。与腹肌同时收缩,能增加腹压,协助排便、呕吐、咳嗽、喷嚏及分娩等活动。
四、腹肌
(一)前外侧群
1. 腹外斜肌
(1)位置:位于腹前外侧部浅层,为宽阔扁肌。
(2)起止:起自下8位肋骨外面,肌纤维斜向前下,后部肌束止于髂嵴前部,其余肌束移行为腱膜,经腹直肌前面,止于白线。腱膜下缘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形成腹股沟韧带。
(3)形成结构:
①腹直肌鞘前层一部分;
②腹股沟韧带;
③腔隙韧带: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端的一小束腱纤维向下后方返折至耻骨梳,又称陷窝韧带;
④耻骨梳韧带:腔隙韧带延伸并附于耻骨梳的部分;
⑤腹股沟管浅环: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外上方形成三角形的裂孔,又称腹股沟管皮下环。
2. 腹内斜肌
(1)位置:位于腹外斜肌深面。
(2)起止:起自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外侧1/2。大部分肌束向前上方移行为腱膜,经腹直肌后面(上2/3)和前面,止于白线。
(3)形成结构
①腹直肌鞘后层及前层一部分;
②腹股沟镰:起自腹股沟韧带的肌束,呈弓形行向前下,越过精索或子宫圆韧带向后移行为腱膜,与腹横肌相应腱膜结合,又称联合腱;
③提睾肌:腹内斜肌最下部发出一些细散肌束,与腹横肌最下部肌束一起包绕精索和睾丸。
3. 腹横肌
(1)位置:位于腹内斜肌深面。
(2)起止:起自下6对肋软骨内面、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外侧1/3,肌束横行向前内侧移行为腱膜,经腹直肌后面或前面,止于白线。
(3)形成结构:①腹直肌鞘后层及前层一部分。②腹股沟镰。③提睾肌。
4. 腹直肌
(1)位置:位于腹直肌鞘中。
(2)起止:起自耻骨联合和耻骨嵴,止于胸骨剑突和第5~7肋软骨的前面。肌的全长被3~4条腱划分成多个肌腹。
腹前外侧群肌作用:
保护腹腔脏器,维持腹内压。收缩时,增加腹压,协助排便、呕吐、咳嗽及分娩等活动;使脊柱前屈、侧屈和旋转;降肋助呼气。
(二)后群
1. 腰方肌
(1)位置:位于腹后壁、腰大肌外侧。
(2)起止:起自髂嵴后份,向上止于第12肋和第1~4腰椎横突。
(3)作用:下降第12肋并使脊柱侧屈。
2. 腰大肌
将在下肢肌中叙述。
(三)腹直肌鞘
位于腹前壁,由腹外侧壁3块扁肌的腱膜构成,包绕腹直肌,分前、后两层。鞘的上2/3,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构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与腹横肌腱膜构成。鞘下1/3部后层缺如,其下端游离,在脐下4~5cm水平,形成一凸向上方的弧形下缘,称弓状线(半环线),此线以下腹直肌后面与腹横筋膜相贴。
(四)白线
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上,是由两侧腹直肌鞘的纤维彼此交织形成的腱性结构,上自剑突,下至耻骨联合,约在中点处有脐环,是腹壁的一个薄弱点,若腹部脏器经此处膨出,则称为脐疝。
(五)腹股沟管
1. 位置
位于腹前外侧壁下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为腹前外侧壁三层扁肌和腱之间的一条裂隙,由外上斜向内下,长约4.5cm。
2. 四个壁
(1)前壁: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
(2)后壁: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
(3)上壁: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
(4)下壁:腹股沟韧带。
3. 两个口
(1)内口:称腹股沟管深(腹)环,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1.5cm处,为腹横筋膜向外突而形成的卵圆形孔。
(2)外口:即腹股沟管浅(皮下)环。
4. 通过结构
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
(六)腹股沟(海氏)三角
位于腹前壁下部,是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的三角区。
腹股沟管和腹股沟三角都是腹壁下部的薄弱区。在病理情况下,腹腔内容物可经腹股沟管深环进入腹股沟管,再经浅环突出,下降入阴囊,构成腹股沟斜疝;若腹腔内容物不经深环,而从腹股沟三角处膨出,则成为腹股沟直疝。
(七)腹部筋膜
腹部筋膜包括浅筋膜、深筋膜和腹内筋膜。
1. 浅筋膜
在腹上部为一层,脐平面以下分为浅、深两层。浅层内含大量脂肪,称Camper筋膜;深层为膜性层,富含弹性纤维,称Scarpa筋膜。
2. 深筋膜
可分为数层,分别覆盖在前外侧群各肌的表面和深面。
3. 腹内筋膜
贴附在腹腔各壁的内面。其中腹横筋膜衬贴于腹横肌、腹直肌鞘后层和腹直肌(弓状线平面以下)的深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