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核酸的生物合成
考研414统考生物化学,核酸人工合成,以核苷或单核苷酸为原料,采用有机合成反应或酶促合成反应进行的寡核苷酸或核酸(DNA和RNA)大分子的合成。
编辑于2022-03-29 11:04:32核酸的生物合成
中心法则
生物通过DNA复制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通过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转录过程,以及以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翻译过程,使遗传信息在个体中得以表达
对于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体,其RNA可自我复制,也可以以RNA为模板进行逆转录(H.Temin、D.Baltimore证明其酶),使遗传信息在亲代和子代之间传递。RNA复制和逆转录过程使中心法则得以补充和完善
DNA的生物合成
DNA复制特点(3点)
半保留复制
合成方向是5’→3’
半不连续性
先导链为连续合成,后随链为不连续合成
原核生物DNA的复制
DNA复制体系(大肠杆菌)
拓扑异构酶和解旋酶
拓扑异构酶Ⅱ(与Ⅰ作用相反)
引入负超螺旋,成功解链
解旋酶
解开DNA双螺旋
单链DNA结合蛋白(SSB)
防单链复性成双链
引物酶与引发体(引物)
RNA引物的3’-OH与DNA复制时第一个脱氧核苷酸在DNA聚合酶催化下形成3’,5’-磷酸二酯键
DNA聚合酶
DNA聚合酶Ⅲ
复制
10种亚基,α、ε、θ组成核心酶单体,其中ε亚基具有3’→5’核酸外切酶活性,保证DNA合成的忠实性
DNA聚合酶Ⅰ
修复,也参与复制
C端大片段(Klenow片段)
5’→3’方向的聚合酶活性和3’→5’方向的核酸外切酶活性
N端小片段
5’→3’方向的核酸外切酶活性
负责RNA引物的切除和引物切除后空隙的填补
DNA聚合酶Ⅱ
损伤DNA的修复
DNA聚合酶Ⅳ和Ⅴ
参与SOS修复
DNA连接酶
聚合后质检
大肠杆菌利用NAD+作为辅因子,而真核生物利用ATP作为辅因子
DNA合成过程中各个酶的作用
DNA促旋酶(拓扑异构酶Ⅱ)
打开DNA超螺旋
DNA解旋酶(Dna B)
5’→3’解开DNA双链
Dna C
Dna B的载体,帮助Dna B和DNA结合
Dna A
复制起始因子,与DNA复制起点结合
DNA单链结合蛋白(SSB)
与解旋后的DNA单链结合,稳定DNA单链
引物酶(Dna G)
合成一小段RNA引物
DNA聚合酶Ⅲ(复制)
原核生物DNA聚合酶Ⅲ具有10个亚基,其中αεθ是核心酶,具有聚合活性和外切活性(5’→3’聚合活性,3’→5’外切活性)
DNA前导链和后随链合成中重要作用
DNA聚合酶Ⅰ(修复)
大片段:5’→3’聚合活性,3’→5’外切活性
小片段:5’→3’外切活性
引物的切除以及DNA链空缺的合成
DNA连接酶(质检)
连接单链DNA上的缺口
Tus蛋白
与DNA复制终止有关
过程(3个阶段)
起始
复制起点(“ori”)开始
大肠杆菌中为oriC,多种蛋白质作用下解链
延伸
前导链(5’→3’合成,其模板链方向3’→5’)连续合成,后随链(5’→3’合成,其模板链方向3’→5’)不连续合成(产生冈崎片段,由DNA连接酶连接)
终止
DNA聚合酶遇到DNA复制终止序列,在Tus蛋白帮助下复制终止
DNA复制准确性原因(5点)
核糖核苷二磷酸还原酶的调节作用。维持dNTP均衡,大大降低掺入错误
DNA聚合酶的构象变化。dNTP与模板正确匹配后,诱导DNA聚合酶从开放构象转化为关闭构象,催化聚合反应,检验掺入正确性
DNA聚合酶Ⅰ和DNA聚合酶Ⅲ的3’→5’的核酸外切酶活性。合成新链的同时,可切除错误掺入的dNTP
借助RNA引物。复制开始时易错配,合成初借助RNA引物,合成后切除RNA引物,避免易产生的错误
修复酶的作用。细菌细胞中还存在一系列修复酶,可修复DNA复制错误及损伤的DNA
真核生物DNA的合成
真核生物DNA复制特点(5点)
5种DNA聚合酶
DNA复制包括多个复制子
DNA复制起始复合物的组装和激活分属于不同细胞周期
RNase1和Flap内切酶-1参与真核生物DNA复制过程中引物的切除
染色体DNA复制起始和终止序列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DNA复制的区别(3点)
真核生物DNA复制为多起点双向复制,原核生物为单一起点(“ori”)双向或者单项复制
真核生物DNA复制的冈崎片段长度100-200个核苷酸,原核生物为1000-2000个核苷酸
真核生物DNA复制的各复制子在全部染色体复制完成恰不能重新复制
逆转录
H.Temin和D.Balimore证实了逆转录酶的存在
功能
依赖RNA的DNA聚合酶活性(终产物DNA)
核糖核酸酶H的活性
DNA指导的DNA聚合酶活性(DNA是双链的)
逆转录现象的生物学意义(3点)
丰富中心法则
拓宽RNA病毒致病机理的相关研究
在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作为体外获得cDNA的重要、常用方法
DNA的损伤修复及突变
直接修复
碱基由受损到正常
切除修复
酶作用下DNA损伤部位能被直接切除,由互补链作模板链互补修复
错配修复
大肠杆菌对DNA复制完成后出现的碱基错配进行的修复
区分模板链和新链
模板链GATC中A是甲基化标记(N6位甲基化)
重组修复
复制后修复
子代从母链上获取片段修复,母链由复制酶以互补链为模板合成
SOS反应与易错修复
DNA严重损伤时启动,错误多准确性差
突变
核苷酸替换点突变
DNA片段插入和缺失突变
诱变剂
物理
紫外线
X射线
化学
亚硝酸
烷基化试剂
生物
PCR技术
Kary Mulis发明的体外人工合成DNA方法
重组DNA技术获得目的基因
反应体系
DNA模板
一对引物
dNTP
DNA聚合酶
反应周期
高温变性
低温退火
适温延伸
RNA的生物合成
RNA的转录及转录后加工
真核生物三种RNA聚合酶对应的转录产物
RNA聚合酶Ⅰ
核仁
转录28S、18S、5.8S rRNA
RNA聚合酶Ⅱ
核质
转录mRNA
RNA聚合酶Ⅲ
核质
转录tRNA和5SrRNA
转录过程
真核生物转录起始前有个装配过程
真核生物由转录因子识别启动子
RNA聚合酶在转录过程中发生磷酸化修饰
RNA转录的全酶、核心酶
全酶
α2ββ′ωσ
核心酶
α2ββ′ω
σ亚基的功能
与启动子DNA序列结合,促进转录开始
原核生物启动子(两段)
TTGACA(-35区)
TATAAT(-10区)
大肠杆菌转录的起始过程(三步骤)——转录限速步骤
启动子的寻找
复合物构象变化
启动子清除
大肠杆菌转录的终止方式
不依赖ρ因子的终止
富含GC序列
依赖ρ因子的终止
ρ因子功能
ATP酶活性和RNA-DNA解旋酶活性
需要辅助蛋白质NusA
RNA的转录后加工
原核生物(大肠杆菌)
tRNA
切除多余核苷酸序列,添加所需核苷酸序列、特定碱基的共价修饰
rRNA
初产物大小为30S,RNaseⅢ核酸内切酶作用、M16、M23、M5核酸内切酶作用形成16SrRNA、23SrRNA、5SrRNA
真核生物
tRNA
剪切5'端多余序列,在3'端添加CCA
rRNA
RNA聚合酶Ⅰ作用下形成45S前体,核酸内切酶RNaseⅢ作用下形成32S、20S前体,分别产生核糖体大亚基的28SrRNA、5.8SrRNA以及小亚基的18SrRNA
核糖体大亚基的5SrRNA部分并非来自45SrRNA前体,而是RNA聚合酶Ⅲ的产物
mRNA
hnRNA(mRNA前体加工过程中形成的分子大小不等的中间物)→mRNA(4步)
5'端形成特殊帽子结构,即加帽(磷酸酶、甲基化酶)
3′端加polyA尾巴
不被核酸酶降解
去除内含子
链内部核苷酸甲基化修饰
RNA的复制
以RNA为模板合成RNA
正链RNA病毒
负链RNA病毒
双链RNA病毒
RNA逆转录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