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感觉器官
生理学第九章基础知识点,感觉器官是实现感觉过程的生理装置。包括感受器、神经通道和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三部分。
编辑于2022-03-29 11:35:05感觉器官
视觉器官,眼
眼的结构和功能
眼球
眼球壁
虹膜,巩膜,脉络膜
眼球内折光物质
角膜,瞳孔,晶状体(双凸透镜),玻璃体,视网膜
周围附属结构
眼肌,结膜,泪腺,眼睑,眉,睫毛
视觉的形成
物体反射的光线--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视觉中枢
简化眼
有人根据眼的实际光学特性设计了一种假想的人工模型,称为简化眼
远点
正常眼在安静时,正好能使6cm以外的物体成像于视网膜上,这一距离称为远点
眼的视近调节
若看近物,由于物距小,像距就要加长,因此不可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只有通过适当增加折光系统的折光力才能使物像落在视网膜上,这一过程时通过反射完成的,称为眼的视近调节
老视
一般来说,人到40-50岁时,由于晶状体弹性减弱,看近物时眼的调节能力下降,近点变远,称为老视
近点
人眼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称为
瞳孔调节反射或瞳孔近反射
当视近物时,可反射性的引起双侧瞳孔缩小。称为
瞳孔对光反射
瞳孔大小随照射视网膜光线的强弱而出现的改变,称为
眼球汇聚
当双眼视近物时,发生两眼的眼球内收及视轴同时向鼻侧聚拢的现象称为。眼球汇聚是由于两眼内直肌反射性收缩引起的。也称为辐辏反射
正视眼
经过调节的眼,只要物体离眼的距离不小于近点,也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称为
非正视眼
如果眼的折光能力异常,或眼球的形态异常,使平行光线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则称为
生理盲点
视网膜上视神经纤维汇集穿出眼球的部位称为视神经乳头,该处无感光细胞,在视野中形成生理盲点
晚光觉系统
由视杆细胞和与其相联系的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等构成的视杆系统,称为
昼光觉系统
由视锥细胞和与其有关的传递细胞等组成的视锥系统,称为
色盲
某些人因遗传因素视网膜缺乏相应的视锥细胞,对三原色中某些颜色缺乏辨识能力,称为色盲
色弱
某些人对三原色反应的能力降低称为色弱
暗适应
当人从亮处进入黑暗的环境,最初任何物体都看不清,经过一段时间视力逐渐恢复,这一过程称为
明适应
从黑暗处初来到强光下时,起初感到一片耀眼光亮,不能看清物体,稍等片刻才恢复视觉,这一过程称为明适应
双眼视觉
两眼同时看一物体时所产生的视觉,称为双眼视觉
单视
当物体成像在两眼视野相互重叠的范围内,而且来自物体同一部分的光线成像在两眼视网膜的对称点上,这样在主观视觉印象上就产生了单一的物像。称为单视
立体视觉
用两眼视物时,能看到物体的高度,宽度和深度,这种感觉称为立体视觉
视力
眼能分辨两点间最小距离的能力称为视力
视野
单眼固定注视正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称为
视网膜电图
将一记录电极置于角膜表面,另一参考电极放在额部皮肤,可记录到视网膜在光照时产生的综合电位变化,称为视网膜电图
眼内压
指眼球内的眼内液的压力
青光眼
若房水循环障碍,导致眼内压过高而可引起角膜,晶状体以及虹膜等结构的营养代谢障碍,严重时造成角膜混沌,视力丧失,称为青光眼
听觉器官,耳
耳的结构和功能
外耳
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
中耳
鼓膜,听小骨,鼓室,咽鼓管
内耳
半规管(保持人体平衡),前庭(保持人体平衡)耳蜗(传音和感音)
听觉的形成
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听中枢
听阈
对于每一种频率的声波,都有一个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强度,称为
最大可听阈
当强度增加到某一限度时,它引起的将不单是听觉,可能因鼓膜过度振动而引起疼痛感觉,这个限度称为
听骨链
由锤骨,砧zhen骨及镫骨依次连接而形成固定角度的杠杆
气传导
声波经过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在经听骨链和前庭窗膜传入耳蜗的声音传导途径称为
骨传导
声波直接引起颅骨振动,在引起位于颞骨骨质中的耳蜗内淋巴振动,这一传导途径称为骨传导
其他感觉器官
嗅觉器官,鼻。 味觉器管,舌。 触觉器官,皮肤
本体觉感受器,肌肉肌腱,关节
位置觉感受器,内耳的半规管和前庭
压力感受器,膀胱壁和直肠壁
感受器:指分布在体表和各个组织内部,专门能够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特殊结构或装置
前庭器官
前庭反应
前庭姿势调节反射
车子开动时,椭圆囊斑的传入信息可以反射性引起躯干部屈肌和下肢伸肌的张力增加,使得身体前倾以保持平衡
旋转变速运动时,半规管收到刺激,反射性改变颈部肌肉和四肢肌肉的肌紧张,当人向左旋转时可引起右侧颈部肌紧张,左侧颈部肌紧张减弱,头向右侧偏移。左侧上下肢伸肌紧张增强,右侧上下肢屈肌紧张增强
前庭自主神经反应
当半规管收到较长或较强刺激时,可通过前庭神经核与脑干网状结构联系引起自主神经功能调节,导致心率加速,血压下降,呼吸浅快,出汗,皮肤苍白,恶心,呕吐,唾液分泌增多等现象
主要表现为迷走神经兴奋占优势的反应
晕船反应---上,后半规管
眼震颤
当人体直立绕躯体矢状轴开始想左旋转时,左水平半规管的毛细胞收到刺激增强。右水平半规管相反,这样的刺激反射性引起某些眼外肌的兴奋和另一些眼外肌的抑制,两眼球缓慢向右移动,称为眼震颤的慢动相,当移动到眼裂的右端时,可以迅速回到正中,称为快动相,是由脑干的矫正指令完成
当变为匀速旋转运动时,旋转运动仍继续,但是眼震颤不在出现
当突然停下时,眼震颤相反方向
如果眼震颤持续时间过长,说明前庭器官过敏,如果持续时间过短,说明前庭器官减弱,某些前庭器官病变患者眼震颤消失
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和适宜刺激
前庭器官的功能结构和感受细胞
半规管
每侧上,外(水平),后三个
一段膨大为壶腹脊,感受不同的角加速度
壶腹脊结构
毛细胞
动纤毛,一根,较长
静纤毛,多根,较短,阶梯状排列
椭圆囊和球状囊
椭圆囊斑和球囊斑感受直线加速度
囊斑结构
毛细胞
动纤毛
静纤毛
毛细胞上的纤毛排列方向多种多样
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生理功能
半规管的适宜刺激是身体旋转变速运动
椭圆囊和球囊的适宜刺激是直线加速运动
拓展
感受器:指分布在体表和各个组织内部,专门能够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特殊结构或装置
特殊感觉器官:人类和高等动物最重要的感觉器官如眼,耳,嗅觉,味觉等都分布在头部称为特殊感觉器官
适宜刺激:每一种感受器都只对一种特定能量形式的刺激最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就成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感觉阈:生理学上把引起某种感觉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
换能作用:感受器能把作用于它的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最后转换为相应的传入纤维的动作电位,这种作用称为换能作用,换能作用可引起感受器细胞内或感觉神经末梢相应的电位变化,前者称为感受器电位,后者称为启动电位或发生器电位
适应现象:当刺激强度和频率持续不变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其感觉神经纤维上产生的动作电位频率将随着刺激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这种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前庭器官
由内耳中的三个半规管以及椭圆囊和球囊共同组成,是人体对自身运动状态和头部在空间位置的感受器
眼震颤
前庭反应中最特殊的是当躯体做旋转运动时引起的双侧眼球出现的同步往返运动,称为眼震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