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注册会计师考试《审计》考点: 重要性
这是一篇关于注册会计师考试《审计》考点: 重要性的思维导图,整理的笔记非常详细,将考点各个击破就用这张图。
编辑于2022-03-29 20:05:122022年CPA《经济法》第六章“证券法律制度”重要知识点总结,包括股票发行与交易、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信息披露制度、证券欺诈等主要知识点的梳理与总结。
本思维导图是2022年CPA《经济法》科目--证券法考点总结,包含第五章《公司法律制度》和第六章《证券法律制度》重要考点。
本思维导图,详尽总结《经济法》科目,公司法律制度重要考点及学习难点;考生们可以拿来直接背诵,简化学习压力;考点包括如下:1.上市公司对外担保;2.公司设立阶段债务;3.股东未尽出资义务的认定与责任;4.名义股东与实际出资人;5.股东权利;6.股权(股份)转让;7.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的效力;8.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任职条件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2022年CPA《经济法》第六章“证券法律制度”重要知识点总结,包括股票发行与交易、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信息披露制度、证券欺诈等主要知识点的梳理与总结。
本思维导图是2022年CPA《经济法》科目--证券法考点总结,包含第五章《公司法律制度》和第六章《证券法律制度》重要考点。
本思维导图,详尽总结《经济法》科目,公司法律制度重要考点及学习难点;考生们可以拿来直接背诵,简化学习压力;考点包括如下:1.上市公司对外担保;2.公司设立阶段债务;3.股东未尽出资义务的认定与责任;4.名义股东与实际出资人;5.股东权利;6.股权(股份)转让;7.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的效力;8.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任职条件
第三节 重要性
一、重要性的含义(※※)
(一)含义
宏观
审计开始时[总体审计策略/确定审计方向],必须对重大错报的规模(定量)和性质(定性)作出判断,确定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微观
(1)如果合理预期错报(包括漏报)单独或汇总起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通常认为错报是重大的;
(2)对重要性的判断是根据具体环境作出的,并受错报的金额、性质的影响,或者受到两者的共同影响。
(3)判断某事项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重大,是在考虑财务报表使用者整体共同的财务信息需求的基础上作出的,不考虑错报对个别财务报表使用者可能产生的影响。
(二)相关理解
1.财务报表错报包括金额、披露等方面的错报。
2.重要性可以理解为可容忍的错报程度。
3.判断某事项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重大,不考虑错报对个别财务报表使用者可能产生的影响;
4.重要性确定包括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和特定交易类别、账户余额和披露的重要性水平;
(1)每个项目必须有报表层的重要性,并只有一个;
(2)特定交易类别重要性水平:
①可有可无
②低于报表层重要性;
③可以有一个或多个重要性,
5.当错报金额高于整体重要性水平时,就很可能被合理预期将对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产生影响。
6.运用重要性水平的审计环节;
计划阶段
执行审计阶段
形成结论阶段
7.在整个业务过程中,随着审计工作的进展,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所获得的新信息更新重要性;
8.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呈反向关系。
9.该错报虽然小于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但会使甲公司税前利润由盈利转为亏损,属于重大错报。
(三)注册会计师使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目的
1.决定风险评估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风险识别)
2.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3.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风险应对)
补充:评价已识别的错报对审计意见的影响
二、重要性的确定(※※※)
考虑因素
1.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了解的越多,定的越准确)
2.审计的目标;
3.财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越密切,越低)
4.财务报表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金额及波动较大,越低)
(一)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标尺)
应当
1.基本概述
(1)含义
①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
②注册会计师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因此应当考虑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
(2)制定阶段
注册会计师在制定总体审计策略时,应当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
计划审计工作→总体审计策略→确定审计方向
(3)确定原则
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职业判断确定重要性,经常根据事务所惯例和自身经验予以考虑,但不需考虑与具体项目相关的固有不确定性;
(4)基本模型
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水平=基准×百分比
(5)具体方法
选定一个“基准”,再乘以某一“百分比”作为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
2. 重要性的具体确认原则
(1)基准的确定
选择基准的考虑因素
①.财务报表要素
②是否存在特定会计主体的财务报表使用者特别关注的财务报表项目;
③被审计单位的性质、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以及所处行业和经济环境;
④被审计单位的所有权结构和融资方式;
⑤基准的相对波动性。
选择基准的示例
①企业的盈利水平保持稳定
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
②企业近年来经营状况大幅度波动,盈利和亏损交替发生,或者由正常盈利变为微利或微亏,或者本年度税前利润因情况变化而出现意外增加或减少
过去3—5年经常性业务的平均税前利润或亏损(取绝对值),或其他基准,例如营业收入
③企业为新设企业,处于开办期,尚未开始经营,目前正在建造厂房及购买机器设备
总资产
④企业处于新兴行业,目前侧重于抢占市场份额、扩大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
营业收入
⑤开放式基金,致力于优化投资组合、提高基金净值、为基金持有人创造投资价值
净资产
⑥国际企业集团设立的研发中心,主要为集团下属各企业提供研发服务,并以成本加成的方式向相关企业收取费用
成本与营业费用总额
⑦公益性质的基金会
捐赠收入或捐赠支出总额
提示1:如果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较上年度没有重大变化,通常使用替代性基准确定的重要性不宜超过上年度的重要性。
提示2:注册会计师为被审计单位选择的基准在各年度中通常会保持稳定,但是并非必须保持一贯不变。
注册会计师可以根据经济形势、行业状况和被审计单位具体情况的变化对采用的基准作出调整。 例如:新设立阶段→总资产;成长期→营业收入;经营成熟期→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
提示3:基准可以是本期财务数据的预算和预测结果
(2)百分比的确定
基本要求
①为选定的基准确定百分比需要运用职业判断。【可高可低、适合具体情况】
②基准与百分比一般呈反向关系
考虑因素
①是否为上市公司或公众利益实体;(相应低一些)
②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范围(是否分发给广大范围的使用者);(相对低一些)
③被审计单位是否由集团内部关联方提供融资或是否有大额对外融资;(如债券或银行贷款)
④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对基准数据特别敏感等;(如:特殊目的财务报表的使用者)
(二)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认定层次)
只有在适用时
1.含义
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特定情况,如果存在一个或多个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其发生的错报金额虽然低于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但合理预期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因此注册会计师还应当确定适合于这些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
2.确定方法
(1)法律法规或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是否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对特定项目计量或披露的预期;
①关联方交易;
②管理层和治理层的薪酬;
③对具有较高估计不确定性的公允价值会计估计的敏感性分析
(2)与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相关的关键性披露;
制药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成本
(3)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特别关注财务报表中单独披露的业务的特定方面
关于分部或重大企业合并的披露
3.实际操作
(1)特定类别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应低于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低于√;不高于×)
(2)与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相同,认定层次的重要性也需要相应确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
(三)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有计划必有实际执行)
应当
1.含义及考虑因素
(1)两层含义
①财务报表整体:是指注册会计师确定的低于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的一个或多个金额,旨在将未更正和未发现错报的汇总数超过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的可能性降至适当的低水平。
②特定类别:还指为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确定的实际执行重要性。低于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的一个或多个金额。【如果适用】(不一定确定认定层次的重要性)
提示: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由于特殊情况的存在,可以有一个或多个。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水平,计划的只能有一个。实际执行的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
(2)考虑因素
确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并非简单机械的计算,需要注册会计师运用职业判断,并考虑下列因素的影响:
①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这些了解在实施风险评估程序的过程中得到更新);
②前期审计工作中识别出的错报的性质和范围;
③根据前期识别出的错报对本期错报做出的预期。
2.实际执行的重要性的确定原则
(1)通常而言,实际执行的重要性通常为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50%—75%。
选择较高的百分比 [从宽]
①连续审计项目,以前年度审计调整较少
②项目总体风险为低到中等,例如处于非高风险行业、管理层有足够能力、面临较低的业绩压力等;
③以前期间的审计经验表明内控运行有效
选择较低的百分比 [从严]
①首次接受委托的审计项目;(知人知面不知心)
②连续审计项目,以前年度审计调整较多
③项目总体风险较高,例如:处于高风险行业、管理层能力欠缺、面临较大市场竞争压力或业绩压力等;
④存在或预期存在值得关注的内控缺陷
(2)注册会计师无须通过将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平均分配或按比例分配至各个报表项目的方法来确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而是根据以前期间的审计经验和本期审计计划阶段的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如何确定一个或多个实际执行的重要性。
①大多数报表项目
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75%
②营业收入【内部控制存在缺陷且以前年度存在审计调整】
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75%
3.在审计中运用实际执行的重要性
(1)确定需要实施审计程序的对象
通常情况
注册会计师在计划审计工作时,可能根据实际执行的重要性确定需要对哪些类型的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即通常(★★★★)选取金额超过实际执行的重要性的财务报表项目,因为这些财务报表项目有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
特殊情况
①汇总:单个金额低于实际执行的重要性的财务报表项目汇总起来可能金额重大(可能远超过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注册会计师需要考虑汇总后的潜在错报风险;
②低估:对于存在低估风险的财务报表项目,不能仅仅因为其金额低于实际执行的重要性而不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双重否定)(例如应付账款)
③舞弊:对于识别出存在舞弊风险的财务报表项目,不能因为其金额低于实际执行的重要性而不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
(2)运用实际执行的重要性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
①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时
确定的已记录金额与预期值之间的可接受差异额通常不超过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小于等于)
②运用审计抽样实施细节测试时
可以将可容忍错报的金额设定为等于或低于实际执行的重要性
③运用区间估计评价管理层点估计的恰当性时
需要将区间估计的区间缩小至等于或低于实际执行的重要性。
三、审计过程中修改重要性(※)
(一)修改对象
1. 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
2.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如适用)
(二)修改原因
1.审计过程中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如决定处置被审计单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获取新信息;
3.通过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经营所了解的情况发生变化。
(三)影响
1.确定是否有必要修改实际执行的重要性;
2.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是否仍然适当。
四、错报(※)
(一)错报的定义
1.含义
错报是指:(2个方面)(必须答两个部分)
(1)某一财务报表项目的金额、分类或列报,与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应当列示的金额、分类或列报之间存在的差异;(与准则有差异)
(2)根据注册会计师的判断,为使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实现公允反映,需要对金额、分类或列报作出的必要调整。(与注会的判断有差异)
2.来源
错报来源于舞弊或错误。(故意与无意)
3.导致原因
(1)收集或处理用以编制财务报表的数据时出现错误;
(2)遗漏某项金额或披露,包括不充分或不完整的披露,以及为满足特定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披露目标而被要求作出的披露(如适用);
(3)由于疏忽或明显误解有关事实导致作出不正确的会计估计;
(4)注册会计师认为管理层对会计估计作出不合理的判断或对会计政策作出不恰当的选择和运用;
(5)信息的分类、汇总或分解不恰当。
(二)累积识别出的错报
1.明显微小错报的临界值
审计要求
如果注册会计师将低于某一金额的错报界定为明显微小的错报,意味着这些错报无论从规模、性质或其发生的环境,无论单独或者汇总起来,都是明显微不足道的。
(1)注册会计师需要在制定审计策略和审计计划时,(应当)确定一个明显微小错报的临界值,低于该临界值的错报视为明显微小的错报,可以不累积。
(2)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审计工作底稿中记录设定的明显微小错报临界值;
(3)如果不确定一个或多个错报是否明显微小,就不能认为这些错报是明显微小的。
确定原则
(1)一般情况
①明显微小错报的临界值确定为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3%—5%(可高可低);
②通常不超过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10%。(最低可以是0)
(2)特殊情况
重分类错报:除非注册会计师认为有必要单独为重分类错报(★★可能更宽容,并非必须)确定一个更高的临界值。
影响了这两点,不能宽容:①关键财务指标计算;②损益变化的趋势(由盈转亏);
考虑因素
在确定明显微小错报的临界值时,需要注册会计师运用职业判断,同时可能考虑以下因素:(★★)
1.以前年度审计中识别出的错报(包括已更正和未更正错报)的数量和金额;
2.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
3.被审计单位治理层和管理层对注册会计师与其沟通错报的期望;【拓展情形:期望沟通全部错报】
4.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指标是否勉强达到监管机构的要求或投资者的期望。
对上述因素的考虑,实际上是在确定审计过程中对错报的过滤程度,目标是要确保不累积的错报连同累积的未更正错报不会汇总成为重大错报。
2.错报的分类
(1)事实错报
本质是违反客观事实;(毋庸置疑的错报)
(2)判断错报
注册会计师认为管理层对财务报表中的确认、计量和列报(包括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或运用)作出不合理或不恰当的判断而导致的差异;这类错报产生于两种情况:
(1)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估计值的判断差异;
(2)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对选择和运用会计政策的判断差异。
(3)推断错报
通常是指通过测试样本估计出的总体的错报减去在测试中发现的已经识别的具体错报。
(三)对审计过程识别出的错报的考虑
1.识别
(1)错报可能不会孤立发生,一项错报的发生还可能表明存在其他错报;(借贷相等)
(2) 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可能导致某些错报未被发现。
审计过程中累积错报的汇总数接近确定的重要性,则表明存在比可接受的低风险水平更大的风险,即可能未被发现的错报连同审计过程中累积错报的汇总数,可能超过重要性。(这时要接着查)
2.更正
通常,注册会计师应当及时将审计过程中累积的所有错报与适当层级的管理层进行沟通,还应当要求管理层更正审计过程中累积的所有错报。[易错点](明显微小错报因为不累积,不要求更正;其他均需要求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