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知识框架: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主要是人的心理现象、任务、研究方法(分类:访谈、问卷、测查、评价和书面材料分析法等等)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历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就是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实验第五章主要的心理学实验包括听觉实验、视觉实验、知觉实验、注意实验、情绪实验、记忆实验、学习实验等等。
普通心理学之能力笔记,包括能力的一般概念、能力的种类和结构、能力的测量、情绪智力、能力发展与个体差异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第一章
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主要是人的心理现象
个体心理: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
传统观点
心理过程
认知: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者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
情绪情感: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的态度体验
意志:自觉确定目的,克服困难,力求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人格
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特征的总称
心理动力
含义: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是人从事活动的指向性和基本动力
范围: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等
心理特征
含义:在心理过程中形成的稳定而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范围:能力、气质、性格
认知观点
认知
含义:人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范围: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语言等
信息加工过程:接受外界信息输入、神经系统加工信息、转换成心理活动、支配人的行为
动机和情绪
动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并推动人的活动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支配认知和行为
需要:动机的基础,即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的某种不平衡状态
情绪: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对事物的态度和主观体验,在认知基础上产生,又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
意志:自觉地确定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意志与认知和情绪互相影响
能力和人格
个性心理特征: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
能力:一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先天遗传素质和后天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分为智力和技能
气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产生的动力特征,表现为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等
性格: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心理特征
相互依存
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行为:有机体的反应系统,由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产生原因:在一定的刺激情景下产生行为,引起行为的内外因素叫刺激
行为与心理的联系(理解):心理支配行为,行为体现心理
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
意识是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能够预先计划达到目的的方法和手段
人的意识能够觉察外部事物的存在和自己的内心活动,能够区分自我和非我、主体和客体
注意
定义:意识对事物和活动的指向和集中,伴随心理活动过程的心理特性
基本作用:选择信息
无意识
定义: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分类:梦境、清醒、自动化
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理解)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社会心理是该社会内个体心理特征的典型表现,而不是个体心理的简单综合; 个体心理受到社会心理的影响而形成和发展;
任务(理解)
基本任务
含义:探索和揭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是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五方面
人的心理现象是在时间上展开的,表现为一定的过程
心理结构
各种心理现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从而成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研究心理结构就是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心理的脑机制(理解)
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理解)
心理与环境(理解)
意义(理解)
理论:破除封建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实践:预测和控制
研究领域(理解)
普心: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最一般的规律、最一般的理论问题、最一般的方法
生心: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由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功能的变化
发心: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人的心理的个体发展
教心:教育过程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医心: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
工心:工业劳动过程中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
军心:心理学应用于军事
社心: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性质(理解)
边缘、中间:对象是社科、方法是理科
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
研究方法
观察法
定义: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使用范围
无法控制
控制影响研究对象
道德不允许
优点
适用范围广
简单
第一手资料
资料真实自然
缺点
存在偶然性,不能揭示因果
难以重复、结果难以检验和验证
结果难以精确分析
难以控制目标对象的出现
观察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的影响
观察者效应:被观察者由于意识到自己被观察而出现行为上的改变
观察者偏差:观察者只观察到希望看见的被观察者行为
观察原则
一次一种行为
行为事先界定
有效仪器规范记录
最好时间抽样
测验法
定义: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分类
内容:智力、成就、态度、人格
形式:文字、非文字
规模:个体、群体
要求
信度: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多次测量的一致性
效度:一个测验有效测量所需要的心理品质的程度
保证信效度的方法:1、对心理品质进行深入研究;2、编制量表要科学严谨
简便易行
种类多、灵活多变
编制严谨、结果可靠
量化程度高、结果处理方便
常模比较,便于对照
受到经验、文化的影响
间接测量,通过测量行为来推断心里,行为样本的选择可能不准确
对施测者要求高
成绩只反应结果,不反应过程
调查法
定义:就某一问题提问,让其自由表达态度或意见
分类:访谈、问卷、测查、评价和书面材料分析法
不受时空限制
范围广,数据收集快
不严谨,不因果
受研究者主观影响大
可靠性依赖被调查者的合作
相关法
定义:对不同心理现象进行量化,求其相互关联的程度的方法
相关系数
定义:表明两个事物的相关的强度和方向
性质:-1——1的一个数字,大于零为正相关;小于零为负相关;零代表相关很小或不相关
利用相关可以预测人的心理现象
相关研究结果可以验证
数量化指标明确且有方向性
反应变量间的具体关系和程度
不因果
实验法
定义: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
实验室实验法: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进行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进行
自然实验法(合乎实际、难以精确):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的控制, 但在人们日常学习、工作的情景中进行
评价
可揭示因果
可重复检验
数量化结果明确
主试效应:主试的期待和态度
被试效应:被试意识到自己在被实验
复杂行为无法实验
不适合探索性研究
变量和仪器(理解)
个案法
定义: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详尽地观察与研究,一边发现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收集更丰富的个人资料
详细解释个体某些心理行为产生、发展、变化的原因,有助于获得某种假设
可能只适合个别情况,概括推广需谨慎
发展历程
历史(理解)
历史渊源
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唯理论/身心二元论、17-18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和洛克的经验论
19世纪中叶生理学尤其是神经系统生理学和感官生理学的发展
派别(观点、研究对象、方法、评价、代表人物)
构造主义
机能主义
行为主义
格式塔心理学
精神分析
取向(理解)
生理心理学:用生理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
行为主义:刺激与反应之间存在某些内在的心理过程——中介变量
精神分析:关注儿童青少年的正常发展;强调意识和自我;认为青年期是力比多活动的高潮
认知心理学
人本主义:人格研究
积极心理学:个体和团体的积极因素
进化心理学:运用进化论的思想对人类心理的起源和本质进行研究,强调自然选择对人类普遍行为倾向的塑造作用
心理学中国化(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