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哲 唯物论和认识论
马哲 唯物论和认识论内容总结,唯物论以一定自然科学的材料作依据,克服了自发的猜测性质,但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和缺乏辩证思维,仍存在缺陷。
编辑于2022-03-30 12:52:59马哲
唯物论
物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把世界上万事万物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把问题简单化
近代唯物主义物质观
以一定自然科学的材料作依据,克服了自发的猜测性质,但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和缺乏辩证思维,仍存在缺陷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列宁)P6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
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物质概念
根本属性
运动
概念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静止
静止是运动的特征状态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区别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联系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
错误
形而上学的运动观
否认运动
芝诺
相对主义的运动观
否认静止
克拉底鲁、庄子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时间
概念
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间隔性和顺序性,是事物运动节律的体现。
特点
一维性、不可逆性
空间
概念
指事物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特点
三维性
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
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物质运动也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有不可分离性,表明时空有客观性
时空观发展
绝对时空观→相对时空观
绝对时空观
虽然承认时空的客观性,但认为时空可以脱离运动着的物质而存在,这就割裂了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相对时空观
在承认时空客观性的同时,认为时空会随着物质运动形式变化而变化。
自然领域→人类社会领域
意识
起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自然起源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3个决定性环节
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的产生
意识的社会起源
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劳动对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它提供了意识的产生和客观需要和可能。人的劳动同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工具系统的使用和不断发展
劳动创造人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和直接现实
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P9反
结构
从意识的具体内容看
意识是知、情、意三者的统一,是高度理性化和理想化的心理
意识的主体
社会意识
群体意识
个体意识
意识的自觉程度
潜意识
显意识
意识的发展
传统意识
现实意识
未来意识
意识的指向
对象意识
自我意识
能动作用
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有目的性
意识活动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意义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与唯心论、宗教神学根本对立的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与二元论对立的。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与科学的实践观相统一的。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对于认识世界有着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对于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要求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认识论
实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是一个以主体、客体和中介为基本结构的动态发展系统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的生存基础
实践是人的意识活动的基础
实践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基础
本质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
客观物质性、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自觉能动的活动
能动性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社会历史性
内在矛盾
规律的客观性与活动的目的性的矛盾
个别性与普遍性的矛盾
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
基本类型
物质生产实践
首要的实践活动
社会政治实践
形成和改造各种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科学文化实践
生产精神文明产品的实践活动
三者关系: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着社会关系实践与科学实践的性质、规模和作用。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反过来促进或制约物质生产实践。总之,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它们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执行着不同的社会功能,但又在统一中构成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系统。
主体
从事现实实践活动的人
人只有具备必要的能力结构,才能成为现实的实践主体
能力结构
自然能力
人本身的自然力
物质基础
精神能力
知识性
知识、经验
非知识性
情感、意志
社会结构
个人主体
个人有相独立的实践范围或形式
群体主体
以一定的群体形式进行实践活动的主体
人类主体
相对于自然界的人类整体
客体
在实践活动中,客体是一切作为主体活动对象的事物
特征
客观性
实践客体是一种不以主体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与主体的相关性
实践客体是一种进入主体活动领域并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存在。
类型
从是否为实践所创造的角度看
天然客体
人工客体
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两个领域相区分的角度看
自然客体
天然客体
人工客体
社会客体
从物质性和精神性相区分的角度看
物质性客体
精神性客体
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不但相互制约,而且通过对象化和非对象化而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中介
物质工具
作为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是人类的创造物
语言符号
一方面是主体思维活动得以进行的现实形式
另一方面是人们之间社会交往得以进行的中介形式
基本的实践中介
实践的主体、客体与中介是历史的变化着的,因而实践的基本结构也是历史的变化着的。实践表现为主体的客体化与客体的主体化的双向运动。
主体的客体化
对象化是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使对象按照主体的需要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形成世界上原来不存在的对象物。
客体的主体化
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客体型性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过程
实践目的的确立
目的既是实践运行的初始环节,也是实践运行的内部控制因素,它贯穿和渗透于整个实践过程及其结果之中。
主体通过中介或手段作用于客体
人通过实践活动实现的双重的否定:一方面,实践主体实际地否定了客体对于时间目的的外在性(客体的主体化);另一方面,主体也实际地否定了目的自身的单纯主观性(主体的客体化)。
实践结果的检验和评价
实践结果常常受科学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受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因而部分的改变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的是事是常有的,全部的改变的事也是有的。
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
定义
客观世界
指“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以人的意识活动之外的一切物质运动总和。从内容上看,它包括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
主观世界
指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的总和。主观世界不仅起于主体的心意之内,而且表现为主体的心意状态。主观世界是人的知识、情感、意志的统一体。
区别与联系(对立统一)
区别
一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具有异质性。
客观世界存在于人的意识活动之外,具有直接现实性。并按照自己原有的规律运动着。主观世界则是以人脑为物质基础,以意识诸要素及其运动为机制,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主观世界。
二是主观世界的发展和客观世界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从根本上说,客观世界决定主观世界,但主观世界由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使人们在心意之内组合,建构客体,从而使主观世界可能在某些方面和状态上背离客观世界或超越客观世界,这种就出现了主观世界的发展与客观世界的发展不完全同步的状态。
联系
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在内容上是同构的
从根本上说,主观世界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它在观念的形成中反映着客观世界的内容;在概念中,凝结着对客观世界本质的理解。
二,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相互转化的
主观世界本质上是反映在人的头脑中并转换为观念形式的客观世界,同时又能通过实践转化为现实的存在,成为客体世界的一部分,并不断的更新着客体世界的内容。
结论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是人的实践活动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不是静态的统一,而是动态的统一,不断打破原有的统一,又在新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统一
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
定义
自在世界
又称天然自然
人类世界产生的自然界
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自然界
属人世界
又称人类世界
指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所谓人化自然就是指被人的实践改造过并打上了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自然
区别与联系(对立统一)
区别
自在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或尚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内的自然界,其运动变化完全是自发的,一切都处在盲目的相互作用之中
属人世界是与人的活动不可分离,它体现了人的需要、目的、意志以及审美情趣等。属人世界与人的活动不可分离。必须以自在世界为其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但他不是自在世界自发延伸的产物,而实质上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
联系
自在世界构成了属人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然界同化于自身,转化为自己的本质力量,同时又把这种本质力量对象化于属人世界之中。属人世界形成之后,又反过来制约自在世界,不断改变自在世界的界限,使自然史不断的向人类史转化。
自在世界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转化为属人世界,并在属人世界中延续着自己的存在,同时属人世界又参加到整个物质世界或整个自然的运动过程之中,受到世界发展一般规律的支配。
都具有客观实在性,都属于客观世界
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
人化自然
指已经被人类实践活动改造过、打上了主体意志烙印的那部分自然界
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的整个结构是通过人们之间不同形式的交互活动或交往活动及其制度化而形成的
认识
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主要表现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实践的发展也给认识的发展以物质的保证
实践还推动着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类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掌握客观规律,更重要的是利用规律改造世界。只有把实践中形成的理论转化为物质的力量,使改造世界的现实活动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取得成功,才是认识的真正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认识是否符合认识对象、是否具有真理性,既不能从认识本身得到证实,也不能从认识对象中得到判明,只有通过实践,即通过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才能得到检验。
认识的发生
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劳动实践
认识的发生与人类劳动实践活动的发生是一个统一的过程
表现形式
种系发生
又称系统发生
指人类主体的认识发生的过程。由于要追溯到原始人类的认识,所以又称认识的原始发生。
个体发生
是儿童从无认识能力向认识能力的发生和转变过程。
本质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特征
主体与客体
主体
指在活动中处于主动和主导的地位。由于认识论所研究的认识从来都只能是人的认识,因此在整个认识活动中,人始终是主体
特征
现实性
社会性
实践性
意识性
客体
实践客体
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实践关系
是主体以物质方式实际地改造和占有客体,以及客体实际地被主体所改造和占友的关系。它的最基本特点是主体以自己的目的、计划为指导,并驱动自己的体力、意志和能量去利用、控制和驾驭各种物质手段,从而实际地改造客体,也是客体在结构和形式上发生人所需要的变化,以利于主体对它进行占有和享用。
认识关系
是主体以观念方式改造和占友客体及客体以观念方式进入主体为主体所改造和占友的关系。
价值关系
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及主体对客体的需要同客体满足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功利性需要。
审美关系
超功利的
反应性
创造性
反映的方面与能动的、创造的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认识的本质与人的社会性
人的认识活动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
根本任务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原因
认识的物质基础
大脑
认识的实践基础
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
认识的科学基础
科学理论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地统一
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物,其认识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客体作为主体的认识对象,也是社会性、历史性的存在
认识的中介系统也是社会性、历史性的存在
运动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认识活动主要表现为
感性认识
含义
人们在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以及作为感觉器官延伸物的各种认识工具,形成对外部世界的直接反映,构成关于事物的各个方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形象性
直接性
内容
反映客观事物的现象、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
形式 P31反
感觉
知觉
表象
理性认识
含义
认识的高级形式、高级阶段,是人借助于抽象思维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本质、全体、内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抽象性
间接性
内容
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
形式
概念
判断
推理
关系
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区别
联系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方法论意义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首要的是深入实践调查研究,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基础和前提。必须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消化、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
从认识到实践
形成实践理念
把实践理念具体化为实践方案
落实实践方案的中间实验
对群众进行组织和宣传
尊重群众实践,坚持群众路线,就是尊重唯物论,尊重辩证法,贯彻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实践与认识的循环与发展
认识活动中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中实现的。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是人们认识具体事物的辩证运动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更是人的认识无限发展的辩证运动过程。
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说明人的认识活动是用无止境的螺旋式上升。
真理
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是发展变化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形式上主观,内容上客观
对真理的看法
符合论
真理是人的意识与客观事物相符合。这种“符合”是消极的、被动的、直观的反映结果
融贯论
真理是某种超验的、永恒的理念,真理是绝对理念的自我显现。
工具论
真理是观念和主体感觉的符合,真理是思维同它的先验形式的一致。
本质
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即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
特性
具体性和全面性
具体性
指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过这个条件和范围,它就不再是真理。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全面性
真理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人们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
相对性和绝对性
相对性
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
局限的、不完善的。
绝对性
指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个人或人类的客观内容,都是人类认识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接近,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无条件的,绝对的。
关系(辩证统一)
相互依存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如影随形,相伴共生的。
相互包含
一方面,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
另一方面,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辩证统一的,真理是一个过程,它永远处在由相对到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人类的认识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接近绝对真理的过程。
真理与谬误
谬误
与真理相反,谬误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目的的歪曲反应。
关系
两者对立
在一定范围内,真理不是谬误,谬误不是真理
两者统一
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谬误。所以真理和谬误总是相伴而行
真理和谬误是相互贯通的。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可以转化为谬误,谬误也可以转化为真理。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概括了一切形式的变化和过程的本质,从最简单的位移都各种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的变化,直到人的思维这种最复杂的活动。运动是一般的变化。
实践→认识→实践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观念的存在→现实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