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分册)第33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分册)第33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
编辑于2019-10-17 08:28:41干货分享!这一份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思维导图必读!下图对书中宏观经济学的数据、长期中的真实经济、长期中的货币与物价、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等六篇内容做了详细的知识要点梳理,内容完整,结构清晰。关注我,可以持续获得优质导图哦!
下图为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分册)第12篇:短期经济波动笔记整理,它概述了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34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和35章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有了它,你就可以更快的学习这3章啦,赶紧收藏起来吧!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分册)第36章 宏观经济政策的六个争论问题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干货分享!这一份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思维导图必读!下图对书中宏观经济学的数据、长期中的真实经济、长期中的货币与物价、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等六篇内容做了详细的知识要点梳理,内容完整,结构清晰。关注我,可以持续获得优质导图哦!
下图为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分册)第12篇:短期经济波动笔记整理,它概述了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34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和35章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有了它,你就可以更快的学习这3章啦,赶紧收藏起来吧!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分册)第36章 宏观经济政策的六个争论问题
第33章 总需 求与总供给
导读
衰退:真实收入下降和失业增加的时期。
萧条:严重的衰退。
虽然经济学家对于如何分析短期波动仍然存在一些争论,但大多数经济学家都使用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33.1 关于经济波 动的三个关键事实
1、经济波动是无规律且不可预测的。经济中的波动通常被称为经济周期,实际上,经济波动根本没有规律,而且几乎不可能较为准确的预测。
2、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同时波动。虽然许多宏观经济变量同时变动,但它们波动的幅度并不相同。
3、随着产量减少,失业增加。当真实GDP减少时,失业率上升。美国失业率从未达到零,反而是围绕5%或6%左右的自然失业率波动。
33.2 解释短 期经济波动
当经济波动时,解释是什么引起了这些波动较为困难。经济波动理论仍然是有争议的。
古典经济学假设
古典二分法是把变量分为真实变量(衡量数量或相对价格的变量)和名义变量(按货币衡量的变量)。
根据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货币供给的变动影响名义变量,而不影响真实变量,即货币中性。
短期波动 的现实性
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古典理论描述了长期世界,但并没有描述短期世界。
在研究逐年的经济变动时,货币中性的假设就不再适用了。在短期中,真实变量与名义变量是高度相关的,而且货币供给的变动可以暂时地使真实GDP背离其长期趋势。
总需求与 总供给模型
短期经济波动模型将注意力集中在两个变量的行为上:第一个变量是用真实GDP衡量的经济中物品与服务的产出;第二个变量是,用CPI或GDP平减指数衡量的物价总水平。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大多数经济学家用来解释经济活动围绕其长期趋势的短期波动的模型。
总需求曲线: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家庭、企业、政府和外国客户想要购买的物品与服务数量的曲线。
总供给曲线: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企业选择生产并销售的物品与服务数量的曲线。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与微观经济学中的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的模型是完全不同的。从一个市场转向另一个市场的微观经济替代对整个经济来说是不可能的。
33.3 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这意味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下降会增加物品与服务的需求量;相反 ,物价水平的上升会减少物品与服务的需求量。
为什么总需求曲 线向右下方倾斜
1、物价水平与消费:财富效应。物价水平下降提高了货币的真实价值,并使消费者更富有,这又鼓励他们更多地支出,消费者支出增加意味着物品与服务的需求量更大。相反,物价水平上升降低了货币的真实价值,并使消费者变穷,这又减少了消费者支出以及物品与服务的需求量。
2、物价水平与投资:利率效应。物价水平是货币需求量的一个决定因素。物价水平下降降低了利率,鼓励更多的用于投资品的支出,从而增加了物品与服务的需求量。相反,物价水平上升提高了利率,抑制了投资支出,并降低了物品与服务的需求量。
3、物价水平与净出口:汇率效应。当美国物价水平下降引起美国利率下降时,美元在外汇市场上的真实价值下降了。这种贬值刺激了美国的净出口,从而增加了物品与服务的需求量。相反,当美国物价水平上升并引起美国利率上升时,美元的真实价值就会上升,而且这种升值减少了美国的净出口以及物品与服务的需求量。
重要的是,总需求曲线是在假设“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画出来的,特别是对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的三个解释都假定货币供给是固定的。货币量的变动会使总需求曲线移动。
为什么总需 求曲线会移动
1、消费变动引起的移动:在物价水平既定时,使消费者支出增加的事件(减税、股市高涨)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在物价水平既定时,使消费者支出减少的事件(增税、股市低迷)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2、投资变动引起的移动:在物价水平既定时,使企业投资增加的事件(对未来的乐观,由于货币供给增加引起的利率下降)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在物价水平既定时,使企业投资减少的事件(对未来的悲观,由于货币供给减少引起的利率上升)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3、政府购买变动引起的移动:政府对物品与服务购买的增加(增加对国防或高速公路建设的支出)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政府对物品与服务购买的减少(削减对国防或高速公路建设的支出)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4、净出口变动引起的移动:在物价水平既定时,增加净出口支出的事件(国外经济繁荣,引起汇率下降的投机)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在物价水平既定时,减少净出口支出的事件(国外经济衰退,引起汇率上升的投机)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33.4 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曲线告诉我们在任何一种既定的物价水平时企业生产并销售的物品与服务的总量。 总供给曲线的走势取决于所考察的时间长短:在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而在短期中,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为什么长期中总供 给曲线是垂直的
在长期中,一个经济的物品与服务生产(它的真实GDP)取决于它的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的供给,以及可得到的用于把这些生产要素变为物品与服务的技术。
物价水平并不影响这些真实GDP的长期决定因素,所以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
只有在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才是垂直的。
为什么长期总供 给曲线会移动
自然产出水平:一个经济在长期中当失业处于其正常率时达到的物品与服务的生产水平。
经济中任何改变自然产出水平的变动都会使长期总供给曲线移动。
1、劳动变动引起的移动。工人数量的变动、自然失业率的任何一种变动都会使长期总供给曲线移动。
2、资本变动引起的移动。经济中资本存量的增加提高了生产率,从而增加了物品与服务的供给量,结果长期总供给曲线将向右移动。反之则向左移动。
3、自然资源变动引起移动。
4、技术知识变动引起的移动。
用总需求和总供给来描 述长期增长与通货膨胀
尽管在长期中有许多因素决定经济,而且在理论上这些因素都可以引起这种移动,但是现实世界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技术和货币政策。
长期趋势是短期波动叠加的结果。应该把产量与物价水平的短期波动视为对持续的产量增长和通货膨胀长期趋势的背离。
为什么短期中总供 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因为在长期中物价总水平并不影响经济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与此相反,在短期中物价水平确实影响经济的产量。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当经济中的实际物价水平背离了人们预期的物价水平时,供给量就背离了其长期水平或自然水平。
1、黏性工资理论。根据黏性工资理论,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是因为名义工资是基于预期的物价确定的,并且当实际物价水平结果不同于预期水平时,名义工资并不会立即对此做出反应。
2、黏性价格理论。黏性价格理论强调一些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对经济状况变动的调整也是缓慢的。
3、错觉理论。根据错觉理论,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会暂时误导供给者对自己出售产品的个别市场发生的事情的看法。由于这些短期的错觉,供给者对物价水平的变动做出了反应,并且这种反应引起了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产量的供给量=自然产出水平+α(实际物价水平-预期的物价水平) 其中,α是决定产量对未预期到的物价水平变动做出多大反应的数字
无论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是由于黏性工资、黏性价格还是错觉,这些情况都不会持久存在下去。
为什么短期总供 给曲线会移动
当考虑是什么引起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时,我们必须考虑使长期总供给曲线移动的所有变量以及一个新变量——预期的物价水平,它影响黏性工资、黏性价格和对相对价格的错觉。
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通常是由于劳动、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知识的变动引起的,这些相同的变量也会使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
当人们改变他们对物价水平的预期时,短期总供给曲线也将移动。
一般性结论:预期物价水平上升减少了物品与服务的供给量,并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预期物价水平下降增加了物品与服务的供给量,并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33.5 经济波 动的两个原因
短期波动的两个基本原因:总需求移动与总供给移动。
当一个经济处于长期均衡时,预期物价水平必定等于实际物价水平,从而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和总需求曲线与长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重合。
分析宏观经济 波动的四个步骤
1、确定某个事件是使总需求曲线移动,还是使总供给曲线移动(或者两条曲线都移动)。
2、确定曲线移动的方向。
3、用总需求和总供给图说明这种移动如何影响短期的产量和物价水平。
4、用总需求和总供给图分析经济如何从其新的短期均衡变动到其长期均衡。
关于总需求移动 的三个重要结论
1、在短期中,总需求移动引起经济中物品与服务产量的波动。
2、在长期中,总需求移动影响物价总水平,但不影响产量。
3、影响总需求的决策者可以潜在地减缓经济波动的严重性。
滞胀:产量减少而物价上升的时期。
关于总供给移动 的两个重要结论
1、总供给移动会引起滞胀-衰退(产量减少)与通货膨胀(物价上升)的结合。
2、那些能影响总需求的决策者可以潜在地减缓对产量的不利影响,但是只能以加剧通货膨胀问题为代价。
凯恩斯的主要观点是,衰退和萧条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对物品与服务的总需求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