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哲学史》孔子
《中国哲学史》孔子的思维导图 孔子知识总结:“礼”:为制止“礼坏乐崩”,必须恢复周礼的权威,重新肯定宗法等级制度的秩序。先验论:“生而知之者上也”的认识论。教育思想等等
《中国哲学史》一编十一章:后期墨家,导图知识点有功利、认识论(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逻辑理论(辩论、概念、判断、推理)。
《中国哲学史》一编十章:惠施和公孙龙,汇总了惠施(十个命题、内容)、公孙龙(离坚白的内涵、观点、白马非马)。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哲学史》一编九章:庄子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人生观(消极厌世,虚无主义)、认识论、世界观(强调主观)。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第二章:孔子
“礼”:为制止“礼坏乐崩”,必须恢复周礼的权威,重新肯定宗法等级制度的秩序。
周礼的根本在于“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处在君臣父子地位的人,应该具备这个名称的人所应有的品行。
就君臣关系来说,强调君应该享受的权利和臣应该尽的义务。
周礼补充和发展。
强调道德教化。运用礼治德化和政令刑罚相辅而行,加强人们对自身行为的道德感和人的自觉行为。
在“亲亲”基础上,以“贤贤”为补充,“举贤才”。
仁”:德化的具体内容,以德化来进一步充实和加强礼治。
克己复礼为仁: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
特点是突出强调了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订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叫做仁。
作为统治者的五种品德:恭(保持一定的尊严和恭敬)、宽(待人宽厚)、信(言出令从,具有威信)、敏(善于思考,行动果断)、惠(给人们带来实惠和好处)。
恢复和巩固周礼的统治秩序为仁:重视孝、悌,忠孝统一。
仁由己而不由人:具有仁的德性的行为是自觉的、主动的。
自觉性。
要人们自觉地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
把“礼”这种外在的约制,通过“仁”的德性修养,完全变成一种内在的、自觉的道德规范。
主观性。
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也即“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即“恕”。
实现了忠恕之道就是实现了对他人的爱,因此仁就是“爱人”。
通过忠恕之道来教育和启发处于各种阶级关系的人遵守世卿世禄的宗法关系,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礼”。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先验论:“生而知之者上也”的认识论。
关于仁的行为的自觉性、主动性的特点,是以仁的先验性为基础的。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肯定存在天生的先知先觉的圣人和不知不觉的愚人,一般的劳动群众不可教育和改造,但可作为统治者的驯服工具。
教育思想
获得知识要同时注重直接经验和他人传授的间接经验。
“知之为知之”:学习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反对缺乏事实根据的道听途说。
学习的知识面要广泛,学习的途径要多样化。
“不耻下问”“学无常师”。
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学与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学习前人传授的知识和自我思考相结合。
“温故而知新”。
五、“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
中庸:最高的德性,维持和巩固“道”的最好方法。
在认识事物时,要求通过研究这个事物在可能的发展趋势中,就其不及和过头两个极端之间找出适中合宜的地方。
在处理事物时,应该调和不同的倾向,在各种不同的人之间进行适当的调和。
灵活性。
中庸调和的方法论有时表现得全面又灵活,“无可无不可”。
“绝四”:毋意(不主观猜测)、毋必(不武断和不留余地)、毋固(不拘泥和固执成见)、毋我(不自以为是和以自己为核心)。
中庸的灵活方法必须完全以周礼作为指导的原则,周礼主要精神的可贵处又正是不走极端和反对偏激。
治国时,在“导之以德”的同时“齐之以礼”。
学习时,在“博学于文”的基础上“约之以礼”。
以礼作为指导的德性才能真正成为恰到好处的德性,不然,这种德性就会转化为偏执的过错。
天命观
自诩受命于天。
摒弃天的人格神外貌,但保留着天具有最高意志能主宰一切的权威。
天命具有主宰性和必然性。“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命定论,宣扬命运之天决定人间的贵贱、人的使命和政治主张能否实现,“富贵在天。”
肯定人力的作用,认为他的主观努力正是天给予他的使命;认为愈致力于复兴周礼,为世袭的宗法等级的奴隶制尽力,他的行为就愈符合天命。
不议论鬼神,但不否定鬼神的存在。事鬼敬神不要停留在形式上,而要在对祖先的忠孝的实际行动上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