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古文导图1(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思维导图:绪论,先秦文学作者和形态、中国文学的源头、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上古神话,神话概念: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行为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特点:现实性,幻想性,艺术性。等等
编辑于2022-03-31 21:18:00先秦文学
绪论
中国文学的源头
传说时期的文学
口头文学——歌谣,神话
神农时代《蜡辞》 《礼记*郊特牲》 《吴越春秋》的《弹歌》 尧舜时期《击壤歌》《康衙谣》《卿云歌》《尧戒》《南风歌》等
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
萌芽——甲骨卜辞,铜器铭文
甲骨卜辞文句简朴,形式单一,有少量的记事文字
诗乐舞紧密结合
北方《诗经》南方《楚辞》 《礼记 乐记》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春秋后,诗歌逐步独立出来
先秦文学作者和形态
由巫到史
贵族文学的兴起
西周 学在官府,六艺,
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解体,士阶层产生,民间聚众讲学之风兴起
文献的综合性特征
商代到春秋时期:巫的职业或仪式 殷周时期:敬德保民 五行 阴阳 战国:诸子百家争鸣 诸子说理散文
文史哲一体
成熟的文学作品的出现
诗歌:宗教颂赞祝祷诗到政治叙事诗到言至抒情诗《诗经》《楚辞》
散文
诸子散文:《论语》《老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
历史散文:《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并非一时一人,或集体创作,或后人加工修改,有争议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化
先秦文学:夏商 西周春秋 战国
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
西周礼乐制度:“德““仁”
周代文学:关注历史,社会,人生。 精神和风格:和谐,典雅,婉而多讽
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
战国 大变革 诸子百家有: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农家 杂家 小说家 纵横家 阴阳家 名家 道德家
文化气质:1.立足,着眼于现实 2.自主意识,自觉创作精神增强 文学风格:百花齐放(P29)
楚地文化与楚辞
上古神话
中国神话产生和记录
神话的概念和产生
神话概念: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行为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特点:现实性,幻想性,艺术性。 产生:口头流传——补充加工——文字记录
中国神话主题和意义
忧患意识 女娲 后裔 大禹
厚生爱民意识《山海经 南山经》等p44
反抗精神《山海经 海外西经》
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裔射日》《嫦娥奔月》
上古神话思维特征
以及观物,以己感物
盘古化生万物
具体形象的思维
太阳神话,四方,龙形象
情感体验
《九歌》《山海经》
隐喻和象征
某种具体的物象和某种特定意义之间的联系
龙:不但是部落的符号, 特定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民族感情, 成为全民族凝聚力的象征
上古神话流变与影响
神话原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文学创作的素材 屈原 蒲松龄P49 2.直接影响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创作效果等
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
1.神话的历史化:很多古老的神话传说, 往往被当作历史事实而被记录下来,神灵被理解为人类祖先编入历史谱系中, 从而丧失神话本来面目。 2.神话形象:动物形——半人半兽形——人形 3.被道教改造,成为仙话的一个来源
《诗经》
《诗经》的编订与体制
《诗经》的编订
采诗说: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献诗说 删诗说——否定
体制:诗者:初时为乐,古乐失传,唯余文字(音乐风格)
风雅颂
风:音乐歌调,国风即各地乐调。15国风 160篇
15国风:周南 召南 邶风 鄘风 卫风 王风 郑风 齐风 魏风 唐风 秦风 陈风 桧风 曹风 豳风
雅:朝廷正乐,西周乐调
大雅: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31篇——作者大部分为上层贵族 小雅:大部分作于西周晚期74篇——作者有上层,下层,地位低者
颂:宗庙祭祀之乐,许多是舞曲 音乐较为舒缓
周颂31篇:西周初期 鲁颂4篇:春秋时期作 商颂5篇:殷商中后期
用诗和传诗
1.用诗:典礼 讽谏 娱乐 周代礼乐文化组成部分 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 2.传诗:汉代甚广,鲁齐韩三家诗,毛诗
《诗经》的内容
农事
1.定义: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以及与农事直接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诗歌 2.分类:农业祭祀诗:描述耕种土地,春夏祺谷,秋冬报祭的祭祀乐歌eg:《小雅》《信南山》《丰年》等 农业生活诗:《七月》最长 《大田》《小雅》等
战争徭役
战争诗:1.对外:周边部落抵御和袭击 2.对内:镇压叛乱
徭役诗:大夫,士,庶民,农奴为诸侯,天子服役,奔走四方,戍守边疆,从事各种杂役
思想: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感伤思乡,恋亲的情怀,对繁重王事充满厌恶,凸显了较强的周民族农业文化的心理特点。
婚姻爱情
1.情诗:爱慕——欢会——相思——挫折与烦恼 2.婚姻家庭 3.弃妇诗
思妇诗
民族史诗
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赞颂先王的德业,歌功颂德为主
《诗经》的艺术特点
赋比兴手法
赋:铺陈直叙 比:比方 兴:触物兴词
风雅颂语言风格
雅和颂:多数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西周时期贵族之手,体现雅乐的威仪庄重 风:杂言较多,语气词多:如兮,之,乎,而,也等,春秋时期,很多来自民间,接近口语 小雅和国风:重章叠句较多,在大雅和颂中较少
句式和章法
句法:四言为基本句式,同时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间杂二言句到八言句,带有明显的民歌风味
章法:重章叠句
重章
完全重章
不完全重章
叠句
1.在不同诗章中叠用相同的诗句 2.在同一诗章中叠用相同或相近的诗句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抒情诗的传统
《卫风 氓》
风雅与文学革新
风雅精神 屈原 陈子昂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比兴的垂范
汉乐府民歌 古诗十九首 魏晋时期 《楚辞》 四言:曹操 嵇康 陶渊明 铭文 诵文 赞文文体的四言 辞赋,骈文四六句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编年体
成书
大约在战国早期,最后编订者是一位儒家学者
叙事特征
叙事——简洁生动,工巧严谨
1.善于描述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历史事件,能运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叙述事件的始末。 白描:时空观念,明确交代参与事件的人物 重视事件发展的全过程,所叙述的事情必定详细描写发生,发展和结果,尤其注重前因后果,常采用追叙,倒叙,补叙等手法,达到叙事的完整无损。 2.长于将史实的记录与神话传说,历史传闻有机融合起来。凭借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想象,使历史记叙故事化 大量采颉民间传说和传闻 有许多占卜释梦和灾祥的记录 臆测和虚构 3.卓越的战争描写 把战争与儒家的伦理道德因素相结合,以仁与不仁作为评判正义与非正义战争的标准。 没有把重点放在交战场面的具体描绘上,写战争的起因,战争的准备等 但凡写到战争场面都十分生动,显示出战争紧张激烈的气氛
写人——形形色色 千姿百态
1.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之中塑造 《左传》中的人物形象闪现或累积 不仅能够写出人物某一方面突出的性格特征,而且可以写出人物的多个侧面及性格的发展
记言文
典美博奥,委婉含蓄
1.《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使者)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记言文字”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炼,委屈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 2.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意丰
《商书 盘庚》记言文之祖
《国语》的文学成就
国别体,多劝诫词
成书和体制
1.作者:春秋时期各国史官记述——左丘明传颂——熟悉历史典故的人排比润色 2.成书:战国初期 3.名称和体例:《国语》:分别记录周王朝及诸侯各国的史事,以国别分目,以记言为主,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 西周末年到春秋时期
记言为主记事为辅
记言 记事
记言为主: 多为解聘,飨宴,讽刺,辩解,应对之词 形象思维 逻辑思维缜密,又通俗化,口语化,生动活泼富有形象性 文学价值: 长于记言,言中见人 情节结构,有所创新:1.含有虚构和想象的情节2.富于幽默和风趣的故事 语言畅达,风格不一1.语言通俗,口语化2.文章风格不尽一致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成书过程
战国时期,各谋士游说记录——相互传阅——西周末年,刘向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七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进行编订。此书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校订者和编订者,曾巩校补
纵横家思想
比较复杂,间杂百家,主要反映战国时代纵横家的思想倾向。 崇计(政治思想——主张策略至上) 尚贤(用人思想——主张举贤选能) 重利(人生哲学——主张争名求利) 尊时(处事方针——主张审时度势)时机机遇
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形形色色,栩栩如生,尤其士形象
不惜脱离史实,虚构+想象 情节曲折,个性言行,形态,细节描写 一方面继承《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 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里,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成立开创了先例
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
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瞻的文采,是当时纵横捭阖时代特征的体现,标志先秦历史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
1.游说之词——辩丽横肆 铺张扬厉 气势纵横 2.引类譬喻,循序渐进地达到辩说的目的 3.寓言故事,轶闻掌故,增强辩论的说服力 4.叙述语言——长于铺张渲染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为史传文学直接祖述
叙事传统,语言艺术对史传文学,散文,小说的创作的影响
先秦编年史,国别史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史记》——吸收《左传》《战国策》 《春秋》《左传》编年体史书的直接继承——《汉纪》《资治通鉴》 司马迁,班固,陈寿,范晔等继承《左传》叙事+写人 《左传》简练蕴籍的语言风格被后代继承,《史记》奇诡文风与《战国策》辩丽恣肆有直接关系
散文创作的楷模
秦汉 尤其唐宋以来的文学家,清代桐城派散文家都推崇《左传》 汉初散文尚有战国遗风,贾谊,邹阳等西汉前期散文家《战国策》 汉赋主客问答形式,铺张扬厉风格可看出对《战国策》借鉴
奠定了小说的叙事传统
褒贬分明的倾向,对我国古代小说注重教化作用直接影响。 奠定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基本叙事结构。时间顺序,故事起因,经过,结果,倒叙,插叙,补叙等,预叙暗示故事结局。 写人手法已初具规模 对历史题材的重视,受到先秦散文的启示。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先秦说理散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
语录体的代表:《论语》《老子》《墨子》
孔子与《论语》 1.作者与成书年代 《论语》即孔子弟子即再传弟子专门论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的散文著作。 2.思想 ”爱人“为核心的仁学思想体系,倡导"克己复礼为仁" 哲学:唯心,信命,对鬼神半信半疑 政治:仁(目的)礼(手段) 3.文学价值: 言简意赅,含蓄隽永 人物形象,鲜明具体 语录文体(亲切,精炼,真实),影响深远 老子与《老子》 1.作者及成书年代 老耽,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鼻祖 《道德经》 2.思想 哲学:道 政治:无为而治 辩证:朴素辩证思想,矛盾对立转化 3.散文艺术 韵散结合的特殊文体 寓理于形的表现手法 凝练精妙的口语格言 墨子与《墨子》 1.作者及成书年代 墨子名翟,大约为春秋末至战国初期人 出生:孔子>墨子>孟子 作者:非一人一时所作 非墨子自注 弟子门人及其后学记录整理而成 《墨子》实论(提炼主题):第二部分为核心名篇 2.散文特点 尚实尚质,质本无文 讲究逻辑,明辨是非(论辩散文从墨子开始) 论辩方法三表说: 第一表: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第二表: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第三表: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3.文体因革,承前启后 第四部分语录体和论语相似,且有发展,如标题对话,语录围绕中心形成一个整体
对话体和寓言体
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
《荀子》《韩非子》标志说理散文的定型。 有标明主旨的标题,论点明确,中心突出,论证精密,注意谋篇布局,结构浑然一体。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孟子和《孟子》一书
孟子 名轲,战国中期邹人,经历:周游列国传教——失败——退而著书 《孟子》 成书于战国中期,有7篇14章《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作者有三种说法:孟子自著,弟子所撰,孟子和弟子一起写的
缜密纯熟的论辩技巧
1.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地形象表现出来(孟子的比喻性推理,从逻辑上说,有些牵强,但却使孟子的论辩富于想象性,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2.巧妙灵活的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 (孟子得心应手的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之中)
气势浩然的文风
1.根本原因:孟子内在精神修养上的浩然气概 2.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加强文章气势,使其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3.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精炼准确
《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庄子》和庄子一书
图解
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
图解
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伪
图解
《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
《荀子》《韩非子》
子主题
子主题
严谨详密的论证
《荀子》:思理严整,论证全面,层层论述,反复推详,首尾一贯,一气呵成,系统严密,各篇照应,故而绵密严谨,恢弘博大,风格浑厚。
犀利峭刻的议论
《韩非子》:条分缕析,鞭辟入里,缜密透彻,犀利刻削,入木三分
根植现实的寓言
1.韩非子系统整理收集而后分门别类编辑成为各种形式的寓言故事集 2.《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题材的平实,使其在艺术上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耐人寻味,警示世人的效果。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
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
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和形象化的说理方式
早期的语录体和对话体 哲理散文和政论散文 寓言譬喻常有抒情因素
影响后世的创作风格
寓言说理,对话方式
提供了丰富的语言范式
分析透彻,议论纵横,各具特色 语言修辞手法:比喻 夸张 排比 对偶 语言风格:平实质朴 华丽雕琢 婉约隽永 放纵恣肆等 后代:大量词汇 成语 现代语言中
屈原与楚辞
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多种文化的交融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和中原交流频繁,中原礼乐文化在楚国具有相当高的地位
楚文化的美学特点
”信巫鬼,重淫祀“奇异的浪漫色彩
楚国的政治形势
战国中期,兼并激烈 楚怀王,楚襄王 由盛转衰,政治黑暗,奸佞专权,排斥贤能,走向没落
屈原的生平及创作
屈原的生平和思想
图解
图解
”楚辞“的含义
楚辞: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以新诗体为主的文学体式,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
楚辞的编纂和屈原作品的真伪
图解
子主题
《离骚》
香草美人
美人:象征圣君,贤臣,自喻
香草:品德和人格的高洁 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中正义的一方
形式和语言
形式: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民间文学
语言:楚地方言+兮
思想内容
图解:
《九章》《九歌》及其他作品
《九歌》
九歌介绍

1.表演性: 歌乐舞合一(戏曲因素) 独唱,对唱 合唱 2.景物衬托心理 3.语言:自然清丽,优美而富有韵味,节奏舒缓深沉,极强表现力
《九章》
九章介绍

抒情诗歌总称,主要叙述身世和遭遇,纪实性强,艺术上:铺叙,反复,情感直接奔放。
《天问》
1.对天发问,探讨宇宙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道理(172个问题)
内容:1.天地之形成 2.人事之兴衰 3.楚国的现实政治
特点:简短而一问到底的句式,节奏明快而强烈, 四言句为主,间以少量五言,六言,七言 四句为一组,每组一韵,也有极少数两句一韵。 整齐而不呆板,参差错落,奇崛生动。
《招魂》
追悼客死秦国的怀王而作书P125
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影响
宋玉及其作品的地位和影响
《九辩》代表作:1.内容:抒发因不同流俗而被谗见疏 流离失所的悲哀,批判了楚国黑暗的现实政治。委婉曲折的表达了 对君王的忠诚和自己的怨苦之情,对国家兴旺的忧虑。秋景最动人
《高唐赋》《神女赋》《风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
影响:
主题
图解
浮动主题
宗教文化相关《九歌》